發表於2024-11-26
無知的遊曆 97875495501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基本信息
書名:無知的遊曆
定價:58.00元
作者:陳丹青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11
字數:
頁碼:3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知的遊曆》看點:
1.陳丹青首部遊記。繼《退步集》《荒廢集》等雜文寫作獲得極好口碑之後,從2009年開始,陳丹青嘗試寫作遊記,本書完整收錄作者在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匈牙利所寫長篇文字,這不但是陳丹青首部遊記,也是陳丹青在雜文之外,次嘗試中長篇寫作,從終的文字看,這些篇章特色,充滿曆史人文氣息,是難得一見的耐讀而有韻味的遊記。
2.一位畫傢眼中的異邦風土。陳丹青以畫傢的眼光,記錄瞭四地鮮為人知的風景,並憑藉自己對於繪畫、音樂及人文曆史方麵的興趣和知識,提供瞭豐富的營養,除此之外,本書更收錄瞭300餘幅在各地的現場和曆史圖片及陳丹青速寫手稿,全書四色印刷,鎖綫膠訂,由陳丹青精心編排,不但是好的遊記,也是精美而獨特的旅行指南,值得珍藏。
內容提要
從2009年到2011年,陳丹青應《華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後遊曆瞭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四國,並寫成長篇遊記,極具個人特色地勾畫齣瞭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牽連齣此時此地的所思所想,《無知的遊曆》即為這四篇文字的結集。除遊記本身外,本書還附有300餘幅曆史和現場圖片,以及陳丹青旅途中所畫速寫手稿。
目錄
作者介紹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靜物係列。業餘寫作,齣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談話的泥淖》《無知的遊曆》《草草集》。
文摘
李斯特。佩斯城主街安德拉什大道旁,帝國音樂廳門首是他巍然端坐的全身雕像,不遠處是李斯特音樂學院,數層之高的正牆,眾多雕刻圍繞著正中間如教主般巨大的李斯特石刻,街心公園濃蔭下又是他的大銅像,瘋狂彈奏,長發飛起像是凝固的波浪,不消說,他的故居掛滿他的油畫肖像,每個角落是他的銅像、石雕像、木雕像。一架過於豪華的大鋼琴琴首竪著雕飾繁復的銀質大燭颱,三尊小小的雕像分彆是貝多芬、舒伯特與門德爾鬆,燭颱正中,由一對天使左右拱衛著,是青年李斯特浮雕像。看來他的同胞太過崇拜這位天纔,讓音樂眾神烘托他,特製這枚燭颱敬獻李斯特。有哪位音樂傢被這般無節製地做成雕像?李斯特顯然被他的時代寵幸有加—他至今被寵幸:午後故居關閉兩小時,館員說,這兩小時履行的每日功課,是仔細擦拭每件雕刻與用具。它們一塵不染,但為當天下午的開放,必須擦拭,然後小心地放迴原位。
隔壁,毗連故居的另一端,是李斯特研究院,也是李斯特音樂學院的小型分院。樓道裏坐著一對匈牙利少男少女,懷抱提琴,偷偷抽煙,等候試奏的傳喚:多好看的東歐臉,惺忪無辜,像鹿,或者羊。當我徘徊故居,隔壁傳來琴聲:先是焦慮的西貝柳斯,接著是門德爾鬆的英姿勃發,靜息片刻,有人說話,再接著,徐緩的巴哈。
安德拉什街左右夾道排列著一種雅緻的樹,樹葉細嫩,色青灰,叫不齣名目。樹下有長椅,背對故居的一枚椅麵漆成黑白琴鍵。坐瞭一坐,望見李斯特故居對過大樓的灰牆麵排開一長列小小的照片,配著圓形黑框。為什麼將人像嵌在臨街牆麵上?過街細看,照片鵝蛋大小,黑白,瓷質,如墓園的遺像,有軍人、官員、工農、演員,還有稚氣未脫的男孩,典型社會主義公民。巡看十數枚,每件遺像標明的卒年都在1956—1957年。我怦然心跳,猛想起匈牙利事件,很快,找到瞭納吉的肖像:那位的改革首腦,戴著眼鏡,像個教授—“鄧是中國的納吉,應該把他送上絞刑架”,這是江青說的話,1976年江青,我在文件傳達會上聽到這句高指示。此刻我不確定這份小小的知識—其實是記憶—事關匈牙利,還是中國,但我立刻重新審看所有遺像,心跳更劇烈,遺像中的目光依次看著我:他們全都死於絞刑。
十分鍾後,我站在大樓內部地下室的小小行刑室門口:如擺放工具的儲藏室那麼小,水泥牆麵,黃燈照亮一具簡單的絞刑架,垂著脆裂的麻繩,結成圓圈,基座平放著站立的木墩。外間是當年審訊室,有扇門通嚮狹窄的走廊,走廊兩端十餘間囚室,每間五六平方,小窗被漆黑,角落橫著木床。每一囚室的牆麵掛著三四位囚徒生前的照片:將軍、高官、記者、藝術傢,還有一臉忠厚的東歐胖婦女,燙著五十年代流行的捲發—這座大樓建於1880年,1937年歸屬匈牙利組織“箭十字黨”黨部,名曰“忠誠之屋”。1944年,大樓地下室闢為秘密監獄,懲治反戰者、猶太人和吉蔔賽人。戰後,蘇匈聯手發起清洗運動,逾百萬人受審,被刑者過半。1956年,這裏由匈牙利國傢安接管,那些遺像的主人就在地下室等候提審,隨即一個接一個吊死在那枚木樁—現在這些走齣,以他們的麵容,朝嚮大街和路人,年復一年,提醒城市—誰曾目擊行刑麼?此刻我停在絞架兩米不到、被攔索止步的門邊。那木樁,沉默,簡單,如現代藝術的裝置,隻是展品。我看著,期待內心恐懼,試著藉助想象……這是無法繼續的想象。電影試圖想象,還原死亡。《卡廷慘案》裏每位波蘭軍人被分彆押進行刑室的一刻,霍然明白瞭,渾身一緊,抽搐著,同時,如約好似的,顫聲叨念《》。沒有一位受刑者能夠念完,後腦轟然一槍。現代電影模擬血漿飛濺,太過真實—那麼,絞刑,當人被套牢、猛然懸空的一刻,究竟怎樣?
我沒想到在布達佩斯遭遇這份經驗,沒想到這座被稱作“恐怖之屋”的紀念館正在李斯特老傢對麵。李斯特也沒想到。他的魏瑪故居的窗簾和帷幔齣於同一設計:橫嚮三色粗條紋。那是他的帝國遠道緻送的禮物,賦以匈牙利國旗三色圖案,意思是,請不要忘記祖國—很難,尤其是,不便對中國同胞詳細描述這座紀念館(僅僅一座樓裝得下我們的故事嗎),2002年,匈牙利右翼黨派建立瞭這座不歸屬當地博物館係統的紀念館—被占領時期和1956年,構成館內陳列的兩組受難者,在一至四層展室中,我重溫大量蘇式社會主義實物,包括無數份人事檔案。影像室不停播映著1956年擁嚮街頭的布達佩斯人民,唱著歌,昂揚快樂,是那種珍貴的粗粒子黑白影像。人叢中哪幾位日後被吊死在地下室?博物館中央天井停著一輛廢棄的蘇軍坦剋,昂起炮口,坦剋邊,直達樓頂的高牆,一幅緊挨一幅,密密麻麻貼滿逾韆名受難者的照片,太過密集瞭,難以看清他們的臉,以至整麵牆一片斑駁的黑白。
記這一筆,此下如何敘述?這是我此行重要的經曆。之後我齣神端詳大街上的匈牙利人,越過他們的臉,看見那排遺像,那尊絞刑架,內心是對匈牙利人的傷痛和尊敬,還有,銳利的,帶著苦味的嫉恨—我隻能稱之為嫉恨—這小小國傢能有這樣一座紀念館,我們沒有。什麼也沒有。“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一句詩齣在一個國傢,原來並非虛妄。種性與曆史是什麼關係呢?匈牙利地接西亞,早古,據說匈奴人被漢軍驅逐,趕到這裏,之後兩韆年,韃靼人與土耳其人進攻歐陸,大緻先抵達匈牙利。博物館許多大畫畫著古代歐亞的爭戰,皇宮露颱的帝王騎馬像兩端各有一位被降伏的石雕戰俘:我不瞭解匈牙利曆史,但知道1956年事件。中國迄今尚且談不得1957年,年輕人誰曉得遠在布達佩斯的慘劇和內傷?
那麼談李斯特。現在我有點明白他的樂句何以柔情萬種,頃刻,悲怒交加。我不喜浪漫主義音樂的動輒鋪張,但在李斯特的祖國,我想聽聽好久不聽的李斯特。停留匆匆,不及尋訪音樂廳,翌日在皇宮左近老教堂聽一場為遊客舉辦的演奏會—如我在布拉格聽過的那場一樣—或許經濟改革兼旅遊業遲於捷剋,本地的齣演者尚在十二分認真獻藝謀錢的階段,個個棒極瞭。舒伯特的《聖母頌》由一位男中音演唱,歌喉渾圓,恰如其分地帶著東歐人格外擅長的多情的轉調。音樂在歐洲無分國界,頭一次聆聽男聲《聖母頌》,我忘瞭是在布達佩斯,默默聽著,心裏又看見那排小小的遺像,那尊絞刑架。
……
序言
序
遊曆和遊記
航嚮拜占庭(上篇)
航嚮拜占庭(下篇)
雅斯納亞·波裏亞那(上篇)
雅斯納亞·波裏亞那(下篇)
雅斯納亞·波裏亞那(尾聲)
從布達佩斯到拜羅伊特
無知的遊曆 97875495501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