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设计基础

汽车设计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大野進一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设计
  • 工业设计
  • 交通工具设计
  • 汽车工程
  • 设计基础
  • 素描
  • 透视
  • 造型设计
  • 设计入门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8414
商品编码:2844756816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汽车设计基础
作者: (日)大野進一 开本:
YJ: 79
页数:
现价: 见1;CY =CY部 出版时间 2016-05
书号: 978711149841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译者序原书序作者名单D1章发动机1��1发动机概述1��1��1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1��1��2发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1��3发动机性能1��2发动机的基本性能1��2��1运转方式和热效率1��2��2输出功率和转矩1��2��3燃油消耗率1��3汽油机1��3��1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1��3��2汽油机的构造1��3��3燃油供给装置1��4柴油机1��4��1柴油机的构造1��4��2燃烧室1��4��3燃油喷射装置1��5二冲程发动机1��5��1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5��2二冲程汽油机1��6燃烧与排放1��6��1汽油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1��6��2柴油机的燃烧和排气特性1��6��3废气成分与处理装置1��7发动机的润滑与冷却1��7��1机油1��7��2润滑方式1��7��3发动机的热负荷1��7��4冷却方式1��8发动机的机械力学1��8��1气门系统力学1��8��2活塞—曲轴系统的力学1��8��3平衡轴—飞轮的转矩变化1��9新燃油、新型发动机1��9��1甲醇、LPG1��9��2CNG、氢气1��9��3混合动力发动机参考文献习题D2章动力传动装置2��1概述2��1��1力学的基本知识2��1��2汽车起步加速的力学分析2��1��3变速器的必要性2��2行驶性能2��2��1汽车行驶所必需的驱动力2��2��2行驶阻力2��2��3动力性能2��3动力传动装置概要2��3��1动力传动装置的作用与基本性能2��3��2动力传动装置的组成2��4起步装置2��4��1干式摩擦离合器2��4��2湿式摩擦离合器2��4��3电磁离合器2��4��4液力变矩器2��5变速器2��5��1手动变速器2��5��2自动变速器2��5��3无级变速器2��6主减速器(终减速器)2��6��1主减速器的功能和构造2��6��2减速齿轮装置2��6��3差速机构2��6��4差速限制装置2��7驱动轴2��7��1传动轴2��7��2车轴2��7��3万向节2��8四轮驱动车中必要的构成元素2��8��1四轮驱动的作用2��8��2四轮驱动的种类2��8��3非全时方式2��8��4全时方式2��9动力传动控制2��9��1动力传动控制的概要2��9��2锁止离合器滑动控制2��9��3驱动力控制(4WD控制)2��10EV、HV车辆的动力传动装置2��10��1EV、HV的现状2��10��2电机转矩特性的特点2��10��3EV的动力传动装置2��10��4HV的动力传动装置2��10��5HV的种类与特点2��11各种自动变速器的展望和课题2��12总结参考文献习题D3章制动力学与制动机构3��1概述3��1��1制动的常用术语3��1��2制动器应具备的性能3��1��3制动器的分类、工作原理3��2制动力学3��2��1轮胎和路面间的制动力3��2��2制动力、减速度、停车距离之间的关系3��2��3前后轮制动力分配3��3制动效能3��3��1制动系统3��3��2制动效能因数3��3��3制动效能系数的计算方法3��3��4制动时的发热3��4制动法规3��4��1概要3��4��2乘用车的GJ通用制动标准3��4��3日本GN的标准3��4��4美国标准3��4��5欧洲标准3��5制动的可靠性3��5��1制动效能的稳定性3��5��2制动效能的保证3��5��3制动系统的失效安全3��6制动器的振动和噪声3��6��1制动器振动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3��6��2制动振动引起的激振力的作用3��6��3制动器噪声的分类及其原因3��6��4制动器噪声的激振力3��7操控制动器提高安全性3��7��1ABS3��7��2TCS3��7��3VSC3��7��4BA3��7��5总结参考文献习题D4章运动性能4��1运动性能概要4��2轮胎力学4��2��1开篇4��2��2轮胎6分力和轮胎坐标系4��2��3基于刷子模型的轮胎力的推导4��2��4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和补充4��2��5符号说明4��3汽车的运动方程式4��3��1导出运动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4��3��2旋转坐标系下的矢量微分4��3��3水平面上的汽车运动方程式4��3��4平面2轮模型的线性运动方程式4��3��5符号说明4��4操纵稳定性4��4��1概述4��4��2稳态转向特性及转向响应特性4��4��3响应参数的正则化表现4��4��4车辆各因素对响应特性的影响4��4��5悬架、转向系统特性的影响4��4��6临界转向特性4��5乘坐舒适性的基础4��5��1利用悬架两自由度模型解析4��5��2关于乘坐舒适性与接地性相关的Z优阻尼比4��5��3悬架系统摩擦的等效阻尼4��5��4通过车辆两自由度模型进行颠簸、前倾的分析4��6驾驶人—汽车系统4��6��1驾驶人模型化的基础事项4��6��2代表性的转向模型4��6��3总结4��7两轮车4��7��1两轮车的特性4��7��2两轮车用轮胎4��7��3两轮车的前轮转向系统4��7��4两轮车的侧倾运动4��7��5两轮车的运动解析模型4��7��6符号说明参考文献习题D5章碰撞安全5��1概述5��2碰撞安全研究框架5��2��1汽车事故研究5��2��2生物力学研究5��2��3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5��2��4试验法的研究5��2��5车辆结构、乘员保护装置的研究开发5��2��6道路构造、交通系统的研究5��3碰撞安全性试验5��3��1碰撞安全性试验概要5��3��2正面碰撞试验5��3��3侧面碰撞试验5��4碰撞试验用假人5��4��1碰撞试验用假人概要5��4��2碰撞试验用假人的种类5��4��3假人的校正方法5��5碰撞试验测量设备5��5��1碰撞试验设备概要5��5��2SAEJ2115��6总结参考文献习题D6章汽车的再生利用技术6��1概述6��2再生利用6��2��1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减排6��2��2再生利用的促进和环境负荷的降低6��3汽车再生利用的流程6��3��1ELV的数量6��3��2ELV的拆解处理6��3��3ELV的粉碎处理6��4汽车再生利用中的诸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6��4��1汽车再生利用问题的特征6��4��2与汽车再生利用相关的社会动向6��5汽车的环境负荷评价6��5��1汽车再生利用的LCA6��5��2为再生利用的LCA6��6可被再生利用的汽车特征6��6��1重量6��6��2零件数6��6��3材料的多样性6��6��4强度6��6��5寿命6��6��6嗜好品的价值6��7关于汽车再生利用的各种相关技术6��8汽车的再生利用设计6��8��1汽车的再生利用性6��8��2再利用应该考虑的其他项目6��8��3材料的设计6��8��4机能以及构造设计6��8��5考虑粉碎处理的设计6��9粉碎垃圾的再生利用6��9��1粉碎垃圾6��9��2粉碎垃圾的处理技术6��9��3粉碎垃圾的分类减容固化技术6��9��4干馏汽化技术6��9��5利用CD分选的材料再生利用技术6��10今后汽车再生利用的课题6��11总结参考文献习题D7章振动噪声7��1振动噪声基础7��1��1振动的种类7��1��2为什么会振动(自由振动)7��1��3为什么共振(强制振动)7��1��4固有模态与模态解析7��1��5音波7��1��6声音的强度7��1��7声音的传播7��2测量评价7��2��1测量评价的必要模型化概念7��2��2源于振动噪声现象的框图理解7��2��3汽车振动噪声现象的特点及其测量评价7��2��4今后的发展7��3模拟试验7��3��1结构系统FE模型7��3��2噪声模型7��3��3其他模型7��4NVH降低技术7��4��1基本应对方法7��4��2振源的对策7��4��3车辆振动性能的改善7��4��4噪声遮蔽及主动控制参考文献习题D8章ITS8��1ITS与软件技术8��1��1ITS的背景及现状8��1��2ITS开发所需的关键技术8��1��3Z前沿的软件技术8��1��4总结8��2安全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8��2��1AVCSS的特征8��2��2自动驾驶系统8��2��3安全辅助驾驶系统8��2��4AVCSS的关键技术8��2��5总结8��2��6缩略语与1字母缩略词参考文献习题D9章车辆规划9��1概述9��2汽车的功能9��3汽车性能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9��3��1社会、环境适应性9��3��2质量、惯性效率9��3��3承载性9��3��4乘坐空间的宜人性、乘降性9��3��5操作性9��3��6视野、视觉认知性9��3��7外形的平衡9��3��8空气动力特性9��3��9动力性、驾驶性9��3��10燃油经济性、排气性能9��3��11耐热性能9��3��12制动性能9��3��13操作稳定性9��3��14小半径转弯性、驻车性9��3��15不平路面通过性9��3��16碰撞安全性9��3��17乘坐舒适性9��3��18振动噪声9��3��19空调性能9��3��20信息性能9��3��21音响性能9��3��22可靠性、耐久性9��3��23维护性、修理性9��3��24回收性9��3��25生产性、组装性9��3��26成本价9��4商品企划的方法9��5车辆规划的方法D10章车身设计10��1概述10��2车身的作用和必要的形态、机能10��3乘用车构造成形的历史10��4轮胎所受的力和车辆的惯性力10��5乘用车形态维持的思考方法10��6车身构造的思考方法10��7各个部件的安装注意点10��8乘员乘坐空间的成形10��9确保驾驶人、乘客的视野10��10搬运物品的承载空间、货架的成形10��11提高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10��12与空气动力特性相关的车身性能10��13车身的轻量化D11章燃料电池11��1车用燃料电池11��2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PEFC的特征11��3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PEFC的构成和结构11��3��1电解质膜11��3��2电J层和电解质膜的集合体11��3��3气体扩散层11��3��4双J板11��4固体高分子型燃油电池PEFC的性能和技术课题11��4��1基本性能和过电压11��4��2内燃机和燃油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热效率比较11��4��3现阶段PEFC的性能11��4��4今后的技术课题11��5总结参考文献各章习题答案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艺术史的视角: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视觉变迁》 这是一本 explorative 的著作,它不拘泥于单一的艺术流派或时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跨越时空的视角,审视自古至今人类视觉文化的演变轨迹。本书并非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聚焦于艺术创作背后深层的思想脉络、社会语境以及技术革新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第一部分:凝视与秩序——西方艺术的奠基时代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穿越到西方艺术的黎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我们探索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理想化人体、和谐比例以及清晰几何构图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更是对宇宙秩序与人类理性的象征性表达。本书将深入剖析希腊雕塑如何通过精确的解剖学和动态的姿态,传递出力量与优雅的共存,以及罗马建筑如何以其宏伟的体量和实用的功能,展现了帝国的荣耀与工程智慧。 随后,我们将步入中世纪的殿堂。基督教的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艺术。从拜占庭帝国的镶嵌画中闪耀的金色背景与程式化的圣像,到罗马式教堂厚重而神秘的石质结构,再到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尖塔和斑斓的彩绘玻璃,本书将揭示艺术如何从一种表达世俗权力的方式,转变为服务于宗教信仰、引导信徒精神世界的载体。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圣经故事的图像化呈现,更是光影、色彩和空间运用上,如何营造出神圣、敬畏与超验的氛围。中世纪的艺术,即便在许多人眼中显得“不写实”,却蕴含着深刻的神学象征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探索。 第二部分:人性的觉醒与技艺的革新——文艺复兴的辉煌 文艺复兴,一个被誉为“重生”的时代,将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却也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精神。本书将重点解析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如何重新审视人体的价值,将其从纯粹的精神载体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而富有尊严的个体。达芬奇的解剖学研究,米开朗琪罗雕塑中蕴含的生命力,拉斐尔画作中流淌出的和谐与宁静,都将成为我们分析的焦点。 透视法的发明与运用,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本书将详细阐述透视法如何赋予画面前所未有的空间深度与真实感,使得艺术家能够以一种科学、有序的方式来组织画面,将观众的视线引导至画面的中心,营造出一种“窗户”般的观看体验。这种对空间表现的精进,不仅是技巧上的突破,更是人类理性思维与对客观世界认识深化的体现。 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新的高度。油画颜料的普及与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表现出更为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和光影变化,赋予画面以更强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本书将通过具体的画作分析,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如何在色彩的运用中,表达人物的性格、烘托场景的情绪,以及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 第三部分:情感的奔涌与现实的审视——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型 随着文艺复兴的余晖逐渐散去,艺术开始转向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表达。巴洛克艺术以其戏剧性的光影对比、宏大华丽的构图以及奔放的情感,展现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时期动荡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激荡。本书将分析巴洛克艺术如何通过强烈的动势、丰富的细节和感官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情感共鸣。卡拉瓦乔的“黑暗绘画”与鲁本斯作品的澎湃活力,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读。 而随后兴起的洛可可风格,则以其轻盈、细腻、优雅的笔触,描绘了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与享乐,展现了一种精致而略带颓废的美学趣味。本书将探讨洛可可艺术如何从宏大的叙事转向对细节、装饰和感官愉悦的关注。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浪潮席卷欧洲,理性与科学的精神进一步被强调。新古典主义艺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它回归古希腊罗马的典范,崇尚理性、秩序、道德和英雄主义。大卫的画作,如《马拉之死》和《拿破仑的加冕》,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揭示新古典主义如何通过古典的题材和形式,传达时代所需的政治与道德信息。 第四部分:变革的阵痛与个性的宣言——走向现代的艺术语境 19世纪是艺术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浪漫主义艺术以其对情感、想象力、个性和自然的歌颂,对新古典主义的理性主义进行了反叛。书籍将探讨浪漫主义艺术家如何通过描绘宏伟的自然景象、神秘的主题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来挑战传统的艺术规范。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和透纳的风景画,将是展现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范例。 现实主义的兴起,则将艺术的目光从理想化的世界拉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库尔贝、米勒等艺术家,以其朴实无华的画笔,描绘劳动者、农民的艰辛与尊严,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本书将深入分析现实主义如何通过对平凡题材的描绘,来挑战社会等级观念,并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奠定了基础。 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艺术的真正开端。莫奈、雷诺阿、德加等艺术家,摆脱了学院派的束缚,将注意力投向光影的瞬间变化和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本书将细致地剖析印象派如何通过对色彩的“印象”捕捉,打破了传统的造型观念,强调了艺术家主观的视觉感受。对于画布上“未完成”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运用,我们将进行深入的解读,理解其背后对绘画媒介本体的探索。 第五部分:碎片与多元——20世纪至今的视觉冲击 进入20世纪,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和多元化。立体主义的解构与重组,将物体从单一视角还原为多视角的几何碎片,挑战了我们对空间与形态的传统认知。毕加索和布拉克的创新,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觉维度。 野兽派以其大胆、鲜艳的色彩运用,宣泄着艺术家强烈的情感与主观感受,打破了色彩的传统约束。表现主义则将内心的情感与焦虑推向极致,通过变形的形象和扭曲的色彩,表达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抽象艺术的兴起,更是将绘画从对外部世界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走向纯粹的形式、色彩与线条的探索。康定斯基的“精神性”抽象,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以及后来的极简主义,都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梳理与分析。 本书的结尾,将关注20世纪末至今的艺术景观。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与挪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新兴媒介的涌现,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元性的碰撞,都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活力。我们将探讨艺术家如何运用各种媒介,对身份、权力、性别、环境等当代议题进行深刻的介入与反思。 《艺术史的视角: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视觉变迁》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邀请读者共同参与的探索之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细致解读,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以及对技术革新的理性分析,本书旨在启发读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理解艺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视觉文化,不断塑造和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它希望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加敏锐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视觉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汽车设计基础》的期望,更多地寄托在其对“用户体验”和“人机工程学”的关注上。我一直觉得,一辆好车不仅仅是外表漂亮,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驾乘感受。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人体工学和用户需求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解释清楚,为什么座椅的造型会影响乘坐的舒适度,为什么仪表盘的布局会影响驾驶的便捷性,为什么储物空间的设计会影响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它应该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设计准则,让我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美学和功能性。比如,在设计驾驶舱时,如何考虑到不同身高、体型的驾驶者?如何确保视野的开阔性和操作的直观性?如何通过材质的选择和细节的处理,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我甚至希望这本书能触及一些关于色彩心理学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比如,不同的颜色组合会如何影响驾驶者的情绪和专注度?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优秀的设计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前沿趋势”部分,是我最期待的内容之一。汽车设计并非一成不变,它总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我希望《汽车设计基础》能够为我揭示未来汽车设计的可能方向。这其中,我特别想了解关于新能源汽车设计的一些独特之处。电动汽车取消了传统的发动机舱,这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在设计中体现电动汽车的环保理念和科技感?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又将如何改变汽车的内部空间和用户交互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新的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比如轻量化材料的应用,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汽车的性能和外观。此外,我也对“可持续设计”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考虑汽车的生命周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汽车设计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评分

拿到这本《汽车设计基础》的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对汽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我喜欢它们流畅的线条,喜欢它们在道路上驰骋时的力量感,也喜欢它们所代表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然而,对于汽车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每一个细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实现的,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令人惊艳的汽车造型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设计哲学和严谨的工艺流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带领我一步步了解汽车设计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演变成一个具体的草图,草图又如何被转化为三维模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色彩、材质、人体工程学等因素又是如何被综合考量的。我甚至希望它能稍微触及一些历史的发展脉络,让我了解不同时代汽车设计的风格变迁,以及那些划时代的设计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总而言之,我渴望的是一次深度探索,一次从门外汉到半个“行家”的蜕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和未来感,这让我对它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形体语言”的部分。我一直觉得,汽车的“表情”非常重要,它能够传达出一种情感,一种品牌DNA。不同品牌、不同车型,都有其独特的“脸谱”和“身姿”。我希望《汽车设计基础》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形体语言的构成元素,比如前脸的进气格栅、大灯的设计,车身的腰线、肩线,以及车尾的扰流板等等。它应该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某些线条会给人带来运动的感觉,而另一些线条则会显得更加沉稳和豪华。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经典的汽车设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构,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设计理论。比如,保时捷911的经典造型,是如何在几十年的演变中保持其核心辨识度的?或者,布加迪威龙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是如何在追求极致速度的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能够开始学会用“设计师”的眼光去审视每一辆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或“不好看”的简单判断上。

评分

对我而言,《汽车设计基础》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否提供实操性的指导。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希望能够自己动手尝试一些简单的设计。所以,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草图绘制技巧的讲解。要知道,很多伟大的设计都始于一张灵感迸发的草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用线条勾勒出汽车的轮廓,如何表现出光影的变化,如何快速有效地表达设计意图。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层面的训练。除了草图,我也希望能了解一些基础的三维建模软件的应用,哪怕是最基础的操作,也能让我对数字化的设计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我也明白这本书可能不会深入到专业的软件教程,但至少,我希望它能给我指明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未来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学习和探索。此外,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模型制作的建议,比如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黏土模型或者纸模型,那就更好了。毕竟,将二维的草图转化为三维的实体,是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