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创伤骨科学精要(中文翻译版) |
| 曾用价 | 248.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美)马克拉比·布林克尔(Mark,R.,Brinker) |
装帧 | 圆脊精装 |
页数 | 380 |
字数 | 720000 |
ISBN编码 | 9787030571557 |
内容介绍
全书共分为3篇32章。其中上篇分为4章,主要介绍了创伤治*的一般原则、骨折治*的原则、畸形矫正原则,以及生物力学和生物材料,对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中篇成人创伤是全书的重点,按损伤发生的部位分下肢损伤、骨盆与髋臼损伤、上肢损伤、脊柱损伤四部分进行阐述。下篇儿童创伤主要介绍了儿童创伤的治*特点及相关进展情况。全书内容系统,知识点新,语句精练,图文并茂,是目前该领域*新的且较为详尽全面的创伤学精品著作。
目录
目录
上篇 概述
中篇 成人创伤
第*部分 下肢损伤
第1章 创伤治*的一般原则 2
一、高级治*中心创伤生命支持 2
二、休克 3
三、合并伤 4
四、其他创伤相关主题 8
五、多发伤的骨科治* 11
六、创伤相关并发症 11
七、其他肌肉骨骼创伤 14
八、总结 15
第2章 骨折治*的原则 16
一、骨折概述 16
二、骨折的治* 19
三、成骨和骨折愈合的生物学 20
四、骨移植物 22
五、牵张成骨技术 23
六、影像学 24
七、骨折并发症 25
第3章 畸形矫正原则 29
一、下肢畸形的后果 29
二、畸形矢量的构成要素 29
三、矫正畸形必需的因素 29
四、下肢力线 29
五、股骨和胫骨力线 31
六、关节方向 32
七、识别存在的下肢骨骼畸形 36
八、 测量成角畸形:幅度、位置、CORA概念 37
九、前后位畸形角的测量 38
十、测量侧面成角畸形 39
十一、水平面成角畸形测量(轴向旋转) 39
十二、平移的测量 39
十三、畸形方向的测量:斜面畸形 40
十四、畸形矫正常识 41
第4章 生物力学和生物材料 43
一、生物力学 43
二、生物材料 46
第5章 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 52
一、介绍 52
二、股骨颈骨折 52
三、股骨转子间骨折 57
第6章 股骨干骨折和股骨粗隆下骨折 60
一、概述 60
二、评估 60
三、骨折分型 61
四、合并伤 62
五、治*方式和治*原则 63
六、解剖生物力学的注意事项与外科技术 64
七、急性外伤并发症 65
八、治*的中长期并发症 65
九、骨不愈合 66
十、畸形愈合 66
十一、其他问题和特殊的思考 66
第7章 股骨髁上骨折 67
一、评估 67
二、早期处理 69
三、标准治* 69
四、术前计划 72
五、并发症的预防 74
第8章 膝关节脱位、骨折脱位、韧带损伤 75
一、 概述 75
二、膝关节脱位 75
三、膝关节骨折脱位 84
四、上胫腓关节脱位 86
第9章 膝关节伸膝装置损伤 88
一、髌骨骨折 88
二、髌腱断裂 90
三、股四头肌肌腱断裂 94
四、胫骨结节骨折(幼儿) 95
五、髌骨脱位 96
六、股四头肌挫伤 101
第10章 胫骨平台骨折 102
一、概述 102
二、评估 102
三、分类 103
四、合并伤 105
五、治*方法和治*原则 105
六、解剖因素和手术技巧 106
七、损伤并发症 107
八、并发症的治* 107
第11章 胫骨干骨折 108
一、概述 108
二、评估 108
三、分型 109
四、合并损伤 110
五、治*和治*原则 110
六、解剖要点和手术技巧 115
七、损伤的并发症 118
八、并发症的治* 118
九、骨不连 118
十、畸形 119
十一、特别注意事项 119
第12章 胫骨远端骨折 121
一、概述 121
二、评估 121
三、损伤分型 121
四、合并伤 123
五、治* 124
六、解剖注意事项及手术技术、并发症 128
七、创伤和治*的并发症 129
第13章 踝关节损伤 130
一、踝关节的骨性损伤 130
二、踝关节的软组织损伤 134
三、踝关节的脱位和骨折脱位 136
第14章 足部损伤 137
一、距骨骨折脱位 137
二、跟骨骨折和距下关节脱位 142
三、中足损伤 144
四、前足损伤 147
五、骨筋膜隔室综合征 149
六、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 150
七、足部挤压伤 151
八、足部穿刺伤 151
第二部分 骨盆与髋臼损伤
第15章 骨盆环骨折 152
一、骨盆骨折 152
二、骶骨骨折 160
第16章 髋臼骨折 162
一、概述 162
二、骨性解剖 162
三、影像学检查 162
四、分类 166
五、治* 168
六、并发症 174
第17章 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骨折 176
一、引言 176
二、髋关节脱位 176
三、股骨头骨折 185
第三部分 上肢损伤
第18章 上肢带骨骨折和脱位 189
一、肩胛骨骨折 189
二、肩胛胸廓关节分离 191
三、锁骨骨折 191
四、肩锁关节损伤 193
五、胸锁关节损伤 195
第19章 肱骨近端骨折脱位和创伤性肩关节软组织损伤 197
一、肱骨近端骨折 197
二、严重的肩关节脱位(盂肱关节) 201
三、肩部其他创伤性软组织损伤 205
四、臂丛神经损伤 207
五、胸长神经麻痹 209
六、四边区综合征 209
七、胸廓出口综合征 210
第20章 肱骨干骨折 211
一、概述 211
二、解剖 211
三、临床表现 211
四、影像学检查 212
五、治* 212
六、并发症 214
第21章 肘关节骨折与脱位 216
一、概述 216
二、肱骨远端骨折 216
三、肱骨小头骨折 217
四、肘关节脱位 217
五、鹰嘴骨折 220
六、尺骨近端骨折 221
七、桡骨头骨折 222
八、肘关节损伤的并发症 223
九、总结 224
第22章 前臂损伤 225
一、概述 225
二、解剖 225
三、手术入路 226
四、体格检查 226
五、影像学检查 226
六、特殊损伤类型与治* 226
七、前臂损伤的并发症 229
第23章 腕关节骨折与脱位 232
一、桡骨远端骨折 232
二、腕骨骨折 240
三、腕关节脱位与不稳 244
四、下尺桡关节损伤 250
第24章 手外伤 254
一、手的关节损伤 254
二、手部骨折 260
三、手部软组织损伤 264
四、指尖和甲床损伤 274
五、烧伤 275
六、高压喷射损伤 276
七、手部感染 276
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277
九、外伤后的晚期效应 278
第四部分 脊柱损伤
第25章 脊髓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 280
一、概述 280
二、流行病学 280
三、脊髓解剖 281
四、SCI的分类 283
五、脊髓不全综合征 285
六、慢性创伤后综合征 287
七、运动相关的脊髓损伤 287
八、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治* 288
九、脊髓损伤后外科手术干预的时机 290
十、脊髓损伤的恢复 291
第26章 脊柱椎体和韧带伤及穿透伤处理的一般原则 293
一、颈椎 293
二、胸、腰椎 297
三、脊柱穿透伤 299
第27章 颈椎损伤 302
一、概述 302
二、评估 304
三、损伤分类 307
四、合并伤 311
五、治*和治*依据 311
六、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因素及手术技术 313
七、颈椎损伤的并发症 315
八、颈椎损伤治*的并发症 315
九、骨不连 316
十、畸形愈合及畸形 317
十一、特殊情况 317
第28章 胸腰椎骨折脱位 318
一、概述 318
二、诊断 321
三、损伤的分类 322
四、非手术治* 324
五、椎管减压——决策、时机、技术 324
六、脊柱重建和内固定 327
七、并发症 328
八、特殊胸、腰椎损伤的治* 329
下篇 儿童创伤
第29章 儿童创伤治*的一般原则 332
一、儿童多发伤 332
二、儿童骨折 334
三、骨折的一般处理 335
四、骺板损伤 336
第30章 儿童下肢创伤 339
一、引言 339
二、髋关节骨折 339
三、股骨干骨折 341
四、股骨远端干骺端与骨骺骨折 343
五、髁间隆起骨折 344
六、半月板损伤 344
七、膝关节韧带损伤 344
八、髌骨骨折 346
九、髌骨脱位 346
十、胫骨结节骨折 347
十一、胫骨近端骨骺骨折 347
十二、胫骨和腓骨骨干骨折 348
十三、踝部骨折 350
十四、足部骨折 351
十五、外伤性截肢 353
第31章 儿童上肢创伤 354
一、肩胛骨骨折 354
二、锁骨和胸锁关节及肩锁关节的损伤 354
三、肱骨和盂肱关节损伤 355
四、肘部损伤 356
五、尺骨和桡骨损伤 365
六、腕骨骨折 369
七、掌骨和指骨骨折 369
第32章 儿童脊柱与骨盆损伤 371
一、儿童脊柱损伤 371
二、儿童骨盆损伤 376
在线试读
上篇 概述
第1章 创伤治*的一般原则
一、高级治*中心创伤生命支持
急诊送达的创伤患者的初步处理程序包括:病情初步评估、复苏、初步评估后辅助措施、再次评估、再次评估后辅助措施、重新评估和确定性治*。
(一)病情初步评估
ABCDE法是优先推荐的系统性评估患者生命功能的方法。威胁生命的病情应当被诊断并同时进行处置。
1.颈椎损伤风险患者的气道维持 在创伤患者中,气道阻塞可能会立即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视为病情评估的第*要素并进行相应处置。在更详细的评估结果出来前,医护人员必须假定患者存在颈椎损伤的可能,从而对脊髓进行保护。对于伴有意识改变和锁骨近端钝性损伤的患者,更应怀疑伴有颈椎损伤。
2.呼吸和通气 张力性气胸、连枷胸合并肺挫伤、大量血胸、开放性气胸都会对充足的通气量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异常需要在初步评估阶段发现并进行处置。
3.循环系统与控制出血 大出血是创伤后可预防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创伤后低血压首先必须考虑是由低血容量引起,除非被证实有其他因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包括意识水平下降、皮肤苍白和脉搏细促。外出血往往应在这个阶段发现并立即控制。
4.功能障碍 神经功能状态——潜在神经损伤的快速评估应包括意识水平、瞳孔大小和反应性、定位体征及脊髓损伤的程度(如果存在)。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GCS评分是一种快速确定外伤患者意识水平的方法,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表1-1)。GCS通过评估睁眼反应、运动反应和言语反应来将创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分类。
(2)意识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包括低灌注、脑损伤、低血糖和乙醇(酒精)或药物。应立即进行多重评估并对氧合作用、肺通气和灌注量进行纠正。同时,应怀疑患者存在直接脑损伤直至排除。
5.暴露或环境控制完全脱去患者的衣物,但要防止低体温——创伤患者所有的衣物都必须去除,以方便全面的评估。一旦评估完成,预防体温过低则非常重要。应采用毛毯保暖、外保温设备、温暖的环境和输注预温的静脉注射液体,以防止低体温。
表1-1 拉格斯哥昏迷评分(GCS)
(二)复苏
除了气道和呼吸,循环复苏也应优先考虑。首先是控制出血。初始液体复苏应使用2~3L乳酸林格液。所有输注的静脉液体都需要在输注前或输注的同时进行预温。如果液体快速灌注无效,就需要输入特定血型的血液。在不能马上获得特定血型血液的情况下,可以使用O型阴性血液。补液不足可能导致创伤患者(如有骨盆骨折、多处长骨骨折患者)血压过低。
血清乳酸水平升高(>2.5mmol/L)提示存在低灌注。进一步对此类隐匿性低灌注患者进行骨损伤内固定手术可能导致显著的围术期并发症,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初步评估后辅助措施
(1)心电图。
(2)插尿管和胃管。
(3)监护。
1)通气率、动脉血气。
2)脉搏血氧饱和度。
3)血压。
(4)X线诊断
1)X线胸片。
2)骨盆前后位X线片。
3)颈椎侧位X线片:即使是筛查试验,也不能排除颈椎损伤。
(四)再次评估
再次评估是指完成初次评估并实施复苏治*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立即再进行一次从头到足的彻底检查。
1.病史
AMPLE:是从患者、家属或入院前其他相关人员处询问病史内容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缩略词。
1)Allergies:过敏史。
2)Medications currently used:近期药物的使用。
3)Past illnesses/Pregnancy:既往病史及妊娠史。
4)Last meal:*后饮食时间。
5)Events/Environment related to the injury:受伤相关的原因或环境因素。
2.物理检查此时进行从头到足的检查。医师需要确定检查下列部分。
(1)头部。
(2)颌面部。
(3)颈椎及颈部。
(4)胸部。
(5)腹部。
(6)会阴、直肠或阴道。
(7)肌肉骨骼。
(8)神经系统。
(五)再次评估后辅助措施
此时,可进行特定的诊断性检查。这些检查可能包括四肢的X线片,头部、胸部和腹部CT扫描。此外,还有诊断性操作如支气管镜、食管镜等。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六)重新评估
重新评估是对外伤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处置时的一个持续的过程。损伤可能继续进展而危及患者生命,不明显的损伤可能会被再次发现。
(七)确定性治*
不同损伤的确定性治*是根据损伤的优先级和患者的生理状况来确定的。这就需要协调的多专科治*。
二、休克
休克是导致器官灌注和组织氧合不足的循环系统异常,临床表现包括心动过速、脉压缩小。
(一)失血性休克
出血是急性循环血容量丢失。血容量减少几乎发生在所有的多发伤患者中。出血是休克*常见的原因。
1.出血的分类
(1)Ⅰ类出血:特点是生理参数(心率、血压、尿量等)无明显的变化,失血量<15%(<750ml)。
(2)Ⅱ类出血:特点是轻度心动过速(>100次/分),血压中度降低,尿量有所减少(每小时20~30ml)。代表血液损失15%~30%(750~1500ml)。
(3)Ⅲ类出血:特点是中度心动过速(>120次/分),血压下降并尿量减少(每小时5~15ml)。患者通常意识混乱,代表血液损失30%~40%(1500~2000ml)。
(4)Ⅳ类出血:特点是重度心动过速(>140次/分),血压下降,尿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患者昏睡。代表血液损失>40%(>2000ml)。
2.主要部位骨折的失血主要部位骨折,可能导致失血量达到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程度。
(1)胫骨、肱骨骨折:多达750ml(1.5U)失血。
(2)股骨骨折:多达1500ml(3U)失血。
(3)骨盆骨折:可能多达数升的血液积聚在腹膜后间隙与骨盆骨折连接处。*大的平均输血量发生在前后挤压型骨盆骨折患者中。
(二)非失血性休克
1.神经源性休克可由于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心脏及外周血管系统发生失交感神经支配引起。四肢的失交感神经支配将导致血管舒张、静脉回流不畅及低血压。因为对心脏搏动起拮抗作用的迷走神经在低血压时无法诱发心动过速。神经源性休克的临床表现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一般通过气囊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状况的监测。
2.心源性休克可能是由钝性伤、心脏压塞、空气栓塞或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功能障碍而导致。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和中心静脉压监测对此诊断有意义。
3.张力性气胸是由于带有活瓣的气胸导致的胸腔压力增加所致。当空气进入胸膜腔后不能逸出,将导致纵隔移位,继发静脉回流和心排血量受损。临床表现包括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皮下气肿和气管偏移。此时不必行X线检查,需行紧急减压术。
4.感染性休克可能由感染导致。在创伤患者中,这种情况更多发生于远期的腹部穿透伤。
三、合并伤
(一)脑外伤
治*脑外伤(TBI)患者的指导原则之一是防止继发性脑损伤,如低氧血症和低血容量状态。颅脑损伤患者异位骨化(HO)的风险会增加。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用于对伴有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分层分析。
(1)轻度脑损伤(GCS14~15分):轻度脑损伤患者常有短暂的意识丧失(LOC),可能会有失忆。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但约有3%的患者会意外恶化。如果患者意识丧失超过5分钟、失忆、严重的头痛、GCS<15分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需考虑行头部CT扫描。
1)脑震荡:经常被用来描述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2)运动相关的脑震荡:脑震荡后返回运动场的建议是依据承受震荡程度和次数的分级提出(表1-2)。
①1级(轻度):无意识丧失(LOC)。遗忘或症状少于30分钟。
②2级(中度):LOC少于1分钟。遗忘或症状持续30分钟至24小时。
③3级(重度):LOC超过1分钟;遗忘超过24小时;脑震荡后症状超过7天。
(2)中度脑损伤(GCS9~13分):所有患者需要做头颅CT、基础抽血检查,并收入神经外科病区。
(3)重度脑损伤(GCS3~8分):重度脑损伤患者需要多学科干预,以确保适当的治*,其他危及生命的损伤复苏和急诊神经外科处置。
表1-2 脑震荡后返回运动场的建议
2.脑外伤的解剖分类(图1-1)
图1-1 CT扫描提示硬膜外血肿(A)、硬膜下血肿(B)(右箭头;该患者在弯曲箭头处也具有实质内挫伤和中心箭头所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出血(C)
(1)弥漫性脑损伤:包括从轻度脑损伤至严重缺血性脑损伤的广泛损伤。
(2)硬膜外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之间。通常继发于颅骨骨折的脑膜中动脉撕裂所致。
(3)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下,由脑表面小血管损伤导致。硬膜下血肿相比较于硬膜外血肿常引起更严重的脑损伤。
(4)挫伤及颅内血肿:颅内挫伤或血肿可以发生在任何位置,但它们*常发生于额叶或颞叶。挫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演变为颅内血肿,这时需要紧急行血肿清除术。
3.脑外伤治*
(1)初步评估: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的评价。
(2)神经系统检查。
(3)诊断程序:颈椎系列X线片、颅内状况的CT扫描。
(4)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容量对脑外伤治*很重要。低渗液体和葡萄糖溶液都不再推荐使用,低钠血症需引起警惕。
(5)过度通气:对处于严密监护下的患者,可以通过过度换气以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血管收缩,从而降低颅内压。
(6)药物:许多辅助药物可以使用,但需咨询神经专科医师。
(二)胸部外伤
1.张力性气胸 见本章第二部分中的描述。
2.开放性气胸 又称为“吸入性胸部创伤”。它发生时,常有一个大的胸壁缺损。这个通向外部环境的开口,使胸壁失去产生胸膜腔内负压的能力,从而无法使肺部膨胀。治*方法是使用三边粘贴的闭塞敷料以封闭胸壁缺口。这就形成了一个活瓣,该活瓣允许空气逸出,但不能通过胸壁缺口进入。
3.连枷胸 是两处或多处发生两根或多根肋骨骨折导致胸壁活动严重受损,致该节段在呼吸活动时出现反常运动。并发的肺挫伤才是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治*的真正挑战。肺挫伤可能导致氧合的严重损害。治*方法包括确保足够的通气量和适当的液体输入,避免受伤的肺部液体超负荷。机械通气可能是必要的。
4.大量血胸 发生于大量血液(>1500ml)积聚在胸腔内。大量血胸可导致肺压缩和通气的损害。应同时紧急恢复血容量和胸腔引流。对持续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行开胸治*术。
5.心脏压塞 是由于心包中的流体积聚。诊断方法被描述为贝克三联征: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动脉压降低和心音低沉。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AST)或心包穿刺可能有助于确诊。心包穿刺是诊断,同时也是治*手段。
6.简单气胸 可能与胸椎骨折和肩胛骨骨折有关。出现呼吸音减弱和叩诊过清音,直立呼气相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治*主要是放置胸腔引流管。
7.肺挫伤 可导致呼吸衰竭。如果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治*上包括气管插管和辅助通气。
8.钝性心脏损伤 可导致心搏骤停(“心脏震荡”)、心脏挫伤、心脏瓣膜的破坏或心腔破裂。
9.主动脉破裂 通常发生于快速中突然减速所致损伤中。放射线症状包括纵隔增宽,主动脉弓闭锁,气管偏向右侧,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空间闭塞,左主支气管的压低,食管向右侧偏离,气管纹理增粗,椎旁界面增宽,胸膜帽或心尖帽出现,左侧血胸,第1肋或第2肋或肩胛骨骨折。
10.膈肌损伤 通常发生在左侧,并且可以在胸部X线片上发现。
(三)腹部外伤
腹部外伤出现频率的不同取决于损伤的机制为穿透性损伤或钝性损伤。腹部钝性损伤可能通过挤压造成内脏的损伤;脾是*常受损的器官,其次是肝。穿透伤,如刺伤和枪伤,直接撕裂或贯穿内脏。
1.腹部钝性损伤
(1)膈肌:膈肌破裂可在胸部X线片上通过半膈影抬高或模糊、异常气体影或鼻胃管进入胸腔来识别。
(2)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破裂,可能会出现在对腹部的直接打击。在CT片上腹膜后空气可能提示这种损伤。
(3)胰腺:如果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持续升高应怀疑胰腺损伤。
(4)泌尿生殖器官:所有血尿患者应怀疑有泌尿生殖系统损伤。并发损伤和损伤的机制可能有助于损伤的定位。肾损伤往往与直接侧面外伤有关,而低位的泌尿生殖器官损伤,如尿道和膀胱损伤,与骨盆前环骨折有关。
(5)小肠:对出现横跨腹部“安全带征”或腰椎屈曲分离型骨折脱位的患者应怀疑小肠损伤。
(6)实体器官:肝、脾或肾的撕裂伤可导致威胁生命的大出血。在病情稳定的患者,较少出现这些损伤。有实体器官损伤和持续大出血证据的患者须紧急行剖腹探查术。
2.腹部穿透伤 有低血压、腹膜炎,伴或不伴内脏脱出的穿透伤患者具有急诊剖腹探查的指征。
3.评估
(1)病史:确定事故的类型则很重要。在汽车事故,确定是否使用安全带或其他约束物。在穿透伤患者,确定使用的武器类型也很有意义。
(2)体征:肌肉不自主保护性收缩、反跳痛,X线胸片中膈下游离气体提示腹部损伤。
(3)检查
1)诊断性腹腔穿刺(DPL):阳性结果为每立方毫升中有超过100000个红细胞,超过500个白细胞或革兰染色呈阳性。骨盆骨折可导致诊断性腹腔穿刺呈假阳性,所以应该在这些患者脐上部分进行穿刺。
2)超声检查。
3)CT扫描。
(四)胃肠道
胃肠道创伤范围包括肠梗阻(治*使用鼻胃管和抑酸药)至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肠梗阻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更多见。上消化道出血更常见于既往有溃疡病史、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创伤和吸烟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治*包括灌洗、应用抑酸药和H2受体阻滞药。更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血管加压素(胃左动脉)。
(五)泌尿生殖系统
1.尿路感染 是*常见的院内感染,已有的尿路感染需要在术前进行处理。手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可减少术后尿路感染率;长期导尿会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率。尿路感染可能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
2.泌尿生殖系统损伤 逆行尿路造影是评估移位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低位泌尿生殖系统损伤的*好方法。阴囊直接外伤后的鉴别诊断包括挫伤、睾丸破裂、附睾破裂和睾丸扭转。急诊泌尿外科评估和会诊是必需的。
3.前列腺增生 引起尿潴留;如果病史、体格检查(前列腺)及尿流学检查(每秒峰值流量<17ml)提示异常,应请泌尿外科医师会诊。
4.急性肾小管坏死 在创伤患者可引起肾衰竭。此类患者早期碱化尿液至关重要。
(六)皮肤及软组织损伤
1.热损伤
(1)烧伤
1)评估:排除吸入性损伤非常有必要;吸入性损伤的体征包括面部烧伤、面部和头发烧焦、咽部积碳、痰中积碳、除去所有衣物停止燃烧则非常重要。
2)定义:a.一度烧伤,涉及表皮层;b.二度烧伤,涉及真皮层;c.三度烧伤,涉及皮下组织;d.四度烧伤,涉及深部组织。
3)计算身体烧伤面积:包括“九分法”(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