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 刘宝瑞 编 免疫学基本知识系统 肿瘤免疫治疗 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应用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 刘宝瑞 编 免疫学基本知识系统 肿瘤免疫治疗 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肿瘤学
  • 个体化治疗
  • 靶向治疗
  • 免疫治疗
  • 肿瘤免疫
  • 基因敲除
  • 免疫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研究
  • 肿瘤微环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马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3050
商品编码:2838849412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学
作者:   刘宝瑞
市场价:   78.00元
ISBN号:   978703053305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   开本: 16   语种:中文
  印刷时间:2017-06-01   版次:1   页数:

  编辑推荐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适用于从事肿瘤学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学者和医务工作者,以及对肿瘤免疫治疗感兴趣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两部分:*部分除了兼顾免疫学基本知识系统的描述以外重点介绍*近3-5年来的*进展,如新抗原的发现与鉴定、肿瘤靶向肽制备、新型单抗制备、DARPin靶向蛋白制备技术;第二部分为精心选择的已经用于人类肿瘤治疗的免疫学新的治疗模式,如新抗原为基础的肿瘤反应性T细胞治疗技术、工程化T细胞制备技术(TCRT、CART)与应用评价、双特异性抗体(BiTe)以及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

  目录
第一篇 肿瘤免疫基础知识与技术
第一章 抗肿瘤免疫应答 3
1 抗肿瘤细胞免疫应答 3
2 抗肿瘤体液免疫应答 17
3 总结 20
第二章 树突状细胞 26
1 DC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26
2 DC抗肿瘤免疫机制 27
3 DC与肿瘤免疫逃逸 28
4 DC的临床应用 28
5 总结 30
第三章 肿瘤抗原 35
1 新抗原 35
2 病毒相关抗原 37
3 癌—睾抗原 38
4 肿瘤相关抗原 39
第四章 肿瘤免疫微环境 45
1 肿瘤免疫微环境组成及特点 45
2 免疫微环境重塑 50
第五章 肿瘤靶向肽 53
1 肿瘤靶向肽简介 53
2 肿瘤靶向肽分类 53
3 肿瘤靶向肽筛选 58
4 肿瘤靶向肽的应用 62
5 总结与展望 64
第六章 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制备策略 68
1 基于动物免疫的抗体制备策略 68
2 基于体外筛选的抗体制备策略 71
3 人源抗体库筛选 73
4 转基因小鼠技术 74
5 新型抗体 75
6 总结与展望 75
第七章 DARPin技术 78
1 DARPin简介 78
2 DARPin的结构与特点 78
3 DARPin的制备技术 81
4 DARPin的应用 84
5 总结与展望 87
第八章 抗肿瘤免疫反应评价指标89
1 抗肿瘤免疫反应临床疗效评价89
2 抗肿瘤免疫反应检测指标 92
3 抗肿瘤免疫反应预测指标 99
4 总结与展望 100
第九章 实验小鼠模型 109
1 实验小鼠模型概述 109
2 普通型小鼠 109
3 免疫缺陷型小鼠110
4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 113
5 总结与展望 116
第二篇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治疗新策略
第十章 新抗原 123
1 新抗原概述 123
2 个体化新抗原筛选 125
3 MHCⅡ类分子限制性新抗原与CD4 T细胞 127
4 新抗原的应用 128
5 总结与展望 129
第十一章 TCR—T细胞治疗技术 133
1 TCR—T细胞治疗简介 133
2 TCR—T细胞治疗原理 133
3 TCR—T细胞治疗的技术流程 133
4 NY—ESO—1特异性TCR—T细胞治疗技术 136
5 个体化新抗原介导的特异性TCR—T细胞治疗技术139
6 总结与展望 141
第十二章 CAR—T细胞治疗技术 145
1 CAR—T细胞的结构与原理 145
2 四代CAR—T细胞的比较 147
3 CAR—T细胞的制备流程 147
4 CD19 特异性CAR—T细胞治疗技术 148
5 EGFRvⅢ特异性CAR—T细胞治疗技术 150
6 CAR—T 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151
7 总结与展望 151
第十三章 BiTE?免疫治疗技术 154
1 BiTE的技术原理 154
2 BiTE的制备流程 155
3 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 155
4 BiTE在实体瘤中的治疗进展 156
5 总结与展望 157
第十四章 基因定点编辑技术 161
1 基因定点编辑技术概述 161
2 基因定点编辑技术原理 161
3 基因定点编辑技术的应用 164
第十五章 个体化肽疫苗 178
1 肽疫苗免疫治疗简介 178
2 个体化肽疫苗治疗方法的原理与优势 178
3 个体化肽疫苗库的构建 180
4 个体化肽疫苗的筛选 182
5 个体化肽疫苗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82
6 总结与展望 186
第十六章 放疗与免疫治疗 191
1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191
2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 191
3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 194
4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关键问题探讨 198
第十七章 免疫卡控点单克隆抗体 204
1 CTLA—4抗体 205
2 PD—1抗体 207
3 PD—L1抗体 210
4 免疫卡控点抗体药物的联合应用 211
5 总结与展望 213
第十八章 纳米技术与免疫治疗 217
1 纳米载药系统的参数选择 218
2 纳米技术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219
3 总结与展望 223
第十九章 血液微成分与免疫治疗 229
1 外泌体与免疫治疗 229
2 血浆游离核酸与免疫治疗 234
3 总结与展望 235
第二十章 中医药与免疫治疗 240
1 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240
2 调节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 245
3 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 247
4 总结与展望 252
第二十一章 溶瘤病毒 261
1 溶瘤病毒概述 261
2 溶瘤病毒抗肿瘤免疫反应 263
3 上市及进入Ⅲ期临床的溶瘤病毒 265
4 总结与展望 267
第二十二章 异基因细胞疗法 271
1 异基因CD19CAR—T细胞 271
2 异基因新抗原反应性T 细胞 273
3 其他来源的异基因免疫细胞 274
4 总结与展望 275

  作者简介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解锁肿瘤治疗新纪元 在这部由刘宝瑞主编的巨著中,《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肿瘤治疗新纪元。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前沿的研究成果以及宏大的视野,系统地梳理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如何实现肿瘤治疗的“个体化”与“靶向化”,为攻克这一人类顽疾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一、 免疫学基石:理解肿瘤免疫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开篇,便奠定了扎实的免疫学基础。刘宝瑞教授及其团队深知,要理解和驾驭肿瘤免疫治疗,必须首先对免疫系统的基本运作原理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免疫学基本知识系统”这一章节中,作者们系统地回顾了免疫细胞的种类、功能,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作用机制,以及免疫识别与调控的分子基础。 免疫细胞的“精兵强将”: 从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髓系细胞(树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到NK细胞,本书详细阐述了它们在免疫监视、抗肿瘤活性中的核心作用。例如,T细胞如何识别肿瘤抗原,执行细胞毒性杀伤;B细胞如何产生抗体,参与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树突状细胞作为专业的抗原呈递细胞,是如何启动和调控T细胞应答的。 信号通路的“精妙指挥”: 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功能执行,都离不开复杂的信号通路。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Toll样受体(TLR)、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通路、NF-κB通路等关键信号网络的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肿瘤免疫逃逸和免疫激活中的双重角色。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协同作战”: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官和信使,它们精确地引导着免疫细胞的迁移、分化和功能。本书详细解析了IFN-γ、TNF-α、IL-2、IL-10、TGF-β等经典细胞因子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以及CCL、CXCL等趋化因子如何塑造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识别与调控的“安全机制”: MHC分子在抗原呈递中的核心地位,TCR-MHC-抗原肽的特异性识别,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对免疫活性的负向调控,这些都是免疫系统保持自身稳态和防止过度反应的关键。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免疫识别与调控的理论框架,为理解肿瘤如何逃逸免疫监视奠定了基础。 二、 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沿探索”:从理论到实践 在坚实的免疫学理论基础上,本书的“肿瘤免疫治疗”部分,将目光聚焦于这一革命性的治疗领域。作者们系统地梳理了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策略,并对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挑战与前景进行了深入剖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刹车”被松开的免疫战车: ICI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明星。本书详细介绍了PD-1/PD-L1和CTLA-4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它们如何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刹车”作用,重新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研究数据,本书阐述了ICI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头颈癌等多种肿瘤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同时也探讨了其耐药机制和不良反应的管理。 过继性T细胞疗法(ACT):“定制”的细胞杀手: ACT,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另一大亮点。本书深入讲解了CAR-T细胞的设计原理,如何通过基因工程赋予T细胞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并进行杀伤的能力。本书详细阐述了CAR-T细胞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突破性进展,并展望了其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潜力和挑战。此外,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TCR-T细胞疗法也得到了详细的介绍。 肿瘤疫苗:唤醒沉睡的免疫力: 肿瘤疫苗旨在通过特异性地诱导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的目的。本书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肿瘤疫苗,包括肿瘤细胞疫苗、抗原提纯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并探讨了其在肿瘤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前景。 溶瘤病毒疗法:病毒的“双刃剑”: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同时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的病毒。本书详细介绍了溶瘤病毒的种类、设计策略,以及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 免疫调节剂:微环境的“调色师”: 除了直接靶向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的策略,调控肿瘤微环境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本书介绍了作用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调节性T细胞(Tregs)等的药物,以及如何利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使其更有利于抗肿瘤免疫的发生。 三、 个体化与靶向化:精准医疗的时代呼唤 在上述免疫治疗策略的基础上,本书的精髓所在,便是对“个体化”与“靶向化”的深刻阐释。作者们清晰地指出,肿瘤的异质性、患者免疫状态的差异性,决定了“一刀切”的治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精准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 肿瘤异质性的挑战与机遇: 肿瘤细胞在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免疫原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同一类型肿瘤在不同患者身上,甚至同一患者肿瘤的不同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本书深入分析了这种异质性如何影响肿瘤的免疫原性、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以及如何成为肿瘤复发和耐药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作者们强调了对肿瘤微环境、肿瘤突变负荷(TMB)、PD-L1表达水平、肿瘤新抗原预测等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肿瘤新抗原的“精准导航”: 肿瘤新抗原是肿瘤细胞特有的、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抗原,它们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的理想靶点。本书详细介绍了肿瘤新抗原的鉴定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RNA测序、质谱分析等,以及预测肿瘤新抗原的生物信息学算法。通过精准预测和鉴定肿瘤新抗原,可以为开发个性化的肿瘤疫苗和T细胞疗法提供关键依据。 基因敲除技术的“赋能”: 在“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应用”这一章节中,本书聚焦于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能够精确地“敲除”或“编辑”与肿瘤生长、免疫逃逸相关的基因,从而达到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或者削弱肿瘤细胞的防御能力。例如,通过敲除编码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基因,可以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通过敲除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免疫抑制分子,可以使其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基因敲除技术来提高CAR-T细胞的安全性、持久性,以及克服实体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AI驱动的决策: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与靶向化,本书强调了整合多维度数据的重要性,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免疫组学以及临床信息学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算法,可以从中挖掘隐藏的模式,预测治疗反应,识别耐药机制,并为患者推荐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 未来展望:通往治愈之路 《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并非仅仅罗列现状,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指明方向。本书最后的部分,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联合疗法的“协同增效”: 作者们认为,将不同的免疫治疗策略进行组合,或者与传统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相结合,有望实现协同增效,克服单药治疗的局限性。 肿瘤微环境的深度改造: 进一步理解和调控肿瘤微环境,是提升免疫治疗效果的关键。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地清除肿瘤免疫抑制细胞,如何重塑肿瘤微环境,使其更有利于抗肿瘤免疫的浸润和杀伤。 早期诊断与预防的突破: 免疫学诊断和预防策略的发展,有望在肿瘤早期发现和干预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源头上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患者预后的精准预测与监测: 借助先进的生物标志物和AI技术,实现对患者治疗反应的精准预测和疗效的动态监测,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率。 总而言之,《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前沿性和临床价值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它为饱受肿瘤折磨的患者群体,点亮了通往精准、高效、个性化治疗之路的希望之光。本书的问世,必将极大地推动肿瘤治疗模式的革新,为最终实现肿瘤的治愈目标,贡献不可磨灭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的著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理论和基础的教材,没想到它在实际应用和前沿进展的介绍上做得如此深入和细致。尤其是在阐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大量近期的临床研究数据,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多层次的认知框架。书中对不同肿瘤类型中免疫微环境差异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读完后,对于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心中豁然开朗。它仿佛为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前沿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伴随诊断和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的讨论,这正是当前精准医疗领域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书中提供的多维度分析方法论,极具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上,更体现在其知识体系的严谨与广博之中,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读完这本厚重的医学专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视野的拓展”。我原本对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仅停留在模糊的概念阶段,但这本书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详细剖析了如何利用CRISPR等技术进行特异性基因敲除,以期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或者消除肿瘤细胞对免疫治疗的抵抗机制。这种将分子生物学的精细操作与宏观的肿瘤免疫学效应紧密结合的写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在构建新型细胞疗法(如CAR-T的升级版)时,有哪些潜在的生物学障碍可以被这些尖端技术攻克。书中对敲除特定免疫抑制因子基因的策略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配有大量的图表来解释复杂的信号通路重塑过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技术的读者,也能把握其核心逻辑。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它预示着未来几年肿瘤治疗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变革。

评分

我是一名基础免疫学研究人员,这次阅读更多是想了解基础理论如何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本书在“免疫学基本知识系统”这一块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教材那种冗长乏味的定义堆砌,而是将免疫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树突状细胞、Treg细胞、效应T细胞等)的功能,全部置于肿瘤免疫应答的背景下去讲解。这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目的性。例如,讲解MHC分子如何呈递肿瘤抗原时,立刻就联系到了如何通过设计新型疫苗来优化抗原提呈的效率。这种紧密的理论与应用结合,使得原本枯燥的免疫学基础知识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它不是简单地重复知识点,而是提供了一套如何“用”免疫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肿瘤临床问题的思维框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基础发现推向临床转化的科研人员来说,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层次感和递进性,它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未来展望的完整知识链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涵盖了当前炙手可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肿瘤疫苗、溶瘤病毒以及细胞因子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局限性。特别是在讨论基因敲除技术与免疫疗法的结合时,作者清晰地指出了现有技术在体内应用时可能面临的递送效率和脱靶效应的挑战,这表明作者的视角非常全面和客观,没有过度美化技术本身。整部书的行文流畅,术语解释到位,使得跨学科阅读变得相对友好。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肿瘤免疫治疗全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蓝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导航图,指引我们探索肿瘤治疗的未来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兴疗法充满好奇的医学爱好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前沿而不失温度”。它详尽地介绍了“靶向免疫治疗学”这一宏大主题下的诸多分支,从个体化的肿瘤突变负荷评估,到针对特定耐药机制的联合治疗方案设计,内容覆盖面极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个体化”这个概念的深度挖掘——它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细化到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乃至蛋白质组学的多组学数据如何被整合起来,为每一个独特的肿瘤病患画像。书中对不同免疫治疗手段的疗效对比和潜在毒副作用的平衡策略的探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医学伦理观和科学态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着作者的思路,体验了一次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关键治疗靶点的思维过程,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单纯的综述文章所无法提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