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全解 文白对照 注释+译文+原文

千家诗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全解 文白对照 注释+译文+原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千家诗
  • 国学经典
  • 蒙学
  • 古诗词
  • 文白对照
  • 注译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启蒙教育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21
商品编码:28331541332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21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宋)谢枋得,(明)王相,选编,徐艳华,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

“三百千千”是人们时常提到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而《千家诗》zui受广大读者青睐。阅读《千家诗》,既可以使读者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亦可以培养读者内心美好的情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内容简介

《千家诗》是流传极其广泛、影响极其深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且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如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

本书具有详尽的注解,且有丰富的译文,能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内容积极向上,有助于使读者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激发读者读诗的兴趣。


  目 录

【千家诗 目录】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007

春日………………………007

春宵………………………008

城东早春…………………009

春夜………………………009

初春小雨…………………010

元日………………………011

上元侍宴…………………011

立春偶成…………………012

打球图…………………012

宫词………………………013

廷试………………………013

咏华清宫…………………014

清平调词…………………014

题邸间壁…………………015

绝句………………………016

海棠………………………017

清明………………………017

清明………………………018

社日………………………018

寒食………………………019

江南春……………………020

上高侍郎…………………020

绝句………………………021

游园不值…………………022

客中行……………………022

题屏………………………023

漫兴………………………023

庆全庵桃花………………024

玄都观桃花………………025

再游玄都观………………026

滁州西涧…………………026

花影………………………027

北山………………………028

湖上………………………028

漫兴………………………029

春晴………………………029

春暮………………………030

落花………………………030

春暮游小园………………031

莺梭……………………031

暮春即事…………………032

登山………………………032

蚕妇吟……………………033

晚春………………………033

伤春………………………034

送春………………………034

三月晦日送春……………035

客中初夏…………………035

有约………………………036

闲居初夏午睡起…………037

三衢道中…………………037

即景………………………038

初夏游张园………………039

鄂州南楼书事……………039

山亭夏日…………………040

田家………………………041

村居即事…………………041

题榴花……………………042

村晚………………………042

书湖阴先生壁……………043

乌衣巷……………………043

送元二使安西……………044

题北榭碑…………………044

题淮南寺…………………045

秋月……………………045

七夕………………………046

立秋………………………047

秋夕……………………047

中秋月……………………048

江楼有感…………………048

题临安邸…………………048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049

饮湖上初晴后雨…………050

入直……………………050

夏日登车盖亭……………051

直玉堂作…………………052

竹楼……………………052

直中书省…………………053

观书有感…………………054

泛舟………………………054

冷泉亭……………………055

冬景………………………055

枫桥夜泊…………………056

寒夜………………………056

霜夜………………………057

梅………………………058

早春………………………058

雪梅 其一………………059

雪梅 其二………………059

答钟弱翁…………………060

秦淮夜泊…………………060

归雁………………………061

题壁………………………062

七言律诗

早朝大明宫………………063

和贾舍人早朝……………064

和贾舍人早朝……………064

和贾舍人早朝……………065

上元应制…………………066

上元应制…………………067

侍宴………………………068

答丁元珍…………………069

插花吟……………………070

寓意………………………071

寒食书事…………………072

清明………………………072

清明………………………073

郊行即事…………………074

秋千………………………075

曲江 其一………………075

曲江 其二………………076

黄鹤楼……………………077

旅怀………………………078

答李儋…………………079

江村……………………079

夏日………………………080

辋川积雨…………………080

新竹………………………081

表兄话旧…………………082

偶成………………………083

游月陂……………………084

秋兴 其一………………085

秋兴 其三………………086

秋兴 其五………………086

秋兴 其七………………088

月夜舟中…………………089

长安秋望…………………089

新秋………………………090

中秋………………………091

九日蓝田会饮……………092

秋思………………………093

与朱山人…………………094

闻笛………………………094

冬景………………………095

冬至………………………096

山园小梅…………………097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098

干戈………………………099

归隐………………………100

时世行……………………100

送天师……………………101

送毛伯温…………………102

五言绝句

春晓………………………104

访袁拾遗不遇……………104

送郭司仓…………………105

洛阳道……………………105

独坐敬亭山………………106

登鹳雀楼…………………106

观永乐公主入蕃…………107

春怨……………………107

左掖梨花………………108

思君恩……………………108

题袁氏别业………………109

夜送赵纵………………109

竹里馆……………………110

送朱大入秦………………110

长干行……………………111

咏史………………………111

罢相作……………………112

逢侠者……………………113

江行望匡庐………………113

答李浣……………………114

秋风引……………………114

秋夜寄丘员外……………115

秋日………………………115

秋日湖上…………………116

宫中题……………………116

寻隐者不遇………………117

汾上惊秋…………………117

蜀道后期…………………118

静夜思……………………118

秋浦歌……………………119

赠乔侍御………………119

答武陵太守………………12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20

婕妤怨……………………121

题竹林寺…………………122

三闾庙……………………122

易水送别…………………123

别卢秦卿…………………123

答人………………………124

五言律诗

幸蜀回至剑门……………125

和晋陵陆丞相

早春游望………………125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

咏终南山………………126

春夜别友人………………127

长宁公主东庄侍宴………128

恩赐丽正殿书院

赐宴应制得林字………129

送友人……………………129

送友人入蜀……………130

次北固山下………………131

苏氏别业…………………132

春宿左省…………………132

题玄武禅师屋壁…………133

终南山……………………134

寄左省杜拾遗……………135

登总持阁…………………135

登兖州城楼………………13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37

送崔融……………………138

扈从登封途中作…………138

题义公禅房………………139

醉后赠张九旭……………140

玉台观……………………140

观李固请司马弟

山水图…………………141

旅夜书怀…………………142

登岳阳楼…………………143

江南旅情…………………144

宿龙兴寺…………………144

破山寺后禅院……………145

题松汀驿…………………146

圣果寺……………………146

野望………………………147

送别崔著作东征…………148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其一……………………149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其二……………………149

宿云门寺阁………………150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151

临洞庭……………………151

过香积寺…………………152

送郑侍御谪闽中…………153

秦州杂诗…………………153

禹庙………………………154

望秦川……………………155

同王征君洞庭有怀………156

渡扬子江…………………157

幽州夜吟…………………157


  作者介绍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他与文天祥同科 中进士。曾率兵抗元,城破后流亡隐居。后元朝强迫他出仕,地方官强制送他到大都(今北京),谢枋得绝食而死。

王相,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曾编辑和注释过多部启蒙书籍。


  精彩书摘

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①

程 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②,傍花随柳过前川③。

时人不识余心乐④,将谓偷闲学少年⑤。

【作者】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北宋

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和弟弟程颐曾跟随周敦颐学习,世称“二

程”,二人后来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注释】

①偶成:不经意写成的诗。

②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午天:指中午。

③傍花随柳:依傍于花柳之间。傍,一作“望”。傍,靠近、依

靠。随,沿着。川:瀑布或河畔。

④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

⑤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译文】

淡淡的白云在空中飘,风儿轻轻地吹拂着人的脸颊,正午时分

日光转暖。我从花丛穿行,顺着一行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

河边。当时的人不理解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学那些到处游荡玩

耍的少年呢。

春 日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①,无边光景一时新②。

等闲识得东风面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

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朱熹是北宋学者程颢、程颐后世弟子

李侗的学生,后来成为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曾为宋宁宗讲学。

【注释】

①胜日: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寻芳:春游赏花。泗水:水名,

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滨:水边,河边。

②光景:风光景物。

③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译文】

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我到泗水的岸边去游玩,大自然无

限风光都焕然一新。在春风吹拂中,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

是春的点染。

春 宵①

苏 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②,花有清香月有阴③。

歌管楼台声细细④,秋千院落夜沉沉。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

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他的散文汪洋恣肆,与唐代的

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合称

为“唐宋八大家”;词气势恢宏,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

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注释】

①春宵:春夜。

②一刻:比喻时间短暂。刻,古代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计时,

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③花有清香:花朵散发出清香。月有阴:花在月光照射下投射

出朦胧的影子。

④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译文】

春夜良宵,再短暂的时间也是极为珍贵的。花儿散发阵阵迷人的

幽香,月光洒在花儿身上,使它投下朦胧的阴影。妙曼歌声和悦耳的奏

乐声依稀弥散在这夜色中。夜阑人静之时,垂着秋千的庭院寂静无声。

城东早春①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②,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③,出门俱是看花人。

【作者】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

永济)人。唐代诗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

【注释】

①城:指唐代京城长安。

②诗家:诗人。清景:清秀美丽的景色。

③上林:上林苑,汉代宫苑,此处指长安城。锦:五色织成的绸绫。

【译文】

每年的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是诗人描绘美景的好时节。这时

候,枝条上刚吐出来的嫩芽一抹淡黄,浅浅的鹅黄新绿,还没有均

匀。如果进入仲春,林苑里一派繁花似锦,再出门一看,到处都是游

春赏花的人,到那时再想要欣赏春天美景岂不是有些太迟了。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①,剪剪轻风阵阵寒②。

春色恼人眠不得③,月移花影上栏杆。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

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省)。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①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②剪剪:形容初春的风,轻而带有寒意。

③春色恼人:春色撩人。

【译文】

夜深了,香炉里的香慢慢燃尽,滴漏中里的水也快要滴完

了。夹着阵阵寒意的轻风让人觉得晓寒微侵。春天的景色zui撩

动人心,随着明月东升,花沐浴在月光下的影子已悄悄地爬上了

栏杆。

初春小雨①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zui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属河南省)人。唐代文

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

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风格,破骈体为散体,扩大文言文的表

达能力。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人推举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注释】

①诗题又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呈:恭敬地送给。水

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766—830)。他在同族兄弟中排

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此时韩愈是吏部

侍郎。

②天街:朱雀大街,长安城的中轴线。润如酥:滋润如酥。酥,

奶酪,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③zui是:正是。处:时。

④绝胜:远远胜过。皇都:长安。

【译文】

初春丝雨纷纷,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空,轻柔而滋润,浅绿的

小草长出地面,远远望去,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十分

稀疏。一年之中zui美的景色莫过于此,肯定好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时节。

元 日①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②,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④,总把新桃换旧符⑤。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②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逐邪,后来演

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③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

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④曈曈(tóng):日出时光亮而温暖。

⑤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上

神灵的名字或画上神像,悬挂在门旁,用来避邪。后来演化成春联。

【译文】

在鞭炮声声中,人们送走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迎着和

煦的春风,痛快地喝着难得的美酒。温暖的阳光里,千家万家喜气

洋洋,过新年的时候,人们纷纷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了新的,欢

乐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上元侍宴①

苏 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②,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③,一朵红云捧玉皇。

【注释】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②建章:宫殿名。

③鹄(hú)立:肃立。通明殿:宫殿名。

【译文】

月色朦胧里,可以看到建章宫被包裹在其中,点点星光仿佛点

缀在宫阙的上空。皇宫里香烟缭绕,让人感到身处仙境一般。文武

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的前面,等候皇帝驾临。这情景就同天

宫中一朵朵红云拱卫着玉皇大帝一般。

立春偶成

张 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①,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②,东风吹水绿参差③。

【作者】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祖籍汉州绵竹(今属

四川),南宋中兴名将张浚之子。宋代理学家和教育家。与

朱熹、吕祖谦交往密切,时称“东南三贤”。

【注释】

①律回:节令回转,即大地回春。律,律历,古代以十二乐律配

十二月令。相传黄帝命伶伦(古代乐官名)断竹为筒(后人也用金

属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气。阳六为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

宾、夷则、无射;阴六为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农历十二月属吕,正月属律,一般情况下,立春都在十二月与一月之

交,所以称为“律回”。岁晚:民间把立春赶在春节以前称作内春,

所以叫岁晚。

②生意:生机。

③参差:不齐的样子,这里指的是风吹绿水所产生的水纹。

【译文】

立春了,天气转暖,严酷的冰冻霜雪虽然还有,但也只是偶尔出

现了。草木也感知到春天即将回归大地,一片新绿映入眼帘,让人感

到蓬勃的生机。一阵春风吹过池塘,水面层层碧波,荡起涟漪。

打球图

晁说之

阊阖千门万户开①,三郎沉醉打球回②。

九龄已老韩休死③,无复明朝谏疏来④。

【作者】

晁(cháo)说(yuè)之(1059—1129),字以道,一字伯以,济

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宋神宗元丰年间进士,因倾慕司马

光的才学与人品,自号景迂生(司马光号迂叟),善画山水,能

诗文。

【注释】

①阊阖(chāng hé):宫门。

②三郎:唐玄宗李隆基的幼名,因其为唐睿宗第三子,所以称为

三郎。

③九龄: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贤相,刚正不阿,敢于

进谏,后来遭谗言罢相,有人把他的离朝作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迹象

之一。韩休(672—739):也是唐玄宗前期忠诚且敢于直谏的名相。

④谏:直言规劝,一般用于下对上。疏:上给皇帝的奏议。

【译文】

皇宫的大门依次打开,唐玄宗踢完球并喝得醉醺醺地回宫来

了。如今张九龄老了,韩休已不在人世,没有敢直言进谏的贤臣来

劝说皇帝了。

宫 词

王 建

金殿①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②。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作者】

王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其作

有《宫词》百首。现存《王建诗集》、《王司马集》等,以及《宫

词》一卷。

【注释】

①金殿:即皇宫的正殿,亦叫金銮殿。

②玉芙蓉:芙蓉形状的承露盘,以红玉磨制而成。

【译文】

巍峨轩昂的金銮殿里,重重叠叠的朝元阁中,仙人托着芙蓉状

的承露盘来往穿梭。太平盛世的天子驾着五彩缤纷的车,在正月初

一朝拜天帝。

廷 试

夏 竦

殿上衮衣①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

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②日未斜。

【作者】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古文字学家,北

宋大臣。著有《文庄集》。

【注释】

①衮(gǔn)衣: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其上绘有龙的图案。

②丹墀(chí):红色台阶。

【译文】

坐在殿堂上进行殿试,明亮灿烂如天上的日月,砚台中旌

旗的影子,犹如龙蛇一般蠕动。应试之人一挥而就,下笔如有神。

考试结束时,殿上的太阳还没有西斜。

咏华清宫

杜 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入长杨②作雨声。

【作者】

杜常,生卒年不详,字正甫,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其以诗

鸣于世。《咏华清宫》流传至今。

【注释】

①朝元阁:指唐朝宫殿,位于华清宫之内。

②长杨:即长杨宫。因宫内种有数亩白杨树,故以此命名。

【译文】

跋涉过数十个驿站,结束了江南的漫漫路程,终于在天亮之

前,抵达了华清宫。朝元阁上西风凛冽,一片荒凉,长杨宫的白杨树

林里也冷风阵阵,雨声萧萧。

清平调词①

李 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③,会向瑶台月下逢④。

【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祖籍

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朝末年,他的祖上流居位于

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碎叶。李白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

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时,李白辞远游,仗剑出蜀。天宝

初年,李白来到都城长安。后来他拜见贺知章,并把自己的诗作

呈上。看过他的作品后,贺知章惊叹道:“子谪仙人也!”并在玄

宗面前极力李白。玄宗召见李白后十分赏识,赐膳并自为

他调羹,诏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等权贵,遭到谗言毁谤,

李白恳请还山,玄宗赐金放还。他离朝后浪迹江湖,饮酒作诗。

后来他被永王李璘请去做幕僚,李璘发动叛乱兵败,李白也受

到牵连,被放逐夜郎,后来被赦免而回。李白是中国历史上zui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他

被人尊称为“诗仙”,并与同时期的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注释】

①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待诏翰林,

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命李白赋诗。李白作《清平调》三章,这是

其中一首,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娇艳的牡丹与杨贵妃相互比喻,

又将杨贵妃比作仙女下凡,赞其美貌。

②槛:有格子的门窗。华:通“花”。

③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④会:应。瑶台:传说中仙子居住的地方。

【译文】

看到彩云就让人想起她的衣裳,看到美丽的花朵就让人想起

她的颜容,春风轻轻拂过栏杆,她的美貌就像牡丹在露珠的滋润

下花色变得更加艳丽一样。如此天姿国色,只有群玉山头,或是瑶

台月下才能见得到。

题邸间壁①

郑 会

荼香梦怯春寒②,翠掩重门燕子闲③。

敲断玉钗红烛冷④,计程应说到常山。

【作者】

郑会,字文谦,号亦山,贵溪(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跟随朱

熹、陆九渊学习。宋宁宗嘉定四年(1212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注释】

①邸(dǐ):旅社。

②荼(tú mí):一作“酴醾”,花名。明代介绍栽培植物的著

作《群芳谱》中说,“色黄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

③翠:指门上漆的绿色。掩:关起来。重门:一层层的门。闲:闲静。

④玉钗:烛花。形状像头上戴的玉钗。红烛冷:指蜡烛的光越

来越微弱。

【译文】

早春的深夜,寒意犹存,我在梦里闻到了荼清香,醒来之

后,只见花木一片新绿色,掩映着院门。燕子也安闲地歇息了。暗淡

的烛光里,房中更显清冷,算一算出门人的行程,估计他们现在应

该走到常山了吧。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①,门泊东吴万里船②。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

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他一生忧国忧民,一千四百余首诗作,多用沉痛的笔调记

录“安史之乱”前后的那段历史,让人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现实,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被世人尊为“诗圣”。

【注释】

①西岭:西岭雪山。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②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

的船只。

【译文】

翠色一片的杨柳枝头,两只黄鹂在婉转啼叫;在天空中,有一

行白鹭直上云霄。依窗远眺,可以看见西岭峰顶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江边上,停泊着从江浙千里迢迢驶来的船只。

海 棠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②,香雾空蒙月转廊③。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

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却并

未对海棠做直接描写,而是一处曲笔。

②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泛:浮动。崇光:春光。

③空蒙:雾气迷蒙。廊:回廊。

【译文】

春风轻轻吹拂着海棠,花儿美妙艳丽,夜雾升起,花香融入了

夜色。月光慢慢转过回廊。夜已很深,我因为担心海棠因为夜深而

睡去,所以赶忙点起了蜡烛,照耀着海棠。

清 明①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

借问酒家何处有③,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晚唐诗人。曾任中书舍人,因中书省別名紫微省,所

以又被人称为杜紫微。他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4月5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译文】

清明节的时候,我孤独地走在路上,天阴沉着,飘下了细雨,

眼前迷蒙一片,衣衫也变得越发潮湿。行人们都神色黯然。我想找

个酒家稍稍休息一下。可到哪里去找酒家呢?看路旁有一个骑在牛

背上的小牧童,便向他询问,他悠然自得地用手指向前面——在那

杏花村里,一面面酒旗飘动,正在招揽过路的行人。

清 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①。

昨日邻家乞新火②,晓窗分与读书灯。

【作者】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

县)人。北宋诗人,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文章风格清新平

易,多反映社会现实。

【注释】

①兴味:兴趣、趣味。萧然:清静冷落。

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译文】

今年的这个清明节过得十分冷清,既没有花可以观赏,也没有

酒可畅饮,日子孤独清苦,就像荒山野庙里的和尚,一种寂寞悲凉

的情绪油然而生。昨天,我从邻居家要来新点燃的火种,清明节一

大早起来,就在窗前坐下来,点上灯火,安静地读书。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②。

桑柘影斜春社散③,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者】

王驾,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晚唐

诗人。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后来弃官归隐。他的绝句构思巧妙,

自然流畅。

【注释】

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②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③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译文】

在鹅湖山下,成片的庄稼绿油油的,一看今年就有好收成。农

家户户家禽家畜成群。用来养蚕的桑树和柘树成片栽种。暮色降临

了,树在地上的影子被渐渐拉长。春社里欢乐宴会到了很晚才渐

渐散去,畅饮后人们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寒 食①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②。

日暮汉宫传蜡烛③,轻烟散入五侯家④。

【作者】

韩翃(hóng),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作

诗笔法轻巧,写景词句十分别致,在当时传诵广泛。

【注释】

①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

念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chóng)耳

出逃,介子推忠心跟随重耳流亡数年。后来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春

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却毫无怨言,他

后来辞去官职,携母隐居于山西绵山。后来晋文公对自己的行为十分

后悔,于是自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面对重峦叠嶂,晋文公求人心

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想迫使介子推出现。谁料大火烧

了三天后,发现介子推已抱树而死。后来为了纪念他,每年的这

都禁止生火,以示追怀之意。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

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

的zui佳时节。

②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③蜡烛:按汉代的制度,这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

臣。唐《辇下岁时记》记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桓帝时都曾封贵戚和功臣五人为侯,世称五

侯,后来泛指权贵。

【译文】

到了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杨花充满了整个长安城。寒食节到

来,春风吹拂着宫中的柳枝。傍晚时分,宫中传送出新的火种,这

个恩赐只会送到王公贵族家里。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①。

南朝四百八十寺②,多少楼台烟雨中③。

【注释】

①郭: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山郭:依山的城镇。

②南朝:继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四个朝代(宋、

齐、梁、陈)的合称。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官僚十分注重佛事,

在京城(今南京)大兴土木,建造寺院。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

数字。

③楼台:指寺庙。

【译文】

春天到来后,广阔的江南大地上,到处可以听到黄莺歌唱,看

到燕子飞舞。长出绿叶的树木与红花相互掩映。无论是临水的村庄

还是依山的城郭,风中飘动的酒旗随处可见。南朝时修建了数不

尽的庙宇,遗留至今,有多少亭台楼阁笼罩在这朦胧的江南烟雨

之中呢?

上高侍郎①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②,日边红杏倚云栽③。

芙蓉生在秋江上④,不向东风怨未开。

【作者】

高蟾(chán),生卒年不详,河朔(今属河北)人。唐代文人。

出身贫寒,善于作诗,其诗气势雄伟。

【注释】

①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诗人科举落榜之后。通

篇运用比喻,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喻进士及第者,以秋江芙蓉自

比,以示自己孤傲的人品,显示出身处逆境的不屈与奋进。此诗写作

后的第二年,诗人中第。高侍郎,指高骈(pián)。

②天上:指皇帝、朝廷。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和:带着,

沾染着。

③日:太阳。倚:傍着。

④芙蓉:荷花。

【译文】

天上的碧桃种在甘露的滋养之中,太阳边上的红杏倚着彩云

生长。在春天里它们都及时地开放了,只有荷花与它们不同,它寂寞

地生长在秋天的江边,傲然独立,根本没有一丝抱怨之情。

绝 句

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过桥东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有关他生平的记述很

少。这短短的一首诗,用清新隽永的语言写春游的细腻感受,不

言春而处处是春,不言情而情于纸上,使他的名字载入了宋代

诗史。

【注释】

①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②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可

做拐杖。

【译文】

岸上,参天的古树遮蔽着大地。我乘小船而来,靠岸后系好绳

索,手里拄着藜杖,慢慢过桥向东而去。三月里杏花已悄然绽放,

绵绵雨丝浸在我的衣服上,微微有些潮意。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

的暖风轻轻吹拂人面,让人沉醉。

游园不值①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②,小扣柴扉久不开③。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④。

【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属福建)。宋代诗

人。原本姓李,祖父李颖士曾做过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党

派之争被贬。叶绍翁因祖父的关系受累,家业中衰,从小就被

送给龙泉叶姓为子。宋光宗至宋宁宗期间,他曾在朝廷做小官。

后来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友人作诗唱和。

【注释】

①游园不值:想观赏园内的风景却没能如愿。值,面对、遇到。

不值,没有遇见。

②应怜:应该爱惜。应,应该。怜,可惜。屐齿:屐是木底鞋,鞋

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③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

④由“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译文】

兴许是园子的主人怕我的木屐把园中青苔踩坏了吧,我轻轻地

敲了好久的门,里面也没有人应声。没有关系,满园的春色是不可能被

关住的,那一枝从院墙上伸出来的红杏已让人看到生机盎然的春意。

客中行

李 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①,玉碗盛来琥珀光②。

但使主人能醉客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①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郁金香:一种

香草,古人用来浸酒,酒呈金黄色。

②琥珀: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

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③但使:只要。

【译文】

产自兰陵的美酒,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倒入玉碗里后,看上去

像琥珀般晶莹闪动。只要主人与我一醉方休,我哪里去管这里到

底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题 屏①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②。

说与旁人浑不解③,杖藜携酒看芝山。

【作者】

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

宋大将刘平之子。北宋诗人,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他交友

广泛,与王安石、苏轼、米芾、张耒(lěi)等文人雅士都有往来。

【注释】

①据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载,这首诗写于刘季孙早年任饶州

酒务一官时。宋时官府垄断酒业,个体酒户只能从官办的酒厂批发

酒来零售,刘季孙便负责监管此事。,时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

的王安石到饶州巡视,对他的政务有些不满,本来想治他的罪,结

果在官厅的墙上看到了这首诗,大加赞赏,召见刘季孙。两个人

聊了很久,zui后王安石登车而去,竟忘了问他的政务。

②底事:何事,什么事。

③浑:都,全部。

【译文】

燕子在房梁上唧唧喳喳地鸣叫,它们相互之间在说些什么,竟

将我的梦惊醒了。如果有人听说我想破解燕子们的对话,那一定会

觉得我很奇怪。因为我的这种悠闲自得之乐没有人能懂,还是带上

美酒,拄上拐杖,一个人登芝山去欣赏美景吧。

漫 兴①

杜 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②,杖藜徐步立芳洲③。

颠狂柳絮随风舞④,轻薄桃花逐水流。


  前言

前言

《千家诗》是在宋代文学家谢枋得《重定千家诗》和明

末清初学者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基础上合并而成。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

江西)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率

兵抗击元军,城破之后流亡隐居。元朝建立后,地方官强制

送他到大都(今北京)为朝廷效力,谢枋得不改其志,zui终绝

食而死。王相,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末清初时期,曾编

辑和注释过多部启蒙书籍。

《千家诗》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它具

有两个特点,一是名家名作,所选诗作的作者大多都在中国

古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二是诗文优美,浅近自然,是&l;


《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这是一套精心编纂,面向广大学子,尤其是初学者,而推出的经典读物。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千家诗》原作,更通过“全解”、“文白对照”、“注释”、“译文”、“原文”等栏目的设置,将古老的诗歌智慧,以最易于理解、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套书,是开启中国古典诗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连接古今文脉的坚实桥梁。 “蒙学”之根,启蒙之本 “蒙学”二字,点出了这套读本的深远用意。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启蒙阶段,通常指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在家塾或私塾中所接受的初步教育。这一阶段的学习,重在识字、习文,更重要的是涵养德行,培养品格。而《千家诗》,作为蒙学教育的经典教材,其选篇以浅显易懂、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为主要特点。它不像《唐诗三百首》那样包罗万象,也不像《全唐诗》那样浩如烟海,而是精挑细选,以孩童易于接受、且能从中汲取养分的内容为主。 这套《千家诗》读本,正是秉承了这一蒙学理念,将历代传颂的优秀诗篇,以最适合儿童和初学者学习的方式呈现。书中选取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抒发真挚情感、感悟人生哲理的诗歌,它们语言朴实,意境高远,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更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诗歌,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文字的魅力,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体味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古人情怀与智慧。 “全解”之道,融会贯通 “全解”是这套读本的一大亮点,也是其区别于普通版本,更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全解”,绝非简单的意思解释,而是集注、疏、释、评于一体的深度解读。每一首诗,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与阐释。 首先,是“原文”的呈现,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在“原文”之上,紧接着便是“文白对照”。对于古汉语诗歌,尤其是韵文,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理解其字词含义、句式结构,往往是一大挑战。文白对照的功能,便是将晦涩的古文,转化为流畅易懂的现代白话文。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是对原文意境、情感、语气的精准捕捉与再现。读者可以通过对照阅读,快速理解诗歌的大意,克服阅读障碍,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涵。 紧随其后的是“注释”。注释是理解古诗文的关键。这套读本的注释,力求详尽而准确,涵盖了字词的古今异义、典故的出处、历史背景的介绍、诗人心境的揣摩等多个方面。每一个可能让读者产生困惑的字词、典故、句子,都会被一一拎出,进行解释。这种细致的注释,如同为读者点亮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他们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而“译文”部分,则是对诗歌整体意境和情感的更全面、更富文学性的表达。译文的风格,力求贴近原文的韵味,同时又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它不仅仅是对字面意思的翻译,更是对诗歌灵魂的捕捉。通过译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最后,“全解”还将对诗歌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可能包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创作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分析。这种解读,能够帮助读者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之意义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一定位,彰显了这套读本的学术高度与文化担当。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术与思想。它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伦理等多个领域。而《千家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无疑是国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这套读本将《千家诗》纳入“国学经典精粹”的范畴,旨在强调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重拾经典,理解传统,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千家诗》,读者不仅能接触到优美的文学作品,更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 “精粹”二字,则意味着对经典的提炼与升华。这套读本在整理与解读《千家诗》时,必定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证与审慎的编纂过程,力求呈现最准确、最精炼、最有价值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本,而是通过专业的解读,将古老的经典,以最符合时代精神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读者对象与价值体现 这套《千家诗》读本,其读者群体是相当广泛的。 中小学生:作为“蒙学家训读本”,它为中小学生学习古诗文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文白对照”和“注释”、“译文”的设计,能够极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孩子们轻松入门,培养对古典诗歌的兴趣。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场景、以及古人的情感的理解,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初学者: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但又觉得古文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通过详实的解读,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从而打开更广阔的国学世界。 传统文化爱好者:即使是已经具备一定古诗文基础的读者,也可以从这套读本的“全解”和深度解读中获益。更详细的注释,更深入的评析,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发现作品的更多艺术价值。 教育工作者:这套读本也是教师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宝贵资源。其中详尽的解读和注释,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参考。 总而言之,这套《千家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以其“全解”、“文白对照”、“注释”、“译文”、“原文”等精心设计的栏目,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瑰宝,以一种最清晰、最易懂、最深入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仅是一本诗歌选集,更是一部集文献、解读、教育于一体的经典读物。它致力于让古老的诗歌文化,跨越时空的阻隔,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滋养我们的精神,传承我们的文化根脉。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们不仅能学习到优美的文字,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领略古人超然物外的智慧与情怀。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精神世界的壮丽图景;它是一座桥,让我们与历史文化进行最真诚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千家诗》真是欣喜若狂,它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国学入门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代的诗词歌赋充满了向往,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望文兴叹,甚至连字都认不全。这本精粹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首先,它的“全解”二字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东拼西凑地去查找各种资料来理解诗句的含义。书中的注释详实而易懂,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还点明了诗句的典故和文化背景,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心境和创作意图。而“文白对照”的设计更是体贴入微,我可以在原文和白话译文之间来回切换,一边品味古人的韵味,一边理解现代的白话释义,这种学习方式让我事半功倍,仿佛一位严谨的学者在耐心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诗词的海洋,而不是简单地丢给我一堆资料。

评分

这本《千家诗》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贴心”。作为家长,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读物来引导孩子接触国学经典,希望能够培养他良好的文化素养。之前也尝试过一些版本,但要么过于艰深,孩子难以理解;要么内容过于浅白,缺乏深度。而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困扰。它被定位为“蒙学家训读本”,这让我看到了它在启蒙教育方面的用心。诗句的选择精炼且富有教育意义,涵盖了品德、修身、学习等多个方面,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和译文都力求通俗易懂,让孩子在阅读中能够逐步建立对古诗的兴趣,而不是产生畏难情绪。书中对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都做了详细的解释,避免了孩子产生误解。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

评分

我之前对《千家诗》有过一些零散的了解,但始终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梳理。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不仅收录了《千家诗》的原文,更重要的是“全解”的设计,让我对原本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古诗词最怕的就是“望文生义”,而这本书的注释非常细致,对于一些古语的用法、诗句背后的历史典故,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特别是“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是救星!我可以直接对照原文和白话译文,一边感受古人的韵味,一边理解其中的意思,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这让我觉得,学习国学经典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轻松愉快地进行的。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条理,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评分

收到这本《千家诗》真是太惊喜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情有独钟,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学习途径,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雾里看花”。这次入手的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首先,它“全解”的设计让我彻底告别了查字典、翻资料的痛苦。书中的注释极其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深入剖析了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甚至还会点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典故。最让我赞赏的是“文白对照”这个功能,每次读完原文,我都可以立刻对照白话译文,这对于我这样古文功底稍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精髓,而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错过诗词的美妙。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千家诗》的“全解”设计,绝对是市面上少有的用心之作。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诗集,但很多都只是提供原文,或者简单的注释,对于我这种对古代文学了解不深的人来说,阅读体验并不好。但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完全不一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真正地帮助读者理解诗句背后的含义。“注释+译文+原文”的组合,让学习过程变得异常顺畅。每一次阅读,我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国学导师对话。注释部分,不仅解释了字词,还点明了诗歌的背景、创作意图,甚至是作者当时的心情,让我能够立体地感知诗歌。而白话译文,更是让那些深奥的古文变得生动易懂,如同拨云见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地拉近了读者与经典之间的距离,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品味古人的智慧。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评分

送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