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争鸣系列以收录民法学大家关于中国民法典十余年来的争鸣观点为主,通过汇编整理知名民法法学家关于民法典体系讨论的主要学术论文,集中展示中国民法典研究的*成果,及其在当前正在制定的《中国本书共二十三章,八十万字,内容涉及物权的肇源、物权法的发展、物权的原则、物权的变动、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并吸纳域外物权立法、学理及实务的新成果、新思想、新经验,对现今诸多较重大的物权法问题进行了细致、周到的分析、探讨及梳理,且于*后指明了解决之策。同时,作者在附录中对现行《物权法》颁行的背景、价值、功用、意涵及时代特征进行了论述与分析,试图探索现今如何于既有《物权法》的基础上编纂科学、自洽、严谨、准确、系统及高质量的民法典物权编,由此形成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挑战及实践问题之解决的自洽体系民法典》中的具体体现。本卷集中收录柳经纬教授关于民法典立法和体系的重要观点。
序|001
*章 物权总说 |001
*节 物权的名称、涵义与特性 |001
di二节 物权的肇源与罗马法、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 |016
di三节 物权与债权 |021
di四节 物权与知识产权、继承权 |029
di二章 物权法的特性、发展趋势与中国物权法和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与编纂 |033
*节 物权法的特性 |033
di二节 物权法的发展趋势 |037
di三节 中国物权法与民法典物权编的制定和编纂 |044
di三章 物权的客体与一物一权原则 |057
*节 物权的客体及其分类 |057
di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 |067
di四章 物权的效力 |071
*节 概要 |071
di二节 排他效力 |072
di三节 优先效力 |074
di四节 追及效力 |079
di五节 物权请求权 |080
di五章 物权法定原则与物权的类型 |089
*节 物权法定原则 |089
di二节 物权的类型 |099
di六章 物权变动 |111
*节 概要 |111
di二节 物权变动 |113
di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124
di四节 物权行为 |144
di五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 |167
di七章 所有权通说 |171
*节 所有权的涵义与功用 |171
di二节 所有权的变迁与演进 |180
di三节 所有权的类型 |191
di四节 所有权的权能 |194
di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 |198
di六节 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 |203
di七节 取得时效 |214
di八章 土地空间权 |224
*节 概说 |224
di二节 土地空间权的基本理论 |226
di九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243
*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理论 |243
di二节 专有权 |253
di三节 共有权|274
di四节 业主的成员权|285
di五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I):涵义、内容与方式|289
di六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Ⅱ):管理规约|293
di七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管理团体(I):业主大会|309
di八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业主管理团体(Ⅱ):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与其他管理人|321
di九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缮|323
di十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修复:以日本法为视角的分析与借镜|344
di十一节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重建|356
di十章 相邻关系|375
*节 相邻关系总说|375
di二节 相邻关系的类型|381
di十一章 动产所有权|393
*节 善意取得|393
di二节 遗失物的拾得|406
di三节 先占|411
di四节 添附|415
di五节 货币所有权|425
di十二章 共有|428
*节 概说|428
di二节 按份共有|432
di三节 共同共有|442
di四节 准共有|448
di十三章 用益物权总说|449
*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449
di二节 用益物权的特性与功用|453
di三节 用益物权的类型体系|456
di十四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460
*节 概说|460
di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462
di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464
di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467
di十五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470
*节 概说|470
di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474
di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476
di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478
di十六章 宅基地使用权|482
*节 概说|482
di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流转|484
di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486
di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487
di十七章 地役权(含不动产役权构建)|489
*节 概说|489
di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499
di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501
di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504
di五节 不动产役权制度的构建|505
di十八章 担保物权总说|513
*节 担保物权的基本法理|513
di二节 担保物权的类型|518
di三节 担保物权的其他问题|523
di十九章 抵押权|525
*节 概说|525
di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530
di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一)|534
di四节 抵押权的效力(二)|539
di五节 抵押权的效力(三)|542
di六节 抵押权的消灭|558
di七节 特殊抵押权(I):*额抵押权|559
di八节 特殊抵押权(Ⅱ):共同抵押权|568
di九节 特殊抵押权(Ⅲ):财团抵押权、浮动抵押权与证券抵押|571
di十节 特殊抵押权(Ⅳ):所有人抵押权(以德国、瑞士法为视角的分析与借镜)|577
di二十章 质权|592
*节 概说|592
di二节 动产质权|596
di三节 权利质权|611
di二十一章 留置权|631
*节 概说|631
di二节 留置权的法制史脉络、立法成例与功用|635
di三节 留置权的取得|637
di四节 留置权的效力|643
di五节 境外比较法上的其他留置权|650
di二十二章 非典型担保|652
*节 概说|652
di二节 让与担保|653
di三节 假(临时)登记担保|658
di四节 所有权保留|660
di二十三章 占有|667
*节 概说|667
di二节 占有的分类、占有状态的推定与占有状态的变更|673
di三节 占有的取得|682
di四节 占有的效力|685
di五节 占有的保护|690
di六节 占有的消灭与准占有|697
附录一 中国物权法的意涵与时代特征|701
引言|701
一、中国引进和建立物权制度体系之初|702
二、中国1949—1956年对物权法的基本肯定与之后至80年代末对物权法的否定|706
三、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物权法的复兴|708
四、中国《物权法》对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效果|710
五、中国《物权法》的时代特征|718
结语|725
附录二 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立法研究|727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缓和与谨慎|728
二、物权变动规则的维系、完善与对《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相关规定的吸纳|730
三、所有权规则的丰富、扩展与完善|731
四、用益物权规则的修订、扩展与完善|740
五、担保物权规则的改定与完善|744
六、占有制度及其规则的丰富与完善|747
七、结语|747
主要参考文献|748
后记|754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洁而不失学术的庄重感,正中央的标题“物权法论”字迹清晰,字体选择恰到好处,不会过于花哨,又能吸引目光。封底的出版社信息和书号也都规整地印制着,传递出一种严谨、正规的出版态度。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发黄的纸,而是有一定厚度和韧性,翻阅起来会有清脆的声音,这对于一本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阅读的舒适度。我一直对物权法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参考各种权威的教材和专著,而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尤其是它来自“政法大学”这一背景,已经让我对其学术价值有了初步的期待。书的整体装帧也显得很牢固,书页之间的缝合处处理得十分到位,能够承受长时间的翻阅和使用,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带书去图书馆或者会议现场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去留意作者的姓名,陈华彬这个名字,也让我对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产生了好奇,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一窥他在物权法领域的真知灼见。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日期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法律体系中,新法规的出现、司法解释的更新,都会对传统的法律理论提出新的挑战。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如果能够及时地反映最新的法律动态和学界前沿观点,那么对于我这样的法律从业者来说,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经常在处理实际案件时,遇到一些新颖的法律问题,需要查阅最新的学术研究来寻找解决思路。一本优秀的法律著作,不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应该具备前瞻性和批判性,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法律的未来走向。所以,我会关注这本书的出版年份,并将其与我目前正在研究的领域进行对比,看它能否为我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启发。如果它能够对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对那些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引领学术思潮的著作总是充满敬意,也渴望通过阅读它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政法大学”这个出版单位的出现,在我看来,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权威性。作为国内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政法大学出版的著作,往往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筛选,其学术严谨性、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都有一定的保障。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相信它不会是那种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水货”。相反,我预期它会包含深入的理论分析、详实的案例研究,以及对物权法基本原理的深刻阐释。对于我来说,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能够在我迷茫时指点迷津,在我困惑时拨开云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加系统、更加深入的层面去理解物权法的精髓。我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同时又不失学术深度的著作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帮助我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会留意它的整体排版和印刷质量。一本制作精良的书籍,往往能够提升阅读的愉悦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内容的价值。我喜欢字迹清晰、大小适中的字体,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段落之间的留白,章节的划分,目录的设置,这些细节都直接影响着我的阅读体验。一本好的法律著作,应该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能够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法律条文和理论。我希望这本书的目录能够清晰地展示其内容脉络,让我能够快速找到我感兴趣的部分,并且对全书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使不翻阅具体内容,仅仅是看目录,我有时也能初步判断出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侧重点。对于一本《物权法论》,我期待它能够覆盖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核心制度,以及相关的最新发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书号“9787562081418”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标识符,它也承载着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和流通渠道。我知道,通过这个书号,我可以在各大图书销售平台或者图书馆系统中准确地检索到它。这对于我这样经常需要查阅资料、购买书籍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我也会尝试通过书号去了解这本书的销售情况、读者评价等信息,虽然我今天需要写一些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评价,但我相信,一个好的书号,是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它连接着作者的智慧、出版社的辛勤劳动,以及读者对知识的渴望。我对任何能够促成知识传播的载体都充满感激,而一本具有这样清晰标识码的书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它所代表的“9787562081418”这个符号,被更多有需要的人发现和阅读,并且真正地实现其学术价值,为中国的法学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