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柳公权楷书教程》是由有名书法教育家谢昭然主编的创新教程,利用互联网视频技术进行教学,易学易用。对柳体的结构、笔画、技法等教学关键点,本书在相关章节分别配制了教学视频。其中,总讲视频1个,分讲视频72个,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成都考级中心主任、有名书法家黎孟德教授讲解示范。读者只要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在教学视频的帮助下,事半功倍地掌握柳体的学习技巧。 谢昭然 编 谢昭然,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书法》教材编写者,历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书法作品多次在性大赛中获奖,长期致力于中小学书法的普及和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编写了1000余种书法字帖和专著,发行量逾千万册。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一直非常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一门字体,并且能够真正地掌握它。在这本《中国书法培训教程:柳公权楷书教程》之前,我尝试过很多其他的教材,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和系统的学习框架。从最基础的执笔坐姿,到笔画的分解,再到结构的安排,乃至最后的章法布局,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并且层层递进。让我这个之前零散学习的书法爱好者,能够找到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进阶”的设置。在掌握了基本的柳体楷书后,作者还会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比如将柳体楷书与其他字体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巧妙地借鉴其他字体的优点。这种“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书法艺术,并且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柳公权楷书的教程,更是一本关于书法学习方法论的宝典。它用最严谨的态度,最易懂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我深信,只要我坚持按照书中的方法练习,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专注于“临摹”,更强调了“创作”和“个性化”。虽然柳公权的楷书风格严谨,但作者并没有要求读者一味地去模仿,而是鼓励在掌握了柳体精髓的基础上,逐渐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个性。 书中提供了一些“创作练习”的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诗句进行创作,如何安排篇幅,以及如何处理作品的整体风格。作者鼓励我们在练习中,多去思考字的结构、笔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能传达的情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着每一个动作。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理解古人”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将古人的书法奉为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柳公权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当我对柳体楷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在临摹时,就不仅仅是在复制字形,而是在尝试着去“对话”古人,去体会他创作时的心境。 这种从“模仿”到“创新”的引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能够逐渐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和风格的书法爱好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对柳公权楷书的解析,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形似”层面。它深入骨髓地剖析了柳体楷书的“神韵”所在,尤其是“骨力”二字的体现。我之前也临摹过一些柳体字帖,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股“铁画银钩”的劲道,字写出来总显得有些“软绵绵”。这本书从结构、笔画、用笔等多个维度,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柳体楷书的奥秘。例如,在讲解“横画”时,作者不仅展示了起笔、行笔、收笔的不同形态,更强调了横画内部的“蓄势待发”和“内含力量”,就像紧绷的弓弦,蓄势待发。这让我明白,柳体字的刚劲,并非是刻意的雕琢,而是自然流露的笔势。 而且,书中对“撇画”和“捺画”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柳体的撇画,往往笔力遒劲,如剑锋出鞘,收笔处干净利落。而捺画,则显得沉稳厚重,收笔处更是力拔千钧,有一种“蚕头燕尾”的韵味。作者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写”,更强调了“为什么这么写”,从笔画的走向、粗细变化中,解读出柳公权所追求的“风神骨气”,以及他“用笔如锥画沙”的境界。我尝试着模仿书中的笔画练习,发现在掌握了用笔的技巧后,我的笔画不再是简单的线条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每一个起笔、转折、收笔,都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情感,一种力量。这种从“形”到“神”的升华,是这本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之前翻阅过一些古籍的拓本或者是一些名家写的书论,虽然内容很精辟,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专业术语,总是让我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语言,却非常平实、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仿佛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深奥的书法理论,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笔画时,经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在形容柳体字的“骨力”时,会用“钢筋混凝土”来形容它的结构支撑;在讲解“提”画时,会说它要“轻盈地向上提,如同燕子掠过水面”。这些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抽象的笔画变得鲜活起来,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实际练习中,能够调动我的想象力,去体会那个笔画所蕴含的美感。 而且,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柳公权的历史故事和他的书法理念,这些“题外话”虽然看似与书法技法本身无关,但却能够让我更好地理解柳体书法的精神内涵。知道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信念,我在练习时,也会更加注重内心的沉静和对美的追求。这种将理论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最怕的就是“纸上谈兵”。很多教材都会讲很多理论,但当你真正拿起笔来练习时,却发现无从下手。这本《中国书法培训教程:柳公权楷书教程》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 书中不仅仅是提供了大字的范本,还提供了许多“小字”的练习。我之前一直觉得,写大字更有气势,更能展现笔力。但作者指出,写好小字,更能考验对笔画细节的掌握和结构的精准。通过临摹小字,我更能体会到每一个笔画的微妙变化,以及它们在狭小空间内的巧妙安排。例如,在写一个“小”字时,如何将横、竖、撇、捺,以及中间的点,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拥挤,又不显得松散。 而且,书中还鼓励读者进行“独体字”和“偏旁部首”的练习。我发现,很多字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拆开来看,无非就是一些基本笔画的组合。如果我能把每一个偏旁部首都写好,那么组合成完整的字,自然也就容易了。这种“分解再组合”的学习思路,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模仿者,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创造”汉字。通过反复的练习,我逐渐掌握了柳体字的一些常用偏旁部首的书写规律,比如“亻”字旁、“氵”字旁、“木”字旁等等,这为我以后书写更复杂的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在“用墨”方面的指导,也是我之前学习中比较欠缺的。我一直以为,只要笔画写得好,墨色的浓淡变化就不那么重要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用墨的技巧,对于表现柳体书法的“骨力”和“神韵”至关重要。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浓墨、淡墨、枯墨、湿墨”在柳体楷书中的不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蘸墨、行笔等技巧,来营造出丰富的墨色层次。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强调的“涨墨”技巧。柳体楷书的笔画,虽然显得刚劲有力,但并非是生硬的,而是有一种内敛的“厚重感”。通过运用适度的涨墨,能够让笔画看起来更加饱满,并且产生一种“力透纸背”的效果。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演示了如何通过运笔的速度、笔尖的提按,以及纸张的吸墨性,来控制涨墨的程度。 我尝试着在练习中运用这些用墨的技巧,发现原来简单的笔画,因为有了墨色的变化,立刻变得生动起来。粗重的地方,墨色浓郁,显得沉稳有力;细劲的地方,墨色稍淡,但依然清晰可见。这种墨色的“呼吸感”,让整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不再是简单的墨迹堆砌,而是如同活着的生命体一般。这种对墨色运用的细致讲解,让我的书法练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拿到这本《中国书法培训教程:柳公权楷书教程》的时候,我怀着一种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说实话,之前我对书法一直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总觉得那些遒劲有力的笔画、端庄秀美的字形,仿佛是遥不可及的艺术。但内心深处,又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与传统文化的连接。我不是科班出身,甚至连握笔的姿势都有些生疏。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清晰的示范,细致的讲解,就好像有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站在我面前。 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执笔”和“坐姿”讲起,这让我这个“零基础”的读者感到非常亲切。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纠正我之前一直以为是“对”的握笔方式,强调了“指实掌虚”、“五指执笔”的要领,并且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拆解,每一个指位的角度、力度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我试着按照书上的指导去练习,发现果然不一样。原本僵硬的手指一下子舒展开来,笔杆与指尖的接触也变得更加微妙,仿佛能感受到笔尖与纸张的每一次摩擦。坐姿方面,更是强调了“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书法练习的根本。长期的伏案工作让我颈椎和腰椎都有些不适,按照书上的要求端正坐姿,反而让我感觉身体的负担减轻了,更能集中注意力。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基础内容,恰恰是我想深入学习书法,却又常常忽略的地方。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这里就得以体现。
评分这本书在“章法”上的指导,是我之前学习其他书法教材时很少见到的。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字写好了,整体看起来自然就美观了。但实际上,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单个字的精美,更是整体的布局和气韵的统一。作者在这方面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从整体的“行气”到“字距”、“行距”的处理,都给出了细致的指导。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行气”的阐述。作者指出,柳体楷书的行气,追求的是一种“龙腾虎跃”的动感,每一个字都仿佛在向前流动,又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字写整齐,而是要让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都产生一种“气韵贯通”的感觉。书中通过大量的范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笔画的连带、字形的呼应,以及整体的墨色浓淡变化,来营造出这种行气。 此外,关于“字距”和“行距”的处理,作者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他强调,字距过宽显得松散,过窄则显得拥挤,行距过近则容易“糊”,过远则显得零散。合理的字距和行距,能够让整幅作品既有呼吸的空间,又显得紧密相连。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导,进行小幅的临摹练习,将一个个独立的字,串联成一幅幅有机的整体。惊喜地发现,原本单调的字,因为有了章法的安排,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真正好的书法教程,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堆砌,更要注重实践的可操作性。这本《中国书法培训教程:柳公权楷书教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提供的临摹范本,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经过精心的筛选和编排,从易到难,逐步引导学习者深入。 我尤其喜欢书中提供的“拆解式”临摹方法。对于每一个字,作者都会将其分解成基本的笔画,然后详细讲解每一个笔画的起、行、收,以及笔画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样一来,我就不再是被动地去模仿一个完整的字,而是能够理解这个字是如何“构建”出来的,它的每一个部分是如何服务的于整体的。举个例子,当学习“永”字时,书中会分别讲解点、横、竖、撇、捺的写法,然后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并且点明了“永字八法”在柳体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由点到面”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掌握每一个笔画的精髓,并将这些精髓融会贯通到整个字的创作中。 而且,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错误示范”和“纠正方法”,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们往往在练习中会犯一些很普遍的错误,但自己却不自知。看到这些错误示范,我立刻就能警醒自己,并且通过作者提供的纠正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方向。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书中的“结构”讲解部分,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书法好看,关键在于字写得“匀称”,但如何才能做到“匀称”,却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本书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它将汉字的结构分解得清晰明了,并且以柳公权楷书的范例,具体指导如何处理字的重心、比例、穿插避让。作者在讲解“点画”的安排时,就强调了“疏密得当”,该露的则露,该藏的则藏,让整个字看起来既饱满又不拥挤。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米字格”和“田字格”的运用。这些方格不仅仅是用来辅助练习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通过在方格中体会字的“骨架”,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字形的长、短、宽、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写“人”字时,如何在米字格中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撇捺舒展有力,重心稳固。又或者在写“中”字时,如何处理中间的竖钩和外面的横竖笔画,让整体结构既紧凑又富有动感。书中还详细讲解了“避让”的原则,即同一字的笔画之间,要相互避让,避免“抢位”造成的拥挤感。这就像人际交往一样,懂得礼让,才能和谐共处。通过反复练习,我发现自己写出来的字,结构更加稳定,比例更加协调,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