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李跃儿作品集全套5册关键期关键帮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懂得是*好的爱+

正版李跃儿作品集全套5册关键期关键帮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懂得是*好的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跃儿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55245
商品编码:2820541100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4-01
套装数量: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

  

  《把幸福还给孩子》融合经典的案例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让你在在实践中轻松提升亲子关系的幸福指数。
  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三十年心血之作,献给全天下父母的幸福育儿范本,家长和老师不可不知的幸福教育观。


  

  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的,那么平凡的大人从何而来?
  在孩子的里,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样简单的快乐,然而,是谁抹了孩子的天赋、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终让他们变得和我们一样平凡而庸俗?
  李跃儿,这位酷爱艺术的女画家,潜心研究儿童教育三十年,创建孩子们的成长乐土“芭学园”,正在以快乐、赏识、自主、艺术……的方式,把属于孩子们的幸福找回来。

内容简介

  《把幸福还给孩子》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姊妹篇,是教育专家李跃儿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分享三十年教育经典案例,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教育与爱育的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扼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在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外,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

作者简介

  李跃儿,宁夏银川人,儿童教育专家、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1982年,李跃儿在《译林》上看到了《窗边的小豆豆》,芭学园的种子在内心萌芽。
  2004年,李跃儿芭学园在北京诞生了。
  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李跃儿老师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近十年来,李跃儿芭学园不但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无数家庭的认可,而且吸引来了各地的教育专家,赞誉不断。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李跃儿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讲故事的高手。她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
  ——小巫


  与李跃儿相识相知的这七年,她给了我太多的帮助。对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共同志趣让我们成为知己,芭学园成为我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一个基地。在李跃儿的介绍下,我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摇篮网、新浪网等媒体,从更高更大的平台宣传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曾经,我对她说:“你知道吗,如果没有遇见你,我的生命不会起飞!”
  ——胡萍


  李跃儿教育是快乐教育、赏识教育、自主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等,但这都不能说明她的教育的本质。我们很难用任何一个分裂的词来概括她的教育,但我们可以说,它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更是一种超出艺术的艺术教育;不只是‘才’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李跃儿的原则与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育门类。”
  ——专家评论


  读李跃儿的书总是这样,恨不得不眠不休,真是如饥似渴,育儿的书以前也不少看,可是都没有她的书让我如此爱不释手。这本书其实不单纯是本育儿书,其受益的群体还应该加进教师、教委会成员,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还有老师、教育风气,是整个社会!父母是微弱的,看了这本书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家里享受他们该有的幸福,来减弱整个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剥夺、压抑、损失。这本书里有很多很美的课堂,很生动让人动容的课堂,看了书我深的感触是:我好想从新来过去当李跃儿的学生,跟她学画画,学艺术,我还冲动的想辞去工作去参加她的培训,去当一名受她培训的老师。
  ——网友评论

目录

PART 1 心灵的果冻
节 盲人摸象的时代
1.“笨孩子”的生产过程
小手拍一拍,小脚跺一跺
像孔雀的是右手,像公鸡的是左手
课堂上一片喊声
“笨孩子”的生产过程
简单的办法
2. 原
 原
原有什么
原是什么
之所以成为原
腰部一刀
3.显微镜中看风景
让学生“乱”起来
张冠李戴的头
附和之附和
思维被绑架之后
一声断喝
显微镜中看风景
道路消失在路的尽头
夕阳红
4.盲人摸象的时代
九重天上
盲人摸象的时代
培养孩子,没有《圣经》
第二节 张开全身毛细孔
1.我是李跃儿
下马威
有个男孩叫王勇
我是李跃儿
救命稻
2.曙光躲在乌云背后
柳暗花明
“儿童游戏”与“游戏儿童”
曙光躲在乌云背后
3.张开全身毛细孔
你从哪里来
新大陆
张开全身毛细孔
第三节 心灵的果冻
1.四两拨万斤
第十九层地狱
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
四两拨万斤
2.心灵的果冻
出六关
营造一个氛围
心灵的果冻
用灵魂照耀灵魂
3.蜀道之难
云雾心中
大海无水
恋爱话题
蜀道之难
第四节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1.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爬台阶的小男孩
背后的军团
不要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
不要将孩子塑造成你的模样
不合格的父母应该“下岗”
2.生命之树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生命之树
无法遏止的动力
同化与顺应
学会倾听
3.多米诺效应
你要哪个
创造力能不能教
国王号令全国
眼泪与冰淇淋
多米诺效应


PART 2高庚,你在撒谎
节 天上有个太阳
1.天上有个太阳
天上有个太阳
因陀罗网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智慧之光
见仁见智的差别
教育难点
2.课堂上,我与孩子打了一架
课堂上,我与孩子打了一架
我坐在那儿看着他哭
关键时刻
小姨来到教室
好朋友经常要吵架的
第二节 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1.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弹指之间的匠心独运
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老师是鞋,孩子是脚
轻轻地接,轻轻地递
生命中没有“更死”
2.我是鹿王
视死如归
契 约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我是鹿王
第三节 逃跑的圆球
1.技术的输入
技术的输入
创造的实现
城堡的建造
2.逃跑的圆球
禅宗的方式
逃跑的圆球
转型的窍门
第四节 高庚,你在撒谎
1.与大师约会去
与大师约会去
凡·高当牧师
凡·高当画家
凡·高的大皮鞋
凡·高的房子
凡·高的大树
改造凡·高
2.高庚,你在撒谎
阿尔的太阳
风景欢宴
高庚,你在撒谎
凡·高,你也撒谎
不是糊涂,是伤心
美丽的陷阱
3.绸缎里裹不住艺术
新大陆
绸缎里裹不住艺术
光着身子的耶稣
4.给维纳斯穿上衣裳
人体扫黄
贝壳里站出来少女
男孩子捂上眼睛,女孩子低下了头
谁抱着女人
风动,还是心动
人体是一片彩云
给维纳斯穿上衣裳
接吻是“黄色”的吗
5.孩子眼里下大雪
谁来评说
孩子眼里下大雪
野兽不是野兽
第五节 从概念到心灵
1.从个体到归纳
白云吸住了眼睛
你发现了什么
从个体到归纳
2.从归纳到心灵
进入故事
实体化的过程
从归纳到心灵
第六节 红头发安妮
1.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
一分之外
白象似群山
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
姑娘犹如阴影
2.红头发安妮
红头发安妮
胸针在蓝色湖水中盘旋
我是
第七节 莫格太太的猫
1.莫格太太的猫
感性中的理性
理性中的升华
莫格太太的猫
千难万险
暴雨倾盆
2.人性的光辉
美好的东西
人性的光辉
思维混乱的成人
第八节 我看见幽灵从空中飞过
1.我看见幽灵从空中飞过
月亮鸟
哈利·波特的扫帚
我看见幽灵从空中飞过
天狼星
2.午后大海升起白云
午后大海升起白云
大胡子叔叔
冲出围城
第九节 他为何如此紧张
1.他为何如此紧张
他为何如此紧张
大脑翻江倒海
2.颤动的神经末梢
颤动的神经末梢
满天的星星
第十节 咀嚼彩云
1.锣鼓敲起来
心有几两重
锣鼓敲起来
在玉龙雪山
血是有营养的
春天的一个早晨
2.咀嚼彩云
伸手抓来的虚空
长着尖角的酸味
咀嚼彩云
第十一节 请抓住你的影子
1.请抓住你的影子
天是红色的吗
请抓住你的影子
2. 让孩子自己发现真理
让孩子自己发现真理
第十二节 田园牧歌
1.浪子流浪在家中
浪子流浪在家中
贫下中农的感觉
2.田园牧歌
田园牧歌
阳光灿烂的日子
后记:我和芭学园
附文:李跃儿致孩子的信


精彩书摘

  1与大师约会去
  与大师约会去
  下面说说智慧的培养,是欣赏能力。这一块重要了,所以我把它排在。欣赏能力应该是所有能力培养的关键。要是欣赏能力培养不起来,思维、想象、创造等就会停滞在一个很低的档次。
  再说呢,孩子的小脑瓜里不满足感比成人要强烈得多,尤其是精神方面,要是永远让他停在低层次,时间一长,他就会因为不能得到持续的提升,不能得到持续的满足,就要开始烦躁了。就会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厌烦情绪,老师、家长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而要让观察、想象、创造、心灵感受的捕捉等上升层次,关键就在于欣赏能力的提高。所以,从孩子四岁开始,我就已经着手欣赏能力的培养了。
  欣赏能力的培养好的办法是从故事进入,因为孩子爱听故事了。你讲大师的故事,大师一般都有有意思的经历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动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动,就会对这位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与他亲近,说起他就像说起自己的朋友一样。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崇敬某个大师,就会处处留心他的踪迹,就会产生强烈的与大师“约会”的愿望。
  于是,我们就给孩子展示这位画家的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从有趣的故事进入,再进入画,进入欣赏。尽管他们还不知道有“欣赏”这个词,但他们确实已经在欣赏了。
  凡·高当牧师
  比如凡·高,这个人有意思,他的故事也感人。
  我给孩子讲,凡·高这个人,以前不是画画的,是当牧师的。他觉得应该救穷人,就忍饥挨饿,到许许多多穷人家里去布道。这样过了好长时间,他发现,用这样的方式根本不能将那些人从苦难当中解救出来。他想:与其说这样的废话,还不如把自己的食物呀衣服呀送给他们,他就真的把这些东西送给人家了。
  没有了食物和衣服,他又饿又冷。冻得呀,裹了块床单,睡在一个堆上面。
  再后来,他觉得光送东西还不行,要拿出行动,去帮穷人干活。
  于是有一天,他披着那条破床单,哆哆嗦嗦地敲开了一个老太太家的门。站在门口说:我、帮、你、洗、衣、服、吧。老太太以为他有神经病,瞪了他一眼,突然一声大吼:滚出去!
  凡·高当画家
  凡·高伤心不可思议。他想:我放弃了布道,送他们东西;放弃了送东西,帮他们干活。但是,我的作用在哪里呢?这些人依然还是那样贫穷那样苦难。帮助别人人家让他滚出去,把衣服送给别人只能解救几个人。当他对着刚从矿井里爬出来的、满脸黑灰、只有眼睛忽闪乱转的煤矿工人布道的时候,人家累得听都不要听。
  凡·高痛苦万分,本来,他是到这里解救别人的,但是现在他的痛苦也没有办法解脱了。为了减轻他心中的痛苦,他拿起笔和纸,开始画那些累弯了腰的矿工。画着画着,他就对画画上瘾了,见什么画什么。
  凡·高的大皮鞋
  有一天,他发现在自己床底下还有一双又破又旧、变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为太破没有送出去的件财产。这双鞋子上面带有明显的凡·高气息——受苦受难,不能解决问题。他像是从这双皮鞋上面看见了自己,禁不住感慨万千。他被这双大皮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劲儿画了起来,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我拿出凡·高的画,说: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
  当我把画展示给孩子们看的时候,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噢——老师,这样破的皮鞋他还穿不穿呀?
  我说:他画完之后可能还要穿的,因为凡·高太贫穷了。
  凡·高的房子
  后来,我又拿起一幅画:你们看,这就是凡·高住的房子!
  他们说:噢——老师,这房子也太破了,椅子都歪歪扭扭的。老师,凡·高怎么住的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床呀?
  我说:你们不要只看他的房子有多么破,你们要从他的画里面体会出另外一种东西。孩子问:什么东西呀老师?我说你们不要说话,慢慢看,细细体会,这幅画上面有没有一种安静美好的感觉呀?沉默了一会儿,孩子们说,他们已经从这幅画上找到了那种感觉。
  对于这种年龄的孩子,只能提升到这样的层次,不能讲得太多。而且,对于那些画家的生平故事,老师在充分把握“有趣”、“大事不变”这两个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孩子年龄的不同讲述有所不同,可以做一些小小的改编。这样,通过长久的、日积月累的熏染,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的欣赏能力就会有本质的提高。
  凡·高的大树
  再后来,我们欣赏到凡·高的树、风景,还有他的向日葵。
  我问孩子:大家天天都能看见树,那些树也在扭动,但是有没有像凡·高的树扭动得这样厉害?他们说没有这样厉害。我又问:为什么他画的树要这样扭动呢?他们说不知道。我说:那是因为凡·高在看这些树的时候,他的情感被激荡起来了。因为被激荡起来了,他心里也就有了歪歪扭扭的感觉。于是,他把树也画成了这个样子,像火焰一样。
  后来呀,另外一个大画家去看凡·高。他说:凡·高,看了你的画,我的肠子都要扭到一起了。
  孩子听了哈哈大笑。
  我说:今天,我们就按照凡·高画的样子,也来画一幅大树扭动的风景怎么样?
  结果,孩子全都把树画得歪歪扭扭的,再也不是简笔画上的蘑菇了。
  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又来上课,纷纷向我报告:老师,我发现大树真像凡·高画的那样是扭动着的……
  改造凡·高
  就这样,孩子们从模仿凡·高慢慢进入到改造凡·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鉴赏能力一步步提高,而且,他们学到的知识便被充分地肉体化了。可以说,凡·高已经进入他们的灵魂、他们的血液里面去了。就这样,我带着孩子一个大师一个大师欣赏,那些大师也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凡·高有一幅画,名叫“走进阿尔的村夫”,我们要求孩子将画上的那个人替换掉,变成自己或者妈妈。在这样的替换过程中,他就会用心去感受走在乡间小路上悠闲自在的美好感觉,同时也学到了技术。画的远处,有一座被画得歪歪扭扭的教堂,给人的感觉奇特。在孩子们把画中人换成他自己或者他妈妈的时候,须把这幅画画出来,在画出来的过程中,他就会细心地感知,通过这样的感知,就会认识到它的美。
  如果不是画,只用眼睛看,很难看出凡·高画中的美来。你费了好长的时间,孩子们还会停留在表象上面,无法用艺术的眼光审视那些画。不管你怎样使劲,他们仍然认为安格尔的“贵夫人”就是比凡·高的脸上疙疙瘩瘩的“少女像”画得要好。
  这样,孩子就进入了。一旦进入了,就得利用比较的方式使他们认知画家与画家之间不同的风格,以及这种风格与他们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比方说,从凡·高进入,认识了凡·高,通过比较,也就能认识其他的画家。
  2阿尔的太阳
  我继续讲凡·高的故事。
  后来,有一天,凡·高来到一个名叫阿尔的地方,发现那里的太阳的毒、的漂亮灿烂。凡·高故意不戴帽子,就让太阳晒,晒得他眼花缭乱。他看见树干是蓝色的,看见树叶是红色的。他想画人,但是没有钱,雇不起模特,只好对着镜子画他自己。他看见镜子里的他的脸是红色的,就照着看见的样子画了下来,结果被别人叫作“红狗”。
  我问孩子们:现在,你们能明白凡·高为什么要把风景画成这种样子了吧?
  孩子们说:老师,我们明白了!
  风景欢宴
  凡·高被阿尔的风光迷住了。凡·高是一个很善良、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他没有钱与朋友们分享,但他拥有这样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他不愿一个人独享这片风景,就写了许多封信,邀请朋友们来这里画画,要他们都来参加这个风景的欢宴。
  我让孩子们猜猜来了哪位画家,他们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我说:来的画家名字里面也有“高”,叫、高、庚。孩子们又哈哈大笑。
  凡·高听说高庚要来,高兴坏了。因为在所有的画家里面,凡·高佩服的就是高庚了。为了欢迎高庚的到来,凡·高想把自己的破屋收拾一新。我问孩子们:假如你是凡·高,又没有钱,你用什么样的办法将屋子收拾一新呢?他们说挂上满屋子画。我说没错,凡·高就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就没日没夜地画画,因为他对自己以前的那些画不满意,他要画出让高庚大吃一惊的画来。画的什么?向日葵!凡·高喜欢向日葵了,他想着高庚也会喜欢向日葵的。为了这次风景的欢宴,凡·高画了整整10幅向日葵。孩子们一听:哇……
  高庚,你在撒谎
  高庚来了。他神气活现,像个国王似的走进凡·高的小屋。他的眼睛朝凡·高的小屋里扫了扫,马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他举起手,伸出食指,指着一幅向日葵说:你,这里,颜色没有画对!这里,应该是冷色,那里,应该是暖色……
  凡·高愣在那儿了。为了迎接高庚的到来,他没日没夜地画画,画那些向日葵。他画向日葵的目的就是要让高庚高兴。可是高庚好像并不高兴。他的眼里似乎没有向日葵,只有向日葵的颜色。
  我问孩子们:要是你们遇上这样的事,怎么办?孩子们说:我们会很生气。我问你们生气以后会怎么办?他们说会把高庚赶走。
  我说凡·高也是这样的!
  凡·高噢的喊了一声,然后指着高庚的鼻子大吵,吵成了一团。然后一个揪着另一个的衣服领子差点打了起来。然后凡·高想到,是自己把高庚请来的,他是我的客人,算了算了,不打了不打了。
  然后,有一天,他俩一起对着风景画画。一片美丽的地,幽静,远处还有一片小树林。他俩被这样的景色迷住了,埋下头,拼命地画画。画着画着,凡·高突然想起要看看高庚是怎么画画的,因为他佩服高庚了。
  凡·高回头一看,又噢的一声大喊。
  孩子们脸色都变了,问:凡·高怎么了呀老师?
  凡·高发现,高庚,他在撒谎!
  孩子吃惊地瞪大眼睛,高庚不是在画画嘛,怎么又撒起谎了呢?
  我说:不是用嘴撒谎,是用画笔撒谎。
  孩子们说:老师,画笔怎么能撒谎呢?
  凡·高说:噢,高庚,你在撒谎!地上哪有女人?
  地上真的没有女人,但是,高庚在他的画上想象了一个女人,而且特漂亮。那个女人是个小姐,穿着白色连衣裙,打着一把小阳伞,美。
  高庚说:凡·高,地上是没有女人,但是我可以创造一个女人出来!凡·高说:你没有这个权利!高庚说我有!凡·高说你没有!你一句我一句,又吵成一团。吵得实在画不下去了,只好扛上画架回家。回到家里还是气不过,一个把另一个按在地上捶了一顿……
  孩子问:老师,谁捶谁呀?
  我说:凡·高,捶了高庚……
  凡·高,你也撒谎
  我问孩子们:高庚是在撒谎吗?
  孩子们说是。
  我又问:在绘画中,可不可以撒这样的谎呢?
  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我让说不可以的孩子陈述为什么不可以。他说:画画就是要画自己看见的东西,不能凭空编造。
  我让说可以的孩子陈述为什么可以。他说:画画应该随心所欲,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我问:艺术是什么?是不是一种创造呢?
  他们说是。
  ……

编辑

  

  对大多数人来说,对幼儿园的关注大概是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的。对幼教工作者而言,幼儿教育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坚持的事业。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已经是不需要再阐述的了,但不知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些问题:
  理想的幼儿园什么样?
  现实中,理想的幼儿园在哪里?
  中国教育现状之下,如何为孩子创造理想的幼儿园?
  有这么一所幼儿园,它被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们一致认定为中国版理想幼儿园;它有着众多骨灰级粉丝,家长们不惜搬家让孩子获得入学机会;在这所幼儿园拍摄的纪实电影和纪录片被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当做教学片使用。
  这所幼儿园的魅力到底何在?理想的幼儿园不在天上,也不在墙上,从这本脱胎于芭学园内部《教师手册》的李跃儿新著作中,你应该可以找到到达理想幼儿园的那条路径。

内容简介

  芭学园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孩子建构完整的人格,孩子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生存起来就越是容易,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协助人类更好地生存。 “易于生存”不只代表着竞争和获得生存资源。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易于生存”还代表着能够适应社会,对人类具有建设性贡献,能够创造美好生活等等意义。
  翻开这本凝聚了心血和思考的经典之作,让芭学园创办人李跃儿告诉你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教育环境和课程内容才能塑造出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而这样的幼儿园一定是专家、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的理想幼儿园。

作者简介

  李跃儿,“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父母》杂志、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儿园那些事儿》、《谁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等育儿书,在家长中拥有很高的人气。在芭学园拍摄的电影《小人国》和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在全国多所师范院校、培训学校和幼教机构作为教学片使用,引发幼教界人士和家长的热议。

  2004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芭学园的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美国孩子的状态。
  ——Fritz von Klei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亚洲区社长)

  我很喜欢芭学园,我觉得它和我在瑞典的幼儿园差不多。
  ——艾迪特·弗雷(瑞典幼儿教育专家)

  我很赞同把《小人国》作为一个幼儿教材,让每一个幼儿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能看一看。
  ——卢勤(团中央中少总社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幼儿园应该是儿童乐园。《小人国》让我们看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是怎样的,一个体现现代儿童观、尊重儿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冯晓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李跃儿解释了这个问题。她解释了——就是我们教育部力主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孩子的教育是在生活中的教育。《小人国》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好的幼儿教育,什么叫优质幼儿教育的雏形。
  ——王化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学前教育协会秘书长)

  芭学园的教育就是国家教育部所提倡的教育,但是芭学园做到了。
  ——王振宇(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理事)

  芭学园就是我在美国课堂中给学生描述的理想中的幼儿园。
  ——罗妮丽(教育学博士、美国西南学院终身正教授)

  芭学园是一个小人国,这里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与特征。从孩子们扑闪的眼睛、清晰的表达和自然的行为中,看到了他们真实、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再一次印证了“小人不小”的道理。
  ——搜狐教育专访《走进北京的幼儿园——芭学园》

目录

序言
章 教育理念说明
一、我们需要教育理念吗 
二、芭学园的教育理念 
(一)基础理论来源
(二)教育内容来源
三、芭学园的教育目标
(一)帮助孩子建构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
(二)帮助孩子建构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
(三)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
(四)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项教育目标
四、芭学园儿童品行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关于环境
(二)社会关系
(三)

第二章 对教育者的要求
一、这样对待孩子
(一)爱孩子
(二)理解孩子
(三)尊重孩子
二、 这样对待工作 
(一)具有帮助孩子的能力 
(二)做孩子的者 
(三)不断自我提升
三、 这样对待自己 
(一)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具有开放的态度 
(三)具有创新精神 
四、遵守芭学园的教师守则

第三章 教育环境说明
一、 环境概述 
(一) 环境氛围 
(二) 环境材料 
(三) 环境布局
二、 各功能区介绍 
(一) 手工区 
(二) 文化区 
(三) 娃娃区 
(四) 综合搭建区 
(五) 户外大型木工区 
(六) 室内木工区 
(七) 土木建筑区 
(八) 养殖区 
(九) 沙坑区 
(十) 种植区 
(十一) 大肢体活动区 
(十二) 四季桌

第四章 课程内容说明
一、 常规课程 
(一) 晨圈 
(二) 故事
(三) 每日主课 
(四) 生活主题课 
(五) 远郊活动 
(六) 社会活动
二、 课程 
(一) 特殊日 
(二) 玫瑰典礼 
(三) 毕业典礼 
(四) 野外生存 
(五) 节日 
(六) 生日 
(七) 戏剧 
(八) 演讲 
三、 课程中蕴含的元素 
(一) 英语元素 
(二) 音乐元素 
(三) 美术元素 
(四) 律动元素 
(五) 语言元素 
附录
附一:芭学园的课程结构 
附二:芭学园一日流程 

后记 

精彩书摘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天高云谈,芭学园的班车从马路上开过,正好一群小学孩子放学走在马路边上,芭学园班车上的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读着车身上写的芭学园口号“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孩子读完后大叫:啊,我们成了脚了!——孩子们自己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能够理解,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决心。
如果没有这个决心,我们就可以一直把八股文延续至今。那时人们多么需要考试,只要考试就有可能离开贫穷,只要想参加考试就须知道皇上喜欢什么。教育就是写出皇上喜欢的文章,老师就是帮助孩子写出皇上要的文章,如果说教育是帮助人们走路的鞋子,那么所有的人都穿皇帝的鞋子。
这样的习惯使人们再也不考虑学习的人需要什么,他们的学习感受是怎样的?如果他们考不上,教育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他们考上了怎样使用它们曾经努力的结果?于是教书的人就是教书,没人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没人知道教育应该顺应于人的发展规律,更别说教育者努力让教育支持到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虽然我们打倒了科举制度,但我们一直沿用教育为了考试、教育的本质为了敲开财富大门的科举本质。于是家长们把积累知识当孩子的人生起跑线,于是孩子们从能说话时就在背唐诗,从能上幼儿园起就在算算数,而那时苍天给人类设计的生命任务是利用他们的肢体探索环境,用玩耍思考他们探索到的信息。由此孩子自己用大自然赋予的学习方式,获得了人类根本无法通过课堂说教给予孩子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为孩子们的一生准备的。
例如,一个孩子,王宝宝在出生五个月时,拼命地用嘴巴啃身边能抓到的所有的东西。当王宝宝的嘴巴啃到物体时,王宝宝的右脑就开始收集嘴巴获得的物质信息,这里面有:嘴巴触到的物质的形状;有物质的质感,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冷的,热的这些物质表面的特质同时被孩子的嘴唇所感觉着。孩子敏感的舌头和嘴唇把这些信息收集给右脑,右脑通过神经元把感觉的信息传给左脑,左脑在右脑的帮助下开始综合和判断这些信息,于是造就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才是人生的起跑线,是人类一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是人类用脑的基础,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孩子用嘴巴啃东西是不卫生,就阻止孩子去用他们的嘴巴探索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给孩子讲很多的卫生常识。
这两种教育模式相比,一种是孩子听到了道理被阻挠并有痛苦的感受;一种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的指引安静的深入探索,我们给孩子提供他们需要探索的材料,孩子没有痛苦的感受,两种方式比较哪种对孩子更有利呢?相信有孩子的人大都会同意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因为孩子天然带来的学习模式比我们人为给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孩子大发展。

前言/序言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天高云谈,芭学园的班车从马路上开过,正好一群小学孩子放学走在马路边上,芭学园班车上的字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读着车身上写的芭学园口号“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孩子读完后大叫:啊,我们成了脚了!——孩子们自己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能够理解,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决心。
  如果没有这个决心,我们就可以一直把八股文延续至今。那时人们多么需要考试,只要考试就有可能离开贫穷,只要想参加考试就须知道皇上喜欢什么。教育就是写出皇上喜欢的文章,老师就是帮助孩子写出皇上要的文章,如果说教育是帮助人们走路的鞋子,那么所有的人都穿皇帝的鞋子。
  这样的习惯使人们再也不考虑学习的人需要什么,他们的学习感受是怎样的?如果他们考不上,教育对他们有什么用处?他们考上了怎样使用它们曾经努力的结果?于是教书的人就是教书,没人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没人知道教育应该顺应于人的发展规律,更别说教育者努力让教育支持到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虽然我们打倒了科举制度,但我们一直沿用教育为了考试、教育的本质为了敲开财富大门的科举本质。于是家长们把积累知识当孩子的人生起跑线,于是孩子们从能说话时就在背唐诗,从能上幼儿园起就在算算数,而那时苍天给人类设计的生命任务是利用他们的肢体探索环境,用玩耍思考他们探索到的信息。由此孩子自己用大自然赋予的学习方式,获得了人类根本无法通过课堂说教给予孩子们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为孩子们的一生准备的。
  例如,一个孩子,王宝宝在出生五个月时,拼命地用嘴巴啃身边能抓到的所有的东西。当王宝宝的嘴巴啃到物体时,王宝宝的右脑就开始收集嘴巴获得的物质信息,这里面有:嘴巴触到的物质的形状;有物质的质感,软的,硬的,光滑的,粗糙的,冷的,热的这些物质表面的特质同时被孩子的嘴唇所感觉着。孩子敏感的舌头和嘴唇把这些信息收集给右脑,右脑通过神经元把感觉的信息传给左脑,左脑在右脑的帮助下开始综合和判断这些信息,于是造就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才是人生的起跑线,是人类一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是人类用脑的基础,如果我们仅仅认为孩子用嘴巴啃东西是不卫生,就阻止孩子去用他们的嘴巴探索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再给孩子讲很多的卫生常识。
  这两种教育模式相比,一种是孩子听到了道理被阻挠并有痛苦的感受;一种是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的指引安静的深入探索,我们给孩子提供他们需要探索的材料,孩子没有痛苦的感受,两种方式比较哪种对孩子更有利呢?相信有孩子的人大都会同意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因为孩子天然带来的学习模式比我们人为给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孩子大发展。
  作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里面应该有准备跟别人交往的能力,为生存而准备的质疑和解决疑惑的能力,为生活而准备的深厚的感受力,为家人和朋友而准备的情感获得能力和使用能力等等。孩子用他们的身体发展起了他们的大脑的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两个东西才是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学生的条件,有了这两样东西才能保证孩子将来在十五年的学习中有足够的大脑工作能力来完成学业,大学念完后有足够的行动能力,把学到的东西变成工作能力。
  人类的生活没有多少内容与我们的考试有关,人类需要有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只有他们感觉到生活美好,他们才能对自己满意,也只有他们觉得对自己满意他们才能认为生活美好。这是人类一生幸福的基础,这一切都不是逼迫孩子反自然规律学习能够达到的。
  那么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人类发展却反而在破坏人类建构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人类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挚爱的宝贝硬塞给教育机构?
  人类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教育,怎样使用教育?于是我们发现,教育就像鞋子,它是帮助人类更好的走路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造鞋子的人不考虑穿鞋人的需要,不考虑穿鞋人的脚,我们造的鞋比他们的脚大,就会在他们走路时妨碍他们的速度,并且使他们感到痛苦,如果我们造的鞋比孩子们的脚小,就会挤破孩子们的脚并让他们感到痛苦,我们不能为了鞋子把孩子们的脚拉长或者截断,让脚来适合与鞋子。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五个月的婴儿王宝宝,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个上不论哪个民族,那个阶级,哪个地域的婴儿在三到十个月时,大都会出现同一种状况。这种显现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去探索一下,婴儿为什么会抓到什么啃什么吗?如果我们由此联想到人类也有自然所赋予的属性,我们能尊重一颗植物的种子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发芽结果,为什么就不能像尊重植物那样去尊重人类呢?
  由此我们可以说明:芭学园认为,大自然赋予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脚,教育就像给孩子这个自然规律做的鞋子,须适合与孩子的天然发展规律和孩子的天性。
  一个创造鞋子的人,决心让穿鞋的人感到合适,决心让自己的鞋帮助穿鞋更好的走路,造鞋人就须忘记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和感受那些穿鞋的人感受和需要,造鞋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让自己造出的鞋是一双好鞋,造鞋人深知鞋子适合于脚才是好鞋。
  如对五个月的王宝宝,决不可以阻止他啃东西,适合与五个月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呢?就是尽可能不干涉孩子,这样我们就得给王宝宝提供能让他的小手抓得住的物品,每天把给孩子的物品洗干净,给孩子适合的数量不要让孩子为了选择而太费心力,一周或两周把过于熟悉和孩子已经不感兴趣的物品换掉三分之一,并提供各种质地各种形状的物品给孩子,这就是教育,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
  芭学园人认为,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脚,教育者就是给这样的脚造鞋的人。我们要造出适合与孩子的教育,就须要忘我的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研究教育,使我们成为有感受力的,能够尊重孩子需要的,能力高超的制鞋人。故此芭学园人管自己叫“芭鞋匠”。
  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自己是那个制鞋的人。
  ——李跃儿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