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校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
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
党建读物出版社
定价42
2018年4月第一版
日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辑的《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辑录了李大钊、方志敏、陈毅安等三十位革命烈士遗书、就义诗、家信等红色书信,辅以烈士生平简介和感人事例介绍,再现了革命烈士舍生取义、英勇报国的家国情怀,是学院党性教育又一生动教材。
书名:梁家河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36
《梁家河》首发式5月2日在陕西大会堂举行。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这两本书并不同于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小说,它们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消化、去品味。它们更像是两面镜子,一面映照着脚踏实地的艰辛创业史,另一面折射出对理想矢志不渝的赤诚之心。如果说前者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现实挑战的“工具箱”和“韧性样本”,那么后者则为我们提供了精神航行的“罗盘”和“灯塔”。我特别喜欢这种组合搭配的阅读体验,因为它们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补:既有关于如何“做事”的宝贵经验,更有关于如何“做人”的终极思考。合上书本,合上其中一册时,心里是沉静的满足感;合上另一册时,则是带着某种使命感的激动。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阅读、并时常拿出来对照当下自我状态的珍贵文献集。
评分这套书光是拿到手里,那份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从装帧设计上看,透着一股朴实而庄重的气息,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这点我很欣赏。尤其是那封面设计,简约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读物。我记得我翻开《梁家河纪实文学》的第一页时,那种代入感非常强烈,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到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场景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对于环境的描绘、人物的刻画,都极其到位,让你能真切体会到艰苦朴素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咬着牙坚持下来的。它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默默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灌输来得深刻有效。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微观的个人经历中,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可以触摸的记忆碎片。整个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而非单纯的文字阅读,让人受益匪浅,对那段岁月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另一册《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简直就是一部情感的洪流。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书信体的东西打动,但这些饱含着对亲人眷恋与对信仰忠诚的文字,真的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每一封信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超越生死的从容与坚定。它们大多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写就的,字迹或许潦草,内容或许简短,但那份磅礴的爱与责任感,穿透了时空的阻隔,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阅读这些来自逝去者的“遗嘱”和“嘱托”,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我体会到,他们所守护的“大我”,是以无数个真挚的“小我”的牺牲和奉献为基石的。书中那些对家人的叮咛,如“勿念”、“好生持家”之类的平实话语,对比着他们即将面对的残酷命运,那份强烈的反差和悲壮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套书的选编工作做得非常用心,不同身份、不同战线的烈士群像跃然纸上,构成了一部无声却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诗。
评分从整体排版和装帧工艺来看,这套书的制作水平是相当高的。纸张的质感上乘,墨色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对于需要沉下心来细读的严肃题材作品来说,至关重要。设计者显然是深谙“内容为王”的道理,他们没有试图用浮夸的视觉效果来喧宾夺主,而是用一种沉稳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风格来衬托文字的力量。特别是那套书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使得那些历史的叙述和情感的迸发都显得恰到好处,不矫揉造作。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体现了出版方对作品本身的敬畏之心。我甚至注意到,在某些历史照片的插页部分,处理得非常精细,图像的清晰度和层次感都让人感到满意,这使得文字叙述和视觉证据之间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和印证,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可信度和沉浸感。
评分坦白讲,在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我个人对“奋斗”这个词汇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它可能更多地与个人成就、职场竞争联系在一起,但透过这些纪实文学和家书的洗礼,我看到了另一种更广阔、更具牺牲精神的“奋斗”。梁家河的故事,教导我们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如何保持乐观和创造力;而烈士的家书,则展示了信仰驱动下,个体如何将个人命运完全融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这种精神的传承,不是让你去模仿他们的具体行为,而是要求你去审视自己内心的坐标系——你愿意为什么样的目标去付出,去坚守?这种自上而下的精神冲击,远非一般的励志口号能够比拟。它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那些“小确丧”,那些面对困难时的退缩,从而激发出一种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