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4 |
| 作者 | 杨旺生 |
| 定价 | 69.0元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40143 |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200000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4》为《江苏新农村发展系列报告》之一。《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4》选取了江苏省492家发展相对成熟的休闲农业园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全省2014年休闲农园数量、建设时间、建设规模、园区业态、园区依托产业、园区投资主体、园区设施与服务、地区休闲农业节庆开发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对2014年江苏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2014》信息丰富,文字简明,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者的有益参考资料,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 文摘 | |
| 章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为了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注和支持,带动投资,引导消费,2010年7月5日,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目前,我国各类休闲农业接待人数和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辐射带动2900万农民增收,仅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全国各乡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①。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丰富市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家乐”,把农业产区变成城乡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把农村民俗变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艺术精品,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发展休闲农业,把农业发展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能够打破、第二、第三产业的界限,改变农村经济的单一结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日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式。休闲农业使农业与农村成为市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的新天地,引导城市人才、技术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回流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②。 鉴于休闲农业发展所能够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效益,国内各地区都在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途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14年,中国各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就及值得借鉴的经验如下:报告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六大片区进行研究③,其中每个片区选择一个重点省份进行论述④;因港、澳、台地区在资料收集方面的困难,并未纳入本报告之中;因写作时相关省份尚未有2014年数据,故本章主要数据指标以2013年统计数据为准。 一、东北地区(以黑龙江省为例)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市),土地面积124.42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需平衡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几十年的农业综合性开发,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粮食生产效率等都已经有了卓有成效的提高。近年来,东北地区更是在坚持农业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思路,旅游与农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东北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黑龙江省是旅游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独特乡村民俗文化、北方田园风光,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为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从20世纪90年始,全省城镇郊区和旅游景区周边就出现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农(渔)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各种模式的休闲与旅游结合的新兴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458个,休闲农业园区45个,休闲农庄87个,民俗村19个,农家乐1284户。2013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31.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8.5亿元,创造利润9867万元,上交税金4445万元;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安排当地农民就业1.2万人。 1.主要成就 (1)休闲农业成为促发展的重要抓手 黑龙江省自2009年5月起全力实施《黑龙江省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规划》,并将其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各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划、意见及措施。这些都体现了对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视,也明确了全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有力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步伐。使得休闲农业成为黑龙江省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全省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2)休闲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黑龙江省先后打造出以景区为依托的亚布力镇、五大连池镇、渤海镇、海林农场、凤凰山林场、大海林雪乡、北极村等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及一大批休闲观光农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馆。这些民俗游、红色游、乡村风光游、山水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实施,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同时也促进了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成功经验 (1)节庆带动 各类节庆活动有力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例如,黑龙江国际养生旅游节、漠河北极光节、“五花山”观赏节、火山旅游节、森林生态旅游节、大庆湿地文化节、国际滑雪节、冰雪节等一系列旅游庆典活动及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黑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就。 (2)因地制宜 黑龙江省生态资源丰厚,文化特色突出,有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大草原、大界江等。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黑龙江省将闯关东文化、北大荒文化、大庆创业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大庆市围绕创业精神、湿地草原、特色温泉等旅游资源,着力打造辉煌展现、天然百湖、北国温泉特点的旅游品牌。伊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选择适当地区,打造旅游名城。鹤岗市则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界江观光、异域风情,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垦区则围绕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以发展农业观光游为重点,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同时,也突出了地域特色,为后续全省各地休闲农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3)典型示范 在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过程中,黑龙江省坚持示范带动效应。实际工作中,着力打造以农业发展基础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对比较集聚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北大荒闫家岗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甘南兴十四村、大庆市杜尔伯特县银沙湾景区、北极村等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努力使这些旅游景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个性特色突出、对外名气响亮、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名地。从当前建设情况看,这些景区的建设,对黑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吸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都起到了有效的示范作用。 二、华北地区(以北京市为例) 华北地区的具体范围为大兴安岭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华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所在地。从华北地区各省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各省市的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差别很大,但近几年来五省市第三产业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各省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休闲农业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为了适应市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层次提升的需要,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结合整体生态宜居环境建设,以打造景观农业为切入点,加快美丽田园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推动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 京郊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经过萌芽、自发成长、快速扩展等阶段,已经成为京郊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和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主要产品。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观光休闲农业园1299个(其中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95个),吸纳直接从业人员5.04万人,接待游客1944.4万人次,实现总收入27.4亿元。相关的民俗旅游接待户1.51万户,接待游客1806.6万人次,实现收入10.2亿元。 1.主要成就 近年来,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农田景观正在成为新的亮点。2013年京郊景观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美丽田园覆盖率约17%。从区域上看,形成了城区、近郊和远郊3种景观发展模式,其中城区景观以阳台农业、屋顶农业、校园农业、社区农业、会展农业等形式为主,如阳台菜园进社区、北京农业嘉年华等活动;近郊景观以主题观光园、作物迷宫、作物大观园、开心农场等形式为主;远郊山区以沟域大地景观为主。从类型上看,初步形成了5种农田景观类型,分别为大田景观(如顺义万亩方、房山长沟金秋葵海等)、沟域景观(如延庆四季花海沟域、密云云蒙风情沟域等)、园区景观(如朝阳蓝调庄园、密云人间花海等)、设施景观(如小汤山特菜大观园、通州瑞正园等)、林果景观(如平谷桃花海等)。2013年,房山长沟金秋葵海、延庆四季花海、朝阳区蓝调薰衣草庄园等在农业部组织开展的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中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2.成功经验 (1)指导推广 2010年北京市农业局成立了景观农业室,调集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组成专业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开展景观农业调研、技术试验研究和成果示范推广。在市级带动下,延庆、密云、房山、大兴等区县也相继成立了景观农业室,其他区县指派专门的业务人员开展景观农业相关工作,初步形成了景观农业的推广体系。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考察,积极引导观光点利用农作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阶段的生产特点,开发相应的活动或产品。同时,还连续举办了两届北京景观农业产业创新发展论坛,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等,开展关于景观农业产业发展的主题报告和研讨,提供理论指引和经验借鉴。 (2)示范带动 为提高农田景观构建技术示范推广的效率和效果,北京采取了建设综合示范镇(区域)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开展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重点选择有发展积极性和基础条件的乡镇开展试点,先后建设了房山长沟、密云石城、延庆千家店和延庆四海等多个示范点。如房山长沟镇依托沿村2000余亩的农田进行景观建设,在保持田园乡土气息的基础上突出大面积油菜、油葵等观赏效果,为市民提供了一系列花海摄影、亲子娱乐、户外野营、游船赏荷等服务。2010年以来,该镇分别以“金秋葵海”、“油菜花季”等主题,连年举办湿地花田节,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2014年又在全市开展了学校空中小农庄、一村一景等试点。 (3)科技支撑 一是开展景观作物品种的引进和筛选。通过建立景观作物品种评价体系,引种筛选了适合景观打造的油料作物、花卉作物和景观中药材等,为农田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品种储备。二是建设景观栽培技术体系。主要是包括延时性、整齐性、多样性和丰产性在内的景观作物栽培技术体系。其中延时性主要通过分期播种、品种搭配和茬口搭配的措施来延长景观作物或景观农田的观赏时期;观赏性可以通过主题营造和艺术造型的方式来提升;整齐性则通过密度的调整来进行控制;丰产性主要通过水肥等来进行控制。三是应用农田景观设计技术。包括色彩农田景观设计技术、区域农田景观设计技术、坡地等高植物篱景观设计、湿地保育景观设计、乡土民居景观设计、景观遮挡设计、行道景观设计等。 (4)富民增收 景观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注重建设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农民增收的关系。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景观农业建设,开发农作物的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功能,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优美景观农田,既为市民提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休闲场所,同时也通过市民的观光消费,达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例如,在前三届农田观光季中,先后推出了油菜、向日葵、薰衣草等不同的农田观光主题,共向市民推介了192个观光点,吸引了1290万人次的市民前去观光休闲,通过市民消费带动,实现收入4.3亿元。 三、华南地区(以广东省为例)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南部,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区。华南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炎热多雨,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冠于全国。华南地区大部分位于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且拥有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及区位优势。但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尤其是内陆和山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存在大量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大了区域的不平衡。华南地区在香港这个国际性城市作为增长极的带动下,走上了外向型经济道路。 随着社会经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力的气息。封面的色彩搭配大胆而和谐,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里面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洞见。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构筑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体现了出版社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入研读的专业报告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尤其是那些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逻辑清晰,设计精美,即使是复杂的统计信息,也能通过直观的图示迅速被大脑捕捉和理解,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和阅读体验。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形态,因为它代表着知识的载体和阅读的仪式感,而这本报告在各个方面都做得近乎完美,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专业内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专业且富有逻辑性,简直可以作为学术写作的典范教材来参考。作者群显然对相关领域有着极为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他们摒弃了那些空泛的套话和陈腐的理论,转而采用了一种精确、量化的叙事方式来构建他们的论点。每一个论断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严密的推理链条和扎实的实证基础支撑。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现场,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如同棋局的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我尤其欣赏那种夹叙夹议的表达技巧,既有客观数据的冷峻分析,又不乏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这种笔力,非长期深耕于一线调研和理论探索的专家所不能及。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学习该领域底层逻辑和前沿动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专业殿堂的门户,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分析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示出极高的编纂水准,简直像一个设计精巧的瑞士钟表,所有部分都咬合得天衣无缝。从宏观背景的铺陈到具体案例的剖析,再到未来展望的提炼,其内在的组织脉络清晰得令人惊叹。它不像有些报告那样头重脚轻,或者在某个不重要的细节上过度纠缠,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核心议题的聚焦和对主题逻辑的贯穿。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前一节的结论常常成为下一节论述的基石,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驱使读者不断向前探索。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面的内容来确认上下文,因为作者已经通过精妙的过渡句和段落衔接,将知识点紧密地串联在了一起。这种结构上的“自洽性”,极大地减少了读者的认知负荷,使得复杂的议题也能被轻松消化吸收。这是一本真正体现了“结构即内容”理念的优秀报告。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在于其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它似乎不仅仅依赖于二手文献的梳理,更像是凝聚了大量一线田野调查、深度访谈和多源数据挖掘的结晶。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跳动着鲜活的、未经雕琢的实践信息。很多地方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其时效性和针对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表明作者团队在报告完成前的周期内,保持了极高的信息敏感度和采集团队的工作效率。这种“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使得书中的结论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实践指导价值,而非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构建。特别是对于我这样关注地方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实践者来说,这些详实的一手资料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来得更为宝贵和实用。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分析与现实操作之间的桥梁,让我看到了复杂问题背后那些被常人忽略的细节和关键变量。
评分阅读这本报告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迭代和升级。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和对比,训练读者去构建自己的判断体系。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对比的维度和评价的标准,引导我们去思考,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以及实现这种“成功”的代价和路径选择的必然性。这种开放式的引导,避免了将复杂的现实简单化和标签化的倾向,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持续地对书中的议题进行反思和再加工。我发现自己对某些固有的认知开始产生动摇和修正,这正是优秀思想著作带给读者的最高价值——它激发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全新且强有力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