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野口悠纪雄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经济史
  • 战后日本
  • 经济发展
  • 经济史
  • 日本经济
  • 战后重建
  • 泡沫经济
  • 失落的十年
  • 经济转型
  • 现代日本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3843
商品编码:2805439034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4-30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野口悠纪雄,194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及早稻田大学等任教授,于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商业及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专业为金融理论、日本经济论。著有《信息经济理论》《财政危机的结构》《土地经济学》《泡沫经济学》《经济危机的途径》《金融政策之死》《制造业毁灭日本》等。

译者简介

张玲,贵州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现就职于日本爱知大学。有《对中国中央政府教育政策动向的考察》《从央视春晚看中国的文化政策战略》等多篇论文发表。



目录



前 言

序 章

第1 章 战时体制延续到战后 1945 年—1959 年

第2 章 高速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1960 年—1970 年

第3 章 企业大家庭战胜了石油危机 1971 年—1979 年

第4 章 金光闪闪的80 年代 1980 年—1989 年

第5 章 泡沫与1940 年体制同时消亡 1990 年—1999 年

第6 章 前进中的世界把日本抛在了身后 1980 年—

终章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后记 摆脱“头脑中的1940 年体制”

附录:战后七十年回顾年表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序 章

3 月10 日,侥幸活了下来

我的记忆始于1945 年3 月10 日深夜。

空袭引发的大火映红了天空,空中的美军B-29 轰炸机编队正朝着我们飞过来。强大的敌人杀过来了!我们对此却束手无策。那种极度恐惧的感觉,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奶奶、妈妈、姐姐和我戴着防空头巾,用婴儿车推着年幼的妹妹,一家五口跌跌撞撞地路过了地藏菩萨,冲向附近小学的地下防空洞。我现在还记着那时连滚带爬的狼狈景象。然后,我们幸运而偶然地活了下来。

和我们一同躲在防空洞里的人大部分都窒息而死。人太多,空间太小,长时间缺乏氧气,从*里面的位置开始,很多人依次因窒息死亡。我们一家只是偶然待在入口附近,还能呼吸到从门缝进来的稀薄空气,才幸免于难。

第二天早晨,被警防团的人们拖出防空洞时,全家人都已经失去了意识。醒来之后,我们看到烧焦的尸体在操场上堆成了小山。那一刻,东京的天空晴得没有一丝云彩。

这就是“东京大空袭”。那一夜的经历如此强烈地震撼了刚过4 岁的我,甚至抹去了之前所有的记忆。

从空袭开始的深夜到大火被扑灭的短短8 个小时里,约有10 万人失去了生命。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如此之多的人们在同一地区死亡,这在人类的历史上也属罕见(关东大地震的遇难者在两天之内达到10 万。广岛原子弹爆炸导致到1945 年12 月为止累计约14 万人遇难)。

造成死亡人数如此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日军根本无法抵御美军的轰炸。日军没有战斗机在空中应战,高射炮部队仅仅打出大约500 发炮弹便被轰炸得溃不成军。所以334架(也有人说279 架)B-29 轰炸机,在1 500 ~3 000 米的低空,大摇大摆地飞进东京上空。东京市民就这样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赤裸裸地被暴露在美军面前。

百姓当时并不了解这一事实,而美军却是知道的。他们的轰炸机为了防止相互碰撞,都亮着尾灯。很多人误以为这些毫不掩饰地低空飞行的是友军飞机。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看见了B-29 轰炸机,可是既然B-29是在1 万米高空飞行,肉眼怎么可能看得到呢?一直以来,我都怀疑那是自己的幻觉。而现在我的记忆终于得到证实,因为肉眼的确可以看见在1 500 米的高度飞行的飞机。

造成死亡人数众多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军周到、科学且高效的空袭计划。美军首先划定了东西5公里、南北6公里的长方形区域,在边界投下燃烧弹形成火墙。这样后边的飞队就可以根据这个标志准确地进行轰炸。而在地面上,百姓却被火墙堵住了逃路。我家的位置靠近这个长方形的西北角,如果朝着西北方向跑,或许可以逃脱。然而当时在地面上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情况。很多人以为跑到水边就可以活命,都朝隅田川跑去。对岸的人也出于同样的理由跑过来,人们在桥上挤成一团,动弹不得。这时美军抛下燃烧弹,造成了一场人间惨剧。我很长时间都不敢接近这座言问桥,直到现在,大桥两端的桥柱上还残留着黑黢黢的印迹,那是当时火中丧生的人们留下的无法磨灭的痕迹。

据说逃到防空洞时,母亲曾经绝望地说:“我们逃不到隅田川了,就死在这儿吧。”姐姐听了非常难过,不甘心就那么死掉。而从结果看来,母亲误打误撞地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指挥这次空袭的美军司令是柯蒂斯·李梅少将,他在几个月前刚刚将德国的历史名城德累斯顿夷为平地。而日本政府后来竟然为他颁发了勋章。

从此不再信任“国家”

防空洞里那么多因窒息而死去的人们,他们一定以为越靠里面越安全。我们一家之所以停留在入口附近,也不过是因为来得晚,已经挤不进去了。当时老百姓对于防空洞可能导致窒息的危险实在是一无所知。

后来我才知道,在德国,政府早就教育民众在防空洞避难时,要警惕窒息危险。进入防空洞后,应该在相当于地板、人的腰部和头部的这三个高度分别点燃灯火,如果*高处的灯火熄灭,就要立即开启换气装置。或者如果地板上的灯火熄灭,要立即站起来;如果位于腰部高度的灯火熄灭,要将孩子抱起来;如果位于头部高度的灯火熄灭,则即便外面的炮火再猛烈也要立即逃离防空洞。

可是在日本,政府不但没有告诉民众防空洞可能发生窒息的危险,还要求民众“遇到燃烧弹起火要立即扑灭”。美军在东京大空袭中使用的燃烧弹具有与在越南战争中用来烧毁森林的凝固汽油弹同等的威力。它的燃烧性能比汽油还要强,果冻状燃料的燃烧温度可以高至1 000 度左右,根本不可能用水扑灭。这样高威力的燃烧弹,当天有20 万颗以上(也有人说是32 万颗)被美军从高空投下,平均每平方米就有3 颗。也有许多百姓因为忙于扑灭大火而丧失了逃生的机会。

3 月10 日的这次经历,是我不再信任所谓“国家”的原点。因为当极端的危机降临在老百姓头上时,国家并没有救助我们,而且甚至连危机的到来都没有告诉我们。

对国家的疑问还不只这些。后来我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苏联攻入德国时,为了保护被波兰从本土隔离的东普鲁士地区居民免遭苏军凌虐,德国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派出全部海军舰队将当地居民尽数救出。而日本是怎样做的呢?半藤一利在其著作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对于已经做好战败准备的国家来说,其军队*紧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进攻地区和被占领地区的平民百姓的安全。翻开欧洲战争史,我们不难看到他们是如何拼死做到这一点的。而日本,无论国家还是军队对于这种战败国的国际常识都不了解……对于在决战阶段迎击登陆美军之际,应该如何处置前来避难的无辜百姓这个实际问题,据说日本陆军中央参谋给出的回答竟是:“没办法,轧死他们继续前进。”

此外,战后以来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是,在1945 年5 月8日德国投降以后,日本为何还要继续战争?即使是6 月才停战,也将会改写无数日本人的悲惨命运。*近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就是战争的指挥者们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投降的决定才被一拖再拖。

6 月以后仍然持续的战争,使多少日本人毫无意义地丢掉了宝贵生命! 5 月以后,为了胜利无望的战争而被迫卖命的士兵们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坚守在绝望的战场!

我幸运地没有在3 月10 日那天变成烧焦的尸体,也没有成为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即使能够幸存,如果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我一定也会像其他战争孤儿一样,不得不一直在上野的过街通道里徘徊度日)。后来我也没有被征兵,活着迎来了“战后70 年”。这些偶然的幸运一次次重合,使我有幸在命运之门开开合合的瞬间,艰难地穿过那些缝隙。回首过去,唯*的解释就是,这是个奇迹。

1940 年前后,改革派官僚改变了日本

就在我们险些死于防空洞那年的5 年前,一群被称作“改革派官僚”的人正在试图改变日本。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主题与“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无关,内容力求详实、自然,避免痕迹。 --- 《帝国的余烬:拜占庭晚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 伊利亚·科瓦奇 (Ilya Kovac) 译者: 张晓琳 出版社: 环球学林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三张君士坦丁堡城市手绘地图 页数: 896页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679-XXXX-X --- 内容简介 一千年的辉煌,在衰退的阴影下如何延续? 《帝国的余烬:拜占庭晚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是一部对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自科穆宁王朝衰落(约1185年)至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这近三百年间,复杂而多维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度剖析的学术巨著。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帝国的军事或政治崩溃,而是将焦点置于其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宗教生活及经济生态在持续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动荡中如何经历痛苦而深刻的重塑过程。 作者伊利亚·科瓦奇,享誉国际的拜占庭史学家,以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大量希腊文、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原始文献的细致考证,勾勒出一幅既悲壮又充满内在生命力的帝国晚期画卷。全书以“韧性与变异”为主线,探讨了一个看似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的政权,如何在资源枯竭、领土蚕食、瘟疫肆虐和文化隔阂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适应性极强的“残存模式”。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碎片化与地方化 (1185-1261) 本书首先深入考察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核心结构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科瓦奇教授认为,1204年的陷落并非终结,而是加速了帝国权力形态的转变。在尼西亚、特拉布宗和伊庇鲁斯建立的流亡政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展示了帝国意识形态的延续性与现实政治的碎片化之间的张力。 作者详细分析了地方贵族和军事领袖如何利用“拉丁人占领区”的混乱,巩固其在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地区的自治权。通过对家族档案(如坎塔库泽诺斯家族的早期记录)的解读,本书揭示了“帝国”的概念如何从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逐渐转化为一种松散的、基于军事忠诚和宗教血缘的网络。特别是对“普罗尼亚制”(Pronoia System)晚期演变的研究,揭示了土地所有权与军事义务之间日益模糊的关系,预示着未来奥斯曼帝国封建结构的一些特征。 第二部分:社会阶层的重塑与“贫困的奢华” (1261-1400) 帕莱奥洛戈斯王朝复辟后,帝国在财政上已是强弩之末。科瓦奇教授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社会景观:一方面,皇室与贵族阶层为维持“罗马人”的尊严,不惜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举行盛大仪式、修建精美的教堂壁画(如乔治·科迪努斯和帕莱奥洛戈斯文艺复兴),这构成了“贫困中的奢华”;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和城市手工业者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压,以及来自拉丁雇佣军和邻近势力的盘剥。 本书使用了大量海关记录和教会税收文献,重建了君士坦丁堡、塞萨洛尼卡等剩余城市的人口结构和商业活动。作者指出,尽管贸易路线被奥斯曼人和威尼斯人占据,但拜占庭的工匠和艺术家群体并未完全消失,他们通过向周边地区(包括中欧和黑海沿岸)出口高质量的丝绸、金属工艺品和手抄本,维持了某种形式的“软实力经济”。 第三部分:神学争论与身份认同的固化 (14世纪) 在政治和军事力量不断衰减的背景下,拜占庭的文化生命力反而得到了集中体现。本书用大量篇幅讨论了14世纪席卷帝国的“赫斯卡斯主义”(Hesychasm)神学争论。科瓦奇认为,这场以格里高利·帕拉马斯为代表的静默主义运动,本质上是对帝国身份认同危机的一种精神回应。当外部疆界无法捍卫时,知识分子将焦点转向了内在的、纯粹的“正统信仰”的维护。 通过对一系列神学辩论文本的细致梳理,作者展示了信仰如何成为定义“我们是谁”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分析了教会与国家在面对奥斯曼威胁时所表现出的“统一”姿态的脆弱性——东正教的纯洁性要求,反而阻碍了西方援助的有效整合。 第四部分:1453:一个时代的句点与遗产的播撒 本书的结尾部分,聚焦于君士坦丁堡的最后岁月。科瓦奇教授拒绝将1453年仅仅视为军事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漫长转型期的必然终结。他细致描述了围绕城墙集结的最后保卫者——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方言的“罗马人”的混合体,以及他们如何在绝望中体现出一种古老荣耀的最后火花。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围城后知识分子和贵族的流散(Diaspora)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君士坦丁堡带出的古希腊手稿、哲学思想和艺术技艺,如何在意大利城邦和东欧地区“二次发芽”,成为拜占庭帝国在物理消亡后,文化上实现“逆向征服”的关键。 总体而言,《帝国的余烬》是一部对“失败”进行重新诠释的史学杰作。它揭示了在无可挽回的衰落中,一个伟大文明如何通过文化固化、社会适应和精神凝聚,来延续其存在的意义,直至最后一刻。它迫使读者思考:一个帝国的真正边界,究竟是在城墙之外,还是在集体记忆之中? --- 推荐读者: 历史学、古典学、中世纪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以及对文明衰亡与转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信息密度高,但叙事引人入胜,是理解拜占庭晚期历史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是线性的流水账。作者似乎很清楚地知道,哪些转折点需要浓墨重彩,哪些过渡期则需要轻描淡写,让读者喘一口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的偶然性”的尊重。在一些关键的决策时刻,书中展现了不同政治力量、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这种对决策过程的“去神圣化”处理,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可触。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金融监管放松或紧缩的背景时,作者并未将决策者描绘成全知全能的棋手,而是突显了他们在信息不完全和巨大压力下的艰难抉择。这种对权力和信息不对称的精妙刻画,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读到后面,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受:经济的走向,往往就悬于一线之间的几个微小选择。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枯燥的宏观数据和政策细节,而是仿佛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漫步。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转折点,与寻常百姓生活中的细微变化编织在一起的。比如,书中描绘战后初期那种百废待兴却又充满活力的景象,那种物资匮乏但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的感觉,简直跃然纸上。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旧时代街道上混杂着煤烟和食物香气的味道。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奇迹”的解构。他并没有将那段高速增长时期描绘成神话,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和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中去审视。这种扎实的、去浪漫化的处理方式,让读者能够更理性地理解日本经济的崛起,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其速度的惊叹上。那种由激情燃烧到逐渐冷却的过程,被刻画得细腻而富有层次感,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依然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成功地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阅读体验是一种享受,作者的笔触如同老练的指挥家,时而激昂,时而低沉,精准地控制着节奏感。特别是在探讨泡沫经济破裂后的“失落的十年”乃至更长期的停滞阶段时,那种笔锋的收敛和语气的审慎,与前期的那种喷薄欲出的力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仅是经济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部探讨国民心态变迁的社会心理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微妙的文化现象时所展现的洞察力,比如那种从“全盘西化”到重新审视本土价值的摇摆。这种将经济决策与文化基因联系起来的分析框架,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论述,而更接近于一种关于现代性如何在一个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遭遇瓶颈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过去70年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后视镜式的智慧。在处理“沉寂”这一主题时,作者的态度是冷静而富有建设性的,没有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潭。相反,他似乎在试图挖掘,在一个不再追求爆发性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社会和经济如何寻找新的平衡点和内生动力。这种探讨,超越了单纯的GDP数字崇拜,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可持续性和社会韧性。我从中学到的是一种关于“成熟经济体”如何转型的深刻思考。作者在收尾部分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如何重新复制过去的辉煌,而在于如何优雅地、有尊严地适应一个结构性变化的新常态。这种务实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总结,让这部著作在众多经济史著作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亚洲区域发展模式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具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日本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后发国家工业化路径的思维工具。作者在描述特定阶段的产业政策选择时,那种对“时间窗口”敏感度的强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像在看一场与国际竞争的赛跑,每一步的犹豫或果断,都决定了最终的排名。书中对“结构性改革”的讨论,也远超出了简单的技术性调整。它触及到了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代际之间的责任转移等更为棘手的社会问题。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将书中的案例与我们自己现实中遇到的发展困境进行比对,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他山之石”的借鉴价值,是很多同类著作所不具备的。它迫使你思考,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究竟是技术层面的修补,还是体制层面的重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