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4680
条码:9787511864680
图书名称: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定价:36
作者:马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2-01
质量:360g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纠结中的 “两个分离”
——基于对某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中央政府的父爱主义
一、上令下行
二、单向运动:以转移支付与资金配套为例
三、力扩张:“管得越来越细”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沟通阻滞: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反应
一、利用部委之间的矛盾获利
二、反向逼迫中央政府就范
三、地方政府的亏本买卖
第四节 理性之不可调和:“两个分离”现象
一、既有解释的反思
二、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中的行动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财政关系中行动者的界定
一、谁是行动者?
二、行动者的类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力分配结构
一、力分配的主要内容
二、不同的财政关系模式与力分配结构
三、影响力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四、行动者间力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行动者的选择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选择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
三、行动者偏好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以及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财政包干制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行为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经济人”理论假设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遵从与背离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凭据及其可能性选择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论选择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理论
二、基本假设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凭据
一、政治话语:宪制中的政治统一性和行政领导性原则
二、制度输出:集中立法与政策制定
三、经济:政府收入与财政转移支付
四、人事:绩效考核与政治晋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为凭据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变通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政策实验
三、财政征收偏好和财政支出自主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行为选择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与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结构中的博弈策略与均衡
第一节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论
一、博弈理论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策略与均衡
一、中央与地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结构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财政制度影响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自始至终的“遵从”
第二节 含“背离”行为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一、地方政府主动违规现象
二、地方政府被动违规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
第一节 中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
一、财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财政政策的冲突性
三、模糊性与冲突性: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背离的弥合之道
第一节 概括与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意见上浮与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重塑
三、具体制度与措施
附录1背离行为
附录2博弈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理论框架的构建非常扎实。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和定义“遵从”、“背离”和“弥合”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构中的具体含义。在“遵从”部分,我猜测作者可能回顾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中的一些经典范式,比如分税制改革的初衷和早期成效,以及它在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行为方面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了法律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在既有框架下,地方政府如何根据中央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来安排自己的财政活动。而“背离”的部分,我猜测可能探讨了一些现实中出现的、偏离既定规则的现象,比如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过度举债行为,或者为了吸引投资而进行的税收竞争,甚至是一些隐性转移支付的出现,这些都可能打破原有的财政平衡。作者很有可能在这里分析了导致这些“背离”的深层原因,比如绩效考核的导向、地方官员的激励机制,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弥合”则可能是在理论层面或者政策建议层面,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背离”带来的问题,重新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协调与统一。这部分的内容,我期望能看到作者提出的具体化、操作性强的建议,比如如何完善事权划分,如何优化财力转移支付的分配机制,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这本书在理论上的严谨性,或许会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
评分读这本书,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财政医生”,在细致地“诊断”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病症”。“遵从”可能就像是描述身体健康的“正常生理指标”,是按照既定规则运转的财政模式,比如分税制下的权责划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操作。这部分的内容,可能着重于梳理我国财政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逻辑,以及在正常运转下,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复杂,所以“背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想,这部分会深入剖析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健康”的信号,比如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隐性债务”问题,中央和地方在事权划分上的“模糊地带”导致的责任不清,以及地方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带来的风险。作者或许会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量化这些“病症”的严重程度,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是执行层面的偏差,亦或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那么,最后“弥合”的部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开出的“治疗方案”,这可能包括改革的路径选择,比如如何界定并事权匹配,如何建立更加科学的转移支付分配机制,如何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引导地方政府建立更加健康的财政发展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否为我国财政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我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这个话题,在国内经济学界和政治学界一直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焦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各种公共服务,从教育、医疗到基建,无不与财政支出息息相关,而这些财政支出又受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遵从”代表着既有的规则和框架,“背离”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偏离,而“弥合”则指向了解决问题、寻求平衡的最终目标。我本来以为会深入探讨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权力、税收分配、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具体博弈,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结构性的分析,比如不同改革阶段的驱动因素,不同地区在接受财政转移支付时可能存在的差异化需求,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国当前财政体制的特点。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省份在地方税收自主性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或者中央政府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转移支付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分析,比如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化,或者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等,那就更能增强其说服力了。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妙的“财政博弈论”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试图深入剖析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权力分配和利益协调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策略”。“遵从”可能指的是双方在法律框架和政策指导下,遵循既定的规则,例如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的税收上缴等,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背离”则可能揭示了在这种稳定状态下,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目标,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式的、甚至是有损整体效率的行为。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不顾财政纪律进行投资,或者为了争夺项目而过度承诺,这些都可能导致财政负担的加重。而中央政府为了调控经济,也可能会出台一些临时性的政策,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这些“背离”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地方财政健康和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可能造成的冲击。那么,“弥合”部分,我就猜测作者可能会提出一系列的“解药”,这些“解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以及强化预算约束和审计监督等。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像是在为中国经济的“财政大棋局”提供一种“战术”与“战略”的指导,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最终走向协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与其说是在读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在跟随一位“战略家”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命题”。“遵从”可能代表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基石”和“底线”,这部分内容,或许会涉及到财政体制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它强调的是在整体框架下,地方政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服从国家整体战略的部署。然而,“背离”则揭示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突破”或“边缘化”的行为。这可能包括地方在财政自主权上的“争取”,在经济利益上的“博弈”,甚至是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变通”。我猜想,作者在这一部分会深入剖析这些“背离”行为的动因,以及它们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固有矛盾之间的关联。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包含一些关于地方政府创新财政管理模式的案例,或者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财政运作机制,那就更加精彩了。最后,“弥合”的部分,我就认为作者是在探讨如何通过“智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来解决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权力、利益分配上的“张力”,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部分的期望,是能看到一些能够促进中央与地方协调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平衡地方的积极性和中央的宏观调控,如何在保证国家整体利益的同时,激发地方的内生动力。这本书的吸引力,很可能就在于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动力引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