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致敬之作。
读懂《资本论》,你对世界的困惑会减少一半。
大卫·哈维50年《资本论》研究精华,纽约城市大学备受欢迎的课程,课程视频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
书名:马克思与《资本论》
定价:68.00元
作者:大卫哈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35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6332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资本论》出版150多年来,为何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部巨著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的世界?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近代世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三卷本《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资本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本书中,大卫·哈维系统阐述了如何用《资本论》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
哈维以凝练的写法概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建构。哈维不仅解释了马克思的睿智见解和深远影响,而且他根据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拓展了马克思的叙述,并把对《资本论》的解读同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地联系起来。因此本书不仅是对人类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也是一位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构和发展。
在本书中,哈维提醒我们,资本依然在我们身边,依然鲜活,在某些时候资本出现病灶和失控(金融危机),在某些时候又显得膨胀而甚嚣尘上(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等)。
前言
章 资本作为价值运动的示意图
我喜欢水循环模型的一点就是,尽管水以不同形态、不同状态和不同速度在运动,但后来都回到了海洋重新开始循环。这与资本流动极为相似。
第二章 《资本论》介绍
要想剖析资本这一统一体就至少必须将三卷《资本论》视为是一套完整理论。马克思从来没有试图这样做。然而他确实认识到,在资本这一生态系统中存在相互交错和交叉不稳定的复杂关系,这会给未来造成危机。
第三章 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大多数理论观点都用价值来表述。但世界经济数据和马克思在书中的大部分实际案例却都用货币来表示。地图有时候能准确表示地貌,有时则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那么用货币来代表价值是否也会存在这种扭曲和失真呢?
第四章 反价值:贬值的理论
《资本论》:“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通过这一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向我们介绍了资本循环的脆弱性,它会突然停止;货币贬值和价值损失的威胁始终伴随着资本循环。
第五章 无价值的价格
如果在房地产市场或其他形式的资产投机中利润率高,那么理性的资本家就会把钱用于投机而不是用在生产活动上。从资本再生产的整体角度看,理性资本家是在从事非理性的行为,其结果可能是整体经济停滞的趋势加剧。
第六章 技术的问题
技术和组织变革贯穿人类社会历史且无处不在,技术和组织变革有着各种原因并对各类活动产生影响。有时人类的技术和组织创造力似乎是无限的。一些新的技术和组织形式会延续,但另一些却会消失。古代中国有着卓越的技术和组织创新,但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创新都未能扩散或延续。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出现了推动技术和组织持续创新的动力。
第七章 价值的空间和时间
运动不能在真空中发生。必须从一个抽象的价值运动视图转向具体,看看价值规律是如何创造城市和交通网络;如何创造用以生产食品和原材料的农田;如何引导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方向;如何确定土地价值和劳动技能的结构;如何组织劳动的空间以及治理和管制结构。我们也需要考虑在具体时空中积累的工人传统、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不仅仅是),与此同时也承认具体时空中的人们的政治和社会斗争,这些斗争留下了记忆以及走向解放和非异化生活的希望。
第八章 价值体系的生产
在不同地区价值体系交换中,某一地区的社会劳动可能在为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方式提供补贴或支持。那些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基础的高价值生产体系(如墨西哥或孟加拉)可能正在支持资本密集型的价值体系(如美国)。更令人吃惊的是,纽约和伦敦那些高楼大厦所背负的巨额债务和反价值要靠孟加拉和深圳的工厂来清偿,而不是靠曼哈顿或苏荷区。
第九章 经济逻辑的疯狂
全球资本主义之所以能走出20072008年的危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性消费的持续增长。中国或许未曾料到自己竟然成了全球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但这就是现实。
后记
图表:
图1:水循环示意图
图2:资本作为价值运动的示意图
图3:资本的三个循环
图4:美国公共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负债增长
图5:中国水泥消耗量
图6:世界钢铁消耗量
图7:世界铜消耗量
图8:中国债务增长(政府、企业和家庭)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纽约城市大学(CUNY)研究生院人类学杰出,全球作品被引用较多的人文学者。作为当代西方马克思研究的标志性学者,大卫·哈维研究马克思和《资本论》超过半个世纪。其在纽约城市大学开设的精读《资本论》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与<资本论>》《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世界的逻辑》等。
读懂《资本论》,你对世界的困惑会减少一半
大卫·哈维在其领域发起了一场革命,激励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
娜欧米·克莱恩(Naomi Klein) 学者、畅销书作家
大卫·哈维启迪了我,也启迪了许多希望看到公平世界的人。他是进步运动历史上富有洞察力和思想深邃的人。
欧文·琼斯(Owen Jones)《杀马特:工人的妖魔化》和《权势集团》作者
左翼运动中始终坚强和睿智的声音。
《金融时报》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光是看着封皮就感觉一股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压了过来。初次翻开,就被那种严谨到近乎学术的论证方式给震慑住了,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作者似乎对理论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要掰开了揉碎了,用一种近乎苛刻的精确度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刍。那种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在你耳边一遍遍地梳理着一个庞大体系的底层逻辑,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却又无比耗费心神。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琐碎的消费主义幻象,去直面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塑造我们生活的结构性力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并不总是流畅轻快的,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步步为营的推进,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向上一步,视野都变得更加开阔,但也更显出周围环境的险峻与复杂。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专注力的“学习契约”。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我的脑海里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了不少。作者的笔触犀利而毫不留情,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交易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内在矛盾。这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理论复述,而是带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的深入挖掘。我尤其欣赏他对概念界定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仿佛每一个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都必须被锁定在最精确的位置上,否则整个理论大厦就会产生一丝不易察觉的倾斜。这种写作风格,对于习惯了碎片化、口号式表达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它要求你重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思维框架。那些看似枯燥的图表和定义,实则蕴含着对社会运行机制最深刻的洞察。合上书本时,我发现自己看待商场上的促销活动、银行的利率变动,甚至是社区邻里间的经济往来,都带上了一种审视的目光,世界仿佛突然变得透明而又充满张力。这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心智的彻底“升级”,旧有的认知过滤器被无情地拆除,换上了更具穿透力的透镜。
评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幅用极其精细的线条绘制而成的巨幅历史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值得驻足凝视,但若不了解整体的构图,个体细节又容易迷失方向。作者的叙述中流淌着一股对历史进程的深切关怀,他并非冷冰冰地阐述规则,而是试图将理论的演变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涩的学术概念,多了一层温度和人性的重量。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如何将理论与历史的真实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所折服。他不会给出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专注于揭示系统本身的运作逻辑,这种中立而又深刻的分析,反而比单纯的道德批判更具震撼力。它让你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历史选择和内在驱动力共同塑造的结果。所以,每读完一章,都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翻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去印证和补充书中所描绘的宏大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近乎古典的庄重感,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充满了学术的厚度和权威性。它更像是某种“思想的工程学”著作,作者致力于展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结构是如何被层层搭建起来的。对于习惯了轻快叙事的读者而言,这种密度和深度是需要适应的。然而,一旦你进入了作者设定的节奏,就会发现这种详尽的论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给予了你探究事物本源的充分工具和信心。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复杂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他从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先将所有变量充分暴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感受矛盾的尖锐性。这种体验是极其充实的,它不是让你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答案,而是邀请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辨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严苛的智力训练,思维的“耐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与市面上许多试图“简化”经典理论的读物不同,这本书显然拒绝走捷径,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忠实地呈现了思想的原始面貌和其内在的复杂肌理。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稀释其核心的锐利性。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对抗感”——不是作者与读者的对抗,而是我的既有认知与书中展现的严密逻辑之间的较量。这种较量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它意味着思维正在被挑战和拓展。在某些关键的论述节点,作者的论证密度达到了令人屏息的地步,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其精妙之处。它像一把高精度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经济现实的表象,暴露了其核心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容易消化的“速食知识”,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以持续打磨和应用的、深刻理解世界的思维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