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 文学 | 开本: | 32开 |
| 作者: | 韩寒 | 页数: | |
| 定: | 35 | 出版时间: | 2014-08-01 |
| ISBN号: | 9787201087979 | 印刷时间: | 2014-08-01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 序:井与陆地,海和岛屿/ 韩寒
末日那年我二十一/ 张晓晗
灯下尘/ 七堇年
贫穷而听着风声也是好的/ 李海鹏
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一个人都没有/ 李娟
此去经年/ 颜茹玉
致前任男友、未来丈夫的信/ 暖小团
那年夏天/ 张玮玮
微博与微信/ 韩寒
要么实现,要么遗憾/ 季烁红
那个年代,物资都很匮乏/ 杨怡倩
红色复写纸/ 荞麦
与大叔恋爱/ 曾轶可
我的父亲要结婚了/ 咪蒙
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陈坤 韩寒
风华来信/ 李娟
火花勋章/ 王若虚
蔡康永的躲避诗/ 蔡康永
神明/ 姚瑶
致岁月:你终于对我下毒手了/ 宋小君
似梦迷离/ 贺伊曼
爸爸爸爸/ 赵延
有了孩子的女人都是高考状元/ 杜小明
永不冷场的人生/ 绿妖
我能想象的幸福生活/ 邵夷贝
爱情/ 张怡微
皮囊/ 蔡崇达
一次告别/ 韩寒
精 彩 页: 我们一起谈谈这个世界,谈谈这个世界里的我们
陈坤:韩寒
陈 坤:我一直在看你的眼睛,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个温和的表象,是如何流露出那样锋利的文字?这是我很感兴趣的。
韩 寒:因为我把所有不伤害人的话全都说出来了,把伤害人的话全都留在了脑子里,半夜回家可以写。
陈 坤:我们的区别在于,我把所有伤害人的话都说出来了,把不伤人的话留在脑子里。所以今天的谈天,你也许不会说出真话。
韩 寒:你讲了一句万能的话, “你永远都没有说出真的话”,这句话永远都是有道理的。真话其实是一定要说的,但真的话,往往会给人带来伤害。
……
韩寒:我觉得你非常适合我们的「一个」,我一定要邀请你来写一篇文章。
陈坤:其实,我就是一演戏的……
韩寒:你如果长得不那么好看的话,一定是个优秀的作家。
陈坤:你竟然鄙视我父母送给我的礼物!但是真的,我们被一个又一个的框架束缚着,在打破它们的时候却又那么无力。可能一个人本来是自由地生长着,随性而为,并且心里面有劲儿,是一些社会需求或者人为力量把这样一个人往上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有多少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因要把这样一个形象拉下来呢?为此,我们身边聚集了一群“心怀叵测”的人们。
韩寒:说到这个,我就想到了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话语权也是权力的一种,是对权力的另外一种膜拜。因为任何人都会拥兵自重,再谦逊的人也会如此。很多人会把这种话语权不断放大,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去打击他人,党同伐异,铲除异己。就像我一篇文章里写的:“一般人都会认为存在即是合理的,但有些人会认为,你存在得比我好,即不合理。”他们不会把目光的焦点放在“我要存在得比你更好”,他们想的办法是“我要让你存在得不好”,其实我们每个圈子里都一样。
……
陈 坤:我听说有人要找你演戏,这么说你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演员?
韩寒:我觉得我做导演可能会好一点,哈哈。首先我认为我去演,就是对一部电影的不负责。之前《二次曝光》找过我,我就一直推辞,我说真的不行,只要我一出来,观众就会笑场。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
陈 坤:在我的概念中,有几种职业是容易转化成导演的,也的确有人在这么做,你怎么看?
韩 寒:其实是这样,做音乐的人和拍广告的人做导演会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把片子分小节。
陈 坤:看来你是准备做导演了,有研究。部作品是什么?会考虑让我来演吗?
韩寒:我请不起你,哈哈。当然我要对你负责,就会对自身的前期工作要求很高。我其实一直都没有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曾经卖过《他的国》给关锦鹏,但是没有通过审查;《一座城池》我卖给了一个新人,他希望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去帮他完成自己拍电影的愿望,我一心软就答应了,但其实它是特别难改的,因为它没有故事情节。
陈坤:我发现了,你的人和你的文字其实是两码事儿。你很柔软,很羞涩,和你犀利、辛辣的文字完全不同。人生就是这样,好多外表柔软的人,内心力量其实是很强的,反而是那些天天在叫嚣的,可能并没有这个能力。老天赋予的这种搭配组合是平衡的,外表的柔软,不代表内心不强悍,这可以说是成长过程里对自我的一个互补,所以那些看起来很蔫的人,是不能够小觑的。我举个例子,跟姜文导演见面之前,我以为他是外表很强势的人,但是见了之后发现,他极其敏感和细腻,比我这种“被人说成忧郁的人”还要细腻。
韩 寒:姜文很可能是会回家跟老婆撒娇的那种,我是那么觉得。
陈 坤:我通常对次见面很重视,嗅觉很敏锐,像我们家那只短毛狗一样。我用这样的嗅觉闻出了姜文导演内心的敏感。
韩 寒:一个写得好也演得好的人,他必须得敏感。
……
陈坤:有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现实世界里,成功与失败、财富与贫穷其实没有界限,它们彼此交融并且随时转换,无常中皆为缘分使然。我也会试图去向身边的人传播这样的思维,跟随缘分。
韩寒:缘分对我来说就是眼见的,比如说我眼见了一只大闸蟹,这个就是缘分,而没见的就不是了。我曾经救过一只大闸蟹,上网搜“大闸蟹吃什么”,结果搜到的都是“大闸蟹怎么吃”,实在没办法就放了些米饭给它,但是它第二天还是死了。
陈坤:我脑子里的想法是,我就是那只大闸蟹。其实我们人为地创造了许多惯性思维,比如大闸蟹就是用来吃的,比如数字的顺序就该是从1到9……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是不是疯子?我们倒推回去,或许为了好区别,你姓韩,我姓陈,但是回到初,我们都是相同的“人”。
韩寒:其实更多的,我想是为了缘分之中的“找到”,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电话号码都不同。就像狮子也会有自身互相区别的方式,而所有的区别也都是为了“在一起”。
陈坤:那么坐在时间的坐标上往回看呢?1到9创造了无穷的变化,如果次设定的时候是9到1呢,又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我觉得好玩的是,为什么我们要执着于现在既成的一切。
韩寒:就像我们敲击的键盘上面的字母,我们习惯性认为它的排列是有讲究的,但其实不是,它很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排列,你为你的习惯回头去找理由、找因,就觉得看似是合理的。我们在生活里常常也在为随机找理由、找借口,但它其实就是随机产生的,你再摇一次骰子,它可能就不是那个数字了;同样地再来一次,可能9变成1,键盘可能也不是这样排列,当然依然可能有这样两个人坐在这里研究,为什么那个9不是1。
陈坤:没错,就像那部电影《罗拉快跑》。刚才你提到:“如果重来一次会怎样?”其实每重来一次结果都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巧合凝聚了这一切”。可能那个初,甚至是初的初都是未知的,但我们需要在时间的长河里找到并且回到初。如果不能在肉体上回去,那么就构建一个心里的世界吧。
……
内容提要: 韩寒回来了。
2013年夏,韩寒亲任主编,经过14个月精心打磨,终于推出文艺主题书系——《一个》。
系列的部叫做《很高兴见到你》,收入28篇精选之作,其中有韩寒新作品《一次告别》《井与陆地,海和岛屿》;有“ONE?一个”APP人气文章,张晓晗、颜茹玉、咪蒙、荞麦、蔡崇达、暖小团等未来文学之星齐聚一堂;李海鹏、李娟、七堇年、那多一众实力派作家加盟;更收录陈坤、蔡康永、曾轶可、邵夷贝等跨界明星的文学处女作。而始终不变的是韩寒独有的文艺气息,摒弃无病呻吟,不卖弄技巧,崇尚“真心话+自然美”,简单好读又趣味盎然。
《一个》系列春夏秋冬每季出版一部,每期只会严选30篇以内文学作品,将来自天才级新人和读者关心的写作者们。每一篇入选作品都将至少被100万人欣赏,并成为当季的城中热门话题。
在充斥着海量信息的小时代里,这只是一本简单的书,一本或许睡前起后能读一读的书。它强调的是有情怀、无障碍,其中任何一篇作品,看标题或者前三段,就会让你读下去,不会因为时间有限或者别的什么放弃阅读。世界上那么多纷纷扰扰,能真正和你产生关系的并不多。愿读者享受阅读的简单快乐,复杂世界里,读《一个》就够了。
背景资料:“ONE?一个”本是2012年6月韩寒发布的阅读应用,内容在复杂的世界里显得特别简单,每天就是一篇文章、一张图、一句话、一个问题,安安静静躺在那里等读者去看。结果,上线不到24小时,就超过众多热门游戏与应用,成为App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名。一年后,它有了几百万用户。作为一个文艺阅读APP,它甚至还拉到了NIKE的广告。如今,“ONE?一个”的纸质书系出版了,《很高兴见到你》是本,未来还会有。在书里看文字和图片,总是更容易让读者感动。
··
0123456789
《看到你》 一、 作品概述 《看到你》是一部融汇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状态深刻洞察的文学小说。作品以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都市群像,深入探讨了在急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情感疏离以及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快节奏叙事,它更注重内心世界的挖掘,通过对人物细微心理活动的层层剥离,展现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之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渴望与失落。 二、 故事背景与时代烙印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斥着信息爆炸与虚拟连接的现代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霓虹闪烁的夜景,构成了小说现实主义的基调。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涌动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孤独感。主人公们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写字楼,拥挤的地铁,以及屏幕闪烁的社交平台,他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却常常发现自己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而冰冷的迷宫。 小说紧密关联着当下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议题:互联网的普及如何重塑人际关系,消费主义的盛行如何影响价值观念,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个体失根的焦虑。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革的脉搏,将这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使得《看到你》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体情感的故事,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侧面的有力回应。 三、 人物群像的刻画 《看到你》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他们如同你我身边的友人、同事,甚至是镜中的自己。 林溪: 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年轻女性。她聪明、独立,在外人看来似乎拥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光鲜的生活。然而,在内心深处,她时常感到一种难以填补的空虚。她在无数的创意和广告语中游走,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声音。她渴望真挚的情感连接,却又因为过度的自我保护而将自己封闭起来,常常在人群中感到无所适从,即使身处热闹之中,也仿佛置身于一片孤寂的海。她试图通过不断地追求物质和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种努力最终却让她更加迷失。 陈默: 一位怀揣文学梦想的独立书店店主。他的书店是都市中的一片净土,承载着他对文字的敬意和对慢生活的坚持。然而,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的书店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陈默不善言辞,却有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他观察着来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他们的选择的书籍中,读懂他们隐藏的故事。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以及对理想主义的执着,构成了他独特的魅力与悲剧色彩。 张扬: 一位曾经风光一时的创业者,如今却遭遇事业的瓶颈。他习惯于在商业竞争中冲锋陷阵,用数据和结果说话。然而,当一切都变得不再可控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他身上有着普通中年男性的普遍困境:家庭的责任、事业的焦虑、以及对逝去青春的追忆。他试图找回最初的激情,却发现自己早已被现实磨平了棱角。 “拾荒者”老王: 一位游走在城市边缘的人物,他收集着被遗弃的物品,却也收集着城市里那些被忽视的故事。他沉默寡言,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提醒着人们那些被淹没的角落,那些不为人知的生命。 这些人物,他们或许曾经有过闪耀的时刻,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但他们都怀揣着对“被看到”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以及对更深刻意义的探寻。作者通过他们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挣扎求生的真实写照。 四、 叙事风格与艺术特色 《看到你》在叙事上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去体验生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困境。这种视角切换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精心编排,相互映照,共同构建起故事的全貌。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极其擅长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欲言又止的思绪,都被赋予了生命。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甚至能够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与迷茫。 意象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了各种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比如都市中的流光溢彩,雨夜中的街灯,甚至是书店里陈旧的书籍。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背景烘托,而是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它们与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相互呼应,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留白与暗示: 作者并不急于给所有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常常留下大量的留白,引导读者自行思考。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够回味无穷,继续与书中的人物对话。 语言的张力: 语言风格既有诗意的抒情,又不乏现实的犀利。句子结构跌宕起伏,词语的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五、 主题探索与哲学思考 《看到你》所探讨的主题是多层面的,它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可能面对的深刻命题: 身份认同的危机: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常常需要在不同的角色和期望之间切换,这导致了身份的模糊和焦虑。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寻找“我是谁”,以及在纷繁的世界中,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情感的疏离与渴望: 尽管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却日渐单薄。人们渴望被理解,被爱,却常常因为隔阂和误解而陷入孤独。小说的核心,正是围绕着这种“看到”与“被看到”的张力展开。 存在的意义追寻: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金钱、名誉、地位是否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小说中的人物,无论贫富贵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 个体与时代的抗争: 面对强大的社会结构和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个体显得如此渺小。然而,即使如此,小说中的人物依然没有放弃对自我和对理想的坚持,展现了人性中坚韧不拔的光辉。 六、 读者价值与阅读体验 《看到你》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共鸣的书籍。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也没有贩卖虚假的鸡汤,而是以一种诚实而温柔的姿态,陪伴读者一同审视内心,理解生活。 镜子般的真实: 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曾经的迷茫、挣扎、以及微小的希望。这种真实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 心灵的触动与启迪: 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考,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对生活、对自我、对人生的全新审视。它鼓励读者去勇敢地面对内心的脆弱,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去勇敢地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 文学的享受: 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细腻的心理刻画,以及富有张力的语言,都为读者带来了纯粹的文学享受。阅读《看到你》,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旅行,更是一场美学的盛宴。 《看到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学作品。它像一盏幽暗中的灯火,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漂泊的心灵。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在最深的孤独中,也总有人能够“看到你”,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