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继平编写的《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分上下两册,是一本专写民国时代的一批**学者大师的趣闻轶事,以文人书法的角度切入,将学术融于炉边的闲聊之中,从书法的特点分析文人的多样性情以及性格命运。
暂无
暂无
上册
序
马相伯: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王懿荣:好古成魔力*坚
沈曾植:**天骄识凤麟
林 纾:译才并世数严林
张 窖:古雅多情张宝宝
陈三立:来作神州袖手人
严 复:庾信文章老*成
陈 衍:三坊七巷多才子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康有为:天地江河无不变
郑孝胥:何当掷笔睨天际
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
罗振玉:甲骨书法**人
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
蔡元培:亦旧亦新兼容并包
章太炎:其人在儒侠之间
梁启超:*可惜一片江山
冒鹤亭:不狎鱼龙狎海鸥
杨 度:屋小楼闲好著书
陈衡恪:何必低首求同群
经亨颐:万古长松不改容
王国维:旧德醉心如美酒
刘季平:试言隶草我无三
黄炎培:做官作书何曾殊
于右任:小红低唱我吹箫
陈独秀:骤雨旋风声满堂
谭延闾:临十三行大有风神
弘 一:一轮圆月耀天心
章士钊:言论界里有孤桐
马叔平:不朴不华是谓真
鲁 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
马寅初:只留清白在人间
许寿裳:丹心浩气终黄土
马一浮:隐逸的“泰斗”
沈尹默:书法由来见性真
刘师培:腹中贮书一万卷
谢无量:一片清机出自然
周作人:前世出家今在家
熊十力:宁拙毋巧白天真
马叙伦:书如成俗虎成猫
蒋梦麟:承旧学不拒新潮
黄 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夏丐尊:白马湖畔有清风
下册
柳亚子:诗人毕竟是英雄
沈兼士:沉郁雅致古朴隽永
钱玄同:质朴厚重宽展舒和
严独鹤:抱璞怀玉亦庄亦谐
陈寅恪:不采蒴花即自由
袁克文:风流不作帝王子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胡 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赵元任:回头方羡’老僧闲
郭沫若:以手写口龙蛇乱走
顾颉刚:恨不能读尽天下书
梁漱溟:傲骨一身不随波
陆澹安:愿作鸳鸯不羡仙
吴 宓:三洲人士共惊闻
容 庚:儒雅蕴藉含而不露
叶圣陶:有童心无稚笔
董作宾:用古文字作新篇章
钱 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林语堂:半似狂生半腐儒
冯友兰:哲学家的韧性
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
茅 盾:书贵瘦硬方通神
王献唐:商盘周鼎尽网罗
郁达夫:生怕情多累美人
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
张伯驹:名士学人布衣身
丰子恺:日月楼中日月长
朱自清:荷塘月色下的匆匆背影
郑振铎:一代才华化电花
***:枉抛心力作英雄
老 舍:晚年逢盛世笔扫旧风流
潘光旦:不空不色唤人醒
闻一多:千古文章未尽才
俞平伯:只因曾读数行书
夏承焘:风流“山贼”是诗人
曹聚仁:曾闻涛声惊永夜
魏建功:老友毕竟是书生
台静农:梦到梅花即是君
沈从文:胜过锺王压倒曾李
梁实秋:赏心只须两三枝
高二适:惟望书家噪一高
顾廷龙:笔笔平凡笔笔神
施蛰存:一生为学开“四窗”
傅 雷:一怒而安天下民
苏渊雷:一泓钵水惊风雨
钱锤书:*穷胜赏上山亭
主要参考书目
跋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套书,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清单”。它不厌其烦地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光芒却又常常被遗忘的个体,以他们最真实、最本我的形式——他们的笔墨——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合上书卷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帖,而是一幅幅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群像画。他们或许在政治上有着不同的立场,在学术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在面对笔墨纸砚时,那种对“真”与“诚”的追求,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种精神上的共鸣,是阅读这本书最宝贵的收获。它促使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沉淀下来,写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性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书法选集”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民国知识群像的侧影录,通过这些书法家的笔迹,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交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梳理上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没有堆砌空洞的赞美,而是将每个人的书写风格与其人生际遇、思想内核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他们与历史对话的声音,那种风骨与气节,即便隔着百年时光,依然能穿透纸背,直抵人心。其中对于某些大家晚年心境的描摹,尤其令人动容,笔墨不再是单纯的技法展示,而是生命最后的呐喊与沉思。这种由“技”入“道”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阅读价值,它不仅仅是供人临摹的范本,更是供人参悟的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具一格,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带着一种沉淀了时光的温润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指尖温度。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雅致,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内在内容的深邃与厚重。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穿越,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在笔墨间寄托家国情怀与个人心绪。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审美的尊重与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籍,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捧在手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敬意与珍视。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让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它传递出一种“慢”的艺术,与当下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光是欣赏这些细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说实话,我起初对民国时期的书法抱有一种“过渡期”的刻板印象,觉得它可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显得有些游移不定。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继承碑帖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个体对新思想、新生活的理解和表达。那些看似随性的点画之间,蕴含着惊人的张力与生命力,既有魏晋的风流倜傥,又有宋人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几位不同流派大家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那种跨越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使得对他们艺术生涯的理解更为立体和全面。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书法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不仅展示了“写了什么”,更关键的是展示了“为什么这样写”,这种深层解读非常到位。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质是其“可读性”与“研究性”的完美平衡。对于普通爱好者,可以直接被那些遒劲或秀逸的字迹所吸引,感受到纯粹的视觉愉悦;而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那些细致入微的考证和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提供了扎实的学术支撑。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捕捉到每一位文人书写时那种难以言喻的“气韵”。比如,对某位以文章闻名的学者,其笔法中流露出的那种儒雅与内敛,与他在文章中展现的犀利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这种将“人”与“笔”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鉴赏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像是在聆听一场跨越时空的个人独白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