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传统文化之国粹图典9787514613605
色彩:传统文化之国粹图典9787514613629
纹样:传统文化之国粹图典9787514613599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具有创新精神的传统文化图文经典,精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强、认知度高、影响力强的八个专题: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艺、服饰、纹样
★发散式图文编排形态,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新颖、雅致、美观
★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古画、手绘图,细致的图片解读,真实还原文化生活场景,立体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之美
★体例系统性强、清晰简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内容丰富,兼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及流行款式的详细解读,带您走进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服饰殿堂。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无数精美绝伦的服装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服装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
作者简介
李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论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服饰协会理事、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艺术委员会顾问、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主任委员,艺评网合作艺术家。主要著作有:《立体裁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巴黎霓裳2002春夏流行趋势》(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年)、《服装设计十二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人物整体形象设计》(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1998年)、《服饰结构设计与表现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年)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目录
一 首服
冠
巾
帽
面衣
发式
披发、辫发
发髻
妆容
敷妆粉
画眉
点唇
二 上装
祭服
帝王、公卿的祭服
后妃、命妇的祭服
朝服
帝王、百官的朝服
后妃、命妇的朝服
公服
便服
深衣
袍
衫
褙子
襦
袄
褂
背心
内衣
丧服
三 下装
裳
裤
裙
四 足服
舃
履
屐
靴
袜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冠
冠是一种首服,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则裹头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级和身份的不同,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另外,冠还有一层含义,古人视戴冠为“礼”,古代男子满20岁时要行冠礼,行过冠礼之后,言行举止就要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至周代时已趋完善,而历代的冠制又以汉代的为丰富。
先秦时期的冠,形制基本一致,有帝王、诸侯、卿大夫所佩戴的冕冠、弁冠、委貌冠等。
汉代,冠的式样丰富多彩。汉代的职别等级,主要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如皇帝戴冕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冠,执法官戴獬豸冠等。同为进贤冠,又用三梁、二梁、一梁区分尊贵。此外,还有长冠、通天冠、远游冠等。汉代的冠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冠式被沿用下来。
秦汉以后的历代都有各具特色的冠制,如唐代的翼善冠、元代的顾姑冠、明代的忠靖冠等。直到清代重新颁行冠服制度,中国传统的冠制才被废弃。清代礼冠名目繁多,有祭祀典礼上用的朝冠、朝会时用的吉服冠、燕居时用的常服冠,还有行冠、雨冠等。清代以顶戴花翎显示文武百官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缁布冠
缁布冠,又称“麻冕”,指古代男子初冕时所用的黑色布冠。按古代习俗,男子成人时都须行加冠之礼,冠分三等,开始用缁布冠,后用皮弁,后用爵弁,三加之后理发为髻,以示成人。
冕冠
我国古代重要的冠式,也称“旒冠”,俗称“平天冠”,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等级高的礼冠,始于周代。因其非常尊贵、庄重,成语“冠冕堂皇”就由此演绎而来。
冕冠,由冕、冠圈、冕旒、笄、、充耳等部分组成。根据周代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身着冕服,冕冠制度一直为后代沿用,冕冠的基本式样也被历代沿用。明代以后,冕冠被废,代之以朝冠。
爵弁
弁是古代礼冠的一种,比冕冠次一级。古时男子穿着礼服时戴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韦弁、冠弁等形制。爵弁形制与冕相似,但不倾斜,前后无旒,下作合掌状,颜色为赤而微黑的雀头色,又称“雀弁”。爵弁是士的高等首服,用于祭祀。
皮弁
皮弁用白鹿皮缝制而成,缝合处缀有一行玉石,形状类似翻倒的杯子,用于帝王朝见诸侯或田猎。皮弁上的玉饰颜色和数量区分尊卑,天子用五彩玉;侯、伯、子、男用三彩玉;卿大夫用二彩玉;士一级则不用玉饰。
委貌冠
委貌冠又称“玄冠”,男子礼冠。以黑色丝帛制成,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上小下大,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固定时用缨带而不用发笄,通常是贵族在上朝时所戴。此冠始用于商周,隋代以后,逐渐变为学士、舞者所戴之冠,而贵族男子则不戴此冠。
长冠
长冠也称“斋冠”“齐冠”“刘氏冠”“竹皮冠”“竹叶冠”“鹊尾冠”等,是贵族祭祀宗庙时所戴之冠。通常以竹皮为骨架,外层髹漆,冠的顶部扁而细长。汉高祖刘邦常戴此冠,因此也称“刘氏冠”。至隋代,在《隋书·礼仪志·卷七》中记载:“诸建华、、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柢、却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可见,其形制到隋代时已被废。
獬豸冠
獬豸又称“獬冠”“豸冠”,是一种法冠。獬豸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兽,头上有一角,性忠能辨曲直。獬豸冠则是指装饰有獬豸外形的法冠,取其彪悍威严之意,战国时期已有这种形制。
通天冠
皇帝礼冠,用于郊祀、朝贺及宴会,相当于百官的朝冠。秦代时采用楚冠之制,通天冠成为皇帝的常服。汉代沿用旧名,但重新创立形制:以铁为梁,正竖于顶,梁前有装饰。自汉代以后,历代相传,形式屡有变更,如晋代在冠前加金博山;南朝宋时在冠下衬黑介帻;隋代于冠上附蝉,并饰以珠翠等;至唐代一改旧制,以铁丝为框,外裱绸绢,冠身向后翻卷,顶饰二十四梁,并装饰有组缨、簪导,因冠式高而翻卷,形似卷云,亦称“卷云冠”。此冠沿用至明代,清以后被废除。
远游冠
远游冠又称“通梁”,古代诸王所戴的礼冠。此冠从楚冠演变而来,汉代时与通天冠类似,汉代以后历代相袭,并以梁的数量区别身份地位。元代以后,这种形制逐渐被废除。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商品名称: | 国粹图典.色彩 文化 书籍 |
作者: | 鸿洋 |
定价: | 35.0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ISBN: | 9787514613629 |
印次: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开本: | 16开 |
内容简介 | |
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和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的中国色彩文化。《国粹图典——色彩》以图鉴的形式,带你领略建筑、服饰、绘画、雕刻、瓷器、漆器、剪纸的色彩艺术,了解传统色彩知识,感受传统色彩之美。 |
编辑 | |||||||||||||||||||||||||||||||
1、 这是一套具有创新精神的传统文化图文经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强、认知度高、影响力强的八个专题: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艺、服饰、纹样。 2、 发散式图文编排形态,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新颖、雅致、美观。 3、 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古画、手绘图,细致的图片解读,真实还原文化生活场景,立体展现中国文化之美。 4、 体例系统性强、清晰简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内容丰富,兼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目录 一、中国红 大红 朱红 浅粉 粉红 水红 桃红 妃色 珊瑚红 石榴红 猩红 铅丹色 胭脂红 豇豆红 洋红 银红 海棠红 樱桃色 嫣红 玫瑰红 砖红 茜色 赫赤 铁锈红 殷红 豆沙色 绛紫 长春色 檀色 栗色 茶色 棕色 棕褐 枣红 杏红 二、琉璃黄 樱草色 鹅黄 蛋黄 藤黄 米黄 栀黄 橘黄 橙黄 杏黄 明黄 蜜合色 姜黄 黄栌色 枯黄 棕黑 土黄 秋香色 昏黄 棕黄 琥珀色 赭色 苍黄 驼色 秋色 三、国槐绿 浅绿 梅子青 艾绿 葱黄 葱绿 豆绿 芽绿 嫩绿 油绿 棕绿 草绿 青翠色 湖绿 翡翠色 柳绿 竹青 白青 粉绿 蟹壳青 鸭蛋青 青碧 碧绿 深绿 松花色 松柏绿 苍翠 秘色 孔雀绿 黛绿 铜绿 四、青花蓝 碧蓝 天蓝 水蓝 粉蓝 浅蓝 苍青 淡青 灰蓝 绀蓝 群青 琉璃色 宝蓝 藏蓝 孔雀蓝 鸦青 石青 绀色 黛蓝 靛蓝 五、富贵紫 丁香色 藕合色 淡紫 雪青 楝色 紫藤色 黛紫 绀紫 青莲 紫草色 紫檀色 葡萄色 紫棠 �� 六、水墨黑 烟煤色 墨色 黛色 玄青 玄色 皂色 漆黑 缁色 乌色 黧 黝分 七、玉脂白 荼白 雪白 霜色 苍白 粉白 月白 铅白 胡粉色 缟色 鱼肚白 乳白 象牙白 八、长城灰 浅灰 银鼠色 苍色 灰鼠色 墨灰 藕灰 铅色 九、奢华金 紫赤金色 田赤金色 黄金色 十、雪花银 老银色 银白 附录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红色,几乎是中国的代表色。古代的中国人,从洞房花烛,到金榜题名,从衣装到住所,尚红的习俗随处可见。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积极、热情、勇敢和正义。 红色最早来自于先人们对于太阳与火种的膜拜,五行中的火对应的颜色便是红色。在京剧脸谱中,红色代表的是忠贞、英勇、庄严威武的人物性格。红色染料最早是从矿物颜料如赤铁矿粉末和朱砂中提取的,到周朝开始使用植物染料,从茜草、红花、苏芳等植物中提取。 大红 大红也叫“正红”,古代还称之为“绛”。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曰:“绛,大赤也。”指的就是大红色。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对大红色料制作的记载:“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或稻槁灰代碱,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则鲜甚……”大红的色彩饱和度很高,中国人认为这是吉祥、喜庆的颜色。 周朝时,男子以穿大红衣裳为贵,《诗经·豳风·七月》载:“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清代《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帝在天坛祭祀时必须穿红色的朝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从冠上的大红绒球到红色箭袖,再到厚底红靴,穿戴上均离不开红色。 在中国古代的婚庆习俗中,不论是皇亲贵戚还是平民百姓,新婚男女们都讲究身穿红衣红衫,这种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人们逢年过节也离不了红色:门口贴的春联、挂的灯笼、贴的福字和窗花,以及装压岁钱的红包,和孩子们眉心点的红点…… 朱红 朱红是红色中稍带黄色,也叫“朱色”“真朱色”。古时是以天然矿物朱砂所制成。朱砂也称“辰砂”“朱丹”。古人为了将其与用红土作为原料的“赭”相区分,称之为“真朱色”。朱红色在古代是正色,在汉代的阴阳五行论中,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皇帝批阅奏章都是使用朱笔,故而谓之“朱批”。皇宫建筑也是以朱红色装饰宫墙。唐代在服饰的色彩方面曾有规定,五品官员以“朱”色为常服。 浅粉 浅粉色是一种淡淡的红,近乎白色,犹如婴儿娇嫩的双颊。这种柔美的色彩常常用于豆蔻少女,象征稚嫩、天真、纯洁。 粉红 粉红色也叫“妃红色”“杨妃色”或“湘妃色”等,是由红色和白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在清代的粉彩瓷中多使用这种色,具有清雅脱俗之美。 水红 水红色比红色浅而又比粉红色略深,色彩感觉比较鲜艳。在古代,年轻女子多喜欢穿着这种色彩的服饰。 桃红 桃红色,顾名思义就是桃花的颜色,如四五月间盛开的桃花。这是一种俏丽而娇媚的色,古人常用来形容女子:“朱唇一点桃花殷”,“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据记载,杨贵妃“每至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清代时,桃红色的洒花袄在贵族妇女间一度很流行。 妃色 妃色是一种淡红色,“妃”古时也同“绯”,但妃色较淡而绯色稍深,常常用来形容女孩微微泛红的脸颊。唐玄宗就曾以“妃色”来描述杨贵妃的醉颜。 妃色带有内敛而含蓄的色彩感觉,古代的闺中小姐喜穿此色的服装。 珊瑚红 珊瑚红是一种珊瑚般鲜艳的赤橙色。珊瑚是一种产自海底的有机宝石,来自于一种叫“珊瑚虫”的海生腔肠动物。珊瑚虫自白色幼虫阶段便附着生长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由于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吸收海水中的氧化铁而形成了红色。古时常将红色珊瑚研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清代《芥子园画谱》的《画学浅说》载:“唐画中有一种红色,历久不变,鲜如朝日,此珊瑚屑也。宣和内衬印色亦多用之。”另外珊瑚还作为装饰品使用,颜色越红越贵重。 石榴红 石榴红因类似石榴花的颜色而得名。此色明度和纯度都比较高,带有一种美艳娇嫩的色彩感觉。在唐代,石榴红色的裙子很受年轻女子的青睐,有“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等美妙诗句。后来“石榴裙”常常被用来代指美女。 猩红 猩红是一种亮丽而浓烈的深红,因似猩猩血而得名。其色彩纯度较高,在古代被作为高贵的颜色。以“大红猩猩色”所印染的织物是十分名贵的。尤其是猩红色的地毯与深色的古典家具搭配既显气派又显高贵,故而在清代王公贵族或大商贾的宅中常使用。 铅丹色 铅丹是一种以纯铅加工而成的粉末,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在古代是一种丹药。铅丹色指的就是一种纯度偏低的橙红色,显得保守而稳重。由于铅丹具有防腐的功效,在古代常作为寺庙、石窟壁画的颜料。 胭脂红 “胭脂红”就是古时女子化妆时使用的胭脂的颜色。胭脂的制作方法是:取盛开的红蓝花(也称红花,可入药),取汁,淘去黄色素之后,保留其鲜艳的红色素。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燕支》载:“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法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此外中国古代医书中还记载蜀葵花、石榴、重绛、黑豆皮,以及苏芳木(也称“苏木”,是魏晋时期的主要红色染料之一)等都可以制成胭脂。在中国瓷器中有一种低温釉,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其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红”。“胭脂红”瓷器从清康熙景德镇窑开始出现,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多小巧秀美。 豇豆红 豇豆红因近似红豇豆之色而得名,是一种不均匀的粉红色,虽不及大红的热烈和桃红的妖艳,但有如“红似朝霞欲上时”般的色彩感觉。此色常常出现在红釉瓷器的釉色中,因其素雅、柔和、悦目,被称作“美人醉”。清康熙时,有种非常名贵的高温铜红釉就叫“豇豆红”,釉质均匀细腻,红釉中散缀有绿色苔点,因其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故十分珍贵。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