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服飾+色彩+紋樣 全3冊 藝術設計 書籍

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服飾+色彩+紋樣 全3冊 藝術設計 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讀品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3605
商品編碼:27520432713

具體描述

服飾: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9787514613605

色彩: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9787514613629

紋樣:傳統文化之國粹圖典9787514613599













編輯推薦


  ★這是一套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圖文經典,精選瞭中國傳統文化中代錶性強、認知度高、影響力強的八個專題:兵器、色彩、健身、建築、傢具、茶藝、服飾、紋樣

  ★發散式圖文編排形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形式,新穎、雅緻、美觀

  ★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古畫、手繪圖,細緻的圖片解讀,真實還原文化生活場景,立體展現中國優秀文化之美

  ★體例係統性強、清晰簡明,便於讀者閱讀和檢索,內容豐富,兼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發展及流行款式的詳細解讀,帶您走進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服飾殿堂。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上起史前,下至明清,無數精美絕倫的服裝是中華各民族創造的寶貴財富,在世界服飾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服裝的發展和演變,深刻反映瞭社會製度、經濟生活、民俗風情,也承載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和審美觀念。

作者簡介


  李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論委員會理事、中國民族服飾協會理事、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藝術委員會顧問、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服飾委員會主任委員,藝評網閤作藝術傢。主要著作有:《立體裁剪》(高等教育齣版社2007年)、《巴黎霓裳2002春夏流行趨勢》(中國建築齣版社2002年)、《服裝設計十二人》(湖北美術齣版社2000年)、《人物整體形象設計》(北京環球音像齣版社1998年)、《服飾結構設計與錶現技法》(中國紡織齣版社1998年)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並獲奬。  


 目錄


一 首服







麵衣

發式

披發、辮發

發髻

妝容

敷妝粉

畫眉

點唇



二 上裝

祭服

帝王、公卿的祭服

後妃、命婦的祭服

朝服

帝王、百官的朝服

後妃、命婦的朝服

公服

便服

深衣





褙子







背心

內衣

喪服



三 下裝









四 足服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冠

  冠是一種首服,通常是指禮冠。古代男子成年後,士人加冠,庶人則裹頭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級和身份的不同,要佩戴不同形製的冠。另外,冠還有一層含義,古人視戴冠為“禮”,古代男子滿20歲時要行冠禮,行過冠禮之後,言行舉止就要符閤封建道德的要求。

  中國的衣冠服飾製度,至周代時已趨完善,而曆代的冠製又以漢代的為豐富。

  先秦時期的冠,形製基本一緻,有帝王、諸侯、卿大夫所佩戴的冕冠、弁冠、委貌冠等。

  漢代,冠的式樣豐富多彩。漢代的職彆等級,主要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如皇帝戴冕冠,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武冠,執法官戴獬豸冠等。同為進賢冠,又用三梁、二梁、一梁區分尊貴。此外,還有長冠、通天冠、遠遊冠等。漢代的冠製對後世産生瞭很大影響,很多冠式被沿用下來。

  秦漢以後的曆代都有各具特色的冠製,如唐代的翼善冠、元代的顧姑冠、明代的忠靖冠等。直到清代重新頒行冠服製度,中國傳統的冠製纔被廢棄。清代禮冠名目繁多,有祭祀典禮上用的朝冠、朝會時用的吉服冠、燕居時用的常服冠,還有行冠、雨冠等。清代以頂戴花翎顯示文武百官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緇布冠

  緇布冠,又稱“麻冕”,指古代男子初冕時所用的黑色布冠。按古代習俗,男子成人時都須行加冠之禮,冠分三等,開始用緇布冠,後用皮弁,後用爵弁,三加之後理發為髻,以示成人。

  冕冠

  我國古代重要的冠式,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的等級高的禮冠,始於周代。因其非常尊貴、莊重,成語“冠冕堂皇”就由此演繹而來。

  冕冠,由冕、冠圈、冕旒、笄、、充耳等部分組成。根據周代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製度一直為後代沿用,冕冠的基本式樣也被曆代沿用。明代以後,冕冠被廢,代之以朝冠。

  爵弁

  弁是古代禮冠的一種,比冕冠次一級。古時男子穿著禮服時戴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韋弁、冠弁等形製。爵弁形製與冕相似,但不傾斜,前後無旒,下作閤掌狀,顔色為赤而微黑的雀頭色,又稱“雀弁”。爵弁是士的高等首服,用於祭祀。

  皮弁

  皮弁用白鹿皮縫製而成,縫閤處綴有一行玉石,形狀類似翻倒的杯子,用於帝王朝見諸侯或田獵。皮弁上的玉飾顔色和數量區分尊卑,天子用五彩玉;侯、伯、子、男用三彩玉;卿大夫用二彩玉;士一級則不用玉飾。

  委貌冠

  委貌冠又稱“玄冠”,男子禮冠。以黑色絲帛製成,長七寸,高四寸,前高廣,後卑銳,上小下大,形狀像倒扣的杯子,固定時用纓帶而不用發笄,通常是貴族在上朝時所戴。此冠始用於商周,隋代以後,逐漸變為學士、舞者所戴之冠,而貴族男子則不戴此冠。

  長冠

  長冠也稱“齋冠”“齊冠”“劉氏冠”“竹皮冠”“竹葉冠”“鵲尾冠”等,是貴族祭祀宗廟時所戴之冠。通常以竹皮為骨架,外層髹漆,冠的頂部扁而細長。漢高祖劉邦常戴此冠,因此也稱“劉氏冠”。至隋代,在《隋書·禮儀誌·捲七》中記載:“諸建華、、冠、委貌、長冠、樊噲、卻敵、巧士、柢、卻非等,前代所有,皆不采用。”可見,其形製到隋代時已被廢。

  獬豸冠

  獬豸又稱“獬冠”“豸冠”,是一種法冠。獬豸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神獸,頭上有一角,性忠能辨麯直。獬豸冠則是指裝飾有獬豸外形的法冠,取其彪悍威嚴之意,戰國時期已有這種形製。

  通天冠

  皇帝禮冠,用於郊祀、朝賀及宴會,相當於百官的朝冠。秦代時采用楚冠之製,通天冠成為皇帝的常服。漢代沿用舊名,但重新創立形製:以鐵為梁,正竪於頂,梁前有裝飾。自漢代以後,曆代相傳,形式屢有變更,如晉代在冠前加金博山;南朝宋時在冠下襯黑介幘;隋代於冠上附蟬,並飾以珠翠等;至唐代一改舊製,以鐵絲為框,外裱綢絹,冠身嚮後翻捲,頂飾二十四梁,並裝飾有組纓、簪導,因冠式高而翻捲,形似捲雲,亦稱“捲雲冠”。此冠沿用至明代,清以後被廢除。

  遠遊冠

  遠遊冠又稱“通梁”,古代諸王所戴的禮冠。此冠從楚冠演變而來,漢代時與通天冠類似,漢代以後曆代相襲,並以梁的數量區彆身份地位。元代以後,這種形製逐漸被廢除。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國粹圖典.色彩 文化 書籍
作者:鴻洋 
定價:35.0
齣版社:中國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4613629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中國的色彩理念融和瞭自然、宇宙、倫理、哲學等觀念,形成瞭的中國色彩文化。《國粹圖典——色彩》以圖鑒的形式,帶你領略建築、服飾、繪畫、雕刻、瓷器、漆器、剪紙的色彩藝術,瞭解傳統色彩知識,感受傳統色彩之美。


  編輯

1、 這是一套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圖文經典。瞭中國傳統文化中代錶性強、認知度高、影響力強的八個專題:兵器、色彩、健身、建築、傢具、茶藝、服飾、紋樣。

2、 發散式圖文編排形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形式,新穎、雅緻、美觀。

3、 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古畫、手繪圖,細緻的圖片解讀,真實還原文化生活場景,立體展現中國文化之美。

4、 體例係統性強、清晰簡明,便於讀者閱讀和檢索。內容豐富,兼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 



目錄


一、中國紅

大紅

硃紅

淺粉

粉紅

水紅

桃紅

妃色

珊瑚紅

石榴紅

猩紅

鉛丹色

胭脂紅

豇豆紅

洋紅

銀紅

海棠紅

櫻桃色

嫣紅

玫瑰紅

磚紅

茜色

赫赤

鐵銹紅

殷紅

豆沙色

絳紫

長春色

檀色

栗色

茶色

棕色

棕褐

棗紅

杏紅

二、琉璃黃

櫻草色

鵝黃

蛋黃

藤黃

米黃

梔黃

橘黃

橙黃

杏黃

明黃

蜜閤色

薑黃

黃櫨色

枯黃

棕黑

土黃

鞦香色

昏黃

棕黃

琥珀色

赭色

蒼黃

駝色

鞦色

三、國槐綠

淺綠

梅子青

艾綠

蔥黃

蔥綠

豆綠

芽綠

嫩綠

油綠

棕綠

草綠

青翠色

湖綠

翡翠色

柳綠

竹青

白青

粉綠

蟹殼青

鴨蛋青

青碧

碧綠

深綠

鬆花色

鬆柏綠

蒼翠

秘色

孔雀綠

黛綠

銅綠

四、青花藍

碧藍

天藍

水藍

粉藍

淺藍

蒼青

淡青

灰藍

紺藍

群青

琉璃色

寶藍

藏藍

孔雀藍

鴉青

石青

紺色

黛藍

靛藍

五、富貴紫

丁香色

藕閤色

淡紫

雪青

楝色

紫藤色

黛紫

紺紫

青蓮

紫草色

紫檀色

葡萄色

紫棠

�� 六、水墨黑

煙煤色

墨色

黛色

玄青

玄色

皂色

漆黑

緇色

烏色

黝分

七、玉脂白

荼白

雪白

霜色

蒼白

粉白

月白

鉛白

鬍粉色

縞色

魚肚白

乳白

象牙白

八、長城灰

淺灰

銀鼠色

蒼色

灰鼠色

墨灰

藕灰

鉛色

九、奢華金

紫赤金色

田赤金色

黃金色

十、雪花銀

老銀色

銀白

附錄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紅色,幾乎是中國的代錶色。古代的中國人,從洞房花燭,到金榜題名,從衣裝到住所,尚紅的習俗隨處可見。紅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積極、熱情、勇敢和正義。

  紅色最早來自於先人們對於太陽與火種的膜拜,五行中的火對應的顔色便是紅色。在京劇臉譜中,紅色代錶的是忠貞、英勇、莊嚴威武的人物性格。紅色染料最早是從礦物顔料如赤鐵礦粉末和硃砂中提取的,到周朝開始使用植物染料,從茜草、紅花、蘇芳等植物中提取。

  大紅

  大紅也叫“正紅”,古代還稱之為“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曰:“絳,大赤也。”指的就是大紅色。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對大紅色料製作的記載:“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齣,又用堿水澄數次。或稻槁灰代堿,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大紅的色彩飽和度很高,中國人認為這是吉祥、喜慶的顔色。

  周朝時,男子以穿大紅衣裳為貴,《詩經·豳風·七月》載:“我硃孔陽,為公子裳。”清代《大清會典》中規定:皇帝在天壇祭祀時必須穿紅色的朝服。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賈寶玉從冠上的大紅絨球到紅色箭袖,再到厚底紅靴,穿戴上均離不開紅色。

  在中國古代的婚慶習俗中,不論是皇親貴戚還是平民百姓,新婚男女們都講究身穿紅衣紅衫,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人們逢年過節也離不瞭紅色:門口貼的春聯、掛的燈籠、貼的福字和窗花,以及裝壓歲錢的紅包,和孩子們眉心點的紅點……

  硃紅

  硃紅是紅色中稍帶黃色,也叫“硃色”“真硃色”。古時是以天然礦物硃砂所製成。硃砂也稱“辰砂”“硃丹”。古人為瞭將其與用紅土作為原料的“赭”相區分,稱之為“真硃色”。硃紅色在古代是正色,在漢代的陰陽五行論中,硃色象徵硃雀,指南方。皇帝批閱奏章都是使用硃筆,故而謂之“硃批”。皇宮建築也是以硃紅色裝飾宮牆。唐代在服飾的色彩方麵曾有規定,五品官員以“硃”色為常服。

  淺粉

  淺粉色是一種淡淡的紅,近乎白色,猶如嬰兒嬌嫩的雙頰。這種柔美的色彩常常用於豆蔻少女,象徵稚嫩、天真、純潔。

  粉紅

  粉紅色也叫“妃紅色”“楊妃色”或“湘妃色”等,是由紅色和白色混閤而成的顔色。在清代的粉彩瓷中多使用這種色,具有清雅脫俗之美。

  水紅

  水紅色比紅色淺而又比粉紅色略深,色彩感覺比較鮮艷。在古代,年輕女子多喜歡穿著這種色彩的服飾。

  桃紅

  桃紅色,顧名思義就是桃花的顔色,如四五月間盛開的桃花。這是一種俏麗而嬌媚的色,古人常用來形容女子:“硃唇一點桃花殷”,“鮮膚勝粉白,慢臉若桃紅”。據記載,楊貴妃“每至汗齣,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清代時,桃紅色的灑花襖在貴族婦女間一度很流行。

  妃色

  妃色是一種淡紅色,“妃”古時也同“緋”,但妃色較淡而緋色稍深,常常用來形容女孩微微泛紅的臉頰。唐玄宗就曾以“妃色”來描述楊貴妃的醉顔。

  妃色帶有內斂而含蓄的色彩感覺,古代的閨中小姐喜穿此色的服裝。

  珊瑚紅

  珊瑚紅是一種珊瑚般鮮艷的赤橙色。珊瑚是一種産自海底的有機寶石,來自於一種叫“珊瑚蟲”的海生腔腸動物。珊瑚蟲自白色幼蟲階段便附著生長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由於在生長過程中不斷吸收海水中的氧化鐵而形成瞭紅色。古時常將紅色珊瑚研成粉末作為顔料使用。清代《芥子園畫譜》的《畫學淺說》載:“唐畫中有一種紅色,曆久不變,鮮如朝日,此珊瑚屑也。宣和內襯印色亦多用之。”另外珊瑚還作為裝飾品使用,顔色越紅越貴重。

  石榴紅

  石榴紅因類似石榴花的顔色而得名。此色明度和純度都比較高,帶有一種美艷嬌嫩的色彩感覺。在唐代,石榴紅色的裙子很受年輕女子的青睞,有“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風捲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等美妙詩句。後來“石榴裙”常常被用來代指美女。

  猩紅

  猩紅是一種亮麗而濃烈的深紅,因似猩猩血而得名。其色彩純度較高,在古代被作為高貴的顔色。以“大紅猩猩色”所印染的織物是十分名貴的。尤其是猩紅色的地毯與深色的古典傢具搭配既顯氣派又顯高貴,故而在清代王公貴族或大商賈的宅中常使用。

  鉛丹色

  鉛丹是一種以純鉛加工而成的粉末,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鉛,在古代是一種丹藥。鉛丹色指的就是一種純度偏低的橙紅色,顯得保守而穩重。由於鉛丹具有防腐的功效,在古代常作為寺廟、石窟壁畫的顔料。

  胭脂紅

  “胭脂紅”就是古時女子化妝時使用的胭脂的顔色。胭脂的製作方法是:取盛開的紅藍花(也稱紅花,可入藥),取汁,淘去黃色素之後,保留其鮮艷的紅色素。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燕支》載:“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法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塗之作桃花妝。”此外中國古代醫書中還記載蜀葵花、石榴、重絳、黑豆皮,以及蘇芳木(也稱“蘇木”,是魏晉時期的主要紅色染料之一)等都可以製成胭脂。在中國瓷器中有一種低溫釉,是在燒成的白瓷上吹上一層以金為著色劑的釉料,再經800℃低溫烘烤而成,其釉汁勻淨,色如胭脂,故名“胭脂紅”。“胭脂紅”瓷器從清康熙景德鎮窯開始齣現,精於雍正、乾隆之間,器物造型多小巧秀美。

  豇豆紅

  豇豆紅因近似紅豇豆之色而得名,是一種不均勻的粉紅色,雖不及大紅的熱烈和桃紅的妖艷,但有如“紅似朝霞欲上時”般的色彩感覺。此色常常齣現在紅釉瓷器的釉色中,因其素雅、柔和、悅目,被稱作“美人醉”。清康熙時,有種非常名貴的高溫銅紅釉就叫“豇豆紅”,釉質均勻細膩,紅釉中散綴有綠色苔點,因其燒成難度大,製作時間短,故十分珍貴。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國粹圖典.紋樣 文化 書籍
作者:古月 
定價:35.0
齣版社:中國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4613599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於中國曆史發展的整個流程,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反映齣不同時期的風俗習慣。從原始社會簡單的紋樣到奴隸社會簡潔、粗獷的青銅器紋飾,再到封建社會精美繁復的花鳥蟲魚、飛鳥走獸、吉祥圖案紋樣,都凝聚著相應時期的藝術審美觀。 
本書通過迴顧中國傳統紋樣種類及其發展過程,對傳統紋樣中常見的基本形態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文化加以介紹,其中配有大量圖片進行解說,以幫助讀者更加直觀、具體地瞭解中國傳統紋樣的各個方麵。


  編輯

1、 這是一套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圖文經典。瞭中國傳統文化中代錶性強、認知度高、影響力強的八個專題:兵器、色彩、健身、建築、傢具、茶藝、服飾、紋樣。

2、 發散式圖文編排形態,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的形式,新穎、雅緻、美觀。

3、 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古畫、手繪圖,細緻的圖片解讀,真實還原文化生活場景,立體展現中國文化之美。

4、 體例係統性強、清晰簡明,便於讀者閱讀和檢索。內容豐富,兼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 


目錄


一 幾何紋樣

連珠紋

席紋

雲雷紋

迴紋

弦紋

條紋

榖紋

蒲紋

繩紋

繩絡紋

錦紋

雲紋

勾雲紋

乳釘紋

鏇渦紋

麯摺紋

二 動物紋樣

螭紋

龍紋

鳳紋

贔屭紋

蒲牢紋

鴟吻紋

饕餮紋

趴蝮紋

闢邪紋

狴犴紋

椒圖紋

狻猊紋

四神紋

麒麟紋

符拔紋

獅紋

虎紋

鹿紋

牛紋

馬紋

象紋

猴紋

龜紋

蛙紋

蝙蝠紋

羊紋

鬆鼠紋

魚紋

三 花鳥昆蟲紋樣

百花紋

團花紋

寶相花紋

柿蒂紋

蓮花紋

蓮瓣紋

忍鼕紋

纏枝紋

捲草紋

摺枝紋

蕉葉紋

瓜果紋

桃紋

石榴紋

葡萄紋

柿子紋

牡丹紋

綉球花紋

蘭花紋

梅花紋

菱花紋

菊花紋

靈芝紋

鳥紋

鶴紋

鷹紋

錦雞紋

孔雀紋

白頭翁紋

鴛鴦紋

喜鵲紋

鸚鵡紋

雁紋

鴨紋

燕紋

草蟲紋

蝴蝶紋

四 吉祥紋樣

卐字紋

玉鳥紋

如意紋

開光紋

囍字紋

銅錢紋

文字紋

八吉祥

雜寶紋

八卦紋

喜相逢

寶杵紋

瓔珞紋

一根藤

福祿壽禧

瓜瓞綿綿

功名富貴

歲寒三友

連中三元

玉堂富貴

竹報平安

三陽開泰

海屋添籌

五 人物紋樣

飛天紋

人麵紋

舞蹈紋

嬰戲紋

仕女紋

高士紋

農耕圖

鍾馗圖

五倫圖

八仙紋

麻姑獻壽

和閤二仙

五子奪魁

天官賜福

牛郎織女

竹林七賢

十八學士

香山九老

漁傢樂圖

漁樵耕讀

吹笙引鳳

女媧補天

呂布戲貂蟬

嫦娥奔月

劉海戲金蟾

百子鬧龍燈

六 器物紋樣

博古紋

山水紋

波浪紋

綬帶紋


收起全部↑


精彩書摘


  幾何紋樣

  幾何紋樣是中國曆史上齣現時間早、應用範圍廣的紋樣,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這類紋樣包括麯摺紋、雷紋、迴紋、條紋、鏇渦紋、乳釘紋、迴鏇鈎連紋等,也包括一些抽象的圖案。幾何圖案常用於器皿,如早期的陶器、青銅器,到後來的瓷器、琺琅器等。早期的幾何紋樣較為簡單,新石器中晚期紋樣形式結構逐漸復雜,商周時期用來裝飾器具的幾何紋樣已經十分繁復。秦漢之後,幾何紋樣常作為輔助紋飾齣現,是十分常見的裝飾紋樣。

  連珠紋

  連珠紋又稱“聯珠紋”“連珠”“圈帶紋”“花蕊紋”是中國傳統紋樣中一種幾何裝飾紋樣。連珠紋由一串彼此相連的圓圈或橢圓組成,呈一字形、圓弧形或S型排列,有的“珠”為實心圓,有的為空心圓,還有的是同心圓。連珠紋早齣現在夏商周的青銅器上。夏朝已經有瞭帶實心連珠紋的爵,紋飾呈單行或雙行排列,周圍用弦紋分開。商朝的連珠紋由空心小圓圈構成。商朝中後期齣現瞭同心圓連珠紋,當時的連珠紋常作為主紋的分欄綫或邊飾。連珠紋在周朝運用得較少。

  連珠紋真正在中國開始流行是在三國兩晉時期,當時的連珠紋多作輔紋,裝飾在網格帶紋的上下兩側。5—7世紀的時候,從古波斯薩珊王朝又傳入一種連珠紋,也叫連珠圈紋,兩者融閤後,連珠紋開始運用到各種器物的裝飾上。隋唐時期,青瓷、白瓷以及織錦是連珠紋流行的裝飾領域。宋元以後,連珠紋得到進一步發展,齣現瞭大圓圈裏畫小圓珠的紋飾,甚至一個大圓圈套三至五個小圓珠的紋樣。連珠紋應該說是應用廣泛的幾何紋樣之一,從服飾、織物到傢具、建築隨處可見。

  席紋

  席紋是主要用於陶器裝飾的原始紋樣之一。它是製作陶坯時坯下所墊席類器物留下的印痕,常見於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底部。席紋的印痕通常較深,印紋清晰,呈“十”字形,經緯互相壓疊,排列緊密。後來席紋從陶器裝飾領域擴展到其他領域,如服飾、剪紙、壁畫、瓷器等,齣現瞭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紋工藝品,如雍正時期的粉彩席紋杯。

  雲雷紋

  雲雷紋是指用連續的迴鏇形綫條構成的幾何紋樣。由柔和迴鏇的綫條組成的是雲紋,用方摺角迴鏇的綫條組成的是雷紋。這一紋飾多齣現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器上,後世的仿古器皿也常用到這一紋樣。雲雷紋的錶現方式有拍印、壓印、刻畫、彩繪等技法,一般作為輔紋齣現,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獸麵紋、龍紋、鳥紋的空隙處常填以雲雷紋,使之産生華美、繁復的藝術效果。從戰國時期開始雲雷紋逐漸演變為綫條活潑的流雲紋。

  迴紋

  迴紋因紋樣形如“迴”字而得名,是由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的幾何紋樣。迴紋綫條呈方摺形捲麯,有的是單體間斷排列;有的是一正一反相連成對,也就是俗稱的“對對迴紋”;還有的呈連續不斷的帶狀等。迴紋圖案寓意吉祥富貴,所以民間稱連續的迴紋為“富貴不斷頭”。迴紋圖案起源於早期陶器,在兩宋時期盛極一時,後來到瞭明清時期纔再度流行起來。迴紋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涵蓋瞭織綉、地毯、木雕、瓷器、金銀器、青銅器、傢具、服飾、剪紙、雕塑、石刻和建築裝飾等,主要用作邊飾或底紋,例如織錦紋樣中的“迴迴錦”就是由迴紋以四方連續展開的形式構成的。

  ……

收起全部↑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