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正版 與神對話 全三捲 外國文學小說 與小王子 追風箏的人同一譯者 哲學與人生書籍 暢銷書 安妮

L2正版 與神對話 全三捲 外國文學小說 與小王子 追風箏的人同一譯者 哲學與人生書籍 暢銷書 安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繼宏 譯
圖書標籤:
  • L2正版
  • 與神對話
  • 外國文學
  • 小說
  • 哲學
  • 人生
  • 暢銷書
  • 安妮
  • 小王子
  • 追風箏的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無止境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01026
商品編碼:27390357783
叢書名: 與神對話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

商品參數

書 名:與神對話(全三捲)

作 者:[美]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著,李繼宏 譯

I S B N :9787210074366

齣 版 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年9月  第1版

印刷時間:2015-9-1   第1次

字 數:858000

頁 數:全3冊

開 本:32開

包 裝:盒裝

原 價:168元

 

 

 

編輯推薦

1996年11月,許多美國人不再為聖誕節送什麼禮物給親友發愁,因為他們都已經有瞭目標:那是一本叫做《與神對話》的書,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尼爾·唐納德·沃爾什。這本書隻有211頁,定價也不高,纔19.95美元,但是在他們看來,沒有比它更閤適、更貴重的禮物,因為它詳細解答瞭生活與愛、善與惡、金錢和健康等各種問題,全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令人脫胎換骨。 

毫無媒體宣傳的情況下,僅僅憑藉讀者交口稱贊的傳播, 1996年11月24日《與神對話》悄然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位居非虛構類第14位,之後上榜的時間高達137周,擁有37種語言譯本,總銷量超過1300萬冊,成為不可動搖的殿堂級經典著作,而百萬級暢銷書《秘密》《吸引力法則》《遇見未知的自己》核心靈感也都源自於這部書。 

2009年,著名翻譯傢李繼宏先生將《與神對話》引進中國。“一生等待的書”是廣大讀者的口碑美譽,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安妮寶貝、餘鞦雨、錢文忠、劉德華、李連傑、王菲、伊能靜、金城武、劉亦菲、劉德凱、吳曉波、張汝倫、曹可凡紛紛誠意推薦,著名運動員姚明將《與神對話》作為見麵禮贈送隊友,它是“姚之隊”的精神力量。 

2015年,《與神對話》全三捲修訂版隆重上市。他講述的事情與宗教無關,我們隻需從下一首聽到的歌麯、下一陣拂過耳畔的風,體會到生活和宇宙的奇妙。它是我們時代的靈魂聖經,它已經改造許多心靈,也必將改善你的生活。

 

內容推薦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曾是電颱導播,報紙主編,公共信息官員,並創辦公關公司。大火毀去全部財産,婚姻四次失敗,車禍幾乎殞命。年過四十,風餐露宿,撿易拉罐維生。

“我的人生為什麼如此失敗?”他在黃色便箋本上憤怒地寫道。這封質疑信得到瞭神聖的迴答,而他的提問也持續瞭三年。

1995年,《與神對話》齣版,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137周,成為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三大核心著作之一。

《與神對話》共分三捲,分彆和人生、世界、宇宙息息相關。它是我們時代的靈魂聖經,它已經改造許多心靈,也必將改善你的生活。

作者簡介

作者

[美]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1943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國際暢銷書作傢,1995年,《與神對話》齣版,被譽為“一生等待的書”。

    2006年,同名電影演繹他的傳奇經曆。代錶作品:《與神對話》三部麯、《與神為友》《與神閤一》

譯者

李繼宏

1980年,李繼宏齣生於廣東揭陽縣。他從小酷愛閱讀,初中即讀懂《周易集解》。成年後為研究西方文化,開始收集各種版本的《聖經》。1999年,進入中山大學主攻社會學專業。

2003年李繼宏進入《東方早報》做文化記者。同年,他成為全球12個正式得到瑞典外交部邀請的記者之一,參加諾貝爾周的活動,接觸到當年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約翰庫切,並讀瞭他的《青春》,開始對外國文學産生濃厚的興趣。

2005年,李繼宏完成瞭他的第一本譯作《維納斯的誕生》。這本書齣版後,很多讀者來信錶示,這本書是他們看過最容易讀的翻譯小說。

2006年,第二本譯作《追風箏的人》齣版。一些讀者寫信給李繼宏說,他們本來不看翻譯文學,但李繼宏的譯著讓他們對外國作品産生瞭興趣。這些讀者來信促使他思考,翻譯技巧對於閱讀體驗的意義。

2007年,李繼宏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翻譯”,開始積纍、做文化研究。

2009年,他將《與神對話》引進中國。高妙的哲學思想,因流暢優美的譯文不再難讀。

到2011年,他已在大陸和颱灣齣版譯著16種,包括《燦爛韆陽》《公共人的衰落》《窮查理寶典》。同年,世界名著重譯計劃啓動。

時至今日,“李繼宏譯世界名著”已有5個品種問世,分彆為《小王子》《老人與海》《瞭不起的蓋茨比》《動物農場》《瓦爾登湖》,並已成為最暢銷的版本。

2013年8月31日,電影《瞭不起的蓋茨比》在中國首映,李繼宏與導演巴茲魯曼對談文學與電影。李繼宏翻譯的《瞭不起的蓋茨比》受到導演大力推薦。

2014年4月,作為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赴英國。

2015年4月,李繼宏版《小王子》獲得法國“聖埃剋蘇佩裏基金會”唯一官方認可簡體中文譯本。

2015年 8月,作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英文係客座研究員赴美交流。

因文學翻譯和創作領域的成績傑齣,《紐約時報》、《紐約客》、《BeijingReview(北京周報)》、新華社、《中國日報》、《北京青年周刊》、《南都周刊》、《華西都市報》、《半島都市報》、上海電視颱外語頻道、浙江衛視等數百傢國內外媒體曾報道過他的事跡。

“李繼宏譯世界名著”還將齣版《傲慢與偏見》《月亮和六便士》《簡愛》等近20部作品。李繼宏將通過他的譯文和讀者朋友分享名著的魅力。

 

 

 

地理學與生活(插圖第11版)

圖書定價:88.00元

作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硃迪絲·格蒂斯(Judith Getis),傑爾姆·D·費爾曼(Jerome D. Fellmann)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版 次:1頁 數:629字 數:823000印刷時間:2013-6-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包 裝:平裝叢書名: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0060083

 

編輯推薦

 

 

推薦1:美國地理學傢協會傑齣學者奬獲得者領銜編著

推薦2:生活中應知曉的地理學常識

城市汙染物為何久聚不散?

環境中的微小毒素會被食物鏈逐級放大?

地理條件造就瞭哪些獨特飲食文化?

推薦3:完善自我,掌握新的洞察力,地理學視角看世界

知災防災:瞭解地震、暴雨如何形成,纔能做好應對的準備;

新聞時事:發掘熱點話題的地理特點,綜閤分析時政問題;

曆史變遷:以地理學知識審視環境與氣候變化對曆史影響;

大韆世界:從冰川遺跡、大峽榖的壯麗景觀到城堡、教堂的人文風情,掌握          

自然與人文地理,學會深度旅行。

推薦4:

首部整閤各分支學科的地理學譯著

知識點全麵係統又貼近人的實際生活

推薦5:獨特專欄緊密追蹤公共政策,將地理學與現實話題緊密結閤

 

內容推薦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最初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但發展到今天已經逐漸成為一門範圍廣泛的學科。

本書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學科。以介紹地理學的發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種係統性傳統為開端,四大傳統獨立成篇,每篇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麵。前三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區域分析傳統作為全書最後一篇,利用前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對其進行綜閤。

相對於其他地理學書籍,本書特彆突齣瞭地理學與生活的相關性。對人體有害的天氣現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態的變化、城市垃圾與危險廢物的處理等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均有涉及。平實、生動的文字與豐富的實例,使本書極具可讀性,讀者通過本書亦會獲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作者簡介

 

 

阿瑟·格蒂斯(ArthurGetis),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華盛頓大學獲博士學位,與人閤著多本地理學教科書和兩本地圖模式分析專著。任《地理分析雜誌》(Journalof Geographical Analysis)編輯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Analysis)與《區域科學論文集》(Papers in RegionalScience)編委多年,以及聖迭戈州立大學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長。2002年,榮獲美國地理學傢協會傑齣學者奬。

 

硃迪絲·格蒂斯(JudithGetis),獲密歇根大學學士、碩士學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中學地理學計劃的原作者之一,並為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教育委員會(Edcom)係統開發瞭教育資料。

傑爾姆·D·費爾曼(JeromeD.Fellmann),獲芝加哥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除瞭在韋恩州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職。教學與科研興趣總體上集中在人文地理,特彆是城市與經濟地理,以及地理文獻、俄國與獨聯體地理和地理教育等方麵。


 

目錄

 

 

前 言 

本書預覽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地 圖 

第一篇 地球科學傳統

第3章 自然地理學:地貌 

第4章 自然地理學: 天氣與氣候 

第5章 自然資源地理 

第二篇 文化—環境傳統

第6章 人口地理學 

第7章 文化地理學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第9章 政治地理學 

第三篇 區位傳統

第10章 經濟地理學 

第11章 城市地理學 

第12章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篇 區域分析傳統

第13章 區域概念 

附錄:地圖投影 

重要詞匯 

譯 後 記 

齣版後記 

細目

 

前 言

本書預覽

第1章 緒 論

1.1 地理學是什麼?

1.2 學科的發展

地理學的分支

地理學的重要性

1.3 地理學的若乾核心概念

位置、方嚮與距離

位 置

方 嚮

距 離

大小與尺度

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

地方屬性永在變化

地方之間的相互關係

地方的相似性與地理區域

空間分布

區域的類型

1.4 地理學的論題與標準

1.5 本書的結構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2章 地 圖

2.1 地理學的工具:地圖

2.2 在球體上定點

網格係統

全球定位係統

2.3 地圖投影

麵 積

形 狀

距 離

方 嚮

2.4 比例尺

2.5 地圖的類型

地形圖和地形錶示法

專題地圖與數據錶示法

點狀符號

麵狀符號

綫狀符號

障眼法

2.6 遙 感

航空攝影

非攝影成像

傳感器的類型

衛星影像

2.7 地理信息係統

地理數據庫

GIS 的應用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一篇 地球科學傳統

第3章 自然地理學:地貌

3.1 地球物質

火成岩

沉積岩

變質岩

3.2 地質年代

3.3 大陸運動

3.4 構造力

地殼運動

廣泛撓麯作用

褶皺作用

斷層作用

火山作用

3.5 均夷作用

風化作用

機械風化作用

化學風化作用

塊體運動

侵蝕營力與堆積作用

流 水

河流景觀

地下水

冰 川

波浪,洋流與海岸地貌

3.6 地貌區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4章 自然地理學: 天氣與氣候

4.1 大氣溫度

地軸傾斜

反射與逆輻射

直減率

4.2 氣壓與風

氣壓梯度力

對流係統

陸風與海風

山風和榖風

科裏奧利效應

摩擦效應

全球大氣環流模式

4.3 洋 流

4.4 大氣層中的水分

降水的類型

風 暴

4.5 氣候、土壤與植被

土壤與氣候

土壤的形成

土壤剖麵與土壤層

土壤性狀

土壤分類

自然植被與氣候

演 替

自然植被區

4.6 氣候區

熱帶氣候類(A)

熱帶雨林氣候(Af:1,1)

薩瓦納氣候 (Aw:3,2)

季風氣候亞類(Am:3,1)

乾旱氣候類(B)

熱荒漠氣候 (BWh:7,4)

中緯度荒漠和半荒漠氣候

(BWk:4,4;BS:10,4)

中緯度濕潤氣候類(C, D)

地中海氣候(Cs:6,3)

副熱帶濕潤氣候(Cfa:6,12)

西海岸海洋性氣候(Cfb:10,6)

大陸性濕潤氣候(Dfa,Dfb:10,2;14,2 與15,6)

亞北極氣候(Dfc,Dfd,Dwb:16,7)

和極地氣候類(E:16,11)

高地氣候類

4.7 氣候變化

長期氣候變化

短期氣候變化

溫室效應與全球變暖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5章 自然資源地理

5.1 資源術語

可再生資源

非可再生資源

資源儲量

5.2 能源資源與工業化

5.3 非再生能源

原 油

煤 炭

天然氣

油頁岩和瀝青砂

核 能

核裂變

核聚變

5.4 可再生能源

生物質燃料

木 材

廢棄物

水 能

太陽能

其他可再生能源

地熱能

風 能

非燃料礦物資源

非燃料礦物的分布

案例研究: 銅

5.5 土地資源

土 壤

濕 地

森林資源

美國的國有林

熱帶雨林

5.6 資源管理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二篇 文化—環境傳統

第6章 人口地理學

6.1 人口增長

6.2 關於人口的一些定義

齣生率

生育率

死亡率

人口金字塔

自然增長與倍增時間

6.3 人口轉型

西方的經驗

分裂的世界日漸趨同

6.4 人口方程

人口重置

移民的影響

6.5 世界人口分布

6.6 人口密度

人口過剩

城市化

6.7 人口數據與人口預測

人口數據

人口預測

6.8 人口控製

6.9 人口前景

慣 性

老齡化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7章 文化地理學

7.1 文化的組成

7.2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環境對人類的製約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7.3 文化的子係統

技術子係統

社會子係統

意識形態子係統

7.4 文化變遷

創 新

擴 散

文化互滲

7.5 文化多樣性

7.6 語 言

語言的傳播和變化

標準語和變體語

語言與文化

7.7 宗 教

宗教分類與分布

世界主要宗教

猶太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印度教

佛 教

東亞民族宗教

7.8 族 群

7.9 性彆與文化

7.10 多樣性的其他方麵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8章 空間相互作用

8.1 空間相互作用的定義

8.2 距離與空間相互作用

8.3 相互作用的障礙

8.4 空間相互作用與新發明

8.5 個人活動空間

生命階段

機動性

機 會

8.6 擴散與新發明

傳染擴散

等級擴散

8.7 空間相互作用與技術

汽 車

電 訊

8.8 遷 移

遷移類型

遷移動機

遷移屏障

遷移模式

8.9 全球化

經濟一體化

國際銀行

跨國公司

全球營銷

政治一體化

文化一體化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9章 政治地理學

9.1 國傢政治製度

國傢、民族與民族國傢

現代國傢的演變

對國傢的挑戰

國傢的地理特徵

大 小

形 狀

區 位

核心與首都

國界:國傢的邊界

天然邊界和人為邊界

按聚落分類的邊界

成為衝突之源的邊界

嚮心力:提升國傢的凝聚力

民族主義

一元化機構

組織與行政部門

交通與通訊

離心力:對國傢權威的挑戰

9.2 國傢間閤作

超國傢主義

聯閤國及其下屬機構

海洋邊界

國際海洋法

聯閤國分支機構

地區性聯盟

經濟聯盟

軍事聯盟與政治同盟

9.3 地方性與地區性政治組織

地理錶象法:區劃問題

政治力量碎裂化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三篇 區位傳統

第10章 經濟地理學

10.1 經濟活動和經濟體的分類

活動類型

經濟製度類型

發展階段

10.2 初級活動:農業

自給農業

粗放型自給農業

集約型自給農業

不斷擴大的種植業

集約化和綠色革命

商品農業

産品控製

農業區位模型

集約型商品農業

粗放型商品農業

特種作物

計劃經濟下的農業

10.3 其他初級活動

漁 業

林 業

采礦業和采石業

10.4 初級産品貿易

10.5 第二産業活動:製造業

工業區位模型

其他區位因素

交通特徵

集聚經濟

即時生産和柔性生産

比較優勢、外部采購和境外

業務

強製性因素

跨國公司

世界製造業格局和發展趨勢

高科技模式

10.6 第三産業和超第三産業

第三産業服務

超第三産業

10.7 世界貿易中的服務業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11章 城市地理學

11.1 城市化的世界

11.2 城市的起源及演變

城市聚落的區位

11.3 經濟基礎

11.4 城市職能

作為中心市場的城市

作為生産和服務中心的城市

作為行政和公共機構中心的

城市

11.5 城市體係

城市等級體係

等級—規模關係

世界城市

11.6 城市的內部

定義今天的城市

土地利用模式

中央商務區

中央商務區之外

城市形態模型

城市形態的變化

郊區化

中心城區的衰落

市中心復興和中産階級化

城市的社會區域

傢庭狀況

社會地位

種 族

製度控製

11.7 世界城市的多樣性

西歐城市

東歐城市

快速成長的非西方城市

前殖民地和非殖民地城市

城市首位度與快速增長

非法聚落

經規劃建造的城市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12章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12.1 生態係統

12.2 對水的影響

水的可利用性

河流整治

水 質

農業水汙染源

化 肥

生物殺滅劑

動物糞便

其他水汙染源

工 業

礦 業

城市和居民區

控製水汙染

12.3 對空氣和氣候的影響

空氣汙染物

影響空氣汙染的因素

酸 雨

光化學煙霧

臭氧層損耗

控製空氣汙染

12.4 對地貌的影響

挖掘作業産生的地貌

傾倒産生的地貌

地麵沉陷的形成

12.5 對動植物的影響

生境破壞

捕獵與商業性開發

外來物種

中毒與汙染

12.6 固體廢物處理

城市垃圾

填 埋

焚 化

源頭減量與循環利用

危險廢物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第四篇 區域分析傳統

第13章 區域概念

13.1 區域的性質

13.2 本章結構

13.3 地球科學傳統中的區域

地形區

天氣與氣候動力區

自然資源區

13.4 文化—環境傳統中的區域

作為區域核心的人口

語言區

心像區

政治區

13.5 區位傳統中的區域

經濟區

城市區

按生態係統劃區

章節摘要

問題與討論

延伸閱讀

附錄:地圖投影

重要詞匯

譯 後 記

齣版後記


前言 

 

 

 

在電影《夢幻之地》(Field of Dreams)中,凱文·科斯特納(KevinCostner)所扮演的角色要在艾奧瓦州他的玉米地裏建造一個棒球場。激勵他建造這個球場的信息,就是“竪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1975年,當我們第一次想到要著手編寫《地理學與生活》一書的時候,同樣的願望也在鼓舞著我們。那時美國和加拿大沒有幾所大學的地理係為學生開設這樣一門通論課——就是試圖使學生全麵瞭解本學科的課程。相反,大多數地理係分彆開設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或文化地理學的課程。我們意識到大多數學生隻修一門大學地理學課程,隻有一本地理學教科書,於是想編寫一本涵蓋地理學傢所研究各種專題的課本。當然,我們的願望是使本書能夠令人信服地確定並能滿足很多地理係開設本學科總論性入門課程的需要,現在夢想已經成真。

途 徑

我們的目的是精確而清晰地講授有關地理學的基本性質、它所麵臨的知識上的挑戰,以及各分科之間邏輯上的相互聯係。即使學生們不再進一步學習地理學課程,我們也感到十分寬慰。因為他們業已接觸到本學科豐富而廣博的內容,並且作為一個有教養的成年人為瞭完成當前和未來的任務而掌握瞭新的洞察力與理解力。有些學生可能有機會而且有興趣進一步選修地理學課程。我們認為,本書會讓他們清楚地瞭解地理學各分科的內容與研究範圍,強調地理學一元化的主題,並為進一步在感興趣的領域學習打下基礎。

全書內容圍繞本學科四大研究傳統安排。第1章嚮學生介紹在長期以來的地理學思想與著作中形成的四個係統性的傳統:地球科學傳統、文化—環境傳統、區位傳統和區域分析傳統。本書四篇中每一篇都集中論述這些地理學觀點的一個方麵。前三篇中每一篇專門介紹地理學的分支學科,每個分支學科都歸入其所屬的傳統中。例如,氣象氣候學研究歸入地球科學傳統部分;人口地理學歸入文化—環境傳統之內;城市地理學包括在區位觀點中。而區域分析傳統——區域地理傳統——則單獨成為最後一章,利用前述三種傳統和主題,並通過相互參照進行綜閤。第1章(第24頁)對本書結構提齣瞭較全麵的闡述。

當然,由於每個傳統都有許多重點和主題,我們為一個論題安排的任務可能並不適閤每個讀者。有些分支學科在邏輯上可能歸附於不止一個公認的傳統。書中每一部分前的簡介都給齣瞭我們對各章安排的理由。

一本好的教科書的組織必須有足夠的靈活性,使教師能適應該課程的課時與主題的限製。雖然本書按一個短學期或長學期設計,但如果教師將它用作某些專題的齣發點,或者用作補充讀物和課堂計劃的補充,本書也可用作全年的地理學導論。

此外,本書各章相對獨立,無需按順序講授。各“傳統”的安排可以酌情減少,各章也可重新安排,以適應教師首選的或者認為學生最有興趣的重點和順序。課程的形式應該完全反映教師和課本共同的貢獻,而不僅隻是遵從課本的指示。

本版的變化

雖然我們保留瞭前幾版的框架,但是齣於種種原因,我們還是修改、增補和刪除瞭一些

資料。

·當前的事件總是要求對事實和分析進行修正,還可能提齣對迄今被忽視的話題的討論。如果不述及本書上一版齣版以後齣現的三大自然災害,第11版就掛一漏萬瞭。這些災害是:2004 年12 月26 日東南亞大海嘯;2005 年8 月29日新奧爾良及鄰近地區因卡特裏娜颶風登陸造成的大破壞;2005 年10 月8 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7.6級地震。本書每個新版也會更新較平凡的事態,例如自然資源生産與消費的變化和人口增減在空間格局上的變化。為瞭精確和通用起見,本書每張圖錶均經檢查,必要時予以更換、更新或修改。

·技術上、社會上、經濟上、政治上以及環境結構和環境聯係方麵的變化,同樣要求對過去的材料進行修正。本版新增或修訂的話題包括“燃油經濟性與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第5章)、美國—墨西哥非法越境移民(第8 章“破碎的邊界”)、外部采購和境外業務(第10 章),以及“電子垃圾”(第12章)等。

·我們總是依靠之前版本讀者提供的建議,提醒我們注意地理學各領域新的側重點或研

究成果。我們力圖體現他們想法的努力,不僅反映在幾乎對每一章內容的簡單修改或增補上,

而且還反映在更重大的修訂上。例如,第2章對遙感和地理信息係統的處理;第7章的新專欄“是地理條件注定的嗎?”;第10章對全國性與區域性經濟發展理論和各階段評述等部分。

以下兩章內容進行瞭重要修改:

·第1 章從東南亞海嘯的討論開始,包括對“地理學是什麼”的修改,並增加瞭“地理學的重要性”一節。

·對第11章作瞭重大重組與修訂。本章原有大部分材料被刪除。新內容包括“城市的起源及演變”,“市區的功能”,以及“經規劃建造的城市”等。本章還有兩個專欄:“中心地理論”和“加拿大的城市”。

緻 謝

許多書評人通過他們的評論與建議,使《地理學與生活》各版本的內容得到極大的改進。

雖然我們無法做到遵從每項有益的建議,也不能采納每份有用的觀測資料,但是我們對所有這一切都滿懷感激地給予瞭慎重考慮。除瞭對原先版本列齣的提供幫助的各位錶示謝意外,我們要特彆提齣下列各位提供的富有思想性的建議。

密蘇裏州州立西北大學的傑夫·布拉德利(Jeff Bradley),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查爾斯·E·巴頓(Charles E.Button),阿剋倫大學的莫·剋勞德赫萊(Moe Chowdhury),西自由州立學院(West Liberty StateCollege)的布萊恩·L·剋勞福德(Brian L. Crawford),康涅狄格大學的埃倫·剋羅姆利(EllenCromley), 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卡爾·達爾曼(Carl Dahlman), 東肯塔基大學的布魯斯·戴維斯(BruceDavis), 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的詹妮弗·格貝萊因(Jennifer Gebelein), 布朗剋斯社區學院的戴夫·戈登(DaveGordon), 伊利諾伊東北大學的丹尼斯·格拉門諾斯(Dennis Grammenos),中阿肯色大學的布魯剋斯·格林(Brooks Green), 東卡羅來納大學的羅德尼·D·傑剋遜(Rodney D. Jackson),埃姆斯社區學院的邁剋爾·L·凱爾希(Michael L. Kelsey), 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的蓋伊·金(Guy King),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彼得·凱埃姆(Peter Kyem), 北得剋薩斯大學的唐納德·萊昂斯(Donald Lyons),東北州立大學的約翰·米爾鮑爾(John Milbauer), 南伊利諾伊大學的弗朗西斯·歐迪墨赫(Francis Odemerho),蓋茨堡學院的莫妮卡·V·奧格拉(Monica V. Ogra), 州立莫爾黑德大學的史蒂文·帕坎斯基(StevenParkansky), 蓋茨堡學院的盧瑟福·V·普拉特(Rutherford V. Platt),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南茜·雪莉(Nancy Shirley),肯特州立大學的李·斯托剋斯(LeeStocks),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埃裏剋·S·韋斯特(Eric S.

West),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約翰·B·萊特(John B. Wright), 阿肯色州立大學的佩姬·萊特(PeggyWright), 南伊利諾伊大學愛德華茲維裏分校的周斌(Bin Zhou)。

我們滿懷感激之情感謝上述各位和許多未能提及的人的幫助和奉獻,並明確錶示本書內容的取捨與讀者可能發現書中對事實與解釋的任何錯誤均與他們無關。

我們要特彆感謝美國環境係統研究所(ESRI)的勞倫·斯科特(Lauren Scott)、艾琳·巴

剋利(Aileen Buckley)、梅麗塔·肯尼迪(Melita Kennedy)、謝恩·剋拉剋(ShaneClark)和賈森·威利森(JasonWillison),他們認真負責地審閱瞭第2章和附錄。十分感謝他們經深思熟慮的評論、修正和建議。

最後,我們深深感謝和欽佩齣版社“齣書團隊”的努力,他們共同“照看”著本版的完成。在此對他們高度的職業精神、指導和支持錶示感謝。

阿瑟·格蒂斯

硃迪絲·格蒂斯

傑爾姆·D·費爾曼


在綫試讀

 

 

 

1.1 地理學是什麼?

許多人對“地理學”一詞隻是聯想到事物位處何處。例如,像緬甸和烏拉圭等國傢、廷巴剋圖或阿拉木圖等城市、或者石油或鐵礦等自然資源,它們都位處何方?有些人以自己知道哪些河流最長,哪些山脈最高,哪些荒漠最大而自鳴得意。這些關於世界的實際知識是有價值的,它可以讓我們把當前的事件放在應有的空間位置。當我們聽說土耳其的一次地震,或者在車臣的一次襲擊,我們至少能夠想象它們發生在什麼地方。然而,知道它們為什麼發生在那裏則重要得多。

地理學要遠比地名和位置豐富得多。地理學是研究空間變化的學科,是研究地球錶麵的事物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是如何不同和為何不同的學科。更進一步說,地理學是研究所觀察到的空間格局是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形成的學科。正如知道瞭人體各個器官的名稱和位置,並不能使一個人會進行心髒外科手術一樣,知道事物的位置,隻是走嚮瞭解事物為什麼會在那裏,以及是哪些事件和過程決定或改變瞭它們分布的第一步。為什麼地震通常發生在土耳其,而不是發生在俄羅斯?為什麼暴亂發生在車臣,而不是發生在塔斯馬尼亞?為什麼山地在美國東部是渾圓的,而在美國西部是高峻而崎嶇的?為什麼你發現講法語的人在加拿大集中在魁北剋省,而不是加拿大其他地區?

在迴答這些問題時,地理學傢集中注意力於人類的相互作用和社會群體彼此之間,以及它們同環境—地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尋求瞭解自然與文化的空間格局“怎樣”和“為什麼”隨著時間而變化,並且持續發生變化。因為地理學傢既研究自然環境,也研究人類對這種環境的利用。地理學傢對於影響一個地方的各種力量,以及這些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例如,為瞭解釋巴西人為什麼每年燃燒大片熱帶雨林,地理學傢們利用瞭以下方麵的知識:亞馬遜河流域的氣候與土壤,人口壓力,失地現象,巴西農村對更多農業區的需要,國傢外債狀況,中緯度地區市場對於木材、牛肉和大豆的需要,以及巴西經濟發展的目標。為瞭瞭解焚燒森林的環境後果,在其他方麵還需要瞭解以下的知識: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焚燒對於溫室效應的貢獻率,酸雨,臭氧層損耗,以及砍伐森林、土壤侵蝕和洪水之間的相互關係。

由此可見,地理學是研究空間和空間所容納事物的學科。我們在思考和反映一個地方時所持的立場,不僅是它位於哪裏,更為重要的是瞭解那裏有什麼,或者我們認為那裏有什麼。提到一個地方或者一個區域,往往使我們聯想起那裏的自然特徵,或者那裏的人們在乾什麼,這通常錶明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聯想起那些自然事物和活動是怎樣相互關聯的。例如,提起孟加拉國,就會聯想到“農耕”和“洪水”,或者提到科羅拉多州,就會聯想到“山地”和“滑雪”。也就是說,一個區域所包含的事物,既有自然方麵的,也有文化方麵的。而地理學始終涉及對二者的瞭解。

 

1.2 學科的發展

 

地理學的分支

19 世紀,全國人口調查、貿易統計和民 族地理研究給人文地理學研究打下瞭堅實的 基礎。至 19世紀末,在整個歐洲和遵循歐洲學術模式的其他地區的大學裏,地理學已經變成一門獨特的和受尊敬的學科。專業地理學傢的增長和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導緻一係列

專業學科分支的齣現,其中許多分支學科已體現在本書的各章節中。政治地理學,城市 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就是這些分支的實例。

地理學專門化分支並不彼此孤立,而是密切相關的。地理學所有分支的共同特點是有三個主要的興趣點。第一,地球錶麵自然和人類現象的區域差異。地理學研究人類社會與人類所占據和改變著的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第二,關注地球上聯結一個區域和其他區域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的係統。這兩種興趣相結閤導緻第三個恒久的論題:在特定的區位條件下,對人類—環境(或者生態)關係和空間係統的地理學研究進行區域分析。由一些地理學傢所從事的這種區域方嚮稱為區域地理學。

另有一些地理學傢選擇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不是地球錶麵的某些區域進行界定,做專門化的研究。這些係統地理學傢可能關注自然環境或者人口和社會的一個方麵或是幾個相關方麵。在不同情況下,所選取的研究題目是考察它們與其他空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域格局。自然地理學關注的方嚮是人—環境結構中的自然環境方麵。它關注地貌及其分布,大氣狀況和氣候格局,土壤或植被組閤等。係統地理學的另一個分支是人文地理學。它的重點是研究人類:他們住在哪裏,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在空間上是怎樣互動的,人類在其所占據的自然景觀中建立瞭什麼樣的人文景觀。

 

地理學的重要性

有三個令人滿意的理由說明人們為什麼要研究地理學。第一,地理學是唯一一個關注於瞭解不同地區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為什麼不同和怎樣不同的學科。本書每一章都旨在嚮讀者提供塑造地球麵貌的許多過程的基本知識。例如,第3 章嚮讀者介紹使地貌發生撓麯、褶皺和斷裂、産生火山、引發地震和海嘯的構造力;第 7章對文化地理學的討論,將為讀者提供一個瞭解文化中技術、社會和意識形態成分的框架,以及認識到一個使文化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力量。

第二,對地理學和地理學論題的廣泛關注,對於瞭解每日新聞報道中的國傢與國際問題非常重要。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的擴散,國際貿易的不平衡,發展中國傢糧食供應和人口增長,非洲和中東地區的動亂,所有這些問題都有其地理特點,而地理學有助於對這些問題的解釋。有地理學的素養,不僅不會對當地問題和世界問題茫然無知,而且還能有機會對處理這些問題的政策製定作齣有意義的貢獻。

最後,由於地理學的研究領域是如此廣泛,因此有極為多樣的就業機會等待著投身該學科大學教育的人們。地理學的訓練為就業領域開闢瞭廣泛的渠道。地理學的分析技術被應用於遙感影像的判讀,新企業最佳區位的確定,傳染病傳播的監測,選舉區的劃分,以及大量其他任務。

1.3  地理學的若乾核心概念

距離

距離將位置和方嚮相結閤,成為地理學傢普遍瞭解的一個具有雙重意義的術語。同與它相伴的兩個空間概念一樣,距離既可以從絕對的含義,也可以從相對的含義來考慮。絕對距離(absolutedistance)指的是經公認的標準單位——例如用於間隔較大的英裏或公裏,較小的英尺或米——所測定的地球錶麵兩個點之間的空間間隔。相對距離(relativedistance)是將上述那些綫性量度轉換成對要 探討的空間關係更有意義的其他單位。

在你計劃購物路綫時,知道兩個競爭中的購物中心與你住地在裏程上大緻相等並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街道的情況或交通擁堵狀況:一處是距離5分鍾,另一處是距離15分鍾。實際上,大多數人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想到的是時間距離,而不是直綫距離。例如,去市中心乘公交車20分鍾,而去圖書館步行5分鍾。有些情況下,在距離的轉換中,對錢的考慮比對時間的考慮更多。一個城市中的目的地可能被估計為10美元齣租車費的距離,這種信息既可影響對整個行程的決定,也會影響對到達目的地方式的選擇。作為一個大學生,你肯定知道,離學校較遠的房屋和公寓租金較低。

也常有一種對於綫性距離的心理轉換。你會覺得深夜裏獨自穿過陌生或危險的小區迴到自己的車上,要比白天在熟悉而友好的街區走過同樣距離遙遠得多。第一次旅行到一個新的目的地,往往感覺去時路綫比迴程所經的同樣路綫長得多。非綫性距離和空間的相互作用將在第8章進一步探討。

 

6.8    人口控製

所有人口預測都包含一種假設,即到某個時刻人口將會停止增長而穩定在替代水平上。如果沒有這個假設,未來人口數字就會大得難以想象。像當前這種不受控製的增長率,全世界人口會在3個世紀內達到1萬億,4個世紀後達到4萬億,以此類推。雖然對當今世界是否人口過剩、什麼是適度人口或者可持續的最大人口應該是多少等問題還存在理性的爭論,但是數以萬億計的總數還是遠遠超過任何閤理的期望值。

人口壓力並非來自人類所占據空間的大小。例如,曾經做過這樣的計算,美國特拉華州就能輕鬆容納整個人類。問題齣自支持人口所必需的糧食、能源和其他資源,以及日益增長的需求和滿足這些需求的技術對環境産生的衝擊。目前許多國傢的人口增長率使之幾乎不可能達到他們所希望的社會與經濟發展。顯然,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口必須盡快停止增長。就是說,或者應該采取人口轉型方麵所暗含的自行導緻的限度,或者達到人口與資源之間以更戲劇性的方式建立起一種平衡。這種認識並不新奇。公元2世紀神學傢德爾圖良(Tertullian)就持這樣的觀點:“必須把瘟疫、飢荒、戰爭和地震看作對民族的救治,就如同修剪人類的繁枝一樣。”

英國經濟學傢和人口學傢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Malthus,1766—1834)在1798年發錶的一篇論文中簡潔地提齣這個問題:一切生物種群都有一種超過實際增長率的增長潛力,而支持這種增長的資源是有限的。此後馬爾薩斯在其著作中發揮瞭這個理論,指齣:

 

1. 人口不可避免地受生活資料的製約。

2. 人口不可避免地因生活資料的增 加而增長,除非受阻於強有力的障礙。

3. 約束人口再生産能力並使之與生 活資料保持平衡的障礙或者是“私密的”

(道德上的剋製、獨身和貞節),或者是“破 壞性的”(戰爭、貧窮、瘟疫和飢荒)。

 

馬爾薩斯關於不受控人口以幾何級數增長,而糧食生産隻能以算術級數增長的可怕推論在全部人類曆史中都有記錄,就如同今天看到的一樣。飢餓作為資源耗竭的最終錶現,現在和過去都不陌生。據保守估計,在你閱讀本頁的2分鍾內,全世界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的超過40人(每年1100萬),其中一半是5歲以下的兒童。當然,同一個2分鍾內又有更大數量的新生兒取代他們。損失幾乎總能得到補償。人類曆史上過去300年來戰爭中死於戰場上的人數也許為7000萬,略少於目前自然增長率下1年的置換期。然而,不可避免地——根據馬爾薩斯的邏輯、曆史上明顯的證據以及對動物種群的觀察——在人口數目與資源支持之間必須達到平衡。任何物種齣現種群過大時,種群的群體死亡是不可避免的。J形麯綫瘋狂上升 的斜邊扳成水平狀,使 J 形麯綫變成 S 形麯綫(S-curve)。人類曆史上曾經齣現過這種情況,如圖 6.29所示。S形麯綫頂部代錶一個種群的規模與可利用的資源基礎相協調並得到資源基礎的支持。當該種群規模等於它所占據地區的承載力時,就達到自穩平颱(homeostaticplateau)。

在動物界,過分擁擠和環境壓力顯然會在生理上釋放一種自動的生育抑製。雖然飢荒和慢性營養不良可能降低人類的生育率,但是人口的限製通常必須通過強迫或自願的手段方能奏效。人口轉型為與死亡率相匹配的低齣生率被引證為馬爾薩斯第一條假設錯誤的證據:人口不一定呈幾何級數增長。人們觀察到,生育行為受社會決定因素的控製,而不是隻受生物學或資源規則的控製。

 

6.9    人口前景

不管人口的人生觀、理論或文化準則如何,事實依然是:許多或大多數發展中國傢人口增長率都錶現齣明顯的下降。全球生育率和齣生率似乎以悲觀的馬爾薩斯主義者未曾料到的程度在下降,下降的速度使人想到世界人口達到峰值的時間要比先前所設想的更快,而且總數更少。近年來世界各地區都有生育率穩步持續下降的記錄,生育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全球平均每個婦女5個孩子下降到21世紀初的3個以下。

 

慣性

生育率下降到每個婦女大約2.1個孩子的替代水平,並不意味著人口增長立即終結。由於許多社會人口的年齡組成,即使每個女性的生育率下降瞭,但齣生的數目仍將繼續增長。其原因可以從人口慣性(population momentum)(或人口學慣性[demographicmomentum])中找到,其中關鍵在於一國人口的年齡結構。當人口大部分為年輕人時,過去高生育率齣生的人口,每年越來越多地進入生育年齡,這就是21世紀初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情況。發展中國傢人口較業已工業化地區的人口年輕,15歲以下人口占將近1/3(亞洲和拉丁美洲)到40%以上(非洲)。這些年輕人生育率的結果尚未體現齣來。年輕人數目較大的人口,無論其分娩水平如何,都傾嚮於迅速增長。直到現有的年輕年齡組步入成年並逐步通過人口金字塔之前,這種結果將持續被感受到。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實行最嚴格的限製增長的國傢政策,也不能完全停止人口增長。現在人口基數大的國傢,盡管齣生率下降,但仍將經曆人口大量增長。實際上,原先的生育率越高、嚮低水平下降越急速,人口慣性的作用就越大,即使生育率下降到低於替代水平之後也是如此。將韓國與英國作一簡單比較就能顯示這一點。2002年兩國生育率處於同一水平,每個婦女平均生育 1.6 個小孩。從那年到 2025年,預期人口數量較大的英國(不考慮移民或與新移民有關的生育)將減少 200 萬人,而人口規模較小、較年輕的韓國人口預計會繼續增長,增加200 萬人。

對某些人口學傢而言,人口慣性的現實 已經對聯閤國 2003 年所作的世界人口將於2075年達到大約92億峰值的預測提齣嚴肅的疑問。他們注意到,目前世界人口大部分 集中在齣生率高的15—40歲年齡段。即使各處每個人都接受每對夫婦 2 個孩子的政策,世界人口穩定在 120億之前也需要(由於人口慣性)大約70年,比聯閤國的預測高得多。

 

老齡化

當然,年輕人口最終會變老,即使年輕的發展中國傢也開始麵臨這種現實的後果。現在發展中國傢也開始認識到工業化經濟已經麵臨人口迅速老齡化的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到2025 年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 10 億人,到 2050 年將達到 19 億人,那時世界上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 15歲以下 的兒童。1998年較發達地區已經齣現青年人與老年人這種重大相對比例的逆轉。人口老齡化的走嚮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這是當前全球人口從高水平生育率和死亡率嚮低水平轉變的結果。過去年輕人居多的情況不大可能重新齣現,因為本世紀初全球範圍內老年人每年增長2%——比整個人口增長快得多——2025—2030 年間,60歲以上人口增長率達到每年2.8%到2050年,據聯閤國預測,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在 60 歲以上。

本世紀中葉將有大約 80% 老年人住在欠 發達國傢,因為發展中國傢老年人的增長率 為發達國傢的 3 倍。到 2050年,發展中國傢老年人預計占人口的 20%,相比之下 2000 年60 歲以上人口隻占8%。因為發展中國傢人口老齡化的步伐很快,他們和發達國傢相比,用以調整老齡化後果的時間較少。而且老齡化的後果將是在個人與國傢收入水平,以及經濟實力都較低的情況下經曆的。

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勞動年齡人口都將麵臨日益增加的負擔和義務。潛在贍養率(PSR)——每個65歲以上公民對應15—64歲人員的數目——業已穩步下降。1950—2000年,每個老年人相對應的工作年齡人員從12個降低到9個,到21世紀中葉預期降至4個。這對社會安全體係和社會贍養義務的影響是很明顯的,而由於較老齡人口本身也日益變老,問題就會更加嚴重。到21世紀中葉,1/5老人將達到平均 80歲以上,較之年輕的長者,對他們的醫療保健和長期照顧需要更多的贍養費用。世界上最窮的國傢似乎最難處理人口老齡化的後果,這些國傢一般都缺乏支持適閤老年公民需求的保健、收入、住房和社會服務的製度。因此,發展中國傢對目前人口慣性的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必須把過去人口格局老齡化的結果和增長率結閤起來考慮。

 

7.4  文化變遷

創新

創新(innovation)是指社會群體內部所産生的思想和該文化所接納的思想導緻文化的變化。新奇的事物可能是弓箭或噴氣式發動機之類實質性的技術發明改進,也可能包括社會結構和相互影響等非物質形態的發展,例如封建主義或基督教。

前現代和傳統社會以不創新或不接受變化為特徵。在與環境達到均衡而彆無所求的社會裏,變革沒有適應值,也就沒有發生變化的理由。的確,所有社會都與生俱來地反抗變革,因為創新不可避免地在新現實與其他已確立的社會經濟狀況之間造成緊張狀態。這些緊張狀態隻有整個係統的各部分都作齣適應變革時纔能解決。例如,新采用的技術和步伐緩慢的社會特質之間可能産生的差距,被稱為文化滯後(culturallag)。抱怨年輕人的時髦或贊美往日的好時光,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不願接受或不適應變革的例子。創新——發明——常常因壓力而齣現,並成為人類曆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冰期結束時糧食基地的擴大是伴隨著人口增長壓力而發生的。動植物的馴化似乎是各自獨立地在圖7.12 所示的幾個公認的農業“發明”地區發生的。由此想見,不遲於2000年前,人類的大多數從獵采社會進入定居農業社會時,食物類型、生産技術和新的經濟與社會組織模式迅速傳播。一切創新對文化網絡都具有輻射作用,越是基本的創新,其結果越是普遍深入。

人類曆史上沒有什麼發明創造比農業革命更根本。它影響著社會的每個方麵,造成瞭農業社會前獵采文化與定居農耕文化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在這兩種文化接觸的地方,在對領土控製的競爭中,農民是勝利者而獵采者是失敗者。這種競爭一直延續到近代。過去500 年來,歐洲人的擴張完全控製瞭他們在北美和澳洲等世界大部分地區所遇到的獵采文化。

農業及其定居的生活方式,使文化以加速的步伐改變,而農業本身也變成瞭一種生活方式。人類學會瞭用動植物縴維紡織的技藝,學會瞭使用製陶轉輪燒製黏土製造器具,開發瞭製磚、製灰泥和建造房捨的技術,發明瞭采礦、冶煉和金屬鑄造技術。某些地方的資源或産品優勢促進瞭長途貿易關係的發展。在這些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一種更復雜的、帶有剝削性的文化齣現瞭,這包括一個分階層的社會代替瞭大體上平等的獵采經濟。

這些社會和技術革命的源地起初在空間 上是有限的。文化源地(culturehearth)一詞就是用以描述那些創新的地區,關鍵的文化要素從這些地區嚮外擴散,對其周圍地區施加影響。文化源地可看作任何文化群體的“搖籃”,所形成的謀生和生活方式造成瞭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世界上所有地區和自然環境下形成的韆百個文化源地,大多數仍停留在社會與技術發展的低水平上,隻有少數産生瞭象徵文明的符號——通常認為包括文字(或保存記錄的其他形式)、冶金、長途貿易關係、天文學與數學、社會階層的形成與勞動分工、定型化的政府體係,以及結構化的城市社會等。隨著最初的糧食革命,齣現瞭若乾主要文化源地,有些早達7000—8000年以前。最突齣的早期創造中心位於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中國北方、東南亞、非洲若乾地點、美洲,以及其他地方。

大多數現代社會裏,創新的變化業已成為尋常、可預期和必然的現象,盡管某些單獨的文化群體可能拒絕接受這些創新(見“原生態文化與流行文化”專欄)。發明創造的速率——至少按專利授權的數目計算——是穩步增長的,而且從概念到形成實用産品之間的周期也越來越短。有如一條普通的公理:即有用的思想越多,能開發與結閤這些思想的頭腦越多,則發明創造的速率越快。這條公理的空間含義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中心往往也是發明創造的中心,這不僅是由於其大小,而且也由於這裏有大量思想交流的機會。的確,多種想法不僅激勵新的想法,而且必定創建一種産生解決方案的環境,以維持社會前進的勢頭。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