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百年心事(卢作孚传) | 开本: | 4 |
| 作者: | 清秋子 | 页数: | |
| 定价: | 56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 ISBN号: | 9787513319447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 出版社: | 新星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1 寒门多艰亦藏龙
2 城头微光开童蒙
3 霾里忽闻警世钟
4 啸傲巴渝对刀丛
5 小楼夜永望长庚
6 且将健笔刺穹窿
7 川南同侪试剑锋
8 重访浦江拜师门
9 暂执教鞭养精神
10 启蒙风飏入蓉城
11 白手悬帜赖友朋
12 耿耿夜灯照幽冥
13 万里归舟搏浪行
14 暮气浓处啼新声
15 忽见异军起蜀中
16 遍树梧桐荫万民
17 妇孺至今忆恩深
18 忍见辽东妖氛浓
19 统一川江如鏖兵
20 笑看洋旗渐凋零
21 折腰只为桑梓情
22 危城百日闻镝鸣
23 宜昌撤退神鬼惊
24 源源粮秣向东行
25 峡江猿啼哀英灵
26 圣贤岂是浮世名
27 彼岸洋装初上身
28 千虑一疏错铸成
29 强权奈何强项人
30 何人可解此登临
31 眼见大厦即将倾
32 世事苍黄且徐行
33 定海脱险几死生
34 港岛去留欲何从
35 北归恍如沐春风
36 独木难支叶纷纷
37 寒夜菩提谁闻声
38 百年心事仍琤琮
后记:1962年的那一声惊呼
......
精 彩 页: 1 寒门多艰亦藏龙 卢作孚,一位在民族危难中涌现出的猛士,一位起自平民阶层的杰出人物,一位*早梳理出中国现代化建设思路的思想家,一位致力于变革社会、匡正人心的实践者。他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是民国时期中国规模*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亦是*成功的现代集团企业。他在重庆北碚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于混乱之中开辟了一个新型社会的雏形。
卢作孚以五十九年的生命所创造的业绩,其意义和影响远超出了工商界。从一个有限的时段看,他可能是一个失败的尝试者;但若将目光放远一些来审视,他又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成功者。作为一位以救世济民为人生目标的实业家,他的思想与成就给今人留下了受用不尽的精神遗产。
卢作孚曾言:“个人的成功不是要当经理、总经理,或变成拥有百万、千万的富翁;而是盼望每个人都有工作能力,都能成功所做的事业。许多人都把这个意义弄不清楚,往往败坏事业,成功自己;自己虽说是成功,社会却失败了。” 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卢作孚的真知灼见足以穿透历史,直击许多人的“心魔”。不少人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内心深处却长存沉重的挫败感。何以摆脱此种困惑?笔者以为,不妨回首前贤之路,认取正确的路向。
**学习前贤的必要性,也恰在于此:曾经的问题,**依然存在;当下的道路,*要借鉴昨日跋涉过的征途。
这就是我们重温卢作孚的意义。
卢作孚生于1893年4月14日,出身贫寒,是典型的贫家子弟。
卢氏祖籍在四川省合川县肖家场,一个县城以北38公里处的小乡镇,卢氏祖屋就在镇东北3公里外的新学村。此地今属重庆市合川区,在当时的行政区划上分属合川县与岳池县。卢作孚的祖父卢仲义,既无田地,亦无农具,只能给地主当长工。当时卢家的状况以“家徒四壁”来概括,一点也不夸张。笔者曾亲至其地考察,三开间的卢氏祖屋迄今犹在,向来访者昭示着卢家当年的贫穷困窘:门楣狭小,室内昏暗,后面的两间已经倾颓,院中留有旧时的石磨、石臼等,附近还有一方水塘。屋内如今尚住有一农户,因家贫而无力起新屋,卢氏祖屋方得以保留。
卢仲义这位贫苦农民,操劳到死也无力为自己挣下一块安葬之地。他故去之后,家人向雇主求得了一小块“牛滚凼”,勉强将老人安葬。此处卢氏祖墓今已迁至一小丘上,局促于一块菜地之畔,且无墓碑,颇显荒凉。
卢作孚之父名高贤,字茂林,后以字行。卢茂林幼年时曾短暂地读过私塾,到了五六岁便为大户人家放牛,小小年纪,就备尝稼穑之艰辛。及至年龄稍长,经合川县城黎姓舅家的长辈引荐,卢茂林去了县城一家裁缝铺做学徒。。
旧时小店铺的学徒,在学艺之余,要包揽师父家所有的杂活儿。卢茂林从清晨一直忙到深夜,所得报酬仅够饭钱。如此下去,何日是尽头?几年以后,卢茂林决意另谋生路。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距合川几百里远的隆昌、荣昌两县盛产一种以苎麻织成的细麻布,因是当时流行的夏季长衫的专用布料,故而又称“夏布”。彼时合川与隆昌、荣昌之间,唯有一条崎岖山路可通,麻布商人从两县进货,要雇挑夫用扁担挑回来。青年卢茂林有的是力气,便离开裁缝店,去做了挑夫。
卢茂林发现商人包装布匹用的粗麻布,在货物运抵合川之后就会被当作废品扔掉。于是,他用做挑夫攒下的钱做起了小本生意:以低价向批发商买下包装布,清洗熨烫之后,卖给买不起细麻布的贫苦人家。
卢茂林的粗麻布颇受贫民欢迎,不久,他的手头便宽裕了不少。于是,他开始在给别人挑运麻布时,趁便向批发商购入少量麻布,再以比市面上便宜得多的价格转卖给邻居。薄利多销的策略使卢茂林大获成功,他不再做“棒棒”(挑夫),转而做起了麻布小贩,自己进货,自己挑回来卖。渐渐地,卢茂林在全县都有了名气,乡邻们开始叫他“卢麻布”。
稍有盈余以后,卢茂林在县城北门外杨柳街一带的高石坎租下一座三合院内的厢房,又在舅家的热心作伐下与李氏成了婚,新婚妻子贤惠能干,有眼光,识大体,很受卢家老少与邻里的敬重。凭着聪明和勤奋,卢茂林这个贫农子弟,终于融入了小县城的市民生活。
合川县位于嘉陵江、涪江、渠江汇流处,地势开阔,景色宜人,系川北商客赴重庆必经的水陆码头。
县城之东,有一座山丘拔地而起,山顶有城墙环绕,此即闻名天下的宋代抗元遗迹——钓鱼城。当年蒙哥大汗横扫欧洲,得“上帝之鞭”威名,未料率军来攻钓鱼城时,百计用尽而不能下,*终负伤不支,在撤军途中一命归西。钓鱼城遂被史家誉为“上帝折鞭处”。
县城北门外的杨柳街,是一片陋屋麇集的贫民区,这就是卢作孚的诞生地。
P1-3 内容提要: 十五岁,他因贫困而辍学,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子弟;三十岁,他携家带口,是徘徊在人生岔路上的迷茫青年;四十二岁,他坐拥中国近代较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是资产过亿的大企业家;四十五岁,他手握**交通命脉,是位高权重的政府要员;五十九岁,他以悲剧收场,身后留下的,不是大笔的遗产,而是无尽的遗憾。
他就是卢作孚,身上有着一大堆的不协调:既是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又是眼光敏锐、知识渊博的学者;既是不懂得时髦享受的市民,又是精明超前的实业家;既是没有存款的一介布衣,又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航运巨头。然而,他的名字却长期为历史的尘埃所掩蔽。
卢作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对经营管理、道德重建有哪些经验智慧?他对社会转型、民族复兴有哪些深刻见解?他如何在波诡云谲的时代里闯出一片天地?他为何受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持有不同政治立场之人的一致赞誉?他给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正经历重要转型期的**,是彻底拂去那些历史尘埃的时候了。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评断一个**的品格,不仅要看她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她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清秋子所著的《百年心事(卢作孚传)》侧重于讲述卢作孚的人文精神演变,结合与其有密切交往的众多民国人物,详细介绍了卢作孚在思想上的探索历程,着重刻画了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是如何养成以及如何毁灭的。
......
作者简介:
沧桑百年:一座城市记忆的侧影 作者:林溪 出版社:群星文化 出版年份:2023年 --- 书籍简介 《沧桑百年:一座城市记忆的侧影》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以中国西南某座历史悠久、历经时代洪流的城市——“江州”——为经纬,串联起近百年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恢弘群像史。本书深入挖掘了这座城市从清末的封闭守旧,到民国时期的初步近代化探索,再到抗战烽烟中的坚韧求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的叙事视角宏大而又细微,它拒绝传统的线性编年史写法,而是选择从城市肌理中那些不易被主流史书捕捉的“侧影”切入,构建出一个立体、多维的江州图景。作者林溪,一位深耕地方文史研究多年的学者,以其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细腻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街巷、被尘封的档案和口述记忆之中。 一、 码头的呼吸与江流的低语:近代化的起点 全书的第一部分,将焦点集中在二十世纪初的江州。彼时的江州,依然是一个依附于长江航运的重镇,但新的气息已然萌动。作者详细描绘了码头工人的艰辛生活,他们是这座城市最早接触外部世界的人群。书中详尽描述了以“安泰轮船公司”为代表的早期民族航运业的兴衰,记录了从西方引入的第一批机器如何笨拙而又坚定地融入这座古老的城市。 林溪并未简单赞颂“进步”,而是深刻剖析了近代化带来的阵痛。例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记述了旧式盐商与新兴实业家之间关于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的微妙冲突,描绘了传统宗族势力在面对现代商业逻辑时的挣扎与妥协。这些冲突,构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底色”。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新修的铁路如何切割了传统的田园风光,又如何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焦虑。 二、 文脉的坚守与烽火中的坚强:知识分子的群像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刻画了江州的文化生态。江州自古以来便有“蜀中文化重镇”的声誉,本书通过对几代知识分子群体的跟踪研究,展现了文化在动荡年代的坚守与流变。 作者没有堆砌宏大的文化理论,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故事来展现精神力量。例如,书中详述了一所私立中学(“育才学堂”)的命运。这所学堂在军阀混战时期,如何依靠校董们的私下筹款维持运作,保证了至少一代年轻人的基本教育不被中断。其中穿插了关于进步教师与保守势力的思想交锋,展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救亡”与“启蒙”之间的艰难抉择。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江州成为重要的后方基地。本书细致描绘了文化机构和高校的“内迁”过程,记录了学者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保护典籍、坚持学术研究的场景。这些零散的个体故事,共同编织了一幅知识分子在绝境中保持人格尊严与文化传承的壮丽画卷。 三、 市井烟火与民间信仰的流转:寻常人家的悲欢 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城市“烟火气”的捕捉。林溪花费大量篇幅,聚焦于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普通市民:茶馆里的说书人、夜市里的灯笼匠、缝纫店里终日埋首的裁缝,以及那些靠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的家庭。 通过对江州传统节日庆典的细致复原,例如“龙灯会”和“庙会”,读者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火味和食物的香气。作者通过对这些仪式和习俗的观察,探讨了民间信仰在社会结构变化中的适应性——例如,传统的神祇信仰如何与新兴的政治宣传在老百姓的生活空间中共存。 书中特别记录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经历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时的市井百态。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倾轧,构成了一幅真实而残酷的生存图谱。这些细微的描绘,避免了对历史的空泛论述,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四、 时代的褶皱:权力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沧桑百年》的后半部分,开始探讨新旧政权交替时期,城市权力中心的转移和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作者秉持着冷静克制的笔调,不作道德评判,而是力求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所处的复杂境地。 书中通过对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市民阶层的深入追踪——例如一位曾经的“乡绅/地方望族”代表、一位从旧军队退下来的技术人员、以及一位在解放初期选择留守的私营企业家——来展现不同社会身份者在新环境下的身份重塑与价值重估。这些人物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而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复杂个体,他们的选择,折射出特定时代下生存的无奈与权衡。 结语 《沧桑百年:一座城市记忆的侧影》是一部史料翔实、情感饱满的非虚构作品。它不讲述一位英雄的叱咤风云,而是呈现了一个群像的集体心路历程。通过对江州这座“缩影城市”的深度透视,读者得以窥见中国近代百年间,一个普通中国城市如何在剧烈的社会震荡中,艰难地构建、失去,又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坐标与生活方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往往藏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和细微的市民生活中。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读,方能体会其中厚重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