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这是超越文字定义、突破形式局限,源于感觉最原本、最直观、最诗意的表达。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
##概念很有趣,但几乎所有主题词汇在拟声的同时更是一种拟态词,像是ふわふわ、ぺらぺら、もじゃもじゃ、ざらざら之类,日本人一听就能产生相应的感官联想,而翻译过来只剩拟声的音译,拟态的部分有点流失。
评分##一个新的感觉? 用声音来体验建筑,通感
评分##与其说是将建筑拟声化,不如说是用声音来描述建筑所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是视觉、听觉甚至触觉,进而将建筑从呆板的定义、形式、主义中抽离出来,重新回归到最直观的第一感受,不论方法论的传承,倒是蛮适合想我一样的爱好者来看看热闹~~
评分##隈老师越玩越high了。
评分##与其说是将建筑拟声化,不如说是用声音来描述建筑所带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是视觉、听觉甚至触觉,进而将建筑从呆板的定义、形式、主义中抽离出来,重新回归到最直观的第一感受,不论方法论的传承,倒是蛮适合想我一样的爱好者来看看热闹~~
评分##有兩種極端的感受一種是Kuma不說人話故弄玄虛,描述了一大堆的象聲詞卻不如“用軟膜這種彈性材質製造輕薄感”這樣直截了當的話語,讓人明了。第二種感覺是,作為一個沒有獲過普利茨克獎卻享譽國際的“建築表皮”“裝飾”大師,他在材料上的研究和細分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曾和一位在隈研吾工作室實習過的同事聊天,看過隈研吾工作室的facade study,明了其對材料千變萬化的細緻研究。所以這本書,更像是他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體系建立的一個新的建築表皮生態系統,值得反復再看再領悟。
评分##感觉法则更像是个万能的方法论
评分##隈老师越玩越high了。
评分##对材料使用的探索一直是我欣赏隈研吾的地方,但拟声词的植入,我不太get得到,觉得略显生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