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论》全面阐述了摩尔根的染色体遗传理论,其内容包括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的机制、突变的起源、染色体畸变、基因和染色体在性别决定方面的作用等。本书不但总结了摩尔根小组自己的遗传研究成果,而且对当时已经发现的重要遗传学现象都做出了解释,是孟德尔—摩尔根学派观点的展现,其理论是遗传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di一章??遗传学基本原理 001
di二章??遗传粒子理论 021
di三章??遗传机制 026
di四章??染色体与基因 037
di五章??突变性状的起源 048
di六章??突变型隐性基因的产生是由基因损失引起的吗? 059
di七章??近缘物种基因的位置 078
di八章??四倍型 087
di九章??三倍体 108
di十章??单倍体 115
di十一章??多倍系 124
di十二章??异倍体 143
di十三章??物种间的杂交与染色体数目变化 159
di十四章??性别与基因 167
di十五章??其他涉及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方法 184
di十六章??性中型 211
di十七章??性逆转 219
di十八章??基因的稳定性 244
di十九章??结论 259
参考文献 268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美国进化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胚胎学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实验动物学教授,美国全国科学院院长,美国遗传学学会主席,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医学学会会员。荣获英国学会授予的达尔文奖章(1924年)和科普勒奖章(1939年)。摩尔根一生致力于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由于发现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著作有《基因论》《进化与适应》《实验胚胎学》《胚胎学与遗传学》等。
刘守旭
吉林大学硕士,现任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参编《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新兴市场国家:融入体系还是挑战格局》,多篇译作收录于《英国学派理论与关系史研究》《中国与世界(di一辑)》。
现代遗传理论是基于具有一种或多种不同性状的两个个体杂交得出的数据推演出的。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间呈现出来的遗传单位代际分布情况。正如化学家假定存在看不见的原子、物理学家假定存在看不见的电子一样,遗传学者也假定存在看不见的基本元素,并将其称为基因。这一类比成立的关键在于,他们都是从定量化的数据中得出结论。这些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某种基于定量化数据的预测。在这种意义上,基因理论与以往生物学理论的区别在于,虽然以往的生物学理论也假定存在看不见的基本单位,但它认为这些单位的性质是任意的,基因理论则以定量化数据为wei一依据来指定基因单位的性质。
孟德尔两大定律
孟德尔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作为现代遗传理论基石的两条基本定律。在整个20世纪,其他学者的持续努力我们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深入,并使得建立在更广阔基础上的精密理论阐释成为可能。一些常见的事例可以用来证明孟德尔的发现。
孟德尔把一种食用豌豆的高株品种与矮株品种杂交,得到的子代杂交种(子代)都呈现高株特征(图1-1)。经过子代自花受精,得到的孙代呈现出高株与矮株两种特征,高矮比例为3∶1。如果高株品种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促成高株性状的遗传物质,矮株品种的生殖细胞中携带促成矮株性状的遗传物质,其杂交种将既包含高株遗传物质也包含矮株遗传物质。那么,高株杂交种则意味着高株遗传物质支配矮株遗传物质,高株遗传物质呈显性,相应地,矮株遗传物质呈隐性。
孟德尔指出,子代中出现3∶1的高矮比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假说来解释,如果在卵子与花粉粒将要成熟时,将高株遗传物质与矮株遗传物质(二者并存于杂交种内)分离,那么将有一半卵子含有高株遗传物质,另一半卵子含有矮株遗传物质(图1-1),花粉粒与之同理。任一卵子与任一花粉粒在同等机会下相遇受精,平均而言,将获得3∶1的高矮分布比例,也就是说,当高株与高株受精时会得到高株,高株与矮株受精会得到高株,矮株与高株受精依然得到高株,只有当矮株与矮株受精时,才可以得到矮株。
孟德尔对这一假说进行了简单测试,让杂交种与隐性型回交,如果杂交种的生殖细胞具有高、矮两种类型,那么,其子代也应该具有高、矮两种类型,并且在数量上各占一半(图1-2),测试结果证实了假说。
同样,人眼颜色的遗传也可以用来阐释高株、矮株豌豆所表现出的这种关系。蓝眼与蓝眼配对,只能得到蓝眼子代;褐眼与褐眼结合,只能得到褐眼子代,前提是二者的祖先都是褐眼。如果一个蓝眼与一个纯种褐眼配对,其后代将是褐眼(图1-3),如果两个具有这种缘关系的褐眼个体相配对,其后代拥有褐眼与蓝眼的比率将是3∶1。
如果一个杂交种褐眼个体(子代褐蓝)与一个蓝眼个体婚配,其子女为褐眼与蓝眼的概率各占一半(图1-4)。
有些杂交例证或许可以为孟德尔di一定律提供更重要的支撑,如红花紫茉莉与白花紫茉莉杂交,杂交种是粉色花(图1-5),如果这些粉色花杂交种自花受精,孙代中,一些会像祖代一样开红色花,一些会像杂交种一样开粉色花,另有一些像其他祖代一样开白色花,三者的比例是1∶2∶1。当红色生殖细胞与红色生殖细胞结合,一种原有的代花色基因恢复;当白色细胞与白色细胞结合,另一种代花色恢复;而当红色与白色或白色与红色结合时,杂交种混合的情形就会出现。所有的di二代(孙代)有色植株与白色植株比例为3∶1。
有两点需要注意,我们预计红花孙代与白花孙代个体可以产生纯种后代,因为它们分别含有红花要素或者白花要素,但粉色孙代不应该产生粉色后代,因为它们同时含有红花要素与白花要素(图1-6),这与杂交一代相同。当我们对这些植物进行检验时,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
到目前为止,现有结果只能告诉我们,杂交种生殖细胞中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是分离的,单从这一证据,这些结果可以解释为红花与白花植株在遗传上具有整体性。
另一个实验进一步阐释了这一问题。孟德尔将结黄色圆润种子的豌豆植株与结绿色褶皱种子的豌豆植株杂交,从其他杂交事例中我们知道,黄色种子与绿色种子是一对相对性状,其杂交孙代具有3∶1的比例关系,同时,圆润种子与褶皱种子构成另一对相对性状。
在这一实验中,后代都是黄圆型(图1-7),子代自交之后,按照9∶3∶3∶1的比例产生黄圆、黄皱、绿圆、绿皱这四种个体。
孟德尔指出,如果黄、绿要素的分离与圆、皱要素的分离彼此独立,那么这里提到的数据就可以得到解释,也就是杂交种在遗传上会产生黄圆、黄皱、绿圆、绿皱这四种生殖细胞(图1-8)。
如果这四种卵子与花粉粒随机受精,将会有16种组合可能,黄色是显性,绿色是隐性,圆形是显性,褶皱是隐性,这16种组合将会分成四类,按9∶3∶3∶1的比例构成。
实验结果显示,不能假定在杂交种中,代生殖物质都是分离的。有些情况下,参与杂交时黄色、圆形性状是在一起的,杂交之后二者却是分离的。绿色、褶皱也一样。
孟德尔进一步指出,当有三对甚至四对性状杂交时,在杂交种生殖细胞中性状要素不受干预地相互结合。
似乎不管有多少对性状参与特定杂交,这一结论都是成立的。这意味着有多少种性状组合可能,生殖物质中就有多少对互不干涉的要素。进一步研究表明,孟德尔关于自由组合的di二定律在运用时有着更为严格的限制,因为很多要素对之间并不能自由组合,一些参与杂交时就聚合在一起的固定要素,在杂交后代中也聚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叫作“连锁”。
连????锁
孟德尔的论文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四年后,Bateson与Punnett的报告指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没有得到预期的两对独立性状自由配对时应有的数字结果。例如,当具有紫花和长形花粉粒的香豌豆植株与具有红花和圆形花粉粒的香豌豆植株杂交时,这两种性状类型联合参与杂交,但在杂交后代中联合出现的情形却比预期的紫红与圆长自由配对时应该出现的情形更为频繁(图1-9)。他们指出,之所以产生这一结果,是因为那些来自各自父母的紫、长、红、圆性状在组合时相互排斥。现在这种关系被称为“连锁”,指的是当某些性状联合参与杂交,它们倾向于在后代中也保持联合状态,或者从反面说,某些性状对之间的组合并不是随机的。
就连锁而言,生殖物质的分配似乎是有限的。例如,我们已知的黑腹果蝇大约有400种新变异类型,但这些类型只能归为四种连锁组群。
前述果蝇的四组性状群组中,有一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存在连锁关系,我们将其表述为“性连锁”。果蝇大约有150种性连锁的突变性状,其中有一些体现在眼睛颜色的变异上,有一些与眼睛的形状或大小有关,或者体现在小眼分布的规律性方面。其他性状有的与身体颜色有关,有的关系到翅膀形状,有的关系到羽翅的脉络分布,也有一些会影响到覆盖身体的刺与绒毛。
di二个性状群组大约有120种连锁性状,包括身体所有部位的变化,但都与di一群组产生的影响不同。
di三个性状群组大约有130种性状,也涉及身体的所有部位。这些性状与前述两组性状群中的性状都不同。
di四个性状群规模较小,只有三种性状:一种与眼睛大小有关,在极端情形下会导致眼睛完全消失;di二种涉及翅膀的姿态;di三种与绒毛长短有关。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连锁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一只具有黑色蝇身、紫眼睛、痕迹翅、翅基有斑点等四种连锁性状(属于di二性状群)的雄性果蝇(图1-10),与一只具有灰色蝇身、红眼、长翅、没有斑点等正常相对性状的野生型雌性果蝇杂交,其子代都是野生型的。其中一只雄性子代与一只具有四种隐性性状(黑蝇身、紫眼睛、痕迹翅、带斑点)的雌性杂交,孙代只有两种类型:一半像一种祖代一样具有四种隐性性状,另一半像另一祖代一样属于野生型。
两组相对(或等位)连锁基因参与杂交,当雄性杂交种的精细胞成熟时,一组连锁基因进入一半精细胞,另一组与野生型相对的等位基因进入另一半野生型精细胞。雄性杂交子代与具有四种隐性基因的纯种雌性杂交,就可以发现前述两种精细胞的存在。隐性雌蝇的所有成熟卵子,都包含一组四个隐性基因,任一卵子与带有一组显性野生型基因的精子结合,将得到野生型果蝇;任一卵子与一个带有四个隐性基因(与这里所使用的雌蝇的基因相同)的精子结合,将得到一只黑身、紫眼、痕迹翅、带斑点的果蝇。这是两种孙代个体的产生方式。
交????换
连锁群组内的基因并不总是像我们刚刚提到的例子中所讲的那样处于完全连锁的状态。事实上,在同一杂交情形下的雌性子代中,一个系列的隐性性状中有些性状可能与另一系列的野生型性状相互交换。不过,由于这些性状在更多时候保持连锁而非交换,所以仍可以说它们是连锁的。这种连锁群之间的相互交换作用称为“交换”。这意味着,在两个相对的连锁系列之间,大量基因可以进行一种有规律的交换。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弄清接下来将要阐释的很多问题的关键,所以列举几个交换的例子加以说明。
当一只具有黄翅、白眼两种隐性突变性状的雄性果蝇,与一只具有灰翅、红眼性状的野生型雌蝇交配时,其子代无论雌雄都具有灰翅、红眼性状(图1-11)。如果雌性子代与具有黄翅、白眼隐性性状的雄性交配,将会产生四种类型的孙代。两种与祖代相似,具有黄翅、白眼或灰翅、红眼,这两类在孙代中总共占比99%。在杂交过程中,联合参与杂交的性状在孙代中又联合出现的比率要高于孟德尔di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预计。此外,在杂交二代中还产生两种其他类型的果蝇(图1-11):一类为黄翅、红眼,另一类为灰翅、白眼,二者在杂交孙代中总共占1%。这就是“交换型”,代表了两个连锁群之间的相互交换。
将同样的性状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可以进行类似的实验。如果一只黄翅、红眼雄蝇与灰翅、白眼雌蝇交配,其雌性子代具有灰翅、红眼性状(图1-12)。如果其雌性子代与具有黄翅、白眼两个隐性突变性状的雄蝇交配,将会得到四种果蝇。其中两种与其祖父母类似,并在孙代中占99%。另外两种是新的组合,即交换型:一种是黄翅、白眼,另一种是灰翅、红眼,二者总共在孙代中占1%。
这些结果表明,不管杂交时两种性状如何组合,它们之间的交换率都是相同的。如果两个隐性性状联合参与杂交,它们在杂交子代中也倾向于联合出现。这种关系被Bateson与Punnett称为“联偶”。如果两个隐性性状分别来自双方父母,它们倾向于在杂交子代中分开出现(分别与zui初联合参与杂交的显性性状结合),这种关系叫作“相斥”。但就刚才两则杂交实验而言,这些关系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情形的不同表现。换句话说,这两种连锁性状参与杂交,zui终倾向于联合出现,这与它们是显性还是隐性无关。
其他性状给出不同的交换百分比。例如,具有白眼、细翅两种突变隐性性状的雄蝇(图1-13),与红眼、长翅野生型果蝇交配,其子代将具有长翅、红眼。如果雌性子代与白眼、细翅雄蝇交配,孙代将有四种类型。两种祖父母型在孙代中占67%,两种交换型在孙代中占33%。
下面这一实验具有更高的交换率。白眼、叉毛雄蝇与野生型雌蝇交配(图1-14),其子代为红眼、直毛。如果雌性子代与白眼、叉毛雄蝇交配,将得到四种个体类型。孙代中祖父母型占60%,交换型占40%。
一项关于交换的研究表明,所有交换发生的百分率都有,zui高达50%。如果交换发生的比率能够达到50%,那么这一数字结果就与自由组合发生时的数字结果相同。即便这些性状处于相同的连锁群,也不会出现连锁关系。不过,两种性状处于同一性状群的关系可以通过它们各自与同一群内di三性状的共同的连锁关系来表明。如果能够发现50%以上的交换率,交换组合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祖父母型,一种相反情形的连锁就会出现。
事实上,雌蝇中的交换概率总是低于50%,原因在于有另一种称作“双交换”的连锁现象。双交换的意思是杂交中两对基因的相互交换发生两次。我们观察到的交换次数减少,原因是di二次交换抵消了一次交换的影响。我们将在稍后对此进行解释。
《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长久以来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核心——遗传。我常常会思考,我们每个人为何如此独特,又为何会在某些方面与父母、祖辈如此相似?“基因”这个词,无疑是解释这一切的关键。然而,我对于基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对于其科学的起源、发展的脉络,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刻理论,都显得模糊不清。书名中提到“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科学节点,我渴望了解这位科学家是如何在这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而“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的副标题,更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它暗示着本书将带我进入一个揭示生命本质的探索之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理解基因的本质,理解遗传规律,理解生命是如何通过基因这个看不见的丝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深度探寻,一次对人类智慧的致敬。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首先吸引我的并非是那些抽象的科学理论,而是封面上那张略显模糊的旧照片。照片里的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眼神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正凝视着某种深邃的真理。这不禁让我开始想象,在那个人类对遗传尚未有清晰认识的年代,他是如何带着这样一份执着,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与那些小小的果蝇打交道的。书的开篇,并非直接进入枯燥的学术讨论,而是以一种更加故事化的方式,娓娓道来遗传学早期的一些重要发现和困惑,比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当时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的种种猜测。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书中对于实验过程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仿佛我能听到实验室器械碰撞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药剂味道,甚至能感受到摩尔根及其团队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突破口的焦灼与欣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果蝇实验的详细介绍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看似平凡的生物,却成为了揭示生命奥秘的关键。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并非源于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隐藏在对日常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验证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基因论”本身,更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探索勇气以及人类智慧如何一步步点亮未知黑暗的壮丽史诗。
评分购买《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纯粹是出于一种偶然的冲动,我在书店里随意浏览,然后就被它那略显复古的封面吸引了。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基因”这个话题总是很有趣,而且“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精彩。它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人物故事和科学原理融为一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摩尔根及其团队的研究过程的描写,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读到他们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精密的实验,一步步推翻当时流行的遗传理论,建立起“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革命性的观点,我简直惊叹不已。书中对于果蝇实验的细节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性状变异,在摩尔根眼中却成了揭示生命奥秘的钥匙。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很多遗传学知识,在当时是如何被视为惊世骇俗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先驱者们用智慧和汗水铺就的漫长道路。它不仅让我对“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科学本身充满了敬畏和热爱。
评分我在书架上闲逛的时候,偶然瞥见了这本书——《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并非什么高深的学术理论,而是封面设计传递出的那种年代感,以及“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个名字。我隐约记得,这是一个在生物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他具体做了什么,我却说不太清楚。不过,“基因论”和“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些字眼,还是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生命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背后一定有着某种深刻的规律在支配,而基因,无疑就是那个最关键的线索。我常常会想,为什么有些人会遗传到父母的某个特征,而有些人则完全不同?这种“传递”是怎么发生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解答这些疑问的路径。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科学的历史迷雾,去理解从最初的模糊猜想到如今的精准阐释,基因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被我们认识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提供知识,更能传递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欲望,让我感受到人类在认识生命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领域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生命最根本的秘密就隐藏在那些微小的分子之中,而“基因”这个词,便是通往这些秘密的入口。当我看到《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书名中“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在遗传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我对他的研究,特别是他如何将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的理论,一直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更是激起了我的购买欲。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基因在生命遗传中的作用,以及现代生物学是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奥秘的。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也让我觉得非常用心,厚重的纸张和经典的封面设计,都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跟随摩尔根的脚步,一同探索遗传学的奥秘。
评分这本《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科普名著,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书籍)》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古朴的字体搭配上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能从书页间嗅到历史的尘埃和科学探索的艰辛。我一直对生命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遗传的奥秘,总觉得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父母的印记,从外貌到性格,甚至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特征,都似乎冥冥之中有所注定。而“基因”这个词,更是频繁出现在各种科普节目和新闻报道中,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似乎能解开生命的所有谜团。但具体到这个概念的起源、发展,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学家们揭示出来的,我一直缺乏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观地指向了“基因论”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这位在遗传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我很好奇,在没有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工具的时代,他是如何凭借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实验,一步步构建起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基因理论的?这本书的书名还提到了“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探到生命的密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也勾起了我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无限遐想。
评分当我看到《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这本书时,一种对生命最根本奥秘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我总觉得,“基因”这个概念像是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能开启理解生命的无数扇门。但对于这把钥匙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锻造,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我却知之甚少。书名中“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我迫切地想了解他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凭借有限的条件,一步步揭示基因的奥秘。而“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样的描述,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带我穿越科学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关于遗传的惊人发现,去理解生命是如何通过基因这个神奇的蓝图,将特征一代代传递下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生动,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向我展示基因的科学图景,让我能够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理解遗传的多样性,甚至理解那些可能出现的遗传问题。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生命本身那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的敬畏。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这本书上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关于生命蓝图的宏大叙事。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基因”这个概念早已渗透到我日常的认知中,它是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性的来源,也是代代相传的密码。然而,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层面,缺乏对其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入探究。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样的字眼,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过程的兴趣。我很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一位科学家是如何凭借他的智慧和毅力,一步步揭开基因的神秘面纱,并最终改变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摩尔根的实验室,亲眼“见证”他那些经典的实验,感受他思维的火花,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碰撞。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将那些复杂的遗传学理论,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理解基因的传递方式,理解性状是如何被编码和表达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和清晰的关于基因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评分购买《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特别是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那些根本性问题。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究竟是因为什么?遗传,这个概念似乎是最直接的答案。而“基因”作为遗传的载体,更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对象。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一段关于基因探索的精彩故事。我对这位科学家一无所知,但我相信,如果他的名字能被列入“世界经典科普读本”,那么他的研究一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让我心动的是“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个副标题,它承诺着一种揭示真相的体验,让我对书中将要展现的科学进程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将复杂的遗传学原理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理解基因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特征,以及它是如何代代相传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构建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关于基因的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身的奥秘,以及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认识这些奥秘的。
评分我被《世界经典科普读本:基因论》的书名深深吸引,因为它直接点出了“基因论”这一核心概念,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的名字则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重要奠基人。在我看来,理解基因,就是理解生命最根本的运作机制。我一直对生命科学充满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遗传病?这些疑问都指向了基因这个关键点。这本书的书名还强调了“现代生物学破解生命遗传密码”,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带领我深入了解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讲解清楚,让我能够理解基因是如何编码信息,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它是如何在不同个体之间传递的。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对生命本质更深刻的洞察,并对科学探索的精神产生更深的敬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与生命科学巨匠对话的契机,一次对生命奥秘探寻的精彩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