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导演思维:称职的导演,胜任讲故事、的导演,展现复杂性、的导演,改变世界观解构各类导演的创作手法,追溯视听思维的发端之源'
定价:39.80元
作者:(美)肯·丹西格(Ken Dancyger)著,吉晓倩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00774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导演工作的核心作出了详细剖析,指出锻炼导演思维、提升导演水平的三种深入途径:文本阐释、摄影机运用和表演。作者以“称职”“”“”三个标准,对14位风格迥异的导演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他们如何调动各种手段赋予故事文本之外的影像美学价值和思想观念价值。书中列举的案例丰富,既有商业片导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又有艺术片导演如库布里克、特吕弗,以及多位女性独立导演,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帮助各位年轻导演们更自如地表达自我。
目录
自 序
部分导演做什么
章 引 言
1.1 导演做何事
1.2 导演是何许人也?
1.3 我们如何走到了这一步?
1.4 我们今日置身何处?
1.5 本书的构架
1.6 我为何写作本书
第2 章 导演思维
2.1 制片的统合
第3 章 称职的导演
3.1 观众想要什么
3.2 导演与称职
3.3 个案研究I:安托万·富卡,《亚瑟王》
3.4 个案研究II:西蒙·温瑟尔,《铁骑雄师》
第4 章 的导演
4.1 导演思维是怎么运作的?
4.2 个案研究:迈克尔·曼的《借刀》
4.3 为拍摄项目增色
4.4 导演思维
第5 章 的导演
5.1 导演的声音
5.2 美国的三位当代导演
5.3 美国之外的三位当代导演
第6 章 文本阐释
6.1 个案研究: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
6.2 内在/外在
6.3 年轻/年老
6.4 男性/女性
6.5 政治/社会/心理
6.6 基 调
第7 章 摄影机
7.1 镜 头
7.2 摄影机机位
接近度
客观性
主观性摄影机机位
摄影机高度
7.3 摄影机运动
定点运动
运动中的运动
7.4 布 光
7.5 美术指导
7.6 声 音
7.7 剪 辑
连贯性
清 晰
戏剧性重点
新观念
平行动作
情感指南
基 调
主要人物
冲 突
故事形式
第8 章 演 员
8.1 选 角
8.2 人物弧线
8.3 题外话:演员作为导演
8.4 表演哲学
8.5 由表及里
8.6 由里及表
8.7 美国学派
8.8 欧洲学派
第二部分导演个案研究
第9 章 谢尔盖·爱森斯坦:历史辩证法
9.1 简 介
9.2 文本阐释
9.3 指导演员
9.4 指导摄影机
9.5 强调剪辑的导演手法
0 章 约翰·福特:诗意和英雄主义
10.1 简 介
《愤怒的葡萄》
《侠骨柔情》
《菲律宾浴血记》
《搜索者》
10.2 文本阐释
10.3 指导演员
10.4 指导摄影机
1 章 乔治·史蒂文斯:美国性格——欲望与良知
11.1 简 介
《寂寞芳心》
《古庙战茄声》
《二房东》
《郎心似铁》
《巨人传》
11.2 文本阐释
11.3 指导演员
11.4 指导摄影机
2 章 比利·怀尔德:生存危机
12.1 简 介
《失去的周末》
《日落大道》
《桃色公寓》
《双重赔偿》
12.2 文本阐释
12.3 指导演员
12.4 指导摄影机
3 章 恩斯特·刘别谦:浪漫的生命力
13.1 简 介
《天堂里的烦恼》
《妮诺契卡》
《街角的商店》
《生或死》
13.2 文本阐释
13.3 指导演员
13.4 指导摄影机
4 章 伊利亚·卡赞:戏剧作为生活
14.1 简 介
《街头恐慌》
《码头风云》
《伊甸之东》
《美国,美国》
14.2 文本阐释
14.3 指导演员
14.4 指导摄影机
5 章 弗朗索瓦·特吕弗:儿童礼赞
15.1 简 介
《四百下》
《偷吻》
《爱情飞逝》
《日以作夜》
15.2 文本阐释
15.3 指导演员
15.4 指导摄影机
6 章 罗曼·波兰斯基:生存的孤独
16.1 简 介
《罗斯玛丽的婴儿》
《唐人街》
《苔丝》
《钢琴家》
16.2 文本阐释
16.3 指导演员
16.4 指导摄影机
7 章 斯坦利·库布里克:现活的黑暗面
17.1 简 介
《2001 太空漫游》
《巴里·林登》
《全金属外壳》
《大开眼戒》
17.2 文本阐释
17.3 指导演员
17.4 指导摄影机
8 章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永远的童年
18.1 简 介
《大白鲨》
《奇兵》
《外星人E.T.》
《拯救大兵瑞恩》
18.2 文本阐释
18.3 指导演员
18.4 指导摄影机
9 章 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历史与个人生活的交会
19.1 简 介
《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
《克丽斯塔·卡拉格斯的第二次觉醒》
《玛丽安和朱莉安》
《玫瑰围墙》
19.2 文本阐释
19.3 指导演员
19.4 指导摄影机
第20 章 鲁卡斯·穆迪松:移情作用及其局限
20.1 简 介
《同窗之爱》
《在一起》
《永远的莉莉亚》
《心洞》
20.2 文本阐释
20.3 指导演员
20.4 指导摄影机
第21 章 卡特琳·布雷亚:的冲突
21.1 简 介
《罗曼史》
《姐妹》
《性喜剧》
《解剖》
21.2 文本阐释
21.3 指导演员
21.4 指导摄影机
第22 章 玛丽·哈伦:名流与平庸
22.1 简 介
《我射击了安迪·沃霍尔》
《美国精神病人》
22.2 文本阐释
22.3 指导演员
22.4 指导摄影机
第23 章 结 语
附录 寻找导演思维
读解剧本的策略
走向阐释
选择导演思维
出版后记
作者介绍
著者简介
肯·丹西格(Ken Dancyger),从事编剧教学数十年,任教于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曾为广播及电视台编过多部戏剧节目与纪录片,并以剧本顾问的身份活跃于美国和整个欧亚地区,著有《套路的剧作法》《电影与视频剪辑技术》《全球化的剧本写作》等。他的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全世界电影教学课程的核心教材,已出版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十余种译本。十八年来,他开办的编剧、后期工作室遍及南美洲、德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
译者简介
吉晓倩,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世界电影》杂志副编审。翻译作品有《酷天下:对一种流行的生活态度的剖析》《受难中的激情:卡尔 ·德莱叶的生平和电影》等。与人合译《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永不言败:温斯顿 ·丘吉尔的领导智慧》《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等书籍。另在《世界电影》《环球银幕》《电影艺术》上发表译文多篇。
文摘
序言
通读全书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视觉重塑手术”。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让你在描述具体电影场景时,不再是简单地复述“发生了什么”,而是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为什么是这样”的追问。比如,关于如何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展现人物的内心挣扎,书中提供的那些超越了传统戏剧冲突的影像解决方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教你模仿,而是教你理解“空间即情绪”,“光影即思想”的转化逻辑。这种对叙事工具的深刻理解,让我在合上书本后,看待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带上了一层微妙的“导演滤镜”——我开始留意光线的角度、构图的平衡,以及人物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这些都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剧本”。这本书真正培养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而不仅仅是分析电影的技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不拘泥于我们熟悉的那些“殿堂级”的经典作品,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那些边缘的、实验性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中去寻找创作的火花。作者似乎相信,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主流的缝隙之中。他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大胆尝试,即使这些尝试在当时并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它们在概念的探索上却为后来的影像语言开辟了道路。这种对“过程”和“探索精神”的重视,让我对那些充满冒险精神的创作者油生出更深的敬意。它让我意识到,导演的伟大,很多时候并不在于他最终呈现了多完美的成品,而在于他敢于在创作的十字路口做出最艰难、最不被看好的选择。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所有在创作中感到迷茫、寻求突破的人准备的一剂强心针,充满了对勇气和远见的赞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无数个大师的私人工作室,但这些工作室的门是半掩着的,你需要自己去推开,去摸索那些被精心隐藏的创作秘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似乎信手拈来就能从某个欧洲先锋派电影大师的早期作品,跳跃到当代亚洲新浪潮的某个片段,将看似不相关的创作手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谱系。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让整本书的论证显得极其扎实,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举个例子,当他分析某个特定镜头如何运用负空间来暗示角色的孤独感时,他会立刻拉出历史上不同时期为达到类似效果所采取的不同技术路径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地图”,让我知道那些我原本觉得随机的艺术选择,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基。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有着一种挑战读者的气质。有些章节的论述密度极高,涉及到的电影理论术语和历史背景知识如果脱离了作者的引导,可能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真正消化。但正是在这种略带“艰深”的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内容精确性的执着。他似乎不允许任何一个概念被模糊带过。特别是在探讨“观念解构”的部分,作者的笔触变得异常犀利,他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电影美学的赞美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叙事结构是如何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建立和固化的。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难得,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观影习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回报是,你对艺术作品的敏感度会提升一个量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导演”这个角色的传统认知。在读之前,我总觉得导演就是现场的指挥官,是把剧本变成影像的那个技术执行者,最多再加一点对演员的调教。但这本书显然把目光放得更远、更深了。它似乎在探讨一种更宏大的“导演哲学”,一种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社会议题进行对话的艺术。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虽然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位大师的案例了,但它描绘了那种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宏大叙事中,却又不让情感淹没主题的精妙平衡。那种对人性的洞察力,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让人不得不佩服。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过的那些经典电影,不再仅仅关注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是开始去解读导演在每一个光影、每一次剪辑背后隐藏的“意图”。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灯光、如何走机位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关于视觉叙事、关于观念传达的深度思辨空间。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去理解艺术创作如何承载和影响文化思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