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课程教学进度表,供教师参考。本书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书后附录详细介绍了40个发明原理,并提供了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和解决方法。
目 录 前言 课程教学进度表 D1章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1.1 发明与创新 1.1.1 发现和发明
目 录
前言
课程教学进度表
D1章 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1.1 发明与创新
1.1.1 发现和发明
1.1.2 创造与创新
1.1.3 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
1.2 什么是科技创新
1.2.1 科技创新体系
1.2.2 创新文化与环境
1.2.3 创新发展
1.3 知识创新的内涵
1.3.1 特征
1.3.2 形式与能力
1.3.3 知识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源泉
1.4 管理创新及其4个阶段
1.4.1 管理创新的内容
1.4.2 管理创新的4个阶段
1.4.3 基本条件
1.4.4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1.5 国家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
1.6 脑洞大开: 在D二届SJ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7 实验与思考:熟悉科技创新与知识创新
D2章 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
2.1 试错法
2.2 头脑风暴法
2.2.1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
2.2.2 头脑风暴小组的成员
2.2.3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
2.2.4 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技巧
2.2.5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2.3 形态分析法
2.3.1 特点
2.3.2 实施步骤
2.3.3 形态分析法的优缺点
2.4 和田十二法
2.5 脑洞大开:无人驾驶和拼车会革了传统汽车商的命吗?
2.6 实验与思考:头脑风暴法实践
D3章 创新思维与技法
3.1 思维定势
3.2 创造性思维方式
3.2.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2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3.2.3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3.2.4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3.3 泛化思维视角
3.3.1 改变思考方向
3.3.2 转换问题
3.4 创造性思维技法
3.4.1 整体思考法
3.4.2 多屏幕法
3.4.3 尺寸-时间-成本分析(STC算子)
3.4.4 资源-时间-成本分析(RTC算子)
3.4.5 金鱼法
3.5 因果分析法
3.5.1 常见的因果分析方法
3.5.2 因果轴分析方法
3.6 资源分析法
3.6.1 特征
3.6.2 分类
3.6.3 资源分析方法
3.7 脑洞大开:中国“互联网+”与美国“新硬件时代”
3.8 实验与思考: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
D4章 TRIZ创新方法基础
4.1 TRIZ创新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4.1.1 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
4.1.2 TRIZ的发展历程
4.1.3 TRIZ的未来发展
4.2 发明的5个级别
4.2.1 发明的创新水平
4.2.2 发明级别的划分
4.2.3 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
4.3 TRIZ的重要概念
4.3.1 核心思想
4.3.2 技术系统
4.3.3 功能
4.3.4 矛盾与冲突
4.3.5 理想度、理想系统与Z终理想解
4.4 理想化方法的应用
4.5 脑洞大开:虚拟时代已来,手环手表求稳
4.6 实验与思考:阿奇舒勒的5个发明级别
D5章 技术系统的进化
5.1 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
5.2 S曲线及其作用
5.2.1 S曲线
5.2.2 技术预测
5.3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5.3.1 3条生存法则
5.3.2 5条发展法则
5.3.3 进化法则的本质和作用
5.4 裁剪
5.4.1 裁剪原理和过程
5.4.2 裁剪对象的选择
5.4.3 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
5.5 脑洞大开:从模仿到创新,中国用了15年时间
5.6 实验与思考:用Z终理想解启迪创造性思维
D6章 发明原理与应用
6.1 发明原理的由来
6.2 原理1:分割
6.3 原理2:抽取
6.4 原理10:预先作用
6.5 原理13:反向作用
6.6 原理15:动态特性
6.7 原理18:机械振动
6.8 原理19:周期性作用
6.9 原理28:机械系统替代
6.10 原理32: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
6.11 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
6.12 脑洞大开:万物互联需要高速移动网络的支持
6.13 实验与思考:熟悉与应用嵌套(套娃)原理
D7章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7.1 技术矛盾
7.2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7.3 矛盾矩阵
7.4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
7.4.1 分析技术系统
7.4.2 定义技术矛盾
7.4.3 解决技术矛盾
7.5 矛盾矩阵的发展
7.6 脑洞大开:收购阿朗推动诺基亚创新
7.7 实验与思考: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
D8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8.1 物理矛盾
8.1.1 物理矛盾的定义
8.1.2 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
8.1.3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8.2 11个分离原理
8.3 4种分离方法
8.3.1 时间分离
8.3.2 空间分离
8.3.3 条件分离
8.3.4 系统级别上的分离
8.4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8.4.1 分析技术系统
8.4.2 定义物理矛盾
8.4.3 解决物理矛盾
8.5 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
8.6 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
8.7 脑洞大开:行李箱被颠覆式创新
8.8 实验与思考: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
D9章 科学效应与应用
9.1 效应与社会效应
9.1.1 羊群效应
9.1.2 蝴蝶效应
9.1.3 青蛙效应
9.1.4 木桶效应
9.1.5 酒与污水定律
9.1.6 蘑菇管理
9.1.7 80/20效率法则
9.2 科学效应及其作用
9.3 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
9.4 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
9.5 脑洞大开:“+互联网”与“互联网+”
9.6 实验与思考:科学效应应用实践
D10章 工业工程方法
10.1 工业工程基础
10.1.1 定义
10.1.2 专业地位
10.1.3 作用
10.1.4 工业工程意识
10.1.5 常用技术
10.2 工作研究
10.2.1 工作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10.2.2 工作研究的步骤
10.3 人因工程
10.4 物流工程
10.5 生产运作与管理
10.5.1 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
10.5.2 生产运作管理的任务与目的
10.5.3 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和技能
10.5.4 从管理角度的分类
10.6 脑洞大开:机器人会逐渐融入生活
10.7 实验与思考:工业工程方法实践
D11章 精益生产与精益物流
11.1 精益生产
11.1.1 发展过程
11.1.2 定义
11.1.3 实质
11.1.4 ZJ目标
11.1.5 管理工具
11.1.6 管理原则
11.2 精益物流
11.2.1 目标
11.2.2 方法
11.2.3 系统基本框架
11.3 现场管理
11.3.1 5S管理
11.3.2 目视管理
11.3.3 定置管理
11.4 脑洞大开:跨境电商的2016
11.5 实验与思考:精益生产应用实践
D12章 六西格玛管理体系
12.1 什么是六西格玛
12.1.1 六西格玛管理的定义
12.1.2 历史由来
12.2 主要作用
12.3 组织结构
12.4 主要流程
12.5 管理特征
12.6 六西格玛设计
12.7 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的对比
12.8 脑洞大开:未来Z强大的计算设备——汽车
12.9 课程实验总结
附录
附录A 40个发明原理
附录B 39×39矛盾矩阵
附录C 物理效应
附录D 化学效应
附录E 几何效应
附录F 部分参考答案和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这本《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的读后感,我想从一个初创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角度来分享。我们公司刚刚起步,面临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差异化优势的挑战。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点拨迷津的钥匙。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样做就能成功”,而是更侧重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产生创新想法的思维框架。书中对“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常常陷入“头脑风暴”但结果却杂乱无章,这本书教会我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方法来梳理和评估这些想法,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并且提供了一些方法来从失败中学习,这大大缓解了团队对于试错的恐惧,鼓励我们更大胆地去尝试。此外,书中关于“跨界融合”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理念如何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它提到了生物技术如何启发了人工智能的设计,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了用户体验的创新。这些都为我们团队在寻找潜在合作伙伴和拓展业务边界时提供了新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指南,而更像是一本培养创新“基因”的教科书,它帮助我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和趋势分析类的书籍。《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与未来趋势的深度对话。它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技世界。书中对于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介绍,让我对这些技术的发展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展示了这些技术“是什么”,更着重于“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例如,书中关于个性化医疗的畅想,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个体健康;关于智能城市的描绘,则勾勒出了一个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图景。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现状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技术发展的“创新思维”本身。它剖析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是如何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从看似不可能中找到突破口的。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比单纯的技术介绍更能打动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更加关注那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创新力量,并且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研究颇感兴趣的学者,我偶然翻阅了《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这本书,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科技理论著作,没想到它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科技成就,而是将科技创新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它巧妙地将不同时代的创新思维模式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文化观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深受人类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书中对工业革命时期创新精神的解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那个时代能够迸发出如此多的颠覆性技术。同时,它也探讨了信息时代下的创新特点,以及知识产权、伦理道德等问题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创新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而是将其延伸到艺术、哲学、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创新思维的普适性和交叉性。这让我认识到,一个时代的进步,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科技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为我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向,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平日里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深入研究某个领域。《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我理解了“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书中分享了许多来自不同行业的创新案例,这些案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解决痛点”的论述,它让我明白,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源于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深刻洞察和解决。例如,书中提到的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来提升工作效率,如何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来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这些都直接 relate 到我的工作。此外,这本书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进行头脑风暴、分析问题、评估方案。它并没有强求我成为一个“发明家”,而是鼓励我成为一个更具“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职场人士。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能力的升级。我开始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且尝试用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它们,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工作表现,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工程师,一辈子都在和技术打交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惊喜和启发。它没有停留在对过去辉煌成就的回顾,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前瞻的姿态,引领我探索未来的科技图景。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科技的介绍,虽然有些术语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作者用非常清晰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逐渐理解其核心概念和应用前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颠覆性创新”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是如何最终引发巨大变革的。这让我重新思考了我过去的一些技术理念,并且认识到,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也需要保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这本书还探讨了创新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感觉到,即使我已经退休,仍然可以继续学习,继续思考,并且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和参与科技的进步。这本书,让我这位老工程师,又重新焕发了对未来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