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4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与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 Spender) 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一行人先后游历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无锡、上海、桂林、广州等地。著名诗人、评论家斯 彭德用文字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师的霍克尼,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面貌。对于他们来说,《中国日记》的内容“就像三个小学生第一次出远门一样新鲜”。
没有哪一对结伴旅行者像画家、摄影师、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大卫·霍克尼和诗人、批评家、小说家斯蒂芬·斯彭德一样融洽而天赋异禀。他们共同的才华让这本图文并茂的中国行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霍克尼在旅行途中完成的艺术作品以及斯彭德充满洞察力的文字一同记录了广阔而壮丽的景象:长城、玉佛禅寺、明十三陵神道上的动物雕像、桂林神奇的山水景色…他们也描绘了中国当时日常生活的风貌:上海商店橱窗外的拥挤状况,广州儿童公园内的旋转木马,如镜一般倒映天空的稻田,成千上万的自行车大军以及霍克尼在杭州运河岸边作画时“被可爱的孩子们团团围住”的情景。
斯蒂芬·斯彭德和大卫·霍克尼各自通过文字和图像诉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关于他们在中国碰到的诗人、画家们,也有关于他们对中国各年龄段普通人的观察。霍克尼——他用奇异、独特而幽默的视角——创作出本书内的158 幅优美插图。
旁听这些充满智慧的旅行者在中国进行的众多谈话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这些谈话富有启发性,既严肃又轻松。通过他们的眼睛观察中国日常或奇特的生活同样是一种享受。
##还很有趣
评分 评分##绝大部分人对大卫霍克尼的印象应该都局限于他泳池系列的作品,如果你不是专业研究的话。对他感兴趣也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作品实在画的太令人遐思了,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就拿起来读了。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无论是霍克尼为代表的“外国人”,还是以林先生为代表的大陆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对方,隔着意识形态、隔着思维层面、共同体验的中国生活。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产生一种十分熟悉的感受,这个感受就像是我大二的时候曾经对朝鲜十分好奇,所以在网上读了各种关于人们去朝鲜的游记以及听了好几个在21世纪初去朝鲜交流学习的同学的podcast,文字间透露出的感受是相同的。我的印象不同于短评中的其他朋友,如果摒弃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隔阂,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三四十年前的中国的书,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真实,但又带着一层纱。
评分##八十年代旅行团,他们跟诗人聊天
评分最大的槽点在于无耻的编辑,居然把霍克尼的素描放一个满版,之后再把其中局部放大一点再放一个满版!这样的情况有不止3次之多,而且根本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排,与上下文不存在任何关系,只是为了“显得”图片很多,欺骗读者的伎俩。真是无耻至极。
评分##从歪果仁眼里看中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会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察觉出很多不可思议。80年代我未曾经历,但从书里的客观“流水账”来看我也感同身受。DH对艺术、绘画以及SS对历史政治的见解在书里虽然没有大面积阐述,但都能在必要的时候提及,感触颇深。
评分##很喜欢图文不完全相关的排版方式,每天翻几页很有趣味。
评分##三个傻傻的老外(感觉性质跟美国人去苏联,中国人去朝鲜差不多
评分##八十年代旅行团,他们跟诗人聊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