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肤之目》自1996年第一版问世,便成为经典的建筑理论著作。对每一位初次习读尤哈尼·帕拉斯玛经典文章的学生来说,《肌肤之目》是一种启示,它具说服力地为建筑文化提供全然崭新的见解。《肌肤之目 建筑与感官(原著第三版)》新加入了建筑作家和教育家彼得·迈克凯恩斯(Peter MacKeith)的文章,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帕拉斯玛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些文字将帕拉斯玛的个人传记与建筑思考的概要相结合,后者包括其起源,与北欧及欧洲古今思想的关系。这篇文章关注的重点是帕拉斯玛从根本上对待建筑人性、深刻、敏感的态度,并使读者了解他。这些配图来自帕拉斯玛的草图和他自己的摄影。
##感性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感性碎片如何可以与大家的共有的经验取得关联,并得以物化,对于建筑师来说,也许只有拿作品来证明。
评分##太爱这本了。建筑真是微妙极了,它并非印刷品上平整的立面、而是实存的空间;不止是注视的对象、更牵涉多种感觉的唤起。当走入建筑时,我们的记忆与想象被唤起,时间、空间与物质趋向同一,世界微缩入建筑空间之中,我们的身体成为建筑(反之亦然)。
评分##芬兰帕拉斯玛教授的一本很好的书。
评分##对视觉/理性统治的现象学批判,对综合感官、记忆、存在等现象学approach的简介,也引出一些有意思的文献,总的来说很浅的一本小书。翻译很好,装帧还采用了很“感官”的布衣金字,哈哈...
评分小书,易读,但闪闪发光,也是打开了自己感知建筑氛围的一扇窗。环境心理学课老师排之与空间诗学并读,私以为也是承卒姆托氛围及现象、感受之说,整条脉络可从中窥见一斑。 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一,借我认为的康德认识论解释,感官之体会按程度可能可分: 1意识世界的被动感知; 2意识世界于现象世界互动取得现象信息的反馈,物理的感知; 3意识世界借超越的现象世界做平台与更多可能的意识或现象进行跨时间空间的信息交互,取得反馈的复杂信息,或许谓之氛围之氛围。 二,私以为于逻辑上做五感关系的划定毫无意义,应当从“认识”这个活动本身出发,重新认识所谓氛围究竟为何物,再谈“空间”,后再论其可能的“诗学”,不论结构抑或温度。 三,叙事于氛围可能在 一,3 层次并作用于人的空间感知。
评分##关于建筑设计的哲学散文
评分##全文充斥着对各个哲学家、作家、建筑师的文字的引用,实在让人无法接受,作者自己的观点占据的篇幅极小,这使得他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既缺乏深度又少了诚意,相比之下更喜欢卒姆托的《思考建筑》
评分##有所得
评分##感性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感性碎片如何可以与大家的共有的经验取得关联,并得以物化,对于建筑师来说,也许只有拿作品来证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