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包邮)HG简明电镀工艺手册 傅绍燕 编著 9787122299673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区域包邮)HG简明电镀工艺手册 傅绍燕 编著 9787122299673 化学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绍燕 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电镀
  • 工艺
  • 手册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傅绍燕
  • 工业技术
  • 金属表面处理
  • 电镀技术
  • 9787122299673
  • 区域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京文联发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9673
商品编码:26800382262

具体描述

第1篇电镀基本概念和基础资料 
第1章电镀基本概念001 
1.1概述001 
1.2电极电位001 
1.3电极的极化004 
1.4过电位及氢过电位005 
1.4.1过电位005 
1.4.2氢过电位005 
1.5析出电位006 
1.6电化当量007 
1.6.1常用金属及某些元素的电化当量007 
1.6.2金属合金的电化当量008 
1.7电镀溶液对镀层的影响008 
1.8工艺操作条件对镀层的影响009 
1.9电沉积时析氢对镀层的影响010 
1.10基体金属对镀层的影响011 
1.11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012 
1.11.1概述012 
1.11.2影响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的因素012 
1.12电流效率014 
1.13常用镀种对直流电源纹波系数的要求015 
1.14镀层硬度015 
1.15电镀基本计算016 
1.15.1沉积金属质量、镀层厚度及电镀时间的计算016 
1.15.2阴极电流密度及电流效率的计算016 
1.15.3镀层沉积速度的计算017 
1.15.4镀层金属沉积时间与阴极电流密度的关系017 
1.15.5镀层金属的质量018 
1.16电镀零件面积的计算019 

第2章镀覆层选择及其厚度系列020 
2.1镀覆层选择020 
2.1.1概述020 
2.1.2镀覆层选择考虑的因素021 
2.1.3根据制品的用途选择金属镀覆层021 
2.1.4互相接触金属的镀层选择022 
2.1.5钢铁零件防护体系的选择023 
2.1.6铝及铝合金零件防护层的选择025 
2.1.7镁合金零件防护层的选择025 
2.1.8铜及铜合金零件防护层的选择025 
2.1.9钛合金零件防护层的选择026 
2.1.10其他金属零件防护层的选择026 
2.2镀覆层厚度系列027 
2.2.1概述027 
2.2.2锌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28 
2.2.3镉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30 
2.2.4铜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32 
2.2.5锡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33 
2.2.6镍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33 
2.2.7工程用铬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36 
2.2.8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厚度系列036 
2.2.9塑料上镍+铬电镀层厚度系列042 
2.2.10铅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43 
2.2.11铁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43 
2.2.12银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44 
2.2.13金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045 
2.2.14锌合金铸件防护装饰性镀层的厚度045 
2.2.15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厚度系列046 
2.2.16铜-锡合金镀层厚度系列047 

第3章镀覆层标识方法049 
3.1金属镀覆及化学处理标识方法049 
3.1.1标识的组成部分049 
3.1.2标识方法的排列顺序049 
3.1.3金属镀覆方法及化学处理常用符号050 
3.2典型镀覆层的标识示例050 
3.2.1金属基体上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标识050 
3.2.2塑料上镍+铬电镀层标识051 
3.2.3金属基体上装饰性镍、铜+镍电镀层标识051 
3.2.4钢铁上锌电镀层、镉电镀层的标识052 
3.2.5工程用铬电镀层标识052 
3.2.6工程用镍电镀层标识053 
3.2.7化学镀(自催化)镍-磷合金镀层标识053 
3.2.8工程用银和银合金电镀层标识054 
3.2.9工程用金和金合金镀层标识054 
3.2.10金属基体上锡和锡合金镀层标识055 

第2篇电镀单金属 
第4章电镀前处理056 
4.1镀件镀覆前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056 
4.1.1镀覆前金属零部件的一般要求056 
4.1.2镀覆前消除应力的热处理要求057 
4.1.3镀覆前表面粗糙度的要求057 
4.2电镀前处理方法058 
4.3机械前处理058 
4.3.1喷砂059 
4.3.2滚光062 
4.3.3刷光064 
4.3.4磨光065 
4.3.5抛光069 
4.3.6成批光饰070 
4.4除油075 
4.4.1概述075 
4.4.2有机溶剂除油076 
4.4.3化学除油077 
4.4.4碱液除蜡083 
4.4.5电化学除油084 
4.4.6超声波清洗除油085 
4.4.7擦拭除油和滚筒除油086 
4.5浸蚀086 
4.5.1概述086 
4.5.2浸蚀常用的酸和缓蚀剂的作用及其功能087 
4.6化学浸蚀088 
4.6.1钢铁零件的化学浸蚀088 
4.6.2不锈钢零件的化学浸蚀091 
4.6.3铜及铜合金零件的化学浸蚀092 
4.6.4铝及铝合金零件的化学浸蚀093 
4.6.5锌及锌合金零件的化学浸蚀095 
4.6.6镁及镁合金零件的化学浸蚀095 
4.6.7其他金属零件的化学浸蚀096 
4.7电化学浸蚀097 
4.8去接触铜、除浸蚀残渣099 
4.9工序间防锈100 
4.10化学抛光101 
4.10.1钢铁件的化学抛光101 
4.10.2不锈钢件的化学抛光102 
4.10.3铜及铜合金件的化学抛光103 
4.10.4铝及铝合金件的化学抛光104 
4.10.5其他金属件的化学抛光105 
4.11电化学抛光106 
4.11.1钢铁件的电化学抛光106 
4.11.2不锈钢件的电化学抛光107 
4.11.3铜及铜合金件的电化学抛光108 
4.11.4铝及铝合金件的电化学抛光109 
4.11.5镍及镍镀层的电化学抛光110 

第5章镀锌111 
5.1概述111 
5.2氰化镀锌111 
5.2.1概述111 
5.2.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12 
5.2.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14 
5.2.4工艺规范的影响115 
5.2.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15 
5.3锌酸盐镀锌116 
5.3.1概述116 
5.3.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16 
5.3.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19 
5.3.4工艺规范的影响119 
5.3.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20 
5.4氯化钾镀锌120 
5.4.1氯化钾镀锌的特点121 
5.4.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21 
5.4.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23 
5.4.4工艺规范的影响125 
5.4.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25 
5.5氯化铵镀锌126 
5.5.1概述126 
5.5.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26 
5.5.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27 
5.5.4工艺规范的影响128 
5.5.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28 
5.6硫酸盐镀锌129 
5.6.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29 
5.6.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30 
5.6.3工艺规范的影响130 
5.7除氢处理131 
5.8锌镀层钝化处理131 
5.8.1概述131 
5.8.2锌镀层钝化处理方法132 
5.9锌镀层铬酸盐钝化132 
5.9.1铬酸盐钝化机理132 
5.9.2高铬酸盐钝化135 
5.9.3低铬酸盐钝化136 
5.9.4超低铬酸盐钝化139 
5.9.5军绿色钝化141 
5.9.6黑色钝化143 
5.9.7金黄色钝化144 
5.10三价铬钝化145 
5.10.1三价铬彩色钝化145 
5.10.2三价铬蓝白色钝化147 
5.10.3三价铬黑色钝化149 
5.11无铬钝化151 
5.11.1钛酸盐钝化151 
5.11.2钼酸盐钝化152 
5.11.3硅酸盐钝化154 
5.11.4稀土盐钝化处理154 
5.11.5植酸钝化处理155 
5.11.6无铬钝化剂155 
5.12不合格锌镀层的退除156 

第6章镀镉157 
6.1概述157 
6.2氰化镀镉158 
6.2.1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58 
6.2.2工艺规范的影响159 
6.2.3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60 
6.3硫酸盐镀镉160 
6.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60 
6.3.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61 
6.3.3工艺规范的影响161 
6.4氨羧配位化合物镀镉162 
6.5有机多膦酸盐(HEDP)镀镉162 
6.6镉镀层的后处理163 
6.6.1镉镀层的出光163 
6.6.2镉镀层的钝化163 
6.7除氢164 
6.8不合格镀层的退除164 

第7章镀锡166 
7.1概述166 
7.1.1锡镀层的要求和用途166 
7.1.2镀锡的工艺方法167 
7.2硫酸盐镀锡167 
7.2.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68 
7.2.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69 
7.2.3工艺规范的影响170 
7.2.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71 
7.3甲基磺酸盐镀锡171 
7.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71 
7.3.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72 
7.3.3工艺规范的影响173 
7.3.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73 
7.4氟硼酸盐镀锡174 
7.4.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74 
7.4.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及溶液维护174 
7.5碱性镀锡175 
7.5.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75 
7.5.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76 
7.5.3工艺规范的影响176 
7.5.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76 
7.6晶纹镀锡177 
7.6.1工艺方法及操作要点177 
7.6.2镀液组成及工艺过程177 
7.7锡镀层防变色处理178 
7.8不合格锡镀层的退除179 

第8章镀铜180 
8.1概述180 
8.2铜镀层的应用181 
8.3预镀及预浸渍处理181 
8.4镀铜种类及镀铜前处理工艺流程183 
8.5氰化镀铜184 
8.5.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85 
8.5.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86 
8.5.3工艺规范的影响188 
8.5.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88 
8.6硫酸盐酸性镀铜189 
8.6.1概述189 
8.6.2镀液类型、组成及工艺规范189 
8.6.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193 
8.6.4工艺规范的影响195 
8.6.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196 
8.6.6光亮酸性镀铜后的除膜196 
8.7焦磷酸盐镀铜197 
8.7.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198 
8.7.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200 
8.7.3工艺规范的影响202 
8.7.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203 
8.8有机多膦酸(HEDP)镀铜203 
8.8.1概述203 
8.8.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04 
8.8.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204 
8.8.4工艺规范的影响205 
8.9柠檬酸盐镀铜205 
8.9.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06 
8.9.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207 
8.9.3工艺规范的影响207 
8.10其他镀铜208 
8.10.1草酸盐镀铜208 
8.10.2乙二胺镀铜209 
8.10.3酒石酸盐镀铜210 
8.10.4商品镀铜溶液211 
8.11不合格铜镀层的退除212 

第9章镀镍214 
9.1概述214 
9.2镀镍添加剂215 
9.2.1镀镍添加剂的分类215 
9.2.2光亮镀镍添加剂的技术性能要求217 
9.2.3镀镍添加剂中间体218 
9.3普通镀镍221 
9.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21 
9.3.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222 
9.3.3工艺规范的影响223 
9.3.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224 
9.4镀多层镍225 
9.4.1多层镍的组合形式及耐蚀性225 
9.4.2单层镍和双层镍体系226 
9.4.3三层镍体系227 
9.4.4四层镍体系228 
9.5半光亮镀镍228 
9.5.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28 
9.5.2半光亮镀镍用的添加剂230 
9.5.3镀液的日常维护和管理231 
9.6光亮镀镍231 
9.6.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31 
9.6.2镀液的日常维护和管理236 
9.7镀高硫镍237 
9.7.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37 
9.7.2镀液的日常维护239 
9.8封闭镀镍239 
9.8.1概述239 
9.8.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40 
9.8.3镀液的日常维护242 
9.9镀高应力镍242 
9.9.1概述242 
9.9.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43 
9.9.3镀高应力镍的质量控制与管理244 
9.10镀缎面镍244 
9.10.1概述244 
9.10.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45 
9.10.3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的影响247 
9.11镀黑镍248 
9.11.1镀液成分及工艺规范248 
9.11.2镀液的日常维护和管理249 
9.12镀枪色镍及其合金250 
9.12.1概述250 
9.12.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50 
9.12.3镀液成分及工艺规范的影响 252 
9.12.4镀液维护和去除杂质252 
9.13柠檬酸盐镀镍252 
9.1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52 
9.13.2镀液的控制与维护253 
9.14氯化物镀镍253 
9.14.1高氯化物镀镍253 
9.14.2强酸性全氯化物镀镍254 
9.15氨基磺酸盐镀镍254 
9.15.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55 
9.15.2镀液的控制与维护255 
9.16深孔零件镀镍255 
9.16.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56 
9.16.2添加剂的作用及工艺规范的影响257 
9.16.3镀层处理257 
9.17不合格镍镀层的退除258 

第10章镀铬260 
10.1概述260 
10.2镀铬工艺的特点261 
10.3镀铬用阳极262 
10.4普通镀铬263 
10.4.1概述263 
10.4.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63 
10.4.3镀液成分的影响265 
10.4.4工艺规范的影响267 
10.4.5提高铬镀层结合力的措施269 
10.4.6铬镀层的渗氢和除氢271 
10.4.7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272 
10.5防护-装饰性镀铬273 
10.5.1概述273 
10.5.2一般防护-装饰性镀铬273 
10.5.3高耐蚀性-装饰镀铬274 
10.6镀硬铬275 
10.6.1概述275 
10.6.2镀硬铬的工艺要求275 
10.6.3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76 
10.7滚镀铬277 
10.8复合镀铬279 
10.8.1复合镀铬与普通镀铬的比较279 
10.8.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79 
10.9自动调节镀铬280 
10.10快速镀铬281 
10.11冷镀铬282 
10.12四铬酸盐镀铬282 
10.13双层镀铬283 
10.14镀乳白铬284 
10.15镀黑铬285 
10.15.1概述285 
10.15.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85 
10.15.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287 
10.15.4工艺规范的影响288 
10.15.5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288 
10.16松孔镀铬288 
10.16.1概述288 
10.16.2松孔镀铬的加工方法289 
10.16.3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290 
10.16.4松孔铬镀层的影响因素290 
10.17三价铬镀铬292 
10.17.1概述292 
10.17.2硫酸盐三价铬镀铬293 
10.17.3氯化物三价铬镀铬295 
10.17.4商品添加剂的三价铬镀铬297 
10.17.5三价铬镀铬用的阳极298 
10.17.6三价铬镀液中杂质的影响及去除方法299 
10.18三价铬镀黑铬300 
10.19低铬酸镀铬301 
10.20稀土镀铬303 
10.21不合格铬镀层的退除304 

第11章镀铅307 
11.1概述307 
11.2氟硼酸盐镀铅307 
11.2.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07 
11.2.2镀液中主要成分的作用308 
11.2.3工艺规范的影响309 
11.2.4杂质的影响及处理方法309 
11.3甲基磺酸盐镀铅309 
11.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10 
11.3.2镀液成分及工艺规范的影响310 
11.4其他溶液镀铅310 
11.5不合格镀层的退除311 

第12章镀铁312 
12.1概述312 
12.2氯化物镀铁312 
12.2.1概述312 
12.2.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13 
12.2.3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14 
12.2.4氯化物低温镀铁技术315 
12.3硫酸盐镀铁316 
12.4氨基磺酸盐镀铁317 
12.5氟硼酸盐镀铁317 
12.6不合格镀层的退除318 

第13章镀银319 
13.1概述319 
13.2氰化镀银320 
13.2.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20 
13.2.2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322 
13.2.3工艺规范的影响323 
13.3无氰镀银324 
13.3.1硫代硫酸盐镀银324 
13.3.2亚氨基二磺酸铵(NS)镀银325 
13.3.3磺基水杨酸镀银326 
13.3.4烟酸镀银326 
13.4镀银的前处理327 
13.5镀银的后处理328 
13.6银镀层防变色处理329 
13.6.1化学钝化329 
13.6.2电解钝化330 
13.6.3浸涂有机防变色剂331 
13.6.4电泳涂覆层332 
13.6.5已变色银镀层的处理332 
13.7不合格银镀层的退除333 

第14章镀金334 
14.1概述334 
14.2氰化镀金335 
14.2.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35 
14.2.2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38 
14.3柠檬酸盐镀金338 
14.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39 
14.3.2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40 
14.4亚硫酸盐镀金341 
14.4.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41 
14.4.2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42 
14.5丙尔金镀金343 
14.5.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43 
14.5.2镀液维护344 
14.6商品添加剂的镀金工艺规范344 
14.7不合格金镀层的退除346 

第15章镀钯、镀铑、镀铂、镀铟347 
15.1镀钯347 
15.1.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47 
15.1.2溶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48 
15.1.3不合格钯镀层的退除349 
15.2镀铑350 
15.2.1硫酸型镀铑溶液350 
15.2.2磷酸型镀铑溶液351 
15.2.3氨基磺酸型镀铑溶液352 
15.2.4不合格铑镀层的退除352 
15.3镀铂353 
15.3.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53 
15.3.2镀液成分和工艺规范的影响354 
15.3.3不合格铂镀层的退除355 
15.4镀铟355 
15.4.1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355 
15.4.2不合格铟镀层的退除357 

第3篇电镀合金 
第16章电镀合金概论358 
16.1概述358 
16.2电镀合金的分类及用途359 
16.3金属共沉积的基本条件359 
16.4实现金属共沉积的措施359 
16.5金属共沉积的类型360 
16.6电镀合金的阳极361 

第17章电镀防护性合金362 
17.1概述362 
17.2电镀Zn-Ni合金362 
17.2.1碱性锌酸盐镀Zn-Ni合金362 
17.2.2氯化物镀Zn-Ni合金364 
17.2.3硫酸盐镀Zn-Ni合金366 
17.2.4硫酸盐-氯化物镀Zn-Ni合金367 
17.2.5钕铁硼永磁材料镀Zn-Ni合金367 
17.2.6Zn-Ni合金镀层的钝化处理368 
17.2.7Zn-Ni合金镀层的除氢处理370 
17.2.8不合格Zn-Ni合金镀层的退除370 
17.3电镀Zn-Fe合金370 
17.3.1镀高铁Zn-Fe合金371 
17.3.2镀低铁Zn-Fe合金372 
17.3.3低铁Zn-Fe合金镀层的钝化处理374 
17.4电镀Zn-Co合金376 
17.4.1氯化物镀Zn-Co合金376 
17.4.2碱性锌酸盐镀Zn-Co合金377 
17.4.3硫酸盐镀Zn-Co合金378 
17.4.4Zn-Co合金镀层的钝化处理378 
17.5电镀Sn-Zn合金379 
17.5.1氰化镀Sn-Zn合金379 
17.5.2柠檬酸盐镀Sn-Zn合金381 
17.5.3葡萄糖酸盐镀Sn-Zn合金382 
17.5.4焦磷酸盐镀Sn-Zn合金382 
17.5.5碱性锌酸盐镀Sn-Zn合金383 
17.5.6Sn-Zn合金的钝化处理383 
17.5.7不合格Sn-Zn合金镀层的退除385 
17.6电镀Zn-Cd合金385 
17.6.1氰化镀Zn-Cd合金385 
17.6.2硫酸盐和氨基磺酸盐镀Zn-Cd合金386 
17.7电镀Zn-Mn合金386 
17.8电镀Zn-Cr合金387 
17.9电镀Zn-Ti合金389 
17.10电镀Cd-Ti合金390 
17.11电镀Zn-Ni-Fe合金391 
17.12电镀Zn-Fe-Co合金393 
17.13电镀Zn-Co-Mo合金393 

第18章电镀装饰性合金394 
18.1概述394 
18.2电镀Cu-Zn合金394 
18.2.1概述394 
18.2.2氰化镀Cu-Zn合金395 
18.2.3酒石酸盐镀Cu-Zn合金398 
18.2.4焦磷酸盐镀Cu-Zn合金399 
18.2.5HEDP镀Cu-Zn合金400 
18.2.6甘油-锌酸盐镀Cu-Zn合金400 
18.2.7镀Cu-Zn合金的后处理401 
18.2.8不合格Cu-Zn合金镀层的退除402 
18.3电镀Cu-Sn合金402 
18.3.1概述402 
18.3.2高氰镀Cu-Sn合金403 
18.3.3低氰镀Cu-Sn合金407 
18.3.4焦磷酸盐镀Cu-Sn合金408 
18.3.5柠檬酸盐镀Cu-Sn合金410 
18.3.6不合格Cu-Sn合金镀层的退除411 
18.4电镀Ni-Fe合金411 
18.4.1概述411 
18.4.2镀液组成及工艺规范412 
18.4.3镀液成分及工艺规范的影响414 
18.4.4不合格Ni-Fe合金镀层的退除415 
18.5电镀Sn-Ni合金415 
18.5.1概述415 
18.5.2氟化物镀Sn-Ni合金416 
18.5.3焦磷酸盐镀Sn-Ni合金416 
18.5.4镀黑色光亮Sn-Ni合金417 
18.5.5其他镀Sn-Ni合金418 
18.5.6不合格Sn-Ni合金镀层的退除419 
18.6电镀Sn-Co合金419 
18.7电镀Cu-Sn-Zn合金421 
18.7.1镀银白色Cu-Sn-Zn合金421 
18.7.2镀仿金Cu-Sn-Zn合金422 
18.7.3仿金镀层的镀后处理425 


《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精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的专业技术书籍。内容涵盖了多种先进的表面处理工艺,旨在为从事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生产制造及相关研发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书不涉及具体的电镀工艺细节,而是从更宏观、更广泛的角度,聚焦于表面处理技术的原理、方法、性能提升及应用拓展,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图谱。 第一章 材料表面处理的意义与发展概览 本章首先阐述了材料表面处理在现代工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材料性能的分析,引出表面改性对于提升材料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赋予特殊功能的重要性。随后,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早期的简单防护性处理,到如今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展示了该领域的技术革新和时代演进。重点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仿生学等前沿交叉学科在表面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先进表面处理工艺原理与分类 本章对当前主流的先进材料表面处理工艺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在于阐述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内容将包括但不限于: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详细介绍溅射、蒸发、离子镀等PVD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制备薄膜材料方面的优势,如高硬度、耐磨损、低摩擦系数等。探讨不同PVD工艺在不同基材上的应用,以及薄膜厚度、成分、微观结构等对性能的影响。 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 深入剖析CVD过程中的气相反应、表面吸附、化学反应及成膜机理。介绍等离子体增强CVD(PE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变种技术,及其在半导体、光学器件、硬质涂层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热喷涂技术: 涵盖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火焰喷涂、超音速火焰喷涂等多种热喷涂方法的原理,重点分析其在制备耐磨、耐腐蚀、隔热、导电等功能性涂层方面的优势。讨论涂层结合强度、孔隙率、涂层结构等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介绍激光熔覆、激光淬火、激光重熔、激光刻蚀等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高精度表面强化、形貌调控、功能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分析激光参数(功率、扫描速度、光斑尺寸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 深入探讨常压等离子体和低压等离子体在材料表面活化、清洗、改性方面的机理。阐述不同等离子体介质(气体种类、频率)对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其在提高材料粘接性、亲水性、杀菌等方面的应用。 溶胶-凝胶(Sol-Gel)技术: 详细介绍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水解、缩聚反应,以及在制备氧化物、复合氧化物薄膜和涂层方面的应用。重点探讨其在制备耐腐蚀、光学、催化等功能性涂层中的优势。 其他先进表面处理技术: 简要介绍离子注入、电化学沉积(除传统电镀外)、水热/溶剂热法制备纳米材料表面等新兴技术,拓展读者的视野。 第三章 表面处理的性能表征与评价 本章聚焦于对经过表面处理的材料进行科学、准确的性能表征与评价。内容将涵盖: 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 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形貌观察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表面成分和物相分析技术。 表面物理性能评价: 详细介绍硬度测试(如显微硬度计)、耐磨性测试(如砂轮磨损、往复磨损)、摩擦系数测试、接触角测量(表征亲疏水性)、附着力测试(如划格法、拉拔法)等方法。 表面化学性能评价: 阐述耐腐蚀性测试(如盐雾试验、电化学腐蚀测试)、抗氧化性测试、化学稳定性测试等。 表面功能性能评价: 针对不同功能性涂层,介绍相关的评价方法,如导电性测试、光学性能测试(透光率、反射率)、催化活性测试、生物相容性测试等。 非破坏性检测技术: 介绍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红外热成像等在表面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 功能化表面处理与应用拓展 本章着重于如何通过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赋予材料特定的功能,并探讨这些功能化表面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耐磨损与减摩表面: 介绍如何通过PVD、CVD、热喷涂等技术制备高硬度、低摩擦系数的涂层,如氮化物、碳化物、类金刚石碳(DLC)涂层,并分析其在刀具、模具、轴承、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耐腐蚀与抗氧化表面: 探讨如何制备致密、惰性的防护涂层,如陶瓷涂层、合金涂层、钝化处理等,以提高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分析其在化工设备、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装饰性与美学表面: 介绍如何通过PVD、电化学着色等技术实现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满足产品外观设计需求,如在消费电子、汽车内饰、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应用。 生物医用表面: 阐述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促进骨整合等,如制备钛涂层、羟基磷灰石涂层、抗菌涂层等,在植入体、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应用。 光学与电子功能表面: 介绍如何通过精密表面处理技术制备光学薄膜(如减反射膜、增透膜)、导电膜、半导体薄膜、集成电路中的表面结构等,在显示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 催化与传感表面: 探讨如何利用多相催化、光催化等表面功能,制备高效催化剂载体、传感器敏感层等,在环境治理、化学反应、生物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自清洁与智能表面: 介绍仿生超疏水表面、光响应性表面、温度响应性表面等智能功能表面的设计与制备,以及其在建筑、纺织、医疗等领域的潜力。 第五章 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表面处理技术 本章关注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与机遇。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分析传统表面处理工艺(如部分湿法工艺)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并介绍更加环保的替代工艺和技术,如无氰化物电镀、水性涂料、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表面处理方法。 节能降耗技术: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加热和冷却技术来降低能耗。 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介绍废弃表面处理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以及如何从源头减少废料产生。 环境友好型材料与工艺: 探讨生物基表面处理材料、可降解涂层、超临界流体等绿色工艺的应用前景。 生命周期评价(LCA): 介绍如何对表面处理过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以评估其对环境的整体影响,并指导技术的改进方向。 第六章 面向未来的表面处理技术展望 本章展望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智能化与自动化: 探讨如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表面处理过程的监控、优化和智能控制,实现精准化、柔性化生产。 多功能集成与协同效应: 强调将多种表面处理技术与材料设计相结合,实现表面性能的集成与协同,创造出具有复杂功能的新型材料。 纳米尺度与原子级精确控制: 展望在纳米尺度上进行更精确的表面结构设计和原子级精确的表面构建技术。 生物启发与仿生学应用: 深入探讨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设计和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仿生表面。 极端环境适应性表面: 关注在超高温、超低温、强辐射、高压等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材料表面防护与功能化需求。 与其他前沿技术的融合: 探讨表面处理技术与增材制造(3D打印)、柔性电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系统、前沿、实用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现代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精髓,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激发他们在这一快速发展领域进行创新研究与技术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虽然看起来很“手册”的样子,但我相信以傅绍燕老师的学识,里面的内容绝对不简单。我个人对电镀技术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但之前接触到的资料,总觉得不够深入,或者不够系统。这次看到这本书,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目前还在仔细研读,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关于“不同种类电镀液的性能特点与应用”的介绍。每种电镀液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艺。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性能对比和应用案例?另外,我也非常看重书中关于“表面活化与强化技术”的内容。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下,电镀层的性能提升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能够有效改善电镀层性能的方法?我还对书中关于“智能化电镀技术的发展趋势”非常感兴趣,比如如何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来提升电镀的效率和质量。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非常务实的感觉,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解决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还在循序渐进地学习。傅绍燕老师的名字,在电镀领域绝对是响当当的招牌,这让我在拿到书的时候就充满信心。我之前也接触过不少电镀方面的书籍,但很多要么太理论化,要么不够接地气。这本书,我感觉非常务实,而且内容很全面。我最迫切想了解的是书中关于“不同工艺方法对电镀层性能的影响”的对比分析。比如,脉冲电镀和直流电镀,在实际应用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各自适合什么样的场景?书中是否会有清晰的比较和推荐?还有,关于“电镀废水的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内容,我也非常重视。现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了解如何有效地处理电镀废水,是每个电镀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方案?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电镀层在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很感兴趣,看看实际应用中是如何发挥电镀技术优势的。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专业,它一定会成为我在电镀技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为我们这些做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量身定做的。傅绍燕老师的大名,我早就听过,她的经验和学识,在电镀行业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我拿到书之后,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一下,感觉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完全不是那种“图说”、“速成”类的书籍。我目前还在一点一点地阅读,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电镀参数的优化与控制”的部分。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参数调整不到位,导致产品出现问题。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图表或者公式,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控制这些参数?另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常见电镀缺陷的分析与解决”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产品出现的缺陷,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故障排除指南,那就太有用了。我还在期待书中关于“环保型电镀工艺”的介绍,毕竟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寻找更绿色、更可持续的电镀解决方案。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认为也非常合理,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它可能和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电镀书籍一样,都是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论介绍。但仔细看了看作者傅绍燕老师的名字,我就打消了这个疑虑。傅老师在电镀行业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的著作,肯定是有真材实学的。我目前还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吸收里面的内容,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感觉像是把多年的实践经验都浓缩到了一本书里。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关于“特殊电镀工艺”的介绍,比如一些对精度要求极高的零部件,或者一些对耐腐蚀性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它们的电镀工艺肯定跟普通的工艺有所不同。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特殊工艺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另外,我也很想知道书中关于“故障诊断与排除”的部分,是不是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细节上的偏差,而这些细节,在书中能否找到根源和解决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很清晰,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对于我这样想系统学习电镀技术的人来说,非常友好。我还在期待着书中关于“最新发展动态”的部分,看看当前电镀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还在慢慢消化中。傅绍燕老师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品质的保证,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一直很高。我个人是在电镀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深知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弥合这个差距的宝贵经验。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电镀层形貌与显微组织控制”的内容。电镀层的形貌和组织,直接决定了它的各项性能,如何精确控制这些,是技术的核心。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控制策略和实例分析?还有,关于“电镀过程中的传质与传热”的原理,我也希望能有更清晰的理解。这些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对于理解和优化电镀工艺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电镀技术的标准化与计量”的内容很感兴趣。标准的制定和准确的计量,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工艺稳定性的基础。我还在等待书中关于“电镀表面改性与功能化”的介绍,这代表了电镀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简洁大方的,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比较用心的。我还在慢慢地啃这本书,毕竟电镀这门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个精细活儿,需要耐心和细致。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这次看到傅绍燕老师的作品,我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的部分。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电镀层厚度不均、结合力不足、表面光洁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小,但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例如,针对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基材,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工艺介绍?或者对于一些新型的电镀添加剂,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性能分析和应用指导?我还对书中关于“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的内容很感兴趣。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减少废水废气排放,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虽然我现在只是初步翻阅,但已经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厚重和专业。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看,但光凭目录和作者傅绍燕老师的大名,就足以让我充满期待。傅老师在电镀领域的声望,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有耳闻,我个人也是慕名已久。这次能有机会接触到她的新著,真是难得。翻开书页,一股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就让我感到安心。我对电镀工艺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但总觉得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之处值得深入挖掘。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我特别想了解其中关于不同金属电镀的工艺流程、关键参数控制,以及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比如,对于一些高难度金属的电镀,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技术或者改良的工艺?它的内容是否会涵盖当前最新的电镀技术发展趋势,例如绿色环保电镀、纳米电镀等方面?毕竟,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以及市场对高品质产品需求的提升,电镀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或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新的突破点。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在电镀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即使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凭作者的经验积累和专业度的保证,我就已经对这本书的价值深信不疑。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经典的电镀案例分析,这对于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不是特别华丽,但“HG简明电镀工艺手册”这几个字,以及“傅绍燕 编著”的署名,足以吸引我的目光。HG是行业内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系列,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质量都很不错。傅老师的专业能力,自然不用多说。我目前还在深入地阅读这本书,感觉内容非常扎实,而且很贴近实际生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电镀层的结构与性能”的介绍。了解电镀层的微观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性能问题,以及如何改进。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显微照片或者图解?还有,关于“电镀设备的选择与维护”的内容,我也有浓厚的兴趣。正确的设备选择和日常维护,对于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电镀安全生产”的部分非常关注。电镀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品和操作,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了解相关的安全规范和应急处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我还在等待有机会研究书中关于“电镀成本核算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这对于企业管理和决策也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还是挺沉甸甸的,这通常意味着内容量比较大,也比较有分量。我对于电镀行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一向是比较信任的。傅绍燕老师这个名字,在电镀领域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她的编著,我更是充满期待。我目前还在工作之余,一点一点地消化里面的知识。这本书的版面设计简洁明了,看起来很舒服,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我最想知道的是书中关于“电镀液的配制与维护”的内容。这是电镀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到电镀层的质量。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配方,以及如何监测和调整电镀液的成分?还有,关于“表面前处理”的工艺,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个好的表面前处理,是保证电镀层附着力和性能的基础。书中是否有针对不同基材的推荐预处理方法?另外,我还对书中关于“新型电镀技术”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比如当下比较热门的无氰电镀、脉冲电镀等,书中是否会进行详细的阐述?我还在等待有机会深入研究书中关于“电镀层性能检测与评价”的部分,这对于我们理解电镀产品的质量标准非常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我还在一点一点地探索。傅绍燕老师的著作,我一直很关注,因为她的研究成果在业内很有影响力。我拿到这本书,第一时间就翻到了我比较关心的章节,觉得内容非常细致。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是书中关于“电镀液的稳定性与失效机理”的分析。电镀液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了解其失效机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分析方法和案例?另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关于“表面形貌与电化学行为的关系”的研究。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对于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电镀层非常重要。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解释?我还对书中关于“电镀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充满了好奇,看看有哪些最新的技术和应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艺手册,更像是一本浓缩了多年实践智慧的宝典,让我对电镀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