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鱼类远缘杂交 | 作者 | 刘少军 |
| 定价 | 208.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20695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53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鱼类远缘杂交》总结了作者所在实验室二十多年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远缘杂交形成不同倍性鱼的共性规律,比较研究了不同倍性鱼的生物学特性,揭示了异源和同源四倍体鱼的可育性和异源三倍体鱼的性,发现和系统研究了远缘杂交鱼产生不减数配子的重要繁殖生物学现象,系统阐述了远缘杂交形成四倍体鱼品系和二倍体鱼品系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证据,同时描述了三倍体鱼在生产应用中的特点、优势和实用价值。《鱼类远缘杂交》图文并茂,尤其是许多彩色图版都是真实的实验结果,在系统描述和展示远缘杂交和多倍体鱼研究结果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鱼类远缘杂交》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水产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相应领域的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参考使用。 |
| 文摘 | |
| 第1章 动物远缘杂交及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 1.1动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远缘杂交(distant hybridization)是指种间属间乃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远缘杂交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从而导致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在基因型上,远缘杂交能导致后代在染色体组水平上的改变,从而产生杂交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后代;另外,远缘杂交形成的天然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中,微小染色体的出现还可导致亚染色体组水平上的改变;在DNA水平上,远缘杂交可以导致其后代DNA出现变异及重组在表现型方面,远缘杂交能整合双亲的优点,使后代在外形生长速度存活率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Liu SJ,2010) 植物通过种间杂交获得雌雄可育且能稳定遗传的异源多倍体已有不少报道,如萝卜甘蓝是通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普通小麦是通过杂交形成的异源六倍体(刘祖洞,1991)我国学者认为银鲫经历了几轮连续的基因组多倍化,还经历了一次额外的在较近年代发生的基因组复制事件它具有多个基因组,因而表现出其起源的遗传记号而且,由于银鲫中存在基因组或亚基因组渗入现象,以及通过人工操作可获得整入有额外基因组或染色体的异源多倍体,因此银鲫正处于多倍体化的进化轨道(Gui JF et al.,2010)作者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鲫(Xiao J et al.,201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鱼类多倍化演化与远缘杂交有关(Nolte AW et al.,2005;Meyer A et al.,2006;Saitoh K et al.,2010)远缘杂交已经被证实有利于物种的形成和辐射演化,杂交导致异源多倍化可能是新物种发生的潜在动力(Grant PR et al.,2005;Mallet J,2007)远缘杂交后代可以包含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为异种动物间基因的重组和交流奠定基础,可育的远缘动物杂交品系的形成能够创造出的新变异种类,甚至有可能合成新的物种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实验室的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成果,本书第1章第1.1节对动物远缘杂交研究的概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综述(Zhang ZH et al.,2014),尤其对鱼类远缘杂交形成可育品系及它们的遗传变异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描述了动物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及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等,旨在为国内外有关动物远缘杂交(包括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状况提供较全面的综述 1.1.1动物远缘杂交概况 1.门间杂交 异门动物间杂交的例子有:棘皮动物门的一种海胆(Coryphantha echinus,♀)分别与软体动物门的笠贝(Acmaea nanshaensis,♂)淡菜(Mytilus edulis,♂)及环节动物门的环虫(Nereissuccinea,♂)杂交,三种杂交幼虫全像海胆的幼虫,这是因为雄性的入卵后,虽然促成星光的发生,但远缘的雄核很难与雌核融合,即使有相互融合的现象,终雄性的染色体也会退化,不能参与子代细胞核的形成,所以幼虫全像母本(朱洗,1961) 2.纲间杂交 棘皮动物门中异纲的杂交例子有海胆(♀)×海星(Craspidaster hesperus,♂)的杂交,其杂交幼虫全像母本(Loeb J,1903) 3.目间杂交 鲤形目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鲈形目的鳜(Siniperca chuatsi,♂)杂交(长江水产研究所,1973),以及鲤形目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与鲈形目的鲷(Pagrosomus major,♂)杂交(上海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1959级学生,1959),都能孵出鱼苗 4.科间杂交 在鱼类科间杂交中,鲈形目丽鱼科的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与鲈形目科中的鳜(♂)杂交的报道,鱼苗成活率为0.3%~0.5%(俞菊华等,2003;杨弘等,2004) 在两栖类科间杂交中,有法国南部的雨蛙(Hyla arborea,♀)和踵甲蛙(Pelobates cultripes,♂)的杂交报道,其中极少数能达到,全似母本(朱洗,1934);还有雨蛙(♀)和蟾蜍(Bufo calamita,♂)的杂交报道,其杂交后代的雄性染色体被驱逐,不参与胚胎发育,发育比较良好(朱洗,1934)另外,蟾蜍(♀)和雨蛙(♂)杂交的大部分胚胎死于囊胚和原肠胚期,只有极少数的蝌蚪能抵达,性状全属于雌性;染色体数目是双组的(朱洗,1961) 以上门间纲间目间科间杂交组合中,都没有F1中同时具有雌雄两性可育个体的报道,因此不能通过自交形成远缘杂交品系本文远缘杂交品系主要指远缘杂交F1自交形成F2(及更多子代数)的家系形成 5.亚科间杂交 鱼类中,鲤科的亚科间杂交的例子有: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团头鲂(♂)及其反交(北京市水产试验站,1973)鳙(♀)×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及其反交(郭汉青等,1966;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1973)草鱼(♀)× 团头鲂(♂)(He WG et al.,2013)草鱼(♀)×鲢(♂)及其反交(北京市水产试验站,1973)草鱼(♀)×鲤(Cyprinus carpio,♂)(北京市水产试验站,1973;叶玉珍等,1989)草鱼(♀)×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刘思阳,1987a;刘思阳,1987b)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三角鲂(♂)(刘筠等,1981;陈淑群,1984)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 var.xingguonensis,♀)×草鱼(♂)(吴维新等,1981;刘国安等,1987;吴维新等,1988;李传武,1991)鲢(♀)×团头鲂(♂)及其反交(北京市水产试验站,1973;潘光碧,1987;朱蓝菲等,1993)鲢(♀)×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长江水产研究所等,1975)鲤(♀)×鲢(♂)及其反交(桂建芳等,1993;王浩等,1986) 在上述鱼类亚科间杂交组合中未见形成品系的报道作者实验室在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团头鲂(♂)(Liu SJ et al.,2007b)团头鲂(♀)×黄尾密鲴(♂)亚科间的杂交中形成了远缘杂交品系(Hu J,2012),并在红鲫(♀)×团头鲂(♂)杂交中获得了具有遗传变异特性的同源四倍体鱼品系 6.属间杂交 鸟类中属间杂交的例子有:家鸡(Gus gallus,♀)×雉(Phasianus colchicus,♂)(朱洗,1961)越南家鸡(♀)×孔雀(Pavo cristatus,♂)(朱洗,1961)珍珠鸡(Numida meleagris,♀)×孔雀(♂)(朱洗,1961)乌鸡(Gallus gallus,♀)×鹌鹑(Coturnix coturnix,♂)(余春梅等,2003)大雷鸟(Tetrao urogallus,♀)×小雷鸟(Lyrurus tetrix,♂)(朱洗,1961)珍珠鸡(♀)×家鸡(♂)(朱洗,1961)美洲香鸭(Cairina moschata,♀)×家鸭(Anas domestica,♂)乌鸡(♀)×珍珠鸡(♂)(车启芬等,2007)等 哺乳类中属间杂交的例子有:羚羊和牛的杂交,羚羊(Taurotragus oryx)属于偶蹄目牛科大羚羊属,体重达700kg将它和各种牛属动物包括家牛(Bos taurus)进行杂交,均不能受孕(弗德特列乌斯等,1960)山羊(Capra hircus)与绵羊(Ovis aries)是不同属的家畜,二者之间有时能自然,而且也能受孕,如1948年,在法国由山羊(♀)和绵羊(♂)产出一头活的(McGovern PT,1973)保加利亚自1953年以来,获得了存活的绵山羊,而且母羊已生了第二代,但公羊(勃列塔诺夫,1960) 哺乳类中,骆驼(Camelus ferus,骆驼科骆驼属)和南美大羊驼(Lama glama,骆驼科羊驼属)通过人工授精杂交形成了混血骆驼,它是1995年于迪拜骆驼繁育中心诞生的一只混血骆驼混血骆驼耳朵的长度介于二者之间,有着像骆驼一样长长的尾巴和适宜沙漠行走的强壮的腿,但和大羊驼一样都没有驼峰且有蓬松的长毛 鱼类中属间杂交的例子有: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湘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xiangjiangnensis,♂)(Liu SJ et al.,2001;Liu SJ,2010;孙远东等,2003)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兴国红鲤(♂)(蒋一珪等,1983)鲢(♀)×鳙(♂)及其反交(北京市水产试验站,1973;长江水产研究所,1975;张中英等,1979)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三角鲂(♂)(山西大学生物系,1973;殷源洪等,1974)团头鲂(♀)×长春鳊(♂)(广东省佛山地区水产局,1975;林义浩,1984)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长江水产研究所等,1975;南昌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973)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真鲷(Pagrosomus major,♂)(江世贵等,1997;区又君等,2000);黄鳍鲷(Sparus latus,♀)×平鲷(♂)(区又君等,2000);平鲷(♀)×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区又君等,2000);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黄尾密鲴(♂)(张扬宗等,1990)和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广西水产研究所良种室鲮鱼组,1980;张锦霞等,1984)等 作者实验室在红鲫(♀)×湘江野鲤(♂)(Liu SJ,2001)锦鲤(Cyprinus carpio,♀)×红鲫(♂)(数据待发表)团头鲂(♀)×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Liu SJ et al.,2010)翘嘴红鲌(♀)×团头鲂(♂)(数据待发表)的远缘杂交中获得了杂交F2及更多子代数的杂交品系,其中在红鲫(♀)×湘江野鲤(♂)杂交品系中研制出异源四倍体鲫鲤品系 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2008)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两种罗非鱼——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的属间远缘杂交的正反交组合中获得杂交F1,F1再自交获得了杂交F2 7.种间杂交 软体动物中栉孔扇贝属(Chlamys)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杂交得到的正交子一代(‘蓬莱红’)(刘广绪等,2006),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与栉孔扇贝(♂)杂交的受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可以正常入卵,具有正常的受精学过程,异种不仅起到了激活的作用,还参与遗传物质的组成(杨爱国等,2002) 鱼类中,种间杂交的例子有:元江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柏氏鲤(Cpellegrini pellegrini,♂)(张建森等,1979)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尼罗罗非鱼及其反交(刘荣臻等,1985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对水产育种领域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鱼类远缘杂交”这个课题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我知道刘少军老师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时,更是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前沿科技的大门。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遗传育种的入门级书籍,它们主要介绍了基本的遗传学原理以及一些常见的育种技术,但总觉得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而“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其专业性和前沿性,它聚焦于一个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远缘杂交在鱼类育种中的原理、方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例如,不同种或属之间的鱼类杂交,其遗传物质的兼容性、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生殖隔离机制,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内页,但仅凭书名和作者的声望,我就对它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国外关于鱼类遗传学的期刊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语言的障碍和学术术语的专业性让我望而却步。我希望刘少军老师的这本书能够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鱼类远缘杂交的魅力。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成功实现远缘杂交的案例,这些案例的背后,经历了怎样的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是否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撑这些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攻读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到有些迷茫。在课堂上,我们接触了大量的育种知识,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当我听说刘少军老师出版了《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后,我立刻将其列入了必读清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了解远缘杂交在提升鱼类品种抗病性、生长速度、繁殖能力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的潜力。特别是,我想了解如何通过远缘杂交来解决一些传统育种方式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如何培育出更适合特定养殖环境的鱼类品种,或者如何通过杂交来获得具有更高营养价值的新型鱼类。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垂钓爱好者,对于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基因组成一直非常着迷。我听说刘少军老师在鱼类育种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揭示鱼类奥秘的一本宝典。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关于鱼类基因组学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跨物种的遗传改良。例如,不同种类的鱼类在遗传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是否存在普遍的规律?远缘杂交是否能够打破物种的界限,创造出具有前所未有优良性状的新型鱼类?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这些科学背后的故事。
评分我是一名对生物科技充满热情的科技爱好者,一直关注着各个领域的前沿发展。虽然我不是水产专业的背景,但“鱼类远缘杂交”这个题目深深吸引了我。我理解远缘杂交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涉及到复杂的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生殖生物学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项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不同物种之间进行杂交时,如何解决染色体数目不匹配、基因不兼容等问题?是否有特殊的生物技术手段,例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能够辅助远缘杂交的成功?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技术细节。
评分我是一名养殖户,一直都在努力提升我的养殖效益。我深知鱼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我听说刘少军老师是鱼类育种领域的佼佼者,而他的新书《鱼类远缘杂交》更是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够直接指导我实践的内容。例如,远缘杂交是否能够培育出对当前养殖环境中常见病害具有更强抵抗力的鱼类品种?是否能够加速鱼类的生长周期,从而缩短养殖时间,提高养殖效率?或者,是否能够培育出适应更广泛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的鱼类,降低养殖风险?
评分我是一名从事鱼类资源保护的科研人员,一直关注着生物多样性及其遗传改良。我理解远缘杂交技术如果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创造出具有经济价值的新品种,也可能在濒危鱼类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远缘杂交在鱼类保育方面的潜在应用,例如,是否可以通过远缘杂交来恢复一些已经失去商业价值但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鱼类种群?或者,是否能够通过杂交来增强濒危鱼类的遗传背景,提高其在人工繁育中的成功率?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研究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博士生,正在进行鱼类遗传学相关的研究。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为我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启发的文献。《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由刘少军老师撰写,无疑是该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来分析远缘杂交的遗传机制,或者探索新型的远缘杂交技术,如跨种属杂交、基因组编辑辅助杂交等。我尤其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理论探讨,例如,远缘杂交后代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变化等,这些都将对我目前的博士论文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喜欢阅读科普读物的普通读者,虽然我对鱼类育种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但我对科学探索充满了敬意。当我在书店看到《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时,就被它吸引住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解释清楚。例如,书中是否会讲述一些科学家们在探索鱼类远缘杂交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或者分享一些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智慧和努力,不断拓展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改善人类生活。
评分我是一名对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的投资者。我深知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动力。刘少军老师在鱼类育种领域的声誉,以及《鱼类远缘杂交》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潜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深入分析。例如,成功培育出的新型鱼类品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何?其养殖成本和市场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挑战?这些都将是我评估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