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说来,达弥施并非摄影“专家”,但他是艺术史家,哲学家。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摄影”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层差”,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于贝尔·达弥施著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精)》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影撰写历史,而这本身,就证明这一问题是多么恒常,多么“构成问题”……强烈**阅读。
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雷翻译奖组委会**。旅居法国十二年。曾师从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著有《梁宗岱——穿越象征主义》,《插图版法国文学史》,法语诗集《松绑的手》等。译著30余部,涉及文学、艺术、人文、宗教等多个领域,如《西方绘画大辞典》,《西方1500年视觉艺术史》(共六册),《西方绘画中的流派》,《波德莱尔传》,《小说的艺术》,《娜嘉》,《记忆的群岛》,《世界宗教理念与信仰史》,《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等。2009年获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2013年获法兰西学院大奖“法语**联盟金奖”,2015年获法国政府“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荣誉博士”称号。 于贝尔·达弥施(Hubert Damisch,1928-)法国**符号学家、哲学家、艺术史家,透视历史研究**。曾任教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创立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Théoriedu nuage: Pour une histoire de la peinture, Seuil, 1972);《透视的起源》(L'origine de la perspective, Flammarion, 1987);《帕里斯的裁决》(Le jugement de Paris, Flammarion, 1992);《来自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一个童年回忆》(Unsouvenir d'enfance par Piero della Francesca, Seuil, 1997)。
导读: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图像接受美学
前言:关于摄影图像现象学的五点想法
Ⅰ
1.不可处理
2.纪念本雅明《摄影小史》出版五十周年
3.从摄影出发
Ⅱ
4.立体感及其魔力
5.*后期限
6.音乐会:迈克尔·斯诺作为艺术家的肖像
Ⅲ
7.固定的活力
8.古堡探幽
9.缠绕的线
Ⅳ
10.冒着失去视觉的危险:电影与绘画
11.刺破银幕
12.紧迫感:研究提案
13.节奏—影像
附注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那沉静而富有力量的“落差”二字,以及下方那精炼而意味深长的副标题“经受摄影的考验”。“精”字则预示着内容绝非泛泛之辈,定是经过了精心打磨与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想要一探究竟。书的开篇,我以为会直接切入摄影的技术层面,或者是什么大师的传奇故事,但它却以一种极其出人意料的方式展开。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示他高超的摄影技巧,而是铺陈开来,仿佛在为我们描绘一个宏大的背景。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欣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作,在细品每一笔每一画之前,你首先会被它整体的氛围所震撼。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着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辨,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它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落差”?在摄影中,我们常常谈论光影的对比、焦距的虚实、景深的远近,这些都是视觉上的落差。但这本书显然不仅仅停留于此。它似乎在暗示,落差也存在于时间、空间、情感、甚至是思想的维度之中。摄影,作为一种记录与表达的艺术,本身就是捕捉和呈现这些“落差”的载体。作者的文字,不似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文学的色彩,他用诗意的语言,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甚至觉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感官都被打开了,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周围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微之处。这种由外及内的引导,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而我正站在门前,屏息以待。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给我一种循序渐进、又层层递进的感受。初读时,我可能会被一些看似朴实无华的篇章所吸引,它们可能描绘的是一些日常的场景,一些普通的人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些“普通”之中蕴含着非凡的洞察力。作者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眼睛,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最深刻的意义。比如说,书中某个章节谈论到的“光线的质感”,我之前对于光线的理解,无非是明暗之分,是色彩的载体。但作者却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去描绘不同光线在不同物体上所呈现出的独特“性格”。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晚霞在水面荡漾的金辉,甚至是阴天时那柔和而沉闷的灰调,在他笔下都活了过来,仿佛有了生命,有了温度。他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对光线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而这种对光线的敏锐捕捉,又何尝不是对“落差”的一种具象化表达?明暗之间,是强烈的视觉冲突,是情绪的起伏。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对光影的描绘,引申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情感的变迁,这些都是无形的“落差”,却能被光影所定格,所唤醒。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象画面巧妙结合的能力,让我对作者的才华赞叹不已。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却能触及人心最深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以往的阅读习惯。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迎合大众的文字,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我初读时,甚至会因为一些拗口的句子或者晦涩的比喻而停下来,反复咀嚼。但正是这种“不那么容易”的阅读体验,反而让我更加投入,更加愿意去思考。作者似乎并不担心读者会因为理解上的难度而放弃,他更希望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读者带入一种更加专注、更加内省的状态。他对于词语的选择,对于句式的运用,都充满了匠心。很多时候,他会用一种极其精准的词汇,去捕捉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或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这种文字的“雕琢”,让我联想到了摄影中的“构图”和“后期”。正如摄影师在取景框中精心安排每一个元素,后期处理中反复调整影调和色彩,作者的文字也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意境。他对于“落差”的描绘,也因此显得更加立体和深刻。我能感受到,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视觉上的落差,更是在探索一种精神上的张力,一种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微妙界限。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听”书,是一种全方位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对于“摄影”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之前所能想象的范畴。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用相机去记录现实,用镜头去捕捉美。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更是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一种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过分强调器材的先进性,或者技巧的复杂性,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观看”本身。他引导我去思考,我们是如何观看的?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事物的本质吗?他描述了许多摄影师的作品,但并非直接去分析其技术上的优劣,而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我尤其对其中一段关于“空镜头”的讨论印象深刻。在通常的理解中,空镜头似乎是多余的,是缺乏主体内容的。但作者却认为,一个恰到好处的空镜头,能够承载比任何具象事物都更丰富的信息。它留给观者的想象空间,它所营造的氛围,它所暗示的情绪,都是一种强大的“落差”。这种“无中生有”的艺术,让我对摄影的边界有了全新的认知。而这种对“空”的深入解读,又何尝不是对“落差”的一种极致运用?最引人遐思的,往往是那些未被完全揭示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乍一看似乎有些松散,它并不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我有时会觉得,作者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跳跃,在不同的主题之间切换。但正是这种看似“无章法”的结构,反而营造出一种自由而流畅的阅读体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展区,而我可以在其中随意穿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悟去探索。作者在不同主题之间建立的联系,往往是那种微妙而深刻的。比如,他可能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自然现象,突然引申到人类的情感,再到艺术的创作。这种跨领域的联想,让我惊叹于作者知识的广博和思想的深邃。他对于“落差”的探讨,也因此显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它可能是在地理上的落差,也可能是在文化上的断层,更可能是在社会阶层的差异。他通过这些看似分散的论述,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冲击着我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身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各种“落差”的复杂生态。而摄影,正是我们理解和记录这些“落差”的有力工具。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探讨摄影技巧的实用指南,或者是一本摄影史的普及读物。但它却以一种哲学的高度,去审视摄影这门艺术,甚至去审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作者的思考,是那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他所提出的观点,并不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洞察。他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无数的问题,引诱我去思考,去探索。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珍贵。因为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直接给予,而是引导你去发现。他对于“落差”的阐释,也因此充满了张力。他不仅仅是在谈论视觉上的落差,更是关于人生的起伏,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于过去与未来的隔阂。这些“落差”,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而摄影,正是我们用影像去捕捉、去表达、去理解这些“落差”的重要媒介。我感觉,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摄影,更是在学习如何去“看”世界,“看”人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触感”。它不像有些书籍那样,文字只是信息的载体,而是本身就带有一种艺术的质感。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将书中的某些段落单独拎出来,它们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篇独立的散文,或者是一首动人的诗。作者对于意象的运用,对于比喻的选取,都极其精妙。他能够用最生动的画面,去传达最抽象的概念。比如,他描述“光线是如何切割空间的”,或者“影子是如何讲述故事的”。这些描绘,不仅让我看到了画面,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氛围和情感。这种文字的“力度”,让我对书中关于“落差”的论述,有了更深的体会。他描绘的“落差”,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反差,更是心灵上的冲击。它可能是瞬间的顿悟,也可能是长久的失落。而这种“落差”,又常常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被摄影所捕捉和定格。我感觉,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像是经过精良后期处理的照片,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句子都富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共鸣”。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尽管是用一种极其专业而又不失文学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我却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的体会和感受。仿佛他读懂了我的内心,并将我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想法,用清晰而富有力量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他对于“落差”的阐释,也因此显得格外贴切。我曾经在拍摄日出时,被那瞬间的光影变幻所震撼,那是一种从黑暗到光明,从静谧到辉煌的巨大“落差”。我也曾经在面对一张充满故事的老照片时,感受到照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所经历的世事变迁,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落差”。作者将这些我曾经模糊的感知,用系统的理论和生动的例子进行了解读,让我豁然开朗。我不再是那个凭感觉去拍摄的门外汉,而是开始意识到,原来我所感受到的,都是摄影艺术中那些最核心的表达。这本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困惑时提供答案,让我对摄影的热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并非那种一蹴而就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深奥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观察和思考入手。他鼓励我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情感。他对于“落差”的探讨,也是从最直观的视觉落差开始,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精神落差。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地阐述了“留白”的重要性。在通常的摄影理解中,留白是为了让画面更简洁,更突出主体。但作者却将留白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它能够承载比实景更丰富的想象,能够营造出更深邃的意境。这种对“空”的运用,恰恰是一种极致的“落差”的体现。最引人入胜的,往往不是那些铺陈的细节,而是那些若隐若现的暗示。而这种思维方式,也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从一种技术性的操作,升华到一种精神性的表达。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于“时间”的独特理解。他不仅仅将时间看作是线性的流逝,更是将它看作是一种可以被捕捉、被定格的存在。他通过摄影,试图去“凝固”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去“承载”那些沉淀已久的情感。而“落差”,在这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是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可以是不同时空之间的对比,更可以是记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这些“落差”。他可能是在描绘一张老照片中人物眼神的沧桑,也可能是在对比一座古老建筑与现代都市的鲜明反差。这些“落差”,都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与时间相处的?我们又是如何通过摄影,去记录和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本书,让我对摄影的理解,从一种静态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时间叙事。它让我意识到,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间的切片,都蕴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