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岸动力地貌 | 作者 | 邹志利,房克照 |
| 定价 | 12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66089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280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为高等学校本科生教材,主要阐述有关海岸地貌形态特征和演化规律的知识。书中介绍了海岸泥沙输移规律、水流和波浪作用下水底变形特征和各种类型海岸地貌的典型形态,以及各种类型海岸地貌形态的产生机理和演化规律。因本书内容侧重于海岸“动力地貌”部分,所以关于地貌形态产生机理和演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河口径流、海岸潮流和波浪等水动力所引起的现代海岸地貌和水底变形,并以我国典型河口为例,讨论了河口海岸的演化特征,也介绍了海岸地质构造、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一个长期关注环境变迁角度的读者来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基准线。它详细记录了在“自然状态”下,海岸线如何演化、滩坡如何调整,这为评估当前人类活动,比如大规模填海造陆或修建防波堤所带来的长期影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参照。书中对历史地貌变化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对某些特定海湾侵蚀历史的回溯,展现了极强的时空尺度感。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数百年间沉积物来源变化的讨论,结合了地质记录和历史水文数据,构建了一个非常可信的因果链条。我感觉,理解了书中所描述的自然动力平衡,才能真正看清现在海岸线上的“不自然”变化。虽然它没有直接给出针对现代工程问题的“最优解”,但它提供的科学基础,远比任何速成的工程手册都要宝贵得多,因为它教会你如何尊重和理解地质时间的尺度。
评分初次翻阅,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严密和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的公式和定义,而是采取了一种由宏观到微观的渐进式引导。比如,它首先会勾勒出整个海岸带系统的宏大背景,从全球尺度的气候影响谈起,然后逐步聚焦到区域性的地质构造,最后才深入到单个沙粒的迁移机制。这种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使得非本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初级阶段就因专业名词的轰炸而望而却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概念引入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们常常引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复杂的物理过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不过,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最新的、基于高精度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本书的覆盖似乎有所滞后,这或许是受制于其成书年代。但就基础理论的构建而言,这种从原理溯源的写法,反而更具生命力,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专业深度,绝对不是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可以比拟的。它对于能量在海岸系统中的转化和传递的探讨,细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我翻到关于侵蚀和沉积平衡的部分时,作者引入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和长周期观测结果,这使得理论推导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牢牢扎根于地球的真实运行机制之中。特别是对不同类型的动力(如风浪、水流、潮汐)如何协同作用于地貌塑造的分析,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交响乐般的结构。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波浪破碎类型与下卧层物质响应的章节,那里的数学推导虽然略显繁复,但每一步的物理意义都被解释得非常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面对面指导你进行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它教会你的不只是知识点,更是一种面对复杂自然现象时应有的分析思维和严谨态度,是工具书和思想教材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印刷和厚实的纸张,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特意留意了版式,文字排布得非常讲究,即使是面对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图表,也显得井井有条,阅读起来不容易感到疲劳。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示意图,线条流畅,关键特征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在很多现代教材中已经很难见到了,那种匠心独运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揣摩。我记得有一张关于波浪折射的图解,作者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展示了水深变化对波形的影响,即便不是专业出身,也能大致领会其原理。不过,书中的插图清晰度似乎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部分细节在高倍放大后略显模糊,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理解,反而增加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质感。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对地学研究传统的致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触的是一个严谨而扎实的研究体系。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在内容打磨上的投入程度,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和学术化的,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词,所有的表达都直指核心的科学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在复杂的概念链条中迷失方向。但这种风格的好处在于,它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密度和准确性。例如,在描述泥沙运移的数学模型时,作者几乎是逐字逐句地构建物理意义,使得即便是略显抽象的矢量分析,也能被转化为清晰的力学图像。我感觉这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科研报告集锦,而非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海岸科学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极其坚实的地基,它迫使你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不是去寻找简单的答案,而是去理解和量化过程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对海岸现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到了其驱动力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