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第5版) | ||
定价 | 36.0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09年03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余志生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79 | |
字数 | 457000 | |
ISBN编码 | 9787111020769 |
汽车设计(第4版) | ||
定价 | 39.8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版次 | 4 | |
出版时间 | 2004年08月 | |
开本 | 16 | |
作者 | 王望予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287 | |
字数 | 448000 | |
ISBN编码 | 9787111076131 |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 | ||
定价 | 48.0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版次 | 3 | |
出版时间 | 2015年11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陈家瑞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355 | |
字数 | 558000 | |
ISBN编码 | 9787111079279 |
汽车构造(下)(第3版) | ||
定价 | 57.00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版次 | 1 | |
出版时间 | 2013年01月 | |
开本 | 16开 | |
作者 | 陈家瑞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418 | |
字数 | 666000 | |
ISBN编码 | 9787111156178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小组制订的规划教材,并于“九五”期间被教育部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十五”期间被教育部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各章分别介绍了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建立了有关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进行性能预测的基本计算方法。各章还对性能试验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另外,还介绍了近年来高效节能汽车技术方面的新发展。本书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所 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工厂、研究院所从事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包括整车及底盘各主要总成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其内容有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等各总成设计应满足的要求、结构方案分类与分析、主要参数及零部件载荷的确定、强度计算方法、主要结构元件分析、 新设计方法及其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还介绍了近年来在汽车设计中得到应用的 新技术成果。《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原汽车)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通过对活塞式内燃机汽车的各总成、部件的典型结构实例之分析,系统阐述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书分上、下册,
包括五篇二十六章。上册为总论和dy篇汽车发动机;下册为其余四篇,介绍了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仪表、照明及附属装置等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书还结合安全和排放法规的要求,编写了汽油直接喷射和进、排气系统及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以及安全转向柱和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内容。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以双色形式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随书配备教学光盘。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为高等院校汽车工程类(车辆工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职大、成教等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并可供汽车工业部门、汽车运输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和科技理论基础的汽车修理工及驾驶员参考。
《汽车构造(下)(第3版)》通过对活塞式内燃机汽车的各总成、部件的典型结构实例之分析,系统阐述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车构造(下)(第3版)》分上、下册,包括五篇二十六章。上册为总论和dy篇汽车发动机;下册为其余四篇,介绍,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仪表、照明及附属装置等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车构造(下)(第3版)》还结合安全和排放法规的要求,编写了汽油直接喷射和进、排气系统及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以及安全转向柱和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内容。
余志生,教授,江西人,生于1925年,1951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汽车行业协会顾问。主编了《汽车理论》dy 版一第4版,其第2版曾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第3版于2002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著作一等奖。
王望予,教授生于1935年11月,辽宁沈阳人,196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主讲“汽车设计”、“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安全性”等课程;曾担任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副主任、系统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参编《汽车设计》dy 、2版(dy 版曾获guo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奖和机械工业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汽车设计》第3、4版(第3版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还参编了《机械工程手册》第2版、《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基础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20余篇。
《汽车构造(下)(第3版)》以双色形式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随书配备教学光盘。
《汽车构造(下)(第3版)》为高等院校汽车工程类(车辆工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职大、
成教等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并可供汽车工业部门、汽车运输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和科技理论基础的汽车修理工及驾驶员参考。
第5版前言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dy 版前言
常用符号表
dy章 汽车的动力性
dy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的驱动力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三、汽车行驶方程式
第三节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一、驱动力一行驶阻力平衡图
二、动力特性图
第四节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一、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三、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四、附着率
第五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六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dy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一、使用方面
二、汽车结构方面
第四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研究
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
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
四、能量管理策略
五、实例分析一一丰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rius
六、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计算
第六节 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一、路上试验
二、室内试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dy节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第二节 小传动比的选择
第三节 大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节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第五节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dy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一、地面制动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一、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六、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七、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
八、制动防抱装置
第六节 汽车制动性的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dy节 概述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三、人一汽车闭路系统
四、汽车试验的两种评价方法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一、轮胎的坐标系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三、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四、回正力矩一一绕OZ轴的力矩
五、有外倾角肘轮胎的滚动
第三节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一一等速圆周行驶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四、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第四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一、汽车的侧倾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三、侧倾外倾一一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
四、侧倾转向
五、变形转向一一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
六、变形外倾一一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
第五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一、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
二、不同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三、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一一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试验
四、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
第六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一、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
二、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
第七节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一、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
二、横摆力偶矩及制动力的控制效果
三、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的效果
四、四个车轮主动制动的控制效果
五、VSC系统的构成
六、装有VSC系统汽车的试验结果
第八节 汽车的侧翻
一、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二、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三、汽车的瞬态侧翻
第九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
一、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试验
二、稳态转向特性试验
三、瞬态横摆响应试验
四、汽车回正能力试验
五、转向盘角脉冲试验
六、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dy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二、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C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Cq(f)
三、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第三节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三、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四、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
第四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
二、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
三、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
四、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
五、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
六、主动与半主动悬架
第五节 双轴汽车的振动
一、振型分析
二、使Wm小于Wz,减小俯仰角加速度
三、计算前、后轮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
四、轴距中心处垂直位移Z和车身俯仰角位移Q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的幅频特性
五、车身上任一点P的垂直位移Z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的幅频特性
六、Z2p及Q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的计算
第六节 “人体一座椅”系统的振动
一、“人体一座椅”系统的传递特性
二、“人体一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
第七节 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
一、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
二、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dy节 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一、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
二、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第二节 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一、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
二、土壤法向负荷与沉陷的关系
三、半流体泥浆及雪的密度对通过性的影响
第三节 车辆的挂钩牵引力
一、车辆在松软地面上的土壤阻力
二、松软地面给车辆的土壤推力
三、挂钩牵引力
第四节 牵引通过性计算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
第六节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