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作者也是半个神经病文人
评分##“如果一个人爱德国,就必须去恨眼前的这个德国。”面对纳粹德国,莱克唯一的幸运在于,他依旧知道——他的祖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可我不知道,因为我既不属于这儿,也不属于那儿,我无处可归。p.s.莱克数次在日记里诅咒纳粹,只要纳粹倒台哪怕自己死也不足惜,他在达豪集中营死后3个月,纳粹就战败了,我希望他愤怒的灵魂在1945年看到了这一幕。
评分##所以 我们继续过着羞耻的、不光彩的、充满谎言的生活。我们这些软弱的资产阶级的抗议,除了能重复说着有关这个政体的老笑话之外,在剩下的时间里只能用来吞食政治宣传的果实。
评分##谁能想到一个写滑稽故事出名的畅销作家,背地里对纳粹却有着如此强烈的怒火?作者是退伍老兵,有着自己的农庄,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典型的保守派,他对德国工业化、纳粹执政都抱有极深的愤懑。他居住在南部巴伐利亚,与纳粹狂热的慕尼黑与柏林保持着距离,也因此可以相对冷静地旁观这些城市中如火如荼的疯狂变化。而作者也提到,自己认识的人中还不乏同类。在纳粹势力走向末日时,他们越发恐慌与残忍,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中试图以屠杀抑制反抗的潮流,作者也不幸获罪,死于达豪集中营,没能见到胜利的曙光。他留下的这本日记,未必如后世学者那般宏观,未必如宣传的革命者那般“无私”,他证明了在黑暗时代里人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理性,坚持思考,保留激愤的自由。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其实一点也不绝望,因为他内心深处认定将来看到他文字的人处境会比他好。真正绝望的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天天写“我今天开车去吃饭的时候穿过了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这样将来西德的读者看了会说“嘿那时候他还能开车!”西柏林的读者会说“他那时候还有阿尔布雷希特王子大街。”东柏林的读者会说“他那时候还能吃饭!”
评分##“我们就要灭亡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的‘舒适的科技生活’实际上就是一个大骗局,是虚假的生活方式。我们错以为他们提供的便利就是真正的好产品,这就等于我们把油漆当成彩虹”
评分##比较难得的是,这是二战中德国人自己的真实记录,很多的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缺点也许是因为体裁为日记,太多作者自己的感叹,少了几分冷静的观察。不过,从作者的记录中,我们能感觉出当时那种逐渐加强的让人绝望的气氛。一个极权政权,越是到末期,越是会制造紧张气氛,越是凶残。
评分##:-(
评分##从字里行间的阅读中浮现出一个影子,那影子提醒你希特勒和党卫军仿佛没有真正消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