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中医图书 濒湖脉学译注+濒湖脉学白话解 李时珍 文魁 频湖脉学书籍 中医

京东图书 正版认证 中医图书 濒湖脉学译注+濒湖脉学白话解 李时珍 文魁 频湖脉学书籍 中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学
  • 李时珍
  • 濒湖脉学
  • 中医书籍
  • 正版图书
  • 文魁
  • 中医经典
  • 医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曙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3950
商品编码:2657981076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本链接包含以下 2 本书籍:

9787513213950频湖脉学译注15
9787506780810濒湖脉学白话解(第二版)中医歌诀白话解丛书19.8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濒湖脉学译注
作者:  
译者:  程宝书 等
定价:  15元
ISBN号:  978751321395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3-05-01  版次:1  页数:118
  印刷时间:2013-05-01  印次:1  字数:54.00千字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目录
四言诀
一、经脉与脉气
二、部位、诊法
三、五脏平脉
四、辨脉提纲
五、诸脉形态
六、诸脉主病
七、杂病脉象
八、妇儿脉法
九、奇经八脉诊法
十、真脏绝脉
七言诀
一、浮
二、沉
三、迟
四、数
五、滑
六、涩
七、虚
八、实
九、长
十、短
十一、洪
十二、微
十三、紧
十四、缓
十五、芤
十六、弦
十七、革
十八、牢
十九、濡
二十、弱
二十一、散
二十二、细
二十三、伏
二十四、动
二十五、促
二十六、结
二十七、代

  内容简介
《濒湖脉学》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书中采撷古代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样本,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李时珍编著的《濒濒湖脉学译注》对《濒湖脉学》进行了翻译和注释,译文采用浅显易懂的现代汉语,并注意押韵,以利于朗读和背诵,同时对《濒濒湖脉学译注》难懂的古汉语词汇和医学名词术语,做了详细的解释,为学习脉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濒湖脉学白话解(第2版)
作者:  
定价:  19.8元
ISBN号:  9787506780810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6-02-01  版次:2  页数:168
  印刷时间:2016-02-01  印次:1  字数:113000

  目录
濒湖脉学原文
濒湖脉学白话解
七言
浮(阳)
沉(阴)
迟(阴)
数(阳)
滑(阳中阴)
涩(阴)
虚(阴)
实(阳)
长(阳)
短(阴)
洪(阳)
微(阴)
紧(阳)
缓(阴)
芤(阳中阴)
弦(阳中阴)
革(阴)
牢(阴中阳)
濡(阴)
弱(阴)
散(阴)
细(阴)
伏(阴)
动(阳)
促(阳)
结(阴)
代(阴)
四言举要
(一)脉的生理
(二)脉气属性
(三)寸口脉诊原理及平息
(四)寸口诊脉的部位
(五)寸口分候脏腑及男女脉象差异
(六)诊脉方法
(七)五脏平脉
(八)四季平脉
(九)辨脉纲领
(十)常见脉象
(十一)脉象主病
(十二)脉症相参
(十三)妇人脉
(十四)小儿脉
(十五)奇经八脉的脉象
(十六)真脏脉

  内容简介
《濒湖脉学》是明代李时珍博采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的脉学经典名著。他在《脉经》24脉的基础上增加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并以七言绝句的形式编写成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歌诀,为后世学医者学习中医脉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方便现代读者学习、研究中医脉学,本书保留了《濒湖脉学》原文,对重点词语加以注释,并以现代语言进行白话解,同时附按语分析说明。内容丰富,语意通俗,可供中医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
《濒湖脉学》:千年医道,脉象乾坤 在中医浩瀚的经典宝库中,《濒湖脉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由明代医圣李时珍之子李梃所著的脉学专著,以其严谨的体系、精辟的论述和直观的图文,成为了历代医者学习和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本书以精炼的文字,将复杂微妙的脉象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为后世中医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辨证施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源远流长,脉学精粹 《濒湖脉学》的成书,是古代脉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其渊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对脉象的初步论述,以及《难经》对脉象辨证的进一步深化。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对脉象的认识也日益精细。李梃继承了前人的宝贵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悟,将脉学理论系统化、条理化。 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脉象的分类和解析。全书共分为四卷,详细描述了二十四种脉象,包括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革、芤、实、散、结、代、细、伏等。每种脉象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浮如水上澌”、“沉如石投水”、“迟如折脚”、“数如轮转”、“滑如蚕吐丝”、“涩如枯柴”、“虚如欲绝”、“实如强张”等等,使得初学者也能凭借这些比喻,在心中勾勒出脉象的形态,易于理解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濒湖脉学》不仅仅是脉象的罗列,更在于它将脉象与病证紧密联系起来。每一种脉象的描述之后,都附有相应的病因、病理、兼证以及治疗方药的建议。这使得本书成为了一本集脉象诊断、病因病理分析和治法方药指导于一体的实用性著作。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辨别,医者可以洞察脏腑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二、结构精巧,逻辑严谨 《濒湖脉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巧,层层递进,逻辑严谨。 卷一:脉象总论与浮、沉、迟、数、虚、实六脉。 卷一开篇点明了脉学的重要性,强调了“诊脉是四诊(望、闻、问、切)之首”,脉象是脏腑气血的反映。接着,作者首先介绍了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六种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这六种脉象是理解其他复杂脉象的基础。浮脉主表证、热证,沉脉主里证、寒证;迟脉主寒证、痛证,数脉主热证、阳证;虚脉主气血不足,实脉主邪气壅盛。这些基本脉象的讲解,为读者建立起初步的脉学认知框架。 卷二:滑、涩、长、短、洪、微、紧、缓八脉。 卷二在基础脉象之上,进一步拓展了脉象的辨识范围。滑脉主痰湿、食滞,涩脉主血瘀、津伤;长脉主气血充盛或邪热亢盛,短脉主气血不足或邪气阻滞;洪脉主热盛,微脉主气血极虚;紧脉主寒邪、疼痛,缓脉主平和或湿阻。这些脉象的特点更为鲜明,能够反映出更具体的病理变化。 卷三:弦、革、芤、实、散、结、代七脉。 卷三深入探讨了更为复杂和特殊的脉象。弦脉主肝胆病、疼痛;革脉主亡血、胎动不安;芤脉主虚寒、失血;实脉(此处“实”与卷一的“实”略有区别,更偏向于某种特定病理下的脉象表现,如食滞、痰阻等)主邪气内盛;散脉主阳气衰败,病情危重;结脉主脏腑功能紊乱,气机阻滞;代脉主气血不足,心肾不济。这些脉象的出现,往往提示着病情更加复杂或危重,需要医者高度警惕。 卷四:细、伏二脉与脉象变动、脉象与病证结合。 卷四最后介绍了细脉和伏脉。细脉主气血亏虚,病情危重;伏脉主阳气欲绝,是极其危重的信号。至此,二十四种脉象讲解完毕。卷四的最后部分,作者还进一步阐述了脉象的变动规律,以及脉象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下的差异,并强调了脉象与望、闻、问三诊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升了脉学诊治的综合性和准确性。 三、语言通俗,便于学习 《濒湖脉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李梃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将深奥的医学理论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使其更易于为广大医者和学习者所掌握。书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形象地勾勒出脉象的形态,即便没有接触过脉诊的初学者,也能通过这些比喻建立起初步的感知。 同时,书中对每种脉象的解释也力求简明扼要,直击要害。作者善于抓住脉象的核心特征,并将其与相应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相结合,使得学习者能够快速理解脉象的临床意义。这种通俗的语言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脉学的门槛,使得《濒湖脉学》在古代和现代都广受欢迎,成为中医入门者必备的读物。 四、图文并茂,辅助理解(部分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后世许多《濒湖脉学》的版本都配有精美的插图,用以直观地展示各种脉象的形态。这些插图通常会模拟人手的触感,将脉象的起伏、快慢、有力无力等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图文对照,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将文字描述与实际感受联系起来,加深对脉象的理解和记忆。 五、临床价值,历久弥新 尽管现代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但中医脉诊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诊断方法,其价值依然不可忽视。《濒湖脉学》所阐述的脉学理论,经过数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检验,已经被证明是准确可靠的。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濒湖脉学》的理论指导诊疗。 通过学习《濒湖脉学》,医者不仅能够掌握辨识脉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脉象的变化,洞察人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从而提前发现疾病的萌芽,或是在疾病早期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脉诊能够反映出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病邪的性质和进退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其他诊法难以完全替代的。 此外,《濒湖脉学》所体现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思想,也对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脉象的变化,正是这种整体联系的体现。通过脉象,我们可以窥见身体内部的整体运行状态,从而进行更全面、更精准的辨证。 六、传承与创新,脉学新篇 《濒湖脉学》作为一部经典的脉学著作,其价值在于其精深的理论和实用的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濒湖脉学》的精髓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传承与创新,是当前中医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译注与白话解的出现,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体现。《濒湖脉学》原文多为文言文,对于现代读者,尤其是初学者而言,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而译注版本,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解读,拓展其理论深度。白话解版本则更是将原文的精髓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进行阐述,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掌握脉学知识,真正做到“人人学脉学,人人懂脉学”。 这些经过精心整理和解读的版本,不仅保留了《濒湖脉学》的原有价值,更通过现代化的方式,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惠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它们让古老的脉学理论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濒湖脉学》是一部中医脉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以其严谨的学术体系、精辟的论述、通俗的语言和深厚的临床价值,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仍是中医学习者和实践者案头必备的经典。学习《濒湖脉学》,不仅是掌握一门诊断技术,更是领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精髓,洞察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通过对这部经典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宝贵的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学术气息,沉稳的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瞬间就能抓住中医爱好者的眼球。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读物,而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成果。翻开扉页,作者的署名和出版社的介绍都显得相当专业,让人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最看重的是这类经典古籍是否能够得到“正版认证”,这一点对于确保书籍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京东图书的“正版认证”标识,无疑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相信我购买到的是一本货真价实、值得深入研究的医籍。书页的纸质也相当不错,厚实且不易透墨,印刷清晰,排版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包装上也看得出商家的用心,严实的包裹保证了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书籍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学习脉学的书籍,在对比了市面上众多同类书籍后,最终选择了这本。这本书的排版印刷非常精美,纸张质量也属上乘,让人在阅读时倍感舒适。最重要的是,它将《濒湖脉学》原文与现代的译注和白话解释相结合,这种编排方式对于我这样的中医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原文的古朴典雅,译注的严谨细致,白话的通俗易懂,三者相辅相成,让我在理解抽象的脉象理论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脉象形态的描述,以及这些形态所代表的病理变化,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智慧的传承。

评分

读中医经典,最怕的就是艰涩难懂的文言文,让人望而却步。而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于《濒湖脉学》的“译注”和“白话解”处理得非常到位。译注部分,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古义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帮助我们这些现代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而白话解,更是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脉象理论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耳边谆谆教导。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不同脉象变化的举例,非常形象生动,结合实际病症的描述,更是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快速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双管齐下”的解读方式,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濒湖脉学》这样一本重要的经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用宝典。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中医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经典是根基的重要性。近年来,市面上涌现出不少关于中医的“快餐式”读物,虽然能快速吸引眼球,但往往缺乏深度和严谨性。《濒湖脉学》这本书,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有力回击。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一种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尊重。书中对《濒湖脉学》原文的解读,没有丝毫的敷衍,而是字斟句酌,力求还原其本来的面貌。译注部分,作者展现了扎实的国学功底和深厚的中医理论素养,对原文的理解之透彻,让我叹服。而白话解释,更是将高深的理论化繁为简,让更多的中医爱好者和学习者能够从中受益。这本书的存在,对于弘扬中医文化,传承中医经典,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评分

对于我而言,学习中医,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希望能真正地掌握一些实用的诊疗知识。《濒湖脉学》作为中医脉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理论之精深,让我感到由衷的钦佩。它不仅仅是罗列脉象的名称,更是深入剖析了脉象的形成机理、临床意义以及与脏腑功能的相互关系。书中对各种脉象的细致描绘,如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等,每一个都力求准确,每一个都饱含深意。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对照自己的理解,去揣摩作者的意图,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正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病症下脉象变化的辨析,这对于我们实际临床中判断病情、指导用药有着极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