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通过重点分析1949-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主要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一次台海危机、日内瓦会议、决定研制核武器、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动力、东亚地区亚洲政策的形成、对外关系格局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研究新中国外交,是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者。有多部中、英、日文著作出版 。
目 录绪论
一章 从内战走进冷战
一节 “蒋之下的和平”
第二节 大国角逐中艰难抉择
第三节 铁幕落下之时
第二章 结盟与对抗
一节 “一边倒”
第二节 结盟的缘起
第三节 走向对抗之路
第三章 东亚革命与国家安全
一节 天下解放与国防线
第二节 援越抗法
第三节 跨过鸭绿江
第四章 走向“冷战共处”
一节 实现朝鲜停战
第二节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第三节 台海“打打谈谈”
第五章 缔造新外交
一节 “搞一点原子弹”
第二节 重建“中间地带”
结语
参考文献
对于《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必须说,牛军先生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书中对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描绘尤为细致,远超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材料。他不仅探讨了建交初期的蜜月期,更深入揭示了中苏之间在战略利益、意识形态解释,甚至领导人个人风格上的微妙差异,这些差异如何为日后两国关系的走向埋下了伏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条约体系”的分析,即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如何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议,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中确立自身地位,并争取战略空间。这让我看到,新中国并非被动地卷入国际体系,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塑造自身的外交环境。书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时的审慎与灵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也给予了我新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国在全新历史起点上,如何从零开始,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外交道路。
评分读完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新中国的外交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必然与战略选择交织的产物。书中对新中国如何处理与亚洲邻国,特别是东南亚新兴独立国家关系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在当时,冷战阵营对抗的阴影笼罩全球,但中国却努力在“第三世界”中寻求共鸣和合作。这种努力如何与“一边倒”的总体战略相协调,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书中都有生动的展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新中国外交官在基层谈判和具体事务处理中的细节描绘,这些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例如,在处理边界问题、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具体事务时,中国是如何运用其有限的资源和影响力,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新生政权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更是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兼顾。对于1950年代初,新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维系国家安全、争取发展空间,本书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起源和发展。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意识形态壁垒森严的年代,中国如何提出这样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外交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起到缓和国际紧张关系、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堆砌,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寻求自身独特定位的战略尝试。书中对台湾问题在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在国际法和外交承认上的博弈,也有着清晰的梳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新中国的外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站队”,而是在复杂的战略棋局中,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棋路,充满智慧与韧性。
评分读完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感到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复杂而关键的外交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地缘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如何共同塑造了新中国外交的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边倒”政策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的理解可能更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天然亲近,但牛军先生通过细致梳理当时的国际背景,如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国国内经济的重建需求,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潜在威胁的警惕,揭示了这一选择背后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他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政策的形成,更是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了决策者们当时所面临的艰难权衡和战略判断。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交困境和机遇,书中也有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博弈和选择,而新中国早期外交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缩影。
评分《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且发人深省的视角,来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复杂的外交格局。牛军先生在书中对新中国与联合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都知道,在冷战初期,中国未能进入联合国,这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构成了显著的限制。书中不仅分析了这一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在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其他渠道,如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前身、以及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来争取国际支持和承认。此外,本书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分析也相当精彩。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外交能力和独立性,并成功地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做出了贡献。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塑造,其意义深远。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而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些机遇,才一步步巩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