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 牛军 著 社科文献

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 牛军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军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史
  • 中国外交史
  • 新中国外交
  • 中美关系
  • 中苏关系
  • 朝鲜战争
  • 社科文献
  • 历史学
  • 牛军
  • 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1535
商品编码:264331137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世中国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冷战与新中国对外政策之间互动为基本框架,通过重点分析1949-1955年期间的一系列主要的重大事件,包括新中国对外政策的提出、中苏同盟的缘起、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一次台海危机、日内瓦会议、决定研制核武器、万隆会议等等,揭示新中国外交思想、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动力、东亚地区亚洲政策的形成、对外关系格局等的基本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同一时期冷战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地区冷战格局的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研究新中国外交,是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学者。有多部中、英、日文著作出版 。

目 录

绪论

一章 从内战走进冷战

一节 “蒋之下的和平”
第二节 大国角逐中艰难抉择
第三节 铁幕落下之时

第二章 结盟与对抗
一节 “一边倒”
第二节 结盟的缘起
第三节 走向对抗之路

第三章 东亚革命与国家安全
一节 天下解放与国防线
第二节 援越抗法
第三节 跨过鸭绿江

第四章 走向“冷战共处”
一节 实现朝鲜停战
第二节 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第三节 台海“打打谈谈”

第五章 缔造新外交
一节 “搞一点原子弹”
第二节 重建“中间地带”
结语
参考文献


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 一部深刻剖析新中国外交基石的史学巨著,牛军教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史观,引领读者穿越波澜壮阔的1949至1955年,回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萌芽与形成,洞察其与冷战大背景的深刻互动,拨开历史迷雾,重塑我们对新中国崛起历程的认知。 时代洪流与国家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划时代转折,更是世界格局悄然改变的信号。然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身处真空,而是诞生于一个充满对抗与分裂的冷战时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垒,深刻地塑造着国际政治的版图,也直接影响着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立足与发展。本书正是聚焦于这一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深入探讨在冷战阴影笼罩下,新中国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摸索前行,如何奠定其独立自主的外交基石。 冷战的阴影与中国的选择: “冷战”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博弈的色彩。对于新生的中国而言,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其外交选择绝非易事。是倒向苏联,还是寻求独立自主?是参与两大阵营的对抗,还是另辟蹊径?本书将细致梳理冷战初期,美国、苏联等主要大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这种外部压力与机遇中,审慎权衡,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外交决策。 书中将详细呈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确立了与苏联的紧密联盟关系。这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的趋同,而是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包括争取国际政治支持、获得经济援助,以及共同抵御来自帝国主义的潜在威胁。然而,这种联盟并非毫无代价,其背后隐藏着对国家主权和独立性可能遭受的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在与苏联的互动中,新中国如何逐渐认识到自身利益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维护联盟的同时,为未来的独立自主外交埋下伏笔。 新中国外交的早期实践: 1949-1955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无到有,从探索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本书将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展现新中国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外交实践。 朝鲜战争的洗礼: 朝鲜战争不仅是一场激烈的军事较量,更是新中国外交立场的重大考验。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过程,探讨其对新中国国际地位、中美关系以及与苏联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新中国的军事实力与决心,也使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但同时也加剧了与西方世界的隔阂。 “一边倒”的战略调整与探索: 尽管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但新中国并未完全放弃独立自主的探索。本书将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如何在高层内部就外交战略进行讨论和调整,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寻求平衡,并在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早期迹象中,进行预判与应对。 参与联合国与和平共处的外交努力: 尽管受制于冷战格局,新中国仍积极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本书将梳理新中国争取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所付出的努力,以及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如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前身、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来塑造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并为未来的多边外交奠定基础。 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发展: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如何与广大亚非发展中国家建立联系,形成统一战线,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本书将重点关注新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的早期交往,以及这些互动对推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展现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初步姿态。 与新兴国家的外交尝试: 除了与大国之间的周旋,新中国还积极探索与一些新兴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本书将考察这些早期交往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为新中国拓展外交空间,打破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孤立政策提供了可能。 牛军教授的史学贡献: 牛军教授在这部修订版中,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原始研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他不仅梳理了新中国早期外交政策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这些政策是如何在冷战这一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并演变的。 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的结合: 本书并非停留在对重大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宏观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微观的外交决策过程巧妙地结合起来。读者能够看到,每一个外交决策背后,都凝聚着领导人的深思熟虑,也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制约。 史料的挖掘与运用: 牛军教授在本书中充分运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包括档案文献、回忆录、当时的报刊报道等,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宝贵的史料不仅支撑了他的论点,更让历史显得鲜活而真实。 对“选择”的深入解读: 冷战时期,国家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而新中国也不例外。牛军教授深刻剖析了新中国在不同阶段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帮助读者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对“缘起”的透彻阐释: 书名中的“缘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主题。牛军教授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1949-1955年这短短几年,而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层根源,为理解其后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修订版的价值: 作为修订版,本书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的新成果,对一些史实进行了更准确的辨析,并对部分论点进行了深化。这种持续的学术追求,使得本书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历史理解的进一步提升。它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产物,是复杂国际环境中理性抉择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本书的意义: 《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学著作。它不仅为研究新中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环境。 洞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逻辑与战略选择。 认识冷战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塑对新中国崛起历程的认知,理解其独立自主外交的来之不易。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这部著作,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更折射出新中国在风雨中前行的坚定步伐。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堂关于国家生存、发展与独立自主的外交课,为我们理解当下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且发人深省的视角,来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复杂的外交格局。牛军先生在书中对新中国与联合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们都知道,在冷战初期,中国未能进入联合国,这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构成了显著的限制。书中不仅分析了这一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中国在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其他渠道,如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前身、以及在亚洲和非洲地区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来争取国际支持和承认。此外,本书对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分析也相当精彩。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作为重要参与者,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强的外交能力和独立性,并成功地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做出了贡献。这一事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塑造,其意义深远。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而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些机遇,才一步步巩固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兼顾。对于1950年代初,新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如何维系国家安全、争取发展空间,本书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起源和发展。书中详细阐述了在意识形态壁垒森严的年代,中国如何提出这样一套具有普适性的外交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起到缓和国际紧张关系、争取国际理解和支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堆砌,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寻求自身独特定位的战略尝试。书中对台湾问题在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在国际法和外交承认上的博弈,也有着清晰的梳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新中国的外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站队”,而是在复杂的战略棋局中,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棋路,充满智慧与韧性。

评分

对于《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必须说,牛军先生的叙述方式极具感染力。他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书中对新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描绘尤为细致,远超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材料。他不仅探讨了建交初期的蜜月期,更深入揭示了中苏之间在战略利益、意识形态解释,甚至领导人个人风格上的微妙差异,这些差异如何为日后两国关系的走向埋下了伏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条约体系”的分析,即新中国在短时间内如何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协议,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中确立自身地位,并争取战略空间。这让我看到,新中国并非被动地卷入国际体系,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塑造自身的外交环境。书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处理与西方国家关系时的审慎与灵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也给予了我新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国在全新历史起点上,如何从零开始,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外交道路。

评分

读完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感到收获颇丰,尤其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复杂而关键的外交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地缘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如何共同塑造了新中国外交的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边倒”政策的论述印象深刻。以往的理解可能更侧重于意识形态的天然亲近,但牛军先生通过细致梳理当时的国际背景,如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中国国内经济的重建需求,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潜在威胁的警惕,揭示了这一选择背后更为复杂的战略考量。他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政策的形成,更是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了决策者们当时所面临的艰难权衡和战略判断。对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交困境和机遇,书中也有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博弈和选择,而新中国早期外交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缩影。

评分

读完牛军先生的《近世中国: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1949-1955(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新中国的外交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必然与战略选择交织的产物。书中对新中国如何处理与亚洲邻国,特别是东南亚新兴独立国家关系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在当时,冷战阵营对抗的阴影笼罩全球,但中国却努力在“第三世界”中寻求共鸣和合作。这种努力如何与“一边倒”的总体战略相协调,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书中都有生动的展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新中国外交官在基层谈判和具体事务处理中的细节描绘,这些细节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例如,在处理边界问题、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具体事务时,中国是如何运用其有限的资源和影响力,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新生政权要在国际舞台上立足,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更是灵活的外交手段和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