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专家图解培养3~10岁男孩的关键细节
好妈妈教出能自立、有魅力、会学习的男孩
3~10岁,是男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不仅决定着男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决定着男孩子今后的生活能力。本书中,有丰富育儿经验的高滨老师将为妈妈们讲解培养男孩子的诀窍。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有着特有的天性,只有了解男孩子的性格,才能“对症下药”。本书从“自立”、“魅力”、“学习”3个层面出发,教妈妈们如何培养一个自立有担当、人见人爱、妈妈引以为傲的男孩子。
高滨正伸,1959年生于熊本县。毕业于东京大学。1993年,以重视“数理思考力”、“国语力”和“课外实践”为理念,开办了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室“花丸学习会”。奥数委员会理事。活跃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上的热血教师。以儿童监护人为对象,每年进行130多次演讲,在妈妈中大有人气,甚至有固定的妈妈粉丝。著书还有《教孩子如何记笔记》《写给13岁的你》(实务教育出版)、《小学3年级前要培养好算数脑》等。
章 男孩的特点
男孩的心思,原本就难以捉摸 /3
男孩的特点① 活泼好动 /8
男孩的特点② 反复叮嘱也会忘记收拾东西 /10
男孩的特点③ 只做喜欢的事 /14
男孩的特点④ 喜欢冒险、追求刺激 /16
男孩的特点⑤ 在意胜败 /19
男孩的特点⑥ 喜欢战斗类游戏 /21
男孩的特点⑦ 吵完架即握手言和 /23
男孩的特点⑧ 喜欢粗俗的东西 /26
男孩的特点⑨ 不怕脏 /29
男孩的特点⑩ 没常性、喜欢动态事物 /31
男孩的特点 字迹潦 /33
男孩的特点 行动缓慢 /35
男孩的特点 有“御宅”倾向和收藏癖 /38
男孩的特点 想要说服他需讲道理 /41
男孩的特点 全世界喜欢妈妈 /43
第2章 自立 培养将来能自食其力的男孩
正确的生活习惯与教育方式 /50
让孩子远离电子游戏 /65
不服输的孩子强大 /71
坦然面对他人的欺负行为 /75
成就感孕育自信 /80
别让孩子因不擅长运动而自卑 /85
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 /88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91
让孩子产生“想快快长大”的想法 /94
第3章 魅力 培养人见人爱、重视妈妈的男孩
妈妈的爱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107
与他人的摩擦是孩子的必要成长经历 /110
让孩子用热情感染周围人 /114
让孩子笑对挫折 /118
虚心是成长的法宝 /124
妈妈不唠叨,孩子诚实 /127
男孩也要做贴心暖男 /130
擅长逗人笑的孩子人缘好 /135
让孩子享受“年少的特权” /138
让孩子感觉人生如此有趣 /142
第4章 学习 培养让妈妈引以为傲的男孩
“敷衍妈妈的学习方式”是大忌 /150
让孩子体验到思考的乐趣 /152
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 /158
重视孩子的写字速度 /160
语言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 /162
提高孩子逻辑思考力的方法 /170
提高孩子动脑能力的方法 /175
正确的生活习惯与教育方式
①以轻松的语气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早睡早起是孩子应养成的个好习惯,它与孩子的精神是否强大密切相关。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凡是能坚持早起的人,都能获取他人的信赖。反之,则会被人认为意志力差、没有前途。
如果孩子因沉迷于游戏、网络而过着黑白颠倒生活,就会因为头疼或等原因,萌生“不去学校”的想法。
我们可以将这种状态称为没耐性。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就容易陷入不愿上学、闭门不出的状态。
如果孩子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等他们进入社会,也会出现类似状况。而这样的结果是——不被上司重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培养方式至关重要。养成早起的良好习惯,对有助于今后的人展。
即使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没耐性的状态,也会因为“交女友”“结婚”“生子”等影响人生的关键事件而发生重大转折。
因为人往往会在这种时候发生改变。
“人不能为自己改变,只能为他人改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幼儿时期,父母应用“早点睡觉哦”等轻松的语气告诫孩子,并且不允许孩子晚起。如果能通过“知情意行”教育,让孩子在坚持“早睡早起”的同时“外出玩耍”,那是理想的状态。
②培养孩子的“无须休息”的好体力体力好、精力旺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多次缺勤的人注定无法获得好工作。
据我所知,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休息时间少的人,只有“拥有无限活力”的人才能在工作上做出好成绩。
毫无疑问,精力充沛的人都拥有良好的基础体力。不过,无须要求孩子达到运动员的水准,只要让孩子拥有“基本上无须休息”的基础体力即可。
其实,只要孩子坚持参加中学时代的体育活动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基础体力。没有类似体验的孩子,恕我直言,一般都是精神脆弱之辈。有的男孩长大后看起来人高马大,实际上却是一肚子疼就休息的人。
持久力和活力是工作的基本前提,十分重要。
身处社会中,一年之中总有那么几天需要熬夜完成工作。除此之外,分娩前后、孩子生病住院等,彻夜不眠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即使没怎么睡也需要挺过去的时候,比如震灾等紧急时刻。在这种时候,人必须拥有良好的体力。
因为这不仅是你的责任所在,也是考验你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刻。
毫无疑问,脚力是体力的基础。对于长时间坐着工作的我们来说,“步行”“奔跑”等方面的锻炼十分重要。
据我所知,东京大学很多学生在1500米跑步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这其实与“精神的强大”息息相关。无论怎么犯困都能坚持做完后一道题的人,只要多次坚持,就能成为卓越的人。对于那些头脑聪明的人来说,锤炼让精神强大的基础体力是人生的必修项目之一。
据说,拥有众多聪明孩子的某国立大学附属小学,在体育训练项目上投入了不少精力。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有的孩子刚放学回家就扔下书包外出玩耍,这让妈妈很是揪心。情急之下,妈妈可能会训斥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快去学习!”实际上这是在城市培养孩子的忌讳之处。我们应有意识地增加孩子外出玩耍、活动身体的机会,因为基础体力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
据某精神科的医生说,我们可以通过“站姿、步姿”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抑郁症、综合失调症。多年来我一直在教育线观察孩子,发现通过观察孩子的步姿、跳姿和腰腿的力量也可以判断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
谁都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提高基础体能,因此我建议让孩子多外出玩耍,多参加中学时代的俱乐部活动。
总之,腰腿的强大意味着“精神的强大”,手指的灵巧意味着“创意的涌现”。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定位。它让我明白,教育孩子,尤其是培养一个优秀的男孩,很多时候,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的“放下”能力。我们常常带着自己未被满足的期望和恐惧去过度干预,结果反而阻碍了孩子的自然发展。作者在谈到“放手”时,用了很多篇幅来剖析父母的“不安全感”,这简直是直击灵魂。我意识到,我过去对儿子控制欲过强,部分源于我对自己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出口——通过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来化解自己的焦虑。它提倡的不是“甩手掌柜”,而是一种“有远见的陪伴”。这种陪伴是高质量的、有意识的,而不是全时段的、低效的唠叨。它教会我如何做孩子的“精神后盾”,而不是“全程保姆”。这种角色的转变,不仅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更重要的是,让我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为我学会了把精力从微观的控制,转移到宏观的引导上,受益匪浅。
评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和专业,它没有回避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那些复杂、甚至有点“粗粝”的挑战。它没有把男孩塑造成某种无菌的、完美的形象,而是直面了“挫折教育”、“规则建立”和“男子气概的健康定义”这些硬核议题。我非常喜欢作者对“界限设定”的论述,那不是冰冷的命令,而是一种充满爱意的结构。如何温柔而坚定地设立界限,是所有家长的心头痛点,因为一旦语气过重,就容易演变成权威压迫;而语气太软,规则又形同虚设。书中提供的那套“先同理感受,后清晰陈述期望”的脚本,实用性极强。我实践了几天,发现当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想做”时,他对你“必须遵守”的“不能做”的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此外,书中对“运动和释放精力”重要性的强调,也让我这个过去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家长警醒。它提醒我,男孩的成长,身体的律动和荷尔蒙的释放同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身体的能量得到健康疏导,内在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启动。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迷茫和焦虑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记得我当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它,原本以为会是一堆空洞的理论,没想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温柔而坚定的朋友在耳边细语,分享着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行得通的智慧。特别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解药。我一直以为,男孩的叛逆期是洪水猛兽,避无可避,但这本书巧妙地引导我看到,那些所谓的“问题行为”背后,其实是未被理解的需求和能量的错位。它教我如何去“看见”孩子表象下的真实渴望,而不是被表面的不听话所激怒。我开始尝试用书中提到的“非暴力沟通”技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效果都立竿见影。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发脾气时,我不再急于制止或说教,而是蹲下来,先确认他的感受——“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因为你的乐高被拿走了?”这种先共情后引导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冲突的烈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强大的思维框架,让我在面对具体情境时,能迅速找到最适合当下情况的应对之道,这才是真正的赋能。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简洁有力,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所有的深层教育理念都通过生动的案例被包裹起来,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辈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培养男孩的责任感”那一章,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说教,而是提供了具体到可以立即执行的家庭任务分配机制。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将家务活交给女儿,认为儿子“不需要做这些”,这本书彻底纠正了我的性别偏见。它论证了,责任感和同理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家庭事务、体验付出和收获成果的过程中习得的。我们家开始实行“每周家庭值日表”,从洗碗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儿子开始真正体会到“家”是一个需要共同维护的共同体,而不是一个为他服务的后勤站。这种实践性的指导,是很多理论书籍所欠缺的。它让我意识到,培养一个“了不起的男孩”,不是培养一个“万能的超人”,而是培养一个具备高情商、强责任感、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这本书是行动指南,更是心灵地图,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男孩教育感到困惑的父母。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书”的初始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独立性培养”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远见。很多教育理念倾向于强调“控制”和“规训”,把孩子塑造成父母理想中的样子,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像一位园丁,耐心地修剪枝蔓,但最终目的是让幼苗朝着自己最健康的方向伸展。我深切体会到,培养一个“了不起的男孩”,核心在于培养他的“内在驱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帮他扫清所有障碍。书里有一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在慢性剥夺孩子积累“失败经验”的机会。失败是最好的老师,但前提是父母要提供一个安全的“失败跑道”。我开始有意识地后退一步,允许我的儿子去尝试那些“可能搞砸”的事情,比如自己穿鞋带,或者独立完成一项小任务。结果是,他最初的挫败感确实很强烈,但我依据书中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过程赞美”而非“结果评判”,慢慢地,我看到了一个更自信、更具韧性的孩子。这种从根本上重塑亲子关系的视角,让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我时常需要翻阅、反思的“育儿哲学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