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2016年美第奇奖;入选龚古尔奖的非虚构类作品;
一部在冰冷暴行中生命温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书名: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定价:49.00元
作者:伊凡雅布隆卡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4
页码:39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6240
1. 入选龚古尔奖的非虚构类作品;斩获2016年美第奇奖、《世界报》文学奖、奖中奖等。
2. 一部在冰冷暴行中生命温度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当代版《悲惨世界》。作者展现了一个当代法国孤女戛然而止的一生,也以此为契机展现了法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等,从社会的角度追踪罪恶的根基。
2011年,法国西部的波尔尼克发生了一桩奸杀案,遇害者是一名年仅18岁的少女蕾蒂西娅,凶手将她肢解后,弃尸在相距50的两个池塘中。这起让人不寒而栗的惨案震动了全法,引发了包括时任总统的萨科齐在内的全法国的关注。
但作者发现,媒体和公众集中关注案件的残酷性和司法改革,而对蕾蒂西娅这一人物和背后的次问题缺乏探讨。他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人物,在此书中重建了蕾蒂西娅的人生及其遇害的整个过程。
序
1 杰西卡
2 失踪现场
3 刀光血影下的母亲
4 勒加斯波
5 爸爸在“角落”里
6 一个“非常小的机会”
7 无言的童年
8 绑架杀人
9 法官面前的两个小女孩
10 特别的一天
11 “带斜屋顶的”房子
12 亲友和同路人
13 绘画
14 社会新闻的诞生
15 寄养家庭
16 在水洼和淤泥中
17 帕特龙先生
18 一个“性侵累犯”
19 “我不是你的妻子”
20 帕特龙—萨科齐之轴
21 马什库勒中学
22 作为人类的罪犯
23 大西洋地区
24 蓝洞
25 蕾蒂西娅的肖像
26 “惩罚”和“错误”
27 脸书上的蕾蒂西娅
28 犯罪民粹主义
29 美丽的夏天
30 叛乱
31 “阳光太棒了”
32 鲜活的面孔
33 可怜的蕾蒂西娅
34 “你钓鱼很在行?”
35 年末的节日
36 专家时代
37 诀别信
38 持锯之人
39 后的日子
40 接下去的生活
41 1月18日,早上
42 布里奥尔的池塘
43 1月18日,下午
44 葬礼
45 1月18日,晚
46 “协议”的结束
47 “她对我说:‘停手。’”
48 “文件夹”和“妓女”
49 古老的缺陷
50 女性之死
51 黑夜里的沉默
52 不公正的范围
53 第二天
54 社会新闻,民主的事实
55 正义
56 蕾蒂西娅,她就是我
57 我们的蕾蒂西娅之年
地图
参考文献
化名表
缩略语表
伊凡·雅布隆卡(Ivan Jablonka),1973年生,法国当代历史学家、作家,致力于儿童与青年研究,发表著作十余种,包括《我无缘得见的祖父母的历史——一项调查》《大屠杀中的儿童》等,前者荣获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基佐奖。
这个故事充满激情地质疑了我们眼前建立起来的社会,质疑了它的人性界限。
——《费加罗夫人》(法国畅销女性杂志)
伊凡·雅布隆卡的天才之处在于他的写作方式上,他把人文学科的方法应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犯罪故事中。
——《读书》月刊
3 刀光血影下的母亲
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她们就在一起了。
在一张摄于妇产院的照片上,母亲紧紧抱着两个新生儿,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她靠在枕头上,注视着镜头,笑容里洋溢着幸福,也带着一丝疲惫,毕竟她已在产房里度过了好几个小时。在另一张照片上,闪光灯吓到了这两个孩子,当时她们四个月大,目光里流露出惊奇,嘴里正含着乳头。七个月大的蕾蒂西娅穿着粉色睡衣,稳稳地坐在几块坐垫之间。和我一起翻看照相本的杰西卡骄傲地评论道:“蕾蒂西娅脸上没肉,她瘦得更厉害。我,我脸上有肉!”
1992年5月4日,这对姐妹在南特出生,杰西卡是11点15分,蕾蒂西娅是11点16分。她们是异卵双胞胎,有一半的基因相同。
母亲西尔维娅· 拉尔歇当时24岁,在学区监察部门当维护工。父亲弗兰克· 佩雷25岁,是一个服务员。他们相识于一年前,不久就同居了。弗兰克回忆起自己知道B超结果之后的惊喜之情:“一下子就有了两个小孩,有得忙了!”与此相反,蕾蒂西娅的舅舅兼教父阿兰· 拉尔歇指出,双胞胎的到来就是一场灾难。弗兰克· 佩雷当时抱怨:“一个还好,但是两个,你们想要我们怎么办·”在孩子出生几天之后,他才承认她们是自己的女儿。
围绕着她们的幼儿时期,回忆再度产生了分歧。在弗兰克· 佩雷的心里,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对双胞胎很好带,蕾蒂西娅总是睡觉,而杰西卡哭得也不厉害。相反,阿兰· 拉尔歇认为这是混乱的起点。父亲每晚都是醉醺醺地回来,还对母亲和女儿们横加指责。
她们的父母在1993年离了婚。西尔维娅独自和她的女儿们过活,其间患上了神经衰弱。弗兰克时不时来看望她们。他想恢复共同的生活,她接受了,想给彼此一次机会,然而弗兰克依然在外面花天酒地,举止粗暴。他讨厌看到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在地上玩耍:“够了!起来!你们站起来!”西尔维娅一插手,他的嗓门就会提高,后以争吵告终。如果有人来调停,弗兰克就会反驳道:“她们是我的女儿,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阿兰· 拉尔歇有这样一段回忆:杰西卡因为自己的尿布太脏而哭了起来。弗兰克怒气冲冲地逮住她,把她扔了出去,她飞过客厅里的一张茶几,从一张沙发掉到了另一张沙发上,幸亏家里的一只大型德国牧羊犬跳到杰西卡身边保护她。另外一次,弗兰克在三楼楼梯平台上抓着蕾蒂西娅的背带裤,把她吊在了半空中。他威胁上楼来为他妹妹抱不平的阿兰· 拉尔歇:“不要走过来,否则我就松手了!”杰西卡啜泣着,紧紧抓住她母亲的大腿。
我来到阿兰· 拉尔歇位于南特郊区的公寓里。他和他女儿来车站接我。我们在客厅里闲聊。壁炉台上的瓮中就装着那条狗的骨灰。阿兰· 拉尔歇是主厨,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电脑里播放的照片让我们回到了过去:布列塔尼的假期,给小姑娘们准备的塑料游泳池,蕾蒂西娅趴在水牛背上。我看到一棵绿色纸板做成的小枞树,这是蕾蒂西娅和杰西卡在圣诞节时送给他的,上面还贴着她们小学时代的照片。阿兰· 拉尔歇本来盼着在教女刚成年的那段日子里陪伴她左右,直到有一天能出席她的婚礼。然而事与愿违,他筹备的是白色游行。
这是一个高大强壮的男子,蓝眼睛,棕色皮肤,留着平头,脸颊棱角分明,饱受失业和生活不幸的折磨。他的黑色衬衫敞开着,露出一条银链子。想起弗兰克· 佩雷抓着蕾蒂西娅的背带裤把她吊在半空中的情形,这个壮汉热泪盈眶:
“我的公主被吊在了半空中。”
阿兰· 拉尔歇怪罪弗兰克· 佩雷。在我过来问询之前,他已经把这些事向《巴黎竞赛画报》和盘托出了:他妹妹回来的时候,浑身都是瘀斑、青肿、伤口和剪刀的划痕。弗兰克在她不愿意的时候强迫她做爱。他还打过他们的两个女儿。西尔维娅不敢把事情告诉父母,因为他们曾经坚决地劝她不要和弗兰克同居。而且,自童年时代起,西尔维娅就已饱尝性骚扰;她父亲嗜酒如命,又有暴力倾向。后,还是靠着父亲的帮助,她才得以在1995年4月把弗兰克扫地出门。
蕾蒂西娅和杰西卡的苦难很早就开始了。她们是否是一次强奸的结果,因而在子宫里的时候就开始受难了?在出生之后,她们就生活在家庭内部的暴力之中,因为小孩和母亲是在一起的。在家里,没有人是安全的。阿兰· 拉尔歇回忆道:“以前,我妹妹的处境不错:她活泼,爱笑,生活幸福。如果她不曾遭受过所有的这些家庭暴力,她也不会陷入抑郁,女孩们更不会被安置到别处。”他屡次劝她擦亮双眼,但是她深陷热恋,眼里只有弗兰克,她还是想和女儿们的父亲一起生活。有一天,阿兰· 拉尔歇来到他妹夫上班的一家大学食堂,他在一个出口处等到他,打断了他的鼻子。“算他运气好,别人把我们分开了。”
经过南特的共和国检察官授权,我查阅到了弗兰克· 佩雷的刑事审判文件,从中得知,弗兰克在1995年10月16日去了女儿所在的门口。他一路尾随西尔维娅,而后自顾自进了她家。晚上,双胞胎姐妹一入睡,他就夺走了西尔维娅的电话,强迫她脱掉衣服,在她嘴里塞了抹布,拿剪刀威胁她,后强奸了她,还在她的前臂上造成了一道3厘米长的刀伤。一个礼拜之后,他还想故伎重施,但是她逃进厕所,躲在里面喊救命。邻居们闻讯赶到的时候,她哭了起来。
在兄长的支持下,西尔维娅提出了指控。弗兰克· 佩雷遭到监禁。两年之后的1997年9月16日,他被大西洋卢瓦尔省的重罪法院判定为强奸和持械强奸未遂。对他来说,是五年牢狱,其中两年缓刑;对她来说,则是抑郁症和精神病院的生活。
*
在弗兰克· 佩雷代理律师的事务所里,我见到了他本人。他矮小敦实,穿着整洁的黑色衣服,长着一个拳击手的鼻子,金黄色的头发剃了个平头。他的胳膊和胸脯上刺满了文身,看上去好像一个内心温柔的硬汉。他的句法和他的生活一样支离破碎,不仅词不达意,而且前言不接后语。一连串的临时工作和有名无实的培训让他心生厌倦。他推动建立起了一个纪念他女儿的网站,以自己的方式成了一个有用之人。我们的会面正逢其时:他正在物色一个作家。
弗兰克· 佩雷生于1967年。他在南特下游的库厄龙长大,除了一个姐妹,他还有两个兄弟,一个叫斯蒂芬,另一个是残疾人。他的父亲是油漆工,有酗酒问题。母亲是医院维护员,她认为弗兰克童年过得很艰辛,但是,弗兰克自己却有着美好的回忆。他和斯蒂芬一起小偷小摸,追逐女孩子,用滚珠、木块之类的小玩意儿自娱自乐。9岁那年,他被送去寄宿,“因为我发不出卷舌音”。那里的老师很严厉:强制灌输和随时随地的惩罚。12岁的时候,他进了南特一所初中的特殊教育班。16岁时,他开始接受建筑油漆工的培训,接着是木匠学徒、糕点师学徒、机修工学徒、手艺学徒,直到成为沿海一家饭店的“高级美食服务员”。后来,他签了临时工合同。
他的弟弟斯蒂芬曾被安置在儿童之家。有一天,斯蒂芬自己去见了社会救助人员,感化教育工作者就此取代了父母的位置。在他眼里,弗兰克是一个好父亲:“我们和孩子们骑着车闲逛。我哥哥有两个女儿,一个坐前面,一个坐后面。我们一起野餐,一起踢球。我总能想起女孩们的脸庞,她们坐在自行车上,咧着嘴大笑。”
弗兰克· 佩雷是一个饱受生活摧折的人,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易怒而且暴力,但是我确信他在事过境迁之后,还是爱自己的女儿们的。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没断过。他总是履行自己的探视权,支付抚养费。他把20年前说过的话向我重复了一遍:“我喜欢看到我的女儿们,我喜欢她们。”今天,他问了杰西卡的消息,给她带了些小礼物。当她想去妹妹在拉贝讷里镇的墓地时,他都会到那里等着。
相反,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说,他爱过她们的母亲。因为这需要对诸如“爱”“共同生活”“相互保护”这些表达取得一致。女性所承受的那些暴行被记录在案、形诸报告,千言万语,却道不尽如今西尔维娅· 拉尔歇目光中痛之入骨的恐惧。这是对嗜酒而暴力的父亲的恐惧,对那些割破你们的皮肤、对待你们犹如处置财产般肆意侵犯的男人的恐惧;这也是对其他东西的恐惧,对的恐惧,对人类的恐惧—颓丧和期待交织其中,凝固成僵硬的笑容,表现为害怕做错事,并为了讨好别人而默默地全力以赴。
阿兰· 拉尔歇告诉我,他的妹妹对任何人都说是,但他不确定她是否真的理解别人的意思。在她服用了那么多药物之后,他对她的古怪行为也习以为常了。比如,她放水准备洗澡,却跑到外面边遛狗边等,等她回来时,消防员早已经因为水漫金山而赶到了。
*
在19世纪的旧制度之下,性侵受到了极大的纵容。是女人激起了男人的欲望,男人只是将它表现出来而已。这体现在定罪上的颠倒黑白,其逻辑源于一种价值判断,它置“弱势”的性别于强势的性别之下,使“半人”服从于完整的人。在夫妻关系中,暴力的概念是不可思议的。根据拿破仑的民法典,女性应该“服从她的丈夫”。显然,丈夫对性的需求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在新婚之夜,对贞洁而无知的年轻妻子施加的性关系是一种义务。暴力构成了人权的一部分。
直至晚近—20世纪90年代初,在法国、荷兰、瑞士和英国,法律才允许女性就其配偶对她们施加的性暴力提出起诉。在法国,根据2006年起实施的法律,对由丈夫或者同居男性施加的强奸(被定义为:通过暴力、威胁或者欺骗而实施的性器进入行为)的惩处被加重了。但是在夫妻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其目的是实现一方的统治和另一方的屈从:反复辱骂、恐吓、骚扰、感情敲诈、心理压迫、对孩子的威胁、强迫的性关系、侮辱、殴打、虐待,等等。
根据2000年问世的一项针对法国妇女所受暴力的全国性调查,在拥有配偶的女性中,10的人在此前数年中遭受过精神、口头、身体或者性方面的暴力。比起她们的长辈,有此遭遇的年轻人(从20到24岁)明显为数更多。在遭强奸的女性中,半数由其伴侣或者前伴侣所为,这些强奸很少被诉诸控告,立案的则更少。所有的社会阶层都牵涉其中,但根据1996年一项针对大西洋卢瓦尔省的全科医生所进行的调查,其中有一半的情况涉及了经济不稳定,超过90涉及酗酒问题。
弗兰克· 佩雷对其女儿们的母亲造成的伤害达到了何种程度?西尔维娅· 拉尔歇遭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与此相比,其他女性碰到的是非常短暂的死亡。在法国,每年有为数过百的这样的女性:被勒死或者被枪打死的家庭妇女;不分白天黑夜地收到数十条辱骂短信,而后死于前夫拳打脚踢的离异女性;因为拒绝性关系而被刀刺伤的女性。数以百计这样的案件被送到杰西卡的律师手里,也就是塞西尔· 德· 奥里维拉的办公桌上。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和个人的,它更像是作者为你量身定做的一场智力探险。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并非“易读”,它需要投入时间、需要专注,甚至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领会其精髓。但正是这种“门槛”,筛选出了真正渴望深度思考的读者。我记得有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我不得不放下书,走到窗边,望着远方沉思良久,因为作者提出的那个悖论太具有颠覆性了。这种迫使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阅读过程,是现代快餐文化中罕见的奢侈品。它教会我,真正的收获往往来自于那些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才能抵达的地方,而这本书的“奖励”绝对值得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钟精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暗色调与少量高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引人入胜的氛围,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被它吸引住。那种质感,摸上去就能感觉到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拿到书后,甚至舍不得马上翻开,只是反复摩挲着那些文字和图案,仿佛在进行一种仪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这本书的开篇布局非常巧妙,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核心观点,而是用一系列看似不相关却又暗含深意的场景或引子,将读者慢慢引入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比那种开门见山的直白说教要高明得多,它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搭建起理解世界的桥梁。我特别欣赏这种尊重读者的创作态度,让人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愉快的对话。
评分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时而又如同冰冷的刀锋般锐利深刻。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命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来,让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有几段描写,那种氛围感浓郁到让我仿佛能闻到书中场景的气味,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呐喊。这种将思想的深度与艺术的美感完美融合的能力,是极其稀有的。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句措辞的精妙而停下来,反复诵读几遍,体会其中蕴含的张力与韵味。这绝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论著,它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沉关怀。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前瞻性”和“去中心化”的视角。它没有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文化框架或是历史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局外人”的清醒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走向和局限。那种宏大的时间尺度感,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烦恼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之下,瞬间感到释然或警醒。作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敢于触碰那些被主流思想集体回避的禁区,并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智去剖析现实的脆弱性。这本书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换血”,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会成为你思维工具箱里最锋利的一把瑞士军刀,在你未来思考任何重大问题时,都会时不时地被重新启用。
评分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思考深度简直是超乎我的预料。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娱乐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停下来做笔记的重量级作品。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精密的思想体系,每一个章节的论证都建立在前文扎实的基础之上,逻辑链条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的设计。我尤其被其中对“时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处理方式所震撼。它挑战了我过去根深蒂固的一些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概念。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其有效的“提问工具”,引导着我们去质疑、去探索。这种启发性,才是真正优秀哲学或思想著作的价值所在,它让阅读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