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编推荐 | |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 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蒋勋 ★ 蒋勋经典代表作,十年心血。省思当下社会,为疲惫的现代人找回生活的信仰。 ★ 精装典藏版,全新问世,由作者亲作全书修订。 ★ 金钟奖获奖作品,风靡台湾。 ★ 蒋勋坦然温柔的文字,称出生活本来的重量,更指导我们看见自己。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 书中所承载的,是广阔生活的十个侧面: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内容悲悯却不忧伤,寥寥数语,掷地有声。 ★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
| 内容简介 | |
| 《蒋勋说美与文学(套装共5册)》包括五本图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和《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随套装赠送蒋勋先生《生命里的善与美》演讲光盘。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才华超卓而风采各异的诗人纷纷登场,呈现出令人沉醉的生命意境。唐诗的迷人在于丰富,有发亮的激情,有缠绵的幽思,有昌盛时代的张扬,有繁华过后的怅惘,带着我们回到真实的世界,去感受美,去构筑私人的文学空间。《蒋勋说唐诗》一书,既是在讲文学之美,也是在讲自己的生命情怀。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珍视不同个性的美,珍视自由意志的价值,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唐诗留给我们的财富。 “词”并非始于宋代,却与宋代的文化品质浑然天成。有浅吟低唱,有大江东去,有柔肠粉泪,有家国愁思,美有不同的面孔,却未必要分出高下。在《蒋勋说宋词》里,不仅讲宋词本身,也讲宋词的来路与根基。尝试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在柔性与烈性之间游刃有余,与宋词之美结一段善缘。这种美不仅存在于文字或音韵当中,也存在于古今共通的情感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里。 在《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两册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诗经》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诗经》的初民情怀,《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陶渊明的悠然恬淡,韩柳文章的质朴自然,《游园惊梦》的梦幻纯真,《红楼梦》的青春与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艳,沈从文的平和冲淡……千年的文学之美、诗意与情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蒋勋先生眼中,美是无处不在的:花朵的绽放是美,花朵的凋落是美,“一枝红艳露凝香”是美,“梨花一枝春带雨”是美,繁华是美,苍凉是美,收获是美,遗憾是美,真是美,善是美……美常常凝结在具体的实物当中,也作为精神底色流传于世间。 美并无定法,感受美、认识美却有路可循。美不仅带来感官上的触动,也是历练生命、丰沛情感、释放思想的动力。《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涵盖7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在充塞着声音、色彩与形体的世界,为读者指画一条通向美的小径。 美潜伏于每个人的生命当中。珍重美,也就是珍重自己。 【孤独六讲】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生活十讲】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品味四讲】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
| 作者简介 | |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
| 精彩文摘 | |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所以,生命里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地,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怕孤独。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我想,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现代的文学颠覆了过去“生下来就有意义”的想法,开始无止尽地寻找,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是终的答案,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寂寞、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是很大的考验。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即使我们与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
我一直觉得,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否构建起一个让人愿意久留的“场域”,而这本书的作者恰恰就是一位搭建场域的大师。他不像某些评论家那样高高在上地审判,而是用一种近乎于私密对话的口吻,引导你进入他构建的那个精神空间。这种叙事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认知。读到某个关于“寂寞”的段落时,我甚至觉得作者像是坐在我对面,非常温柔地揭示了那些我原本不愿正视的内心角落。他不是在教你如何“对抗”孤独,而是在教你如何“款待”它,如何让它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座上宾”。这种由内而外的疏导,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有力,它像是一股暖流,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所有不完美自我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生活方式的启发是潜移默化的,它没有直接给出“行动指南”,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在阅读关于“品味”的那几篇时,我意识到品味不是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持续不断自我修剪和选择的内在修行。它教会我如何区分“拥有”和“欣赏”,如何在一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保持精神上的清醒和节制。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那些嘈杂的、信息过载的输入,转而寻找那些能让我内心沉淀下来的事物。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反潮流”——它鼓励你往内看,去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河流,而不是随波逐流去追逐外界的喧嚣。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让我在面对生活的无常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定力,真可谓是心灵的“避世之所”。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戳我了,那种沉静的米白色书脊,搭配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心头一松,仿佛能闻到纸张特有的、略带墨香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出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像作者这样思想深邃的文字,也能让人看得舒缓自如。这不仅仅是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陈列在家中的艺术品。我把它们摆在书架上,光是看着那个组合,就能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活哲学,那种不张扬但又极其坚定的美感。每次翻阅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触摸那些纸张的纹理,这种触感上的愉悦,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多重感官的享受,远超出了单纯信息摄取本身。它让人意识到,我们对待精神食粮的方式,本身也是对生活品味的一种体现。那种精致而又不失温度的设计,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恰到好处的留白”。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当代文化现象的观察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文学欣赏范畴。它提供了一种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存在价值的深刻反思工具。作者在探讨审美和艺术时,总是不自觉地将时间维度拉得很长,让你去思考一件作品如何经受住岁月的淘洗,以及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在这一过程中留下印记。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慢”的执着,在一切都追求效率和即时满足的时代,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和深刻的理解,都需要耐心去“耗费”时间。读完整套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日常物品的态度,不再追求“新潮”,而是更关注其背后蕴含的“时间价值”和“情感承载”。这种从消费主义的狂热中抽离出来的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馈赠之一,它重塑了我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似乎平易近人,但细品之下,却发现其内部蕴含着极高的密度和丰富的意象。作者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事物作为引子,比如一朵花、一盏灯、一首老歌,然后层层剥开,最终指向极其宏大的哲学命题。这种“由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得复杂的理论不再是高悬在云端的教条,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生命体验。我尤其喜欢他在阐述一些美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捕捉能力,他能将视觉、听觉、触觉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的感官体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致的味觉训练,让你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更加精细和敏感,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此刻都闪耀出了别样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