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总第9期)
书号:CN101210/161
定价:60元
出版时间:2016-1-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中国法律评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主办。本刊依托法律出版社拥有的学术和实务优质作者资源,将致力于推动法律学术与实务的融合,是学术精英与实务专家共同平台。
《中国法律评论》秉持中国法律“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关注社会、经济、民生的法治问题,检视法治缺失、疏失、减损、冲突,立足治理,提炼、激发、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繁荣法学服务。
《中国法律评论》设有对话、专题评论、思想、判解、影像、书评、专栏等栏目,为中国立法、行政和司法进步提供多元思考的智慧资源。本刊将立足大中华,结合两岸优势,关注四地动态,融汇法治精英,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两岸四地法律实务及法学交流和进步。
《中国法律评论》的品质是理性和建设性,我们将以极大热忱、严谨作风,坚持创新,谨守分际,把《中国法律评论》办成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在学界和实务界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律专业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为季刊。新浪官方微博为:“中国法律评论期刊”,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本期亮点:
★卷首语
本期卷首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任李适时执笔,回顾“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国家立法五个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十三五”期间的立法工作进行了展望。
★对话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在该项改革下的律师的职业定位和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高子程律师、卢建平教授和陈瑞华教授就律师的职业定位、职业素养及其伦理道德、职业权益保障、审辩冲突以及律师的作用等议题,共同展开深度讨论,或评或议,策论精彩。
★专论
本期专论以“法治与发展:公平正义的法律支撑”为主题,邀请到国内八位法学学者、实务专家,择要题为文,析理精彩,为今后进一步实现“法治”和“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智识襄助。
★思想
台湾大学王文宇教授以“合同解释”为主旨,通过采取比较法与案例研究方法,提出了三个步骤;同时对海峡两岸在合同解释法制方面的异同作了重要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杨立新教授对民法典关于人格权法如何规定的重大争论予以回应,并进一步释明其观点。
首都师范大学郑贤君教授对宪法虚伪主义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应当如何破除这一现象。
山东大学李忠夏副教授以中国“政治宪法学”为题眼,梳理了对“政治”的不同理解,进而对政治与宪法的关系作了归纳,助于化解其内外之争、寻求沟通对话。
复旦大学熊浩博士以西南中国基层法院的两个个案为例,分析了司法调解在其间运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对如何在制度层面客服这些缺漏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谢澍硕士研究生对刑事诉讼法教义学作了反思。
★判解
本期判解由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供稿,主题是“发现规则:案例中的法理学”,针对地方司法实践中新出现的一些争议案例,在案件有关人员编写的基础上,由专家对其进行点评,以期提炼其中的规则与理论。
★影像
本期影像以“古代判词赏析”为题,内容由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提供,含其惠赐的墨宝。
★批评
中国政法大学王建勋副教授解读《联邦党人文集》,认为它是“理解美国宪法的钥匙”。
北京外国大学李晓辉副教授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学出发,着力阐述重构公民之善与政制之善的联系对于法治的意义。
北京大学刘敏博士研究生重点对洛克《自然法文集》中的指导力问题作了品析。
★策略
本期策略文章有对商务部10号令的重点解读,有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构想的建议,还有在审理行政协议案件中如何适用民事法律规范作了指引。
目录
对话
髙子程卢建平陈珊华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律师的职业定位
专论
法治与发展:公平正义的法律支撑
何勤华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良善公正之规定及其实践
高全喜 法治的德性之维——从胡适的一番言谈说起
李寿伟 惧刑恤囚:解读我国第八次特赦
魏地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的新思路——主办侦査员制度的法治维度
熊伟 税收法定原則与地方财政自主——关于地方税纵向授权立法的断想
王锡锌 地方治理的"在地化"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陈柏峰 问责基层需实亊求是——以毕节自杀亊件的责任追究为例
罗智敏 公正原则在我国行政实践中的实施范围
思想
王文宇 合同解释三部曲——比较法现点
杨立新 对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法重大争论的理性思考
郑贤君 宪法虚伪主义与部门法批判
李忠夏 宪法与政治关系的时代命题——中国“政洽宪法学”的解读与评析
熊浩 法院调解、难办案件与纠纷解决的基层运作——基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案例研究
谢澍 刑亊诉讼法教义学:学术憧憬抑或理论迷雾
影像
张建伟 古代判词赏析
判解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发现规则:案例中的法理学
批评
王建勋 一部政治学的经典著作:《联邦党人文集》
李晓辉 法治:重构公民之善与政制之善的联系——从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学出发的思考
刘敏 在理性与意志之间——洛克《自然法论文集》中的自然法指导力问题
策略
温先涛 话说10号令——兼论一个体制的终结与新生
刘峥 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构想
李广宇 审理行政协议案件对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
刚拿到这本《中国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总第9期)》,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目录和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法律从业者,我一直将这份刊物视为了解前沿理论和实务动态的重要窗口。这次收到的是2016年的第一期,总第9期,这标志着刊物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历程,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从这份刊物的出版频率和期数来看,它无疑已经在中国法律界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能够持续推出高质量的学术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证明。我期待着能在这其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思考、指导实践的深刻见解。尤其是在当前中国法治建设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能够及时捕捉到最新的司法解释、重要的立法动态以及权威的学术分析,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这份刊物对于梳理复杂的法律脉络、理解政策调整背后的逻辑、以及预测未来法律发展的趋势,都将提供宝贵的参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与那些潜藏在文字中的智慧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评分翻开这期的《中国法律评论》,我立刻被一股严谨而不失活力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不同于一些过于枯燥的学术论著,这里的文章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探索。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程序正义和人权保障的探讨,这些话题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们用详实的案例分析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并引人深思。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前沿的法律理论,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感染力,是任何一本冰冷的法律条文所无法比拟的。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种在知识和精神上的双重滋养,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法律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决心。
评分这次的《中国法律评论》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冷静客观的语言,引导我深入理解中国法律体系的复杂性。我特别被其中一些关于比较法的研究所吸引,作者们将国际先进的法律理念与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法律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跨文化的视角,对于理解不同法律体系的优劣之处,以及如何借鉴他国经验来完善自身法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我注意到一些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精炼,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核心观点。这种易读性,对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律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刊物,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读完这期《中国法律评论》的开篇,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盛宴。那些严谨的学术论文,以其精妙的论证和深刻的洞察力,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处理那些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法律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立场和逻辑严密性。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现有的理论,而是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并用扎实的证据和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论述。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法律界所极度需要的。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不仅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法律研究成果,更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深入地剖析问题、构建更具说服力的论证。对于我从事的某个特定法律领域,其中的一些论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甚至挑战了我长期以来的某些固有认知,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是一种在思想上被激活的体验,也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处理的一些案例。
评分这次的《中国法律评论》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上。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几篇文章,它们直击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法律难题,并且尝试从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探讨。作者们并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问题,而是勇于面对,并且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个人认为,这本刊物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紧密联系中国国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我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联想到自己最近接触到的一些案件,书中提出的理论和分析,为我理解和处理这些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这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连接感,让我觉得这本刊物不仅仅是一份学术读物,更是一份实用的工作指南。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法律领域不断进步的人来说,这种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尤为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