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试图通过考古实证资料,来论证中国文明的起源,但由于这部分资料的零碎和缺失,作者在书中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解释。此外,本书行文零碎感很强,充斥着各种参考资料里的文字和各位学者的论点,但对资料缺乏有效整合,也少有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和论述。可读性尚可,但从学术性角度衡量,则不敢恭维。
评分##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
评分##应该说,许宏先生这本以考古探讨历史文化的书,处在一个很纠结的位置。一方面,从1928年殷墟考古开始,中国考古学就是历史学的附庸,此种情况,受到海外学界和本国如陈淳等人的批评。许宏显然想摆脱附庸地位,强调考古解释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他又以考古勾勒出最早的”中国“图像,这是以北美功能过程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所不能接受的。文字流畅,问题意识清晰,是此书的优点。但作者还是摆脱不掉用阶级斗争解释资料的框架,如陶寺的溃败,作者认为是”阶级革命“的结果。讨论龙山时代的社会时,作者又分析”生产力“。讨论城堡与战争迭起时,作者又借用恩格斯理论,强调统治阶级”对财富的掠夺“。显然,这些思路,是作者尚无法完全摆脱早年所接收教育和思维方式的痕迹。当然,这也不否定,这是一本有趣的考古书籍。评四星。
评分##利用工作之余完成的大作,令人感动。全书采用审慎的态度,又有许多源头的探索,事实摆出来,读者自忖之。
评分##相当不错的科普书,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早期中国的起源,考据与论述相当严谨,没有过分的解读,很好地解释了关于夏商断代困难,夏朝尚不被承认的原因,被国内历史教育洗脑的人都应该仔细看看。因为考古发现的缺失,书籍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给人很多遐想的空间,但也让整体的叙事割裂;全书定位也略摇摆,前面部分有文学感,有恢宏的叙事(带有主观想象),到了后半部分又变成了列事实,讲道理的严谨讲解。
评分##集中了中国当代考古学发展的几大问题:曰“打哪儿指哪儿”,曰“中原迷信”,曰“满天星斗多亦无序”。。。
评分##发现—推想—再发现—再推想
评分##140814 亚马逊
评分##我感觉已经被作者彻底说服了,非常想把家谱追溯到4000年前看看老祖是不是山西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