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设备鉴定

核安全设备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英 著
图书标签:
  • 核安全
  • 核设备
  • 鉴定
  • 检测
  • 防护
  • 技术
  • 标准
  • 规范
  • 安全工程
  • 核工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阴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3277
商品编码:2582077912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核安全设备鉴定
作者: 王英 开本:
YJ: 59
页数:
现价: 见1;CY =CY部 出版时间 2016-03
书号: 978711152327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D1章设备鉴定概述

1.1设备鉴定的基本概念

1.2设备鉴定方法

1.3设备鉴定过程

1.4设备鉴定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1.5设备鉴定的发展


D2章设备使用条件及其影响

2.1概述

2.2设备使用条件

2.2.1使用条件的分类

2.2.2正常和异常运行条件

2.2.3设计基准事件条件

2.3环境或运行载荷及其影响

2.3.1概述

2.3.2温度

2.3.3辐照

2.3.4气压

2.3.5湿度、潮湿和水喷淋

2.3.6蒸汽

2.3.7浸水

2.3.8化学制剂

2.3.9振动和地震

2.3.10设备运行

2.4小结


D3章鉴定程序

3.1概述

3.2设计与执照申请基准

3.2.1设计准则要求

3.2.2执照申请

 

核安全设备鉴定
目录

3.3鉴定设备

3.3.1鉴定设备的标识

3.3.2鉴定样品的选择

3.3.3接口/辅助设备

3.3.4安全功能

3.3.5性能指标

3.3.6使用条件

3.3.7安装要求

3.4鉴定目标及要求

3.4.1鉴定寿命目标

3.4.2裕度

3.4.3验收准则

3.4.4老化机理评定

3.4.5维护和更换要求

3.5鉴定方法选择

3.5.1鉴定方法概述

3.5.2型式试验法

3.5.3分析论证法

3.5.4运行经验法

3.5.5组合法

3.6和缓环境和严酷环境

3.6.1和缓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6.2严酷环境下的设备鉴定

3.7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仪控设备鉴定

3.7.1设备特点

3.7.2鉴定要求

3.7.3EMC鉴定要求

3.8小结


D4章老化效应评估

4.1概述

4.2老化载荷、老化机理和故障模式

4.2.1老化载荷和老化机理

4.2.2老化机理及其故障模式

4.3显著老化机理

4.4老化模型及其局限性

4.4.1老化模型

4.4.2老化模型的局限性

4.5鉴定寿命

4.5.1鉴定寿命的确定

4.5.2和缓环境设备的鉴定寿命

4.5.3保持鉴定寿命/状态的EQ维护

4.5.4状态监测

4.5.5环境监测

4.5.6鉴定寿命的重新评价

4.5.7库存寿命

4.6小结


D5章抗震鉴定

5.1概述

5.2基本概念

5.2.1地震

5.2.2地震模拟

5.2.3阻尼

5.2.4抗震类别

5.2.5抗震设计要求

5.2.6抗震等级

5.2.7抗震裕度


5.3抗震鉴定方法

5.3.1常用方法

5.3.2方法选择

5.4抗震鉴定程序

5.5型式试验法

5.5.1概述

5.5.2抗震鉴定试验步骤

5.5.3抗震试验装置

5.5.4试验试件要求

5.5.5安装要求

5.5.6测点布置要求

5.5.7抗震鉴定试验准备

5.5.8抗震试验方法

5.5.9试验评定

5.6分析法

5.6.1介绍

5.6.2动力法

5.6.3静力法

5.7分析与试验结合

5.7.1复杂大型设备

5.7.2相似设备的外推

5.8运行经验法

5.9鉴定文档

5.9.1型式试验法

5.9.2分析法

5.9.3运行经验法

5.10小结


D6章电磁兼容性鉴定

6.1概述

6.2电磁兼容标准和法规要求

6.2.1美国EMC标准和法规

6.2.2欧洲EMC标准和法规

6.2.3我国EMC标准和法规

6.3鉴定试验程序

6.3.1EMC抗扰度试验选择原则研究

6.3.2严酷度等级的选择

6.3.3抗扰度试验分类

6.3.4静电放电抗扰度

6.3.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6.3.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6.3.7浪涌(冲击)抗扰度

6.3.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6.3.9工频磁场抗扰度

6.3.10脉冲磁场抗扰度

6.3.11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

6.3.12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跌落抗扰度

6.3.13谐波、谐间波抗扰度

6.3.140~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

6.3.15传导发射

6.3.16辐射发射

6.4电磁兼容评估及实现

6.4.1EMC试验判据

6.4.2电磁兼容评估

6.4.3电磁兼容设计和故障诊断

6.4.4核安全设备EMC生命周期管理

6.5鉴定文档

6.5.1设备鉴定样机技术规范书要素

6.5.2设备鉴定大纲要素

6.5.3试验计划要素

6.5.4试验报告要素

6.5.5设备、系统关键EMC性能

6.5.6设备安装验收要素


D7章安全软件验证和确认

7.1概述

7.2软件V&V;标准规范

7.2.1IEC标准

7.2.2IEEE标准体系

7.2.3美国RG导则

7.3软件V&V;生命周期及过程

7.3.1软件分类方法

7.3.2安全软件V&V;生命周期

7.3.3软件编码

7.3.4软件测试

7.3.5可追踪性分析

7.4软件V&V;配置管理

7.5软件V&V;文档

7.5.1软件质量保证大纲

7.5.2软件V&V;大纲

7.5.3软件配置管理大纲

7.5.4软件V&V;报告


D8章机械设备鉴定

8.1概述

8.2鉴定目的

8.3机械设备分类

8.4试验件的选择

8.5鉴定步骤和方法

8.6基准试验

8.7老化试验

8.7.1辐照老化试验

8.7.2热老化试验

8.7.3湿热循环试验

8.7.4运行老化试验


8.7.5振动老化试验

8.8地震试验

8.8.1概述

8.8.2动态特性探查试验

8.8.3地震试验准备

8.8.4地震试验方法

8.9事故环境试验

8.9.1事故工况下的辐照试验

8.9.2事故工况下的环境试验

8.10鉴定试验后的功能试验

8.11裕量

8.12分析法

8.12.1概述

8.12.2数学模型建立

8.12.3分析方法

8.13运行经验法

8.14鉴定结论

8.15小结


D9章设备鉴定的质量保证

9.1核安全质量保证的特点

9.2设备鉴定中的责任

9.3设备鉴定要求的传递

9.3.1设计输入与设计输出

9.3.2标准要求的传递

9.3.3质量标准的传递与质量保证分级

9.4设备鉴定实施中的核安全文化


D10章设备鉴定典型案例

10.1仪表和控制系统鉴定

10.1.1鉴定分类


10.1.2鉴定试验项目

10.1.3质量鉴定程序

10.1.4基准试验

10.1.5正常环境下J限值试验

10.1.6老化试验

10.1.7模拟事故工况试验

10.1.8安全级软件的验证和确认(V&V)

10.21E级交流电动机鉴定

10.2.1概述

10.2.2EQ要求

10.2.3EQ程序

10.2.4文件

10.3蓄电池鉴定

10.3.1总述

10.3.21E级蓄电池鉴定要求

10.3.3使用条件

10.3.4老化

10.3.5鉴定方法

10.4电缆鉴定

10.4.1概述

10.4.2鉴定

10.4.3鉴定试验

10.5安全级干式变压器鉴定

10.5.1概述

10.5.2鉴定要求

10.5.3型式试验

10.5.4文件要求

10.6柴油发电机组鉴定

10.6.1概述

10.6.2柴油发电机组鉴定标准

10.6.3工厂试验

10.6.4柴油发电机组鉴定试验


附录术语与定义


参考文献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严谨的守护:先进核能技术与关键设备考量》 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获取与利用始终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其中,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且蕴含巨大潜力的能源形式,其安全可靠的运行对于保障全球能源供应、减缓气候变化以及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核能技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核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到运行维护,再到乏燃料的处理和废弃物的处置,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需要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监管体系。 本书《严谨的守护:先进核能技术与关键设备考量》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当前及未来先进核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剖析了支撑这些技术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设备及其相关的考量因素。我们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核能安全技术前沿的全面认知框架,从宏观的能源战略视角,深入到微观的设备设计与性能分析,勾勒出一幅核能发展背后严谨求实的科学画卷。 第一部分:未来核能的蓝图与挑战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正在蓬勃发展的先进核能技术。这不仅仅是传统核能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对核能利用方式、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一次深刻重塑。我们将首先介绍聚变能的最新进展,这被誉为“人造太阳”的能源形式,一旦实现可控的商业化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的能源格局。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宏伟工程,到各国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探索,本书将梳理这些尖端技术的研究现状、关键科学难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应用前景。 紧随其后,我们将详细阐述新一代裂变反应堆的创新设计理念。这包括了第四代反应堆的六大先进概念,如超临界水堆(SCWR)、燃气快堆(GFR)、钠冷快堆(SFR)、铅冷快堆(LFR)、熔盐堆(MSR)以及非常规高温气冷堆(VHTR)。这些设计在燃料利用效率、固有安全性、核废料的减少和处理,以及防止核扩散等方面均提出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本书将逐一解析这些堆型的设计原理、热工水力特性、材料选择的挑战以及它们在提高核能整体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潜力。 在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核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其中,核废料的处理与长周期储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技术研发的难点。本书将探讨当前主流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如后处理技术、增殖技术以及最终处置库的选址与建设等国际前沿研究。此外,核安全文化和公众接受度也是影响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透明的信息公开、科学的风险沟通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来增进社会对核能的理解与信任。 第二部分:支撑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解析 先进核能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精密、可靠、高性能的关键设备。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到这些“幕后英雄”,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探讨。 2.1 反应堆堆芯设计与核心组件 反应堆堆芯是核能的心脏,其设计直接关系到反应堆的安全性和效率。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反应堆堆芯的设计原则,包括燃料组件的结构、冷却剂的流动模式、中子的有效利用以及热量的导出机制。重点将放在先进反应堆堆芯设计中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要求,如耐高温、耐辐照、抗腐蚀的特异性合金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工艺。 燃料元件与包壳材料: 了解高性能燃料(如陶瓷燃料、金属燃料、增值燃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极端反应环境下如何保持结构完整性。探讨新型包壳材料(如SiC复合材料、ODS钢)的研发进展,这些材料如何有效阻挡裂变产物泄漏,并承受高温高压。 慢化剂与反射层: 分析不同慢化剂(如水、重水、石墨、液态金属)在反应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优化其配置以提高中子利用率。介绍高性能反射层材料如何减少中子逃逸,提高反应堆效率。 控制棒与驱动机构: 详细讲解控制棒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吸收中子来调节反应堆功率和实现安全停堆。深入分析控制棒驱动机构的高可靠性设计,包括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以及快速响应能力。 2.2 压力边界与结构完整性 核反应堆的压力容器以及相关的管道系统是确保核安全的第一道物理屏障。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关键压力边界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无损检测技术。 反应堆压力容器(RPV): 剖析RPV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极端载荷,如高温高压、热冲击、地震载荷以及可能的事故载荷。探讨高强度钢材的选型与焊接技术,以及对RPV材料的辐照损伤和老化效应的评估与预测。 蒸汽发生器与热交换器: 分析蒸汽发生器在将堆芯热量传递给二次循环中的作用,重点讨论其管束设计、材料的抗腐蚀性(如蒸汽发生器管的SCC问题)以及防止泄漏的有效措施。 管道系统与阀门: 详细阐述核级管道的选材、连接方式、应力分析以及系统布局。深入探讨核级阀门的设计要求,包括密封性、耐压性、耐腐蚀性以及故障安全设计。 2.3 冷却系统与传热强化 有效的冷却系统是防止堆芯过热、避免严重事故的关键。本书将深入研究不同冷却剂(水、重水、液态金属、熔盐、气体)的传热特性,以及相应的冷却系统设计。 主循环冷却系统: 分析主动和被动冷却系统的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在不同事故工况下的响应能力。重点关注先进反应堆中采用的自然循环冷却技术,以及其在降低故障点、提高固有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应急冷却系统(ECCS):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ECCS的设计,如高压注水系统、低压注水系统、容器冷却系统等,以及它们在事故发生后如何提供可靠的冷却能力。探讨被动ECCS的设计,利用重力、压力差等自然力实现冷却,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传热强化技术: 介绍各种传热强化技术在反应堆设计中的应用,如采用特殊结构的燃料元件、优化冷却剂流道设计、使用高效换热器等,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减小设备体积。 2.4 安全仪表系统与监测控制 先进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和控制系统是核电站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负责实时监测运行状态、诊断故障并执行安全动作。 传感器与探测器: 介绍各类用于监测温度、压力、流量、辐射水平、中子通量等的先进传感器技术,以及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精度要求。 仪表通道与逻辑: 剖析SIS的冗余设计、多样化设计以及故障检测与隔离技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准确的信号和正确的控制指令。 人机界面与操作员支持: 探讨现代核电站中先进的人机界面设计,如何通过直观的显示、预警系统和决策支持工具,帮助操作员做出正确判断,应对复杂工况。 数字化的安全控制: 分析数字化技术在核电站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其优势、风险以及如何确保其软件和硬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5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贡献 材料是核能设备的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设备的承载能力、寿命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本书将聚焦于核能领域特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耐高温、高压、高辐照材料: 详细介绍用于堆芯、压力容器、管道等关键部位的特种合金(如高温合金、不锈钢、锆合金、钛合金)的性能特点、失效模式以及研发方向。 陶瓷材料与复合材料: 探讨SiC、氧化铝等陶瓷材料以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反应堆隔热、结构支撑、燃料包壳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以及它们在提高安全性、减重方面的优势。 材料的腐蚀与老化: 深入分析核反应堆环境中各种化学腐蚀(如水化学腐蚀、液态金属腐蚀)和物理老化(如辐照脆化、蠕变)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表面处理和运行控制来延缓老化过程。 先进制造技术: 探讨3D打印(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核能设备制造中的应用潜力,例如制造复杂结构的燃料组件、高温合金零部件等,以提高效率和性能。 第三部分:考量、验证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篇,我们将回归到整个核能设备鉴定与验证的宏观层面,强调科学的考量方法和严格的验证程序。 全生命周期安全考量: 强调从设计、制造、安装、运行、退役的核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估与管理。 风险评估与可靠性工程: 介绍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如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蒙特卡洛模拟等,以及如何通过可靠性工程来量化和提升设备性能。 鉴定与验证体系: 详细阐述核能设备鉴定与验证的国际标准和实践,包括各种类型的试验(如性能试验、环境试验、耐久性试验、事故条件试验)、模拟仿真以及现场验证。 独立的安全评审与监管: 强调独立安全监管机构在设备鉴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确保其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展望下一代核能技术对设备鉴定提出的新要求,例如模块化小型堆(SMRs)的标准化鉴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设备监测、预测性维护和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严谨的守护:先进核能技术与关键设备考量》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专业知识,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核能安全技术与关键设备考量领域的深度解读。本书面向核能领域的从业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对核能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公众,旨在提升大家对核能安全运行的认知水平,理解其背后付出的巨大科学努力与技术智慧,共同守护人类能源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某些章节的分析方法所吸引。例如,关于“核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异常工况模拟与风险评估”的部分,作者似乎运用了一种非常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推演各种极端情况下的设备表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数据验证,让人感觉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概率风险评估(PRA)”方法的阐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如何将各种潜在的失效可能性量化,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设备的设计和维护,这其中的逻辑和严密性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国际标准和法规,这表明其内容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与国际前沿接轨的。虽然有些公式和图表对我来说还需要反复琢磨,但这种挑战本身也是学习的乐趣所在。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努力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融入一些更具引导性的叙述。在介绍一些复杂的技术原理时,作者似乎会先给出一个宏观的概述,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并且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或类比来帮助读者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案例分析时的手法,通过回顾过去发生的事件,来阐述特定技术的重要性以及潜在的风险,这种叙事方式让冰冷的技术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比如在新材料、智能化监测等方面,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我无法直接验证这些内容的准确性,但其逻辑性和前瞻性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探索。在理解某个关键设备的结构和功能时,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它的物理形态,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设计背后的哲学和安全考量。例如,关于“极端载荷下的结构完整性保障”,作者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在特定位置采用某种材料,以及这种选择如何应对潜在的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这种“为什么”的追问,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的应用,这表明了核安全领域在技术应用上的前沿性。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这些模拟方法的具体操作,但了解它们在保障安全中的作用,就已经非常有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插图,字体也比较常规,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张墨水味扑面而来,似乎是某种专门用于印刷专业书籍的纸张,手感略带磨砂,拿在手里挺有分量的。目录结构清晰,章节划分细致,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几章的标题,比如“反应堆核心部件的失效模式与应对策略”以及“屏蔽材料的辐射衰减性能分析”,这些内容听起来就充满了挑战性和深度,让人不禁想一探究竟。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仅从目录和章节安排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书中似乎还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这一点从目录的标注也能略知一二,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概念至关重要。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揭示核安全设备的奥秘,而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在一些章节中,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工程实际的应用,比如在“设备维护与可靠性工程”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检查和预防性维护,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失效的风险。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程序和方法论,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也提到了质量管理体系在核安全设备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最终安全成果的决定性作用。我尤其喜欢它在结尾部分的一些总结性陈述,将全书的核心理念进行提炼,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呼吁,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完整和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