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定价:42.00元
作者:慈怀读书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50282162
字数:100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1.林清玄、周国平、马德、晚情、王珣、小木头等21位知名作家的作品集。温暖的文字,动人的故事,让您从生活的紧张与烦琐中抽身出来,放慢脚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生活中的所有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2.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慈怀读书会拥有240万 粉丝,每天推送的文章头条阅读量10万 ,总阅读量100万 。线上线下持续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深受读者喜爱。
3.如果你迷茫、困惑,在喧嚣生活中迷失了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生活的本真。请相信,你可以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4.精美装帧 唯美插画,插画师用温暖的笔触绘出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跟随自己的心,遇见更好的自己。
5.随书附赠2张精美明信片,写下美丽心情,和朋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
内容简介
生活有千百种可能,总有一种是你想要的样子。
本书精选了海蓝博士、马德、王珣、小木头等21位知名作者的30篇原创作品,从孤独、成长、梦想、感情等多个方面来解读生活,让迷茫、困惑,在喧嚣生活中迷失的你找到你自己。功利的世界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感知。从生活的紧张和烦琐中抽身出来,放慢脚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不攀附、不将就,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作者简介
慈怀读书会是拥有240万 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本着“因书明理,以慈怀道”的理念,倡导深度阅读,和书友们一起共读好书,对外看懂世界,对内明白自己。每天推送8篇文章,内容涉及情感、励志、文学等多方面,头条文章阅读量10万 ,总阅读量100万 ,定期(每周)在线上或线下持续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
目 录
第一章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那是一种美好。每个人都想要活得快乐、自由,但我们却经常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而把真正的自己遗忘在角落。一个人的时候,好好问问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1.不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无意义地循环/002
2.你有权过独一无二的人生/009
3.我喜欢/019
4.遇到更宽阔的自己/030
5.发芽的心情/037
6.令你为难的事,越早拒绝越好/046
第二章 愿你永远看得通透,活得洒脱
人生就像一场众人的独欢,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往来,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而其中冷暖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只有经过生活的洗礼,我们的内心才能渐渐丰盈,才能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1.善良最能温暖世道/058
2.感动你的不是别人,永远都是自己/062
3.每个人都有最合宜的位置/071
4.活得漂亮,才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075
5.弱者才去逞强,强者都懂示弱/081
6.低调才是最高级的奢华/087
7.引起情绪波动的每一件事都是成就自己的机会/095
8.年轻时吃过的苦,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路/101
第三章 希望你爱得宁静,还以爱的本真
爱与被爱是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本真的渴望,它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可以让彼此更幸福。愿我们都能在爱的呵护下成为更好的自己,用一颗纯真无尘的心接受命运的馈赠。
1.当下/108
2.爱是细致入微贴心的暖/113
3.马不停蹄地奔向枯萎/117
4.放下所有的复杂/122
5.一辈子赖在青春里/127
第四章 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
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1.独处也是一种能力/136
2.孤独的艺术/143
3.独舞,成一树花开/147
4.守得住孤独,就把得住清欢/152
5.在孤独中成为真正的自己/157
6.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163
第五章 享受无意义,让自己慢下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被无意义感所侵占?功利的世界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失去了对美好事物的好奇与感知。无意义感是让我们慢下来,好好体味生活。
1.守护诗意的心境/172
2.留一只眼睛看自己/175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181
4.往事如烟,回忆轻浅/188
5.安静,内心的风景/192
部分内容在线试读
你有权过独一无二的人生
周小北/文
一办完婚礼,我就拎着全部家当兴冲冲搬到了我老公所在的城市。然而,迎接我的并不是甜蜜浪漫的蜜月期和你侬我侬的花前月下。他每天忙到跟我说句话都嫌多余,早晨匆匆打个照面就出门,晚上回到家累得倒头便睡。
他仿佛身兼一千个工种,一日三餐没办法按时吃,没有午休,全天候高速运转,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食欲不佳,更甭提陪我逛街、散步、看电影这类资产阶级的小情小调了,我觉得我从此就要这么青灯黄卷了此残生了。
春天到了,路边野花绽放,柳絮飘飞,我在暖风吹拂下赏花赏景看鲜花开遍,心底却是一片透彻心扉的凉意。
我必须要跟他好好谈谈。
有天晚上,我一直等他到深夜零点。他回家以后依然是一副忙得顾首不顾尾的模样,丝毫顾及不到我落寞、异样的神情。我不由得心灰意,冷悲从中来,万箭穿心却面无表情地对他说:“呐,如果你觉得跟我结婚是一件后悔的事,莫不如现在就及时止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咱们都是成年人,好聚好散,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他大惊:“你怎么会这样想?我没这个意思!”
“那你是哪个意思?姐每天这青灯古佛的日子过得苦哇!身边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家弄得跟宾馆似的,两个人每天相处的时间还不如跟同事多呢。”
他忙不迭地辩解:“我一直是这种生活节奏啊,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异地恋的弊端了,谈恋爱的时候隔着山长水阔,每天对着明月寄相思,手机短信发个“晚安”都能痴心妄想幸福一整天,如何能探测一个人生活里的真实状态?
我镇定心神,暂且按下心中万马奔腾、磅礴汹涌的悲愤,用尽有生以来最大的耐心和教养说服自己平静下来,以知心大姐的身份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毕竟,从结婚以来,我们还没有正儿八经地聊过天呢。
他告诉我,从小他们家就没有所谓的休息和放松这回事。在家里不能睡懒觉,不能无所事事晒着太阳嗑瓜子,更不能出门找乐子,逛街下馆子,聚众撸串子,总之一切快乐放纵的事都是有罪的。
他母亲常年不苟言笑、任劳任怨地干家务,累倒累病了依然坚守岗位。前阵子都生病住院了,还不肯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一个劲儿嚷嚷着要给家里缝被子。
老天,现在还有多少人盖80年代那种厚得死重死重的棉花被?况且,家里的被子已经多到可以开一个棉被展览馆了。
老公的姐姐上大学的时候,学着同龄女孩给自己买了条牛仔裤,放假以后美滋滋地穿回家,结果被父母严厉批评“太不检点了”,从此再也没敢穿过一次。
想起来,他的父母也确实挺不容易,事无巨细,要操心的地方太多,但这样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实在是累人累己,谁都别想松快自在起来啊。
他工作以后离开父母,原本自己租个单身公寓也过了一段逍遥的小日子。后来,父亲坚持要从外地赶来照顾他。其实更多是“管理”和“监督”,生怕他享受生活学坏了。
他在工作之余自己开了家实体店,利用闲暇挣点外快。钱挣得有时多有时少,最重要的是图个开心,还能顺便结交一些生意上的朋友。
本是件好事,然而自从父亲知道他有店以后,立刻就上心了。每天他好不容易忙完工作上的事,想回家休息一下,父亲就板着面孔对他说:“赶快去店里忙生意,多赚些钱。”
有时他忙完店里的事,回来得有点早(比如晚上十点),父亲还会把他再赶回去,一直忙到凌晨才罢休。老人常常为了多赚几十块钱,让他守在店里直到很晚。慢慢地,他的生活里只剩下拼命挣钱这一件事了。
虽然我对此很不能理解,但直觉告诉我,不管出于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样无休止地消耗身心都是成问题的。何况家里并不缺钱,疲于奔命又是何苦?
我老公在这样常年的持续透支下,身心状况也愈来愈糟。
其实我可以理解,我们的父辈多是从苦日子过来的,穷怕了,难免会把钱看作第一等大事。即便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也依然保持着过去那种极度匮乏的意识。
他父亲去菜场买菜,总要挑最烂的菜叶和快死的鱼,因为这样可以享受打折甚至免费的待遇。有时候我想不通,为了几毛钱跟人争吵半天,或是用两个小时跑遍市场货比三家就为了省下一块钱,到底值得吗?
然而老人家的思想,是怎么劝都不会听的,我老公在婚前基本是如实继承了这样的家族基因。你能想象到,在这样的心态下,每一天都不会过得开心。
然而他更看重的是:正确。对他来说,正确比开心重要,正确可以获得旁人的赞扬和父母的认可。
他都快三十岁了,从内裤到外套都是妈妈在外地买好了寄过来,自己买衣服是不被允许的。妈妈买的衣服都是那种款式老旧的便宜货,所以多年来他的自我评价也极低。
发型更不能随意修剪,妈妈喜欢那种乖乖的毛茸茸的学生头。他有时自己偷偷去理那种刚硬的短发,妈妈会在视频通话里予以激烈批评。
在周围的朋友和同事里,他的口碑是最好的,没有恶习、远离绯闻、端庄持重、老实勤奋,这正是父母过去几十年从“正确人生”里尝到过的舆论甜头。
然而,由于常年的食宿不定和紧张忙碌,他的胃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痛起来恨不得满地打滚。长期熬夜令他气血亏虚严重,虽然是个大好年华的青年,却时常感觉中气不足郁郁寡欢。
光顾着挣钱却从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花钱和享受生活,他的性情也变得自卑内向和压抑。
原本开店赚钱是一件随心而为的赏心乐事,慢慢变成了捆缚他全部闲暇时间的致命绳索,让一个活泼泼的人在这种低质量的重复忙碌和消耗中变得疲累窒息,再无精力去顾及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那次深谈之后,我果断干了件可能会被婆家扫地出门的事儿:把店关了,同时把他父亲请回老家安心休养将息。
开店那几年,他在工作上类似于打酱油混日子,从没深入钻研过什么专业技能。没了店以后,他终于可以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拿下了好几个专业领域的证书。
他开始有时间跑步、做饭、看书、看电影,做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捡起了多年前爱好的毛笔字,每天睡前临摹那么一帖,神清气爽,练完字以后对我说话的语气都变柔和了。
他充分发挥厨艺天分,购置烤箱和各色原材料,在家捣鼓出了比萨、饼干、混合果蔬麦片、小蛋糕、寿司等美味,让家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天然健康的点心。
我们把年假攒起来出门旅行,带着孩子沿洱海骑行,在束河古镇晒太阳喂狗,路过南京爬天文台,去四川登山临水。他说,等孩子再大一点可以一起出国旅行。
这一路上,他的变化比我还要大。走的是脚下路,谱的是心中曲,从过去一笔一划一撇一捺的小格局里露出头来,换了个心境,换了层身份,看清了许多惯性轮回里的定数。
回到生活中来,许多细节在不知不觉间变换。
他从夜猫子变成了早鸟,再不迷恋熬夜透支带来的精神亢奋,每天晚上到点了就会自觉地去寻找枕头。睡前还不忘给自己帖上明目醒脑的眼贴膜,懂得爱惜自己了。
为了弥补前几年过度透支造成的亚健康,他学习中医和养生,自己制作药膳。当归黄芪乌鸡汤、山药茯苓粥、白芷羊肉汤,补正气、疗虚损、健脾胃,香气袅袅,浸润心神。
每天早晨五六点,他准时醒来,写写毛笔字,制定一天的计划,准备早餐,阅读。在别人上班之前,就已经度过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宁静的晨间时光。
有意思的是,他放下终日为钱奔命的想法,转身纵情投入生活的怀抱以后,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多少收入。
他更能发掘自己的专长,积累自己的专业本领,气定神闲地从事每一项工作。放弃了那些日日奔走的小生意,却能系统而深入地贯彻执行一个个大项目。有了充分的休息,人才能持续获得拼搏的养分和动力。
我们以为只有不断地辛勤劳作才可以攫取外部资源,而外部资源是无法穷尽的,即使终年无眠无休,这一生也不会有终极圆满的那一天。
被忽略的真相是,真正的宝贵资源其实来自我们的内在。
终日埋首于处理琐碎的事务,那些透支体力、负荷过重、背离身心的持续运转,则让人长期陷于盲目困顿的损耗。像一头沙漠里踟蹰独行的枯瘦骆驼,前方茫茫黄沙,此地一片干涸,绿洲遥遥无期。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且无聊。”
健硕的身体和丰沛的心灵才是储存财富的粮仓,没有一个人可以无视这两样上苍最宝贵的赠予。感受微风的轻拂,体味秋叶的飘零,对生命细微的触觉与感动才是无与伦比的存在之美。
而那种旁人眼里的劳模、家长眼中正确乖巧的形象,如果它使你无力与心灵深处的内在能量源头相连接,它使你陷入巨大的荒芜和迷茫。那么,不妨打破窠臼,大胆按照自己的意志活出另一种人生。
因为这一生,从来到去的路上,永远都只有你一人。
听过许多传说,越过无数人潮,我们夜里哭白天笑,隐藏孤独心事,一直都是自己陪自己。当身心交瘁不堪其重,还谈什么热爱事业、热爱他人,首先要热爱的是你自己啊。
你有权过好这份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人生,这是上帝都不能阻止的事。
周小北
健硕的身体和丰沛的心灵才是储存财富的粮仓,没有一个人可以无视这两样上苍最宝贵的赠与。感受微风的轻拂,体味秋叶的飘零,对生命细微的触觉与感动才是无与伦比的存在之美。
我通常对“合集”类的书籍抱持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风格会过于驳杂,难以形成统一的阅读体验。然而,这次的体验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作品集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音乐节,每个作家的篇章都是一支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的曲目。当我从周国平那充满哲思的深邃中抽离出来,立刻就被另一位作家笔下那种充满烟火气的温暖所包围。这种转换,非但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平衡感。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想要的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它既需要精神世界的丰盈与深刻,也离不开日常琐碎中的细微感知与热爱。我记得有篇关于“时间”的论述,它没有探讨宏大的宇宙观,而是聚焦于清晨第一缕阳光打在书桌上的那一刻,那种极度聚焦的细腻,让我这个平时总把时间概念模糊化的人,开始重新计量我的每一天。读完这一段,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走到窗边,静静地看着楼下行色匆匆的路人,仿佛突然拥有了一种穿透表象的能力,能看到每个人都在努力构建自己那个“想要的样子”。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单薄的励志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多样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有些篇章如同涓涓细流,温柔地浸润你的心田;而另一些则像山间的惊雷,瞬间击中你思维的盲区。这种交替阅读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它让我明白了“想要的生活”并非一个静止的目标点,而是一个持续动态平衡的过程。它需要勇气去探索未知,也需要智慧去珍视已知。我读到一位作家描述如何对待“失败”,他没有将其描绘成终点,而是视为一次“数据收集”的机会,这角度非常新颖。它彻底消解了我对“搞砸”这件事的恐惧感。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宝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生的全新透镜,它不再是黑白分明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灰度的色彩。它让我有勇气去接受,我的人生或许不会按照别人期待的剧本上演,但那又如何?只要我忠实于我内心深处那个微弱却坚定的声音,我所创造出来的“我的样子”,就必然是独一无二且值得的。这本书,与其说是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位位智者在长夜中为我点亮的几盏温暖的灯火。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到封面上那一串名字——林清玄、周国平、马德……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就像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咂摸出那份历久弥新的滋味。我翻开的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给抓住了。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堆砌辞藻的文字,而是直抵人心的坦诚。比如其中一位作家写到“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也要活出自己的光芒”,这句话像一记闷锤,把我心底那些因为外界眼光而产生的犹豫和退缩一下子敲碎了。我立刻想到了我过去几年里为了迎合别人期望而做出的种种妥协,那些“想要的样子”其实离我本来的面目越来越远。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它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反而是在不断地发问:你,到底想要什么?这种引导式的思考,远比直接的灌输来得有效得多。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独处”的文字,它们描绘了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如何将孤独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那种文字的颗粒感和生活的质感,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阅读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声音的回响。
评分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某些偏向“心灵鸡汤”可能性的章节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我很快就被打脸了。这些文章的基调是克制的,它们懂得留白,懂得尊重读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当提到“打破常规”时,它并没有鼓励盲目的叛逆,而是探讨了如何在既有的结构中,找到那个不被察觉的、可以伸展自我的缝隙。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富有智慧的指导。它承认了现实的复杂性,没有提供乌托邦式的承诺,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泥泞中开出花朵。其中一篇关于“和解”的文字尤其触动我,它不是简单地说要放下过去,而是细腻地描绘了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过程。那种理解与接纳,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具持久的疗愈力量。我感觉自己好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内心对话,很多长久以来耿耿于怀的疙瘩,在那些深沉的文字下,慢慢松开了。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是我最近急需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但真正的震撼来自于内容本身对“自我构建”的深度剖析。它不是那种肤浅地教你如何“变现”或者“成功学”那一套。恰恰相反,它似乎更关注“存在”的意义,而非“拥有”的多少。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作家对“审美”的阐述,他将审美提升到了一种近乎生存必需的高度——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美的感知和追求,那么他所构建的生活,无论多么富裕,都会是贫瘠的。这让我猛地意识到,我最近的生活质量下降,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是因为我停止了对生活细节的挑剔和热爱。比如,我甚至很久没有好好为自己准备一顿饭了,只是随便应付了事。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从明天开始,重新找回那种对生活仪式感的坚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轻易放弃的、真正滋养灵魂的部分。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为了追求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结果,而牺牲了过程中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