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于右任传
作者 朱凯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CIP K825.2
ISBN 9787224114331
定价 28.00
开本 32
字数 236千字
页数 370
印张 12
出版时间 2016年3月
装帧 平装
◎作者简介:
朱凯,1964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1978年入民族学院研究部,后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发表论文著作数十篇(部)。
◎内容简介:
林语堂说:“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好模范。”
蒋经国室内挂着于右任书:“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评价于右任:“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青年时“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曾因“昌言,大逆不道”遭清政府通缉入狱。他办报以激扬民气,创办高等教育以培养建国人才;他追随孙中山,出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他罢战主和,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大业。
定居后,他吟唱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成为两岸和平动人的诗句。
◎编辑:
一袭长衫,一件马褂,招牌长须,长可及腹,世称美髯公。
文人本色,不畏强权,为民请命,醒愚发聪,诠释爱国者。
◎目录
第1章
渭北农家牧羊儿
(1879—1889)
清贫的家世
牧羊儿遇险
开蒙马王庙
小小爆竹工
第2章
“半哭半笑”震关中
(1890—1903)
民族意识的萌发
“西北奇才”
倡言的“狂生”
虎口余生亡命东南
第3章
走上民主的道路
(1904—1906)
进上海入震旦学院
震旦与复旦公学
佑任·右任·右衽
加入中国同盟会
第4章
清末在上海的办报活动
(1907—1911.10)
激扬民气的《神州日报》
为民请命的《民呼日报》
激烈反日的《民吁日报》
“的号角”——《民立报》
第5章
从光复上海到反袁世凯
(1911.11—1916)
上海光复前后
交通部次长
在“二次”中
反袁的地下活动
第6章
陕西护法靖国之战
(1917—1922.8)
返陕受挫
高悬陕西靖国义帜
“支撑西北仗孤军”
靖控区内的“民治”实践
万里风云掩秦川
陕西靖国军的终结
第7章
在次国共合作的洪流里
(1922.9—1927.6)
国共合作办学的开端——上海大学
在“一大”前后
活跃在北方政治舞台上
于右任的“国民”观
潜赴苏联促冯归国
西安——“红色的城市”
在武汉的后一幕
第8章
“宁国府”内一元老
(1927.7—1937.6)
“坐着”变成了“站着”
从审计院院长到监察院院长
外侮日亟下的思想变化
关心西北桑梓的老人
第9章
“民族生命争一线”
(1937.7—1945.8)
南京——武汉——重庆
中国人的关怀与影响
漫游西北
“太平老人”不太平
第10章
大动荡大转折的年代
(1945.9—1949)
不愿内战,渴望和平
新疆之行
竞选“副总统”
罢战主和的积极分子
身不由己,悲离大陆
第11章
羁旅台岛的暮年生涯
(1950—1964.11)
身在孤岛,心怀大陆
春风温暖了岁寒心
在台北的后岁月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第12章
于右任的诗与字
近代诗坛一名家
铁笔银钩传精华
髯翁诗、书存人间
附录一 于右任生平简表
附录二 参考资料要目
后记
◎样章
身在孤岛,心怀大陆
于右任初到时,有关方面并没有给他预备好一个栖身度暮之处。还是多亏在朋故旧的热心相助下,才在台北和平东路二段青田街九号、本属台糖公司的普通宿舍内,觅得一块落脚之地,以平房一栋作为安身之所。这原是他的一位戚分配到的住房,又转手借给老人。此宅系日式木板房,是日本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所建造的,早已破旧不堪。屋前的庭院也很小,当街即是闹市“和平市场”,每天从早到夜,熙熙攘攘,喧腾不止。而于右任住进去以后,倒也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泰然处之。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自动宣布“复职”,重新“视事”。他断然决定“不惜牺牲感情与颜面”,要对予以“彻底的改造”。同年8月5日,“改造委员会”在台北宣告成立,陈诚、蒋经国等16人为“改造委员”。昔日庞大的“执行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统被撤销,由25人组成的“评议会”取而代之。元老派人物于右任,也被圈定为“评议委员”之一,同时又是的“监察院院长”。如果说,前此于氏尚可算是政治核心圈内的一名闲散大员的话,那么自此为始,他便成了政治核心圈子以外的一位闲散元老了。
睹于右任晚年境况的人无不承认,这位老人自到台岛以后,真可谓郁郁寡欢,沉默少言,寂寞无限。于右任从心底里厌恶官场的生活,深以涉身政治是非圈为苦。除了偶尔说几句应景的话外,平日家居,绝口不谈政事。只有在近友好当中,或更深夜静之时,才会稍稍吐露内心的几丝真情。到台之初,他就曾对身边的友们说过:“我是在忧患中出生,在忧患中长大的,恐将忧患终身了!”
在其身旁随侍的,还有一些儿孙,时间各长短。如长子于武(望德)、长媳胡瑛夫妇,次子于彭(仲岑)、次媳周宝珠夫妇,幼子中令,以及二女念慈(小名想想,适张澄基)、三女绵绵(适郑履义)、四女仰慈(适梁道存)等。后来,他们不少人也移居到国外去了。虽说儿女们昏定晨省,颇尽孝心,但老人仍然始终怀想着留在大陆的人骨肉。至此,于夫人高仲林及长女于芝秀业已定居于古城西安。她们都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于芝秀后来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委会的委员)。可是,“反共”的人为藩篱,却使得她们不能与于右任先生取得联系。彼此海山阻隔,天各一方,均饱尝思念之苦。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