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品三国》是易中天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述和评论。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本书是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基础上改写而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和评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一大批人物,其资料丰富、语言生动、逻辑严谨。优选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较了历史与流传至今的文化形象的区别,并分析了这段历史和相关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易中天 著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优选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这本书的名字叫《品三国》,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毕竟“三国”这个题材已经被无数文人和创作者翻来覆去地琢磨过了,要想从中咂摸出点新意来,难度可想而知。我最先翻开的是开篇几章,作者对于早期东汉末年那股子风雨欲来的颓势描绘得相当到位,那种士族间的勾心斗角、底层百姓的朝不保夕,都被他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给勾勒出来了。尤其是对颍川士族集团的刻画,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腐朽的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性格上的那种“留白”,比如早期曹操身上那种豪迈与权谋并存的矛盾性,他没有急于给他下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让读者随着情节的推进自己去拼凑和理解。这种叙事方式,初读起来可能节奏稍慢,但回味起来却很有味道,不像有些版本上来就直奔赤壁、夷陵的宏大叙事,而是把基石打得非常牢固。读完这部分,我心里对这部作品的定位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这可能不是一本侧重于战场奇谋的读物,而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与时代洪流的“史诗前奏曲”。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农具的样式、市井间的俚语,都显示出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做功课,使得整个背景的真实感大大增强,而不是空洞的架空历史。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风和市面上主流的那些三国小说风格迥异,甚至可以说有点“反潮流”。我尤其对作者处理战争场面时的笔法感到好奇。很多时候,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他并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描绘刀光剑影和万马奔腾的场面,而是通过战后双方将领的眼神、战壕边的残破物事,甚至是幸存者的只言片语,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徒劳感。这种处理手法,初看之下甚至有点让人觉得不过瘾,缺乏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但是,读到后期,特别是几场决定性的会战过去之后,我才真正领会到作者的用意。他似乎更关注的不是“谁赢了”,而是“赢了之后付出了什么代价”。比如有一段写到某位大将阵亡后的描写,没有煽情的悼词,只有他生前佩剑上的锈迹和被马蹄践踏的盔甲,这种克制到近乎冷酷的叙述,反而带给我更深层次的震撼。它迫使我跳出简单的胜负观,去思考在那个“成王败寇”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是如何被无情地碾压。坦白讲,如果你是冲着看“神机妙算”或者“无敌猛将”来的,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因为它更像是一面映照历史真实肌理的镜子,而不是一个供人逃避现实的娱乐场。
评分从阅读的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变的,这也是我一直读下去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作者的文字会变得极为古典和晦涩,仿佛直接从竹简上拓印下来一般,充满了古奥的韵味和深沉的哲理,让人不得不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咀嚼,生怕漏掉了一个典故或是一种古意盎然的表达。但紧接着,下一章节的叙述可能又会突然变得非常口语化和现代,充满了机锋和戏谑,节奏加快,读起来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对白充满了张力。这种在古典与现代、沉重与轻快之间的自由切换,对于读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享受。它避免了全书一味地严肃或一味地戏谑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我甚至觉得作者在某些人物的对话中,故意加入了现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模式,但这并非是生硬的穿越感,而更像是作者本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现代性解读和共鸣,让这些千年前的人物,瞬间变得触手可及,鲜活异常。这种叙事节奏的跳跃性,保证了阅读的活力,使得即便是面对冗长的政治博弈描写,也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我要说,这本书的“历史观”非常值得探讨。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比如把刘备塑造成完美的仁君,把诸葛亮描绘成无所不能的神仙。恰恰相反,作者很大胆地去审视了这些“圣人”光环下的阴影和局限。比如在描写刘备的某些决策时,他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政治手腕中的权谋与权变,甚至带有一丝近乎冷酷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与传统叙事中过分神化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同样,对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作者也着重描写了其战略决策背后的巨大风险和随之而来的个人精神重压,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背后也有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疲惫与孤寂。这种“去神化”的处理,让这些历史人物一下子变得立体、复杂、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阅读这样的文字,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在阅读一段既定的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度“审判”和“理解”的过程。它挑战了我多年来对三国人物的既有认知,迫使我以一个更具批判性和同理心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在于它对女性角色的重塑与挖掘。传统的三国故事里,女性角色往往沦为政治联姻的工具,或者仅仅是美貌的符号,但这本《品三国》显然没有满足于此。作者似乎花了不少笔墨去勾勒那些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女性群像。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位地方豪族夫人角色的塑造,她没有显赫的武力,也没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她通过对家族内部资源分配的精妙掌控,以及在不同势力间小心翼翼地平衡,硬是保全了一方百姓。作者对她内心挣扎的描写极为细腻,那种在“大义”与“小家”之间的徘徊,那种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与牺牲,读来让人心酸又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她的每一个决定,都像是走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这种对“非主流”英雄的关注,让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是只有男性君主和武将的舞台,而是一个充满复杂生态的社会缩影。这种对“幕后”角色的重视,使得故事的厚度和层次感有了质的飞跃,让我对那些常被忽略的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