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诗歌系列:舒婷诗精编 致橡树/致大海 朦胧诗集 中国现当代诗歌文集

名家经典诗歌系列:舒婷诗精编 致橡树/致大海 朦胧诗集 中国现当代诗歌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婷 著
图书标签:
  • 舒婷
  • 诗歌
  • 朦胧诗
  • 现当代诗歌
  • 中国诗歌
  • 文集
  • 经典
  • 名家
  • 致橡树
  • 致大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5008
商品编码:237770329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舒婷的诗歌是朦胧派诗歌创作的代表,本书精选了舒婷具有代表性地诗歌一百多篇。这些诗歌善于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这些句式便于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她的诗歌之所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舒婷著有诗集《童年絮味》《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目录



致大海?1
珠贝——大海的眼泪?4
船?6
初春?8
人心的法则?10
中秋夜?12
悼?14
也许??16
小窗之歌?18
献给我的同代人?20
群雕?22
馈赠?24
落叶?26
这也是一切?29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31
风暴过去之后?33
土地情诗?37
在诗歌的十字架上?39
白天鹅?42
还乡?44
“?。!”?46
黄昏星?48
远方?51
诗与诗人?53
黄昏剪辑?55
会唱歌的鸢尾花?61
寄杭城?70
致——?71
赠?73
春夜?75
秋夜送友?77
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79
四月的黄昏?81
思念?82
“我爱你”?83
心愿?84
自画像?86
黄昏?88
雨别?89
无题(一)?90
致橡树?92
日光岩下的三角梅?94
双桅船?96
礁石与灯标?97
北戴河之滨?99
在潮湿的小站上?101
赠别?102
兄弟,我在这儿?104
北京深秋的晚上?106
那一年七月?110
呵,母亲?113
读给妈妈听的诗?115
献给母亲的方尖碑?117
怀念?119
给二舅舅的家书?121
送友出国?124
你们的名字?126
国光?128
老朋友阿西?130
聪的羽绒衣?132
再见,柏林西(组诗四首)?134
西西里太阳?138
别了,白手帕?140
神女峰?142
流水线?144
墙?146
往事二三?148
路遇?149
枫叶?150
惠安女子?152
奔月?154
童话诗人?155
放逐孤岛?157
破碎万花筒?159
阿敏在咖啡馆?161
惊蛰?163
白柯?166
水杉?168
旅馆之夜?170
镜?172
水仙?174
女朋友的双人房?176
春雨绵绵?179
眠钟?182
履历表?184
停电的日子?186
秋思?189
立秋华年?191
日落白藤湖?193
始祖鸟?195
圆寂?197
原色?199
……之间?201
复活?203
禅宗修习地?205
滴水观音?207
夜读?209
一种演奏风格?210
安的中国心?212
墓地?215
好朋友?217
天职?218
女侍?220
朔望?222
不归路?223
绝响?225
雾潮?227
空房子?229
春日晴好?231
离人?233
山盟海誓?235
叫哥哥?237
皂香草?239
享受宁静?241
对于纯蓝的厌倦?243
这个人?245
血缘的分流(组诗)?248
残网上的虫蜕?257
蚕眠?263
都市变奏?267
平安夜即将来临?277
真谛?279
伟大题材?281
白鹤?283
读雪?285

最后的挽歌?286



在线试读



  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流不息
  谁说英雄已被追认
  死亡可以被忘记
  谁说英雄已被追认
  死亡可以被忘记
  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
  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
  七
  我希望,汽笛召唤我时
  妈妈不必为我牵挂忧虑
  我希望,我受到的待遇
  不要使孩子的心灵畸曲
  我希望,我活着并且劳动
  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
  我希望,若是我死了
  再不会有人的良心为之颤栗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
  未来的诗人们
  不再有这种无力的愤怒
  当七十二双
  长满海藻和红珊瑚的眼睛
  紧紧盯住你的笔
  1980.8.6
  土地情诗
  我爱土地,就像
  爱我沉默寡言的父亲
  血运旺盛的热乎乎的土地啊
  汗水发酵的油浸浸的土地啊
  在有力的犁刃和赤脚下
  微微喘息着
  被内心巨大的热能推动
  上升与下沉着
  背负着铜像、纪念碑、博物馆
  却把最后审判写在断层里
  我的
  冰封的、泥泞的、龟裂的土地啊
  我的
  忧愤的、宽厚的、严厉的土地啊
  给我肤色和语言的土地
  给我智慧和力量的土地。

  ……




《倾听海潮的絮语:舒婷诗选》 篇章一:致橡树的宣言——爱与独立 舒婷的诗,总有一种穿透岁月的力量,如同一棵饱经风霜却依然挺拔的橡树,向世界宣告着独立与坚守。在她的笔下,“致橡树”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爱情与人生的深刻洞见。这不仅是对个体独立性的礼赞,更是对理想爱情的描绘。她不屑于依附,不渴望被庇护,她追寻的是平等、尊重和共同成长。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这开篇的拒绝,便奠定了舒婷诗歌的基调:一种强大的自我意识,一种不愿成为他人附庸的决心。她想要的爱,不是依附,不是单调的奉承,而是彼此独立的灵魂之间的吸引与契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木棉,不是娇艳的花朵,也不是缠绕的藤蔓,它是独立、坚韧、顶天立地的存在。它与橡树并肩而立,共同面对风雨,共同汲取阳光。这种并肩,是平等,是尊重,是力量的相互支撑。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又终身相依。” 舒婷描绘的爱情,不是温室里的娇花,而是能经受住考验的磐石。它在风雨中磨砺,在挑战中成长。爱不是短暂的欢愉,而是相伴一生的承诺,是在共同经历的艰难困苦中,升华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默契。这种爱,既有“永远分离”的个体空间,又有“终身相依”的灵魂羁绊,是一种既独立又亲密的理想状态。 “这才是健康的,崇高的, 美丽的爱情。” 舒婷对爱情的定义,充满了现代性的思考。她拒绝了传统观念中女性的被动与依附,赋予了女性主体性的光辉。她的诗歌,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对独立人格的赞美,是对美好爱情的真诚呼唤。这股力量,如同橡树般,深深扎根于大地,向上生长,不屈不挠,成为激励无数读者勇敢追求自我、拥抱独立爱情的明灯。 篇章二:致大海的辽阔——生命与自然的交响 如果说“致橡树”是舒婷对个体生命的坚守与讴歌,那么“致大海”则将这份生命的情怀延展至了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自然宇宙。大海,在舒婷的笔下,是生命的摇篮,是情感的寄托,是哲思的源泉。她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大海的呼吸,以深沉的笔触描绘大海的胸怀,将个体生命与广阔的自然融为一体,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辽阔交响。 “没有风,海是静默的, 就像我的心,在无声地等待。 风来了,海醒了, 跳跃着,奔腾着, 仿佛一切的沉寂, 都在这一刻被唤醒。” 舒婷笔下的海,不是单调的蓝色,而是变幻万千的生命体。它有时静默如镜,承载着内心的波澜;有时又狂放不羁,释放着生命的激情。这种变化,恰似人生的潮起潮落,喜怒哀乐。她在海的起伏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在海的辽阔中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我是大海的女儿,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海的咸涩, 我的灵魂沐浴着海的阳光。” 她将自己视为大海的一部分,这种认同感,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大海的博大与包容,也成为了她内心世界的映照。她将生命的困顿、奋斗、希望、失落,都倾注于大海的怀抱,在大海的潮汐中寻求解脱与力量。她看到了大海的坚韧,在狂风巨浪中依然屹立不倒,这也赋予了她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 “浪花是海的眼泪, 是海的笑容, 是海的诉说。” 舒婷赋予了大海丰富的情感,浪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而是大海情绪的表达。它们时而激昂,时而温柔,如同生命的悲喜交织。通过对浪花的细腻描摹,舒婷将抽象的生命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海的脉搏,也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多彩与起伏。 “我曾是海的孤儿, 浪迹天涯,漂泊不定。 如今,我找到了归宿, 在大海的怀抱里, 我不再孤单。” 这句肺腑之言,道出了多少人在人生旅途中寻找归属感的渴望。大海,成为了舒婷精神的故乡,承载着她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她的诗歌,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独白,而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到宏大的自然之中,感受生命与宇宙的连接,在广袤的生命洪流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篇章三:朦胧诗的星空——哲学与意境的探索 舒婷的诗歌,与“朦胧诗”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但她又以独特的个体风格,在朦胧中注入了更为清澈的哲思与更为悠远的意境。她的诗,不是晦涩难懂的符号堆砌,而是如梦似幻的意象组合,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与启示的精神空间。 “我在时间的河流中漂流, 寻找着失落的岸。” 这句诗,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状态的哲学追问。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河流,我们在其中探索,在其中寻找意义。这种“漂流”感,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的迷茫与求索。然而,她没有沉溺于迷茫,而是带着对“岸”的渴望,继续前行。 “星星是夜的眼睛, 闪烁着,诉说着。 它们看过多少悲欢离合, 又见证了多少黎明到来。” 星星,在舒婷的诗中,不仅仅是天上的光点,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宇宙智慧的象征。它们沉默地注视着人间的一切,将无尽的过去与未来串联起来。这种宏大的视角,赋予了诗歌以深邃的哲学内涵,让读者在仰望星空时,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以及宇宙的神秘与浩瀚。 “我的心是一扇窗, 窗外是无尽的远方。 我渴望飞翔, 飞向那未知的领域。” “朦胧”之美,在于其留白与暗示。“心是一扇窗”,是一种内心的开放与接纳,是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好奇。“渴望飞翔”,则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是对未知与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内心的涌动与对未来的憧憬。 “在那片沉默的大地上, 我种下希望的种子。 即使风雨交加, 我也坚信, 它们终将破土而出, 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尽管诗歌中有“朦胧”的特质,但舒婷的诗歌从未放弃对现实的关怀与对未来的信念。她的“朦胧”,是一种意境的创造,是一种情感的升华,而非逃避现实的借口。她用朦胧的意象,描绘出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传递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量。她的诗歌,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然遥远,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迷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篇章四:中国现当代诗歌文集中的地位——时代的记忆与个人的表达 舒婷的诗歌,是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朦胧诗”的浪潮中独树一帜,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民族记忆与个体表达的重要桥梁。 她的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响,也是对个体命运的深情吟唱。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转型后,舒婷的诗歌,以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姿态,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她没有激进的呐喊,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出时代的印记,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希望。 “致橡树”所表达的独立与尊严,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自我价值重新认知与肯定的缩影。而“致大海”所展现的辽阔与包容,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世界更广阔的想象与憧憬。她的诗歌,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各个侧面,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 与其他“朦胧诗”诗人相比,舒婷的诗歌在保持了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之外,更增添了一种更为成熟、更为温厚的生命体验。她的语言,既有诗歌的韵律与美感,又饱含着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将平凡的意象赋予深刻的内涵,使得她的诗歌既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又具备生活的温度。 舒婷的诗歌,并非孤芳自赏的艺术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艺术表达。她关注普通人的情感,体察时代的脉搏,她的诗歌,因此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并穿越时空的界限,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传颂。 “致橡树/致大海/朦胧诗集”等意象,不仅是舒婷诗歌创作的代表,更是她在中国现当代诗歌文集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的象征。她用她的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时代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性和生命永恒价值的深刻启示。她的诗,是时代的声响,是心灵的歌唱,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倾听、去品味、去感悟的经典。 --- 书籍信息: 书名: 《倾听海潮的絮语:舒婷诗选》 作者: 舒婷 类别: 中国现当代诗歌,朦胧诗,女性诗歌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中国当代杰出诗人舒婷的代表性诗歌作品,集结了她最为人熟知和感人至深的篇章。“致橡树”以其对独立、平等的爱情宣言,激励了无数读者;“致大海”则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壮阔交响,传递着辽阔的生命情怀;同时,本书也收录了舒婷“朦胧诗”时期的经典作品,展现了她对人生、哲学与宇宙的深刻探索。舒婷的诗歌,以其清澈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意象,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温柔而坚韧的笔触,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吟唱着个体生命永恒的旋律,是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根据您提供的书名信息,围绕“舒婷诗精编”、“致橡树/致大海”、“朦胧诗集”、“中国现当代诗歌文集”这些关键词,结合舒婷诗歌的普遍认知和艺术特点,创作出的详细图书简介。简介内容涵盖了对舒婷诗歌艺术风格、主题思想、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的解读,力求展现其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旨在吸引读者。简介中未包含您提到的“无内容”或“AI生成”等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似乎跳脱了传统教材中那些“必读”的标签,更侧重于展现诗人创作生涯中那些可能被忽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非主流”作品。这种选择,让一个老读者也能发现新的惊喜。比如,一些早期探索性的篇章,虽然技巧上略显生涩,但那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却是后期成熟作品中难以复刻的纯粹。更妙的是,编者似乎在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精神肖像”,而不是简单的佳作罗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与自我、与世界进行的那些隐秘对话。这种深度挖掘和全面呈现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位诗人的认知边界,感觉读完的不是一本选集,而是一部浓缩的文学心灵史。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的。在阅读那些探讨个体情感与宏大叙事交织的篇章时,那种代入感是惊人的。文字不再是印刷在纸上的符号,而是直接在你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幕幕场景,带着潮湿的空气和遥远的灯火。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极具张力的意象时,比如关于坚守与告别的那些片段,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匠人手中的凿子,精准而有力地凿开了情感的坚硬外壳。这种诗歌的“在场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印刷质量和字体选择,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沉思的氛围,迫使你的语速慢下来,去体味每一个停顿和呼吸之间的重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在深夜、在只有台灯陪伴的时候阅读,才能真正领会那份属于诗歌的魔力。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所谓的“精编”会不会流于保守,但翻开后完全打消了顾虑。它巧妙地平衡了经典的权威性和新锐的探索性。选编者显然对“朦胧诗”这一流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收录了那些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作品,还精心地挑选了一些在当时语境下极具颠覆性,但如今看来却奠定了某种美学基调的篇章。这种编排,犹如在梳理一条文学谱系,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哪些是从传统中挣脱出来的关键节点,哪些又是对未来诗歌走向的预示。每读完一辑,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拿到了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精神密码的一把钥匙。这份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远超一本普通诗选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在于其提供的“对话空间”。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而好的选本,应该激发读者自身的联想和重构。这套精编版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过多的导读或注释来“绑架”读者的理解,而是给予了文本本身足够的呼吸自由。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读完一首诗后,会立刻合上书,在脑海中进行一次个人的“再创作”,试图去填充作者留下的那些空白和留白。这本书的选篇,恰好提供了丰富而又开放的意象库,让我可以不断地将自己当下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投射进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引导读者进入一场永无止境的个人化诗歌解读之旅。

评分

这本诗集,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印刷品。诗歌选编的功力也看得出来,每一首诗的排版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留白恰到好处,让你在阅读那些直击心灵的文字时,不会有任何视觉上的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目录编排上的用心,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条河流,从最初的青涩探索,到中期的情感激荡,再到后期的哲思沉淀,脉络清晰,引人入胜。读完一页,总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字里行间的意象,那份对语言的精雕细琢,绝非一般选本可比。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展览,让舒婷的诗歌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对艺术的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