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是朦胧派诗歌创作的代表,本书精选了舒婷具有代表性地诗歌一百多篇。这些诗歌善于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这些句式便于表现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她的诗歌之所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舒婷著有诗集《童年絮味》《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最后的挽歌?286
……
我发现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似乎跳脱了传统教材中那些“必读”的标签,更侧重于展现诗人创作生涯中那些可能被忽略,但艺术价值极高的“非主流”作品。这种选择,让一个老读者也能发现新的惊喜。比如,一些早期探索性的篇章,虽然技巧上略显生涩,但那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却是后期成熟作品中难以复刻的纯粹。更妙的是,编者似乎在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精神肖像”,而不是简单的佳作罗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与自我、与世界进行的那些隐秘对话。这种深度挖掘和全面呈现的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位诗人的认知边界,感觉读完的不是一本选集,而是一部浓缩的文学心灵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的。在阅读那些探讨个体情感与宏大叙事交织的篇章时,那种代入感是惊人的。文字不再是印刷在纸上的符号,而是直接在你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幕幕场景,带着潮湿的空气和遥远的灯火。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极具张力的意象时,比如关于坚守与告别的那些片段,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匠人手中的凿子,精准而有力地凿开了情感的坚硬外壳。这种诗歌的“在场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印刷质量和字体选择,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沉思的氛围,迫使你的语速慢下来,去体味每一个停顿和呼吸之间的重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在深夜、在只有台灯陪伴的时候阅读,才能真正领会那份属于诗歌的魔力。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所谓的“精编”会不会流于保守,但翻开后完全打消了顾虑。它巧妙地平衡了经典的权威性和新锐的探索性。选编者显然对“朦胧诗”这一流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收录了那些广为人知的标志性作品,还精心地挑选了一些在当时语境下极具颠覆性,但如今看来却奠定了某种美学基调的篇章。这种编排,犹如在梳理一条文学谱系,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哪些是从传统中挣脱出来的关键节点,哪些又是对未来诗歌走向的预示。每读完一辑,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仿佛拿到了解读那个特定时代精神密码的一把钥匙。这份对文学史脉络的梳理,远超一本普通诗选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在于其提供的“对话空间”。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而好的选本,应该激发读者自身的联想和重构。这套精编版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用过多的导读或注释来“绑架”读者的理解,而是给予了文本本身足够的呼吸自由。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读完一首诗后,会立刻合上书,在脑海中进行一次个人的“再创作”,试图去填充作者留下的那些空白和留白。这本书的选篇,恰好提供了丰富而又开放的意象库,让我可以不断地将自己当下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投射进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引导读者进入一场永无止境的个人化诗歌解读之旅。
评分这本诗集,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了。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不像现在很多轻飘飘的印刷品。诗歌选编的功力也看得出来,每一首诗的排版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留白恰到好处,让你在阅读那些直击心灵的文字时,不会有任何视觉上的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目录编排上的用心,像是精心设计的一条河流,从最初的青涩探索,到中期的情感激荡,再到后期的哲思沉淀,脉络清晰,引人入胜。读完一页,总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字里行间的意象,那份对语言的精雕细琢,绝非一般选本可比。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心布置的展览,让舒婷的诗歌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对艺术的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