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一支笔坚持看守个人文字上的简单和朴素;从遥远的撒哈拉到敦煌戈壁,她不随波逐流,也不诠释人生,只做生活的见证者;她是我们心中浪漫、洒脱、真性情的永远的三毛,永恒的传奇。《梦里花落知多少》真实地记录了爱人荷西意外离世后,三毛所经历的黑暗时光,然而哀恸过后的她愈发坚强,文字也愈发透着深情与力量。
海报: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三毛作品中极沉重的一部,荷西的突然离世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行文中平静的语调掩藏不了死别的伤痛,而哀恸过后的坚强,让这位深情女子更加美丽,她以深沉的笔,表达了走出阴霾的勇气。加纳利的月光清明如水,星星很淡很疏,群山如巨兽般守护着荷西;台北的夜空中,那些十彩流丽的霓虹灯,兀自照耀着孤寂的三毛。命运无常,却也让三毛懂得,一个人的爱有多深,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三毛(1943~1991),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快乐与疼痛都夹杂其中,而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踏上广袤的撒哈拉,追寻前世的乡愁,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从此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然而荷西的突然离世,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直到有一天,她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流浪到了遥远的天国。
背影
荒山之夜
克里斯
离乡回乡
雨禅台北
周末
不死鸟
明日又天涯
云在青山月在天
归
梦里梦外
不飞的天使
似曾相识燕归来
梦里花落知多少
夏日烟愁
你从哪里来
如果教室像游乐场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先走了
星石
吉屋出售
随风而去
E.T.回家
重建家园
背影
那片墓园曾经是荷西与我常常经过的地方。
过去,每当我们散步在这个新来离岛上的高岗时,总喜欢俯视着那方方的纯白的厚墙,看看墓园中特有的丝杉,还有那一扇古老的镶花大铁门。
不知为什么,总也不厌地怅望着那一片被围起来的寂寂的土地,好似乡愁般地依恋着它,而我们,是根本没有进去过的。
当时并不明白,不久以后,这竟是荷西要归去的地方了。
是的,荷西是永远睡了下去。
清晨的墓园,鸟声如洗,有风吹过,带来了树叶的清香。不远的山坡下,看得见荷西*后工作的地方,看得见古老的小镇,自然也看得见那蓝色的海。
总是痴痴地一直坐到黄昏,坐到幽暗的夜慢慢地给四周带来了死亡的阴影。
也总是那个同样的守墓人,拿着一个大铜环,环上吊着一把古老的大钥匙向我走来,低低地劝慰着:“太太,回去吧!天暗了。”
我向他道谢,默默地跟着他穿过一排又一排十字架,*后,看他锁上了那扇分隔生死的铁门,这才往万家灯火的小镇走去。
回到那个租来的公寓,只要母亲听见了上楼的脚步声,门便很快地打开了,面对的,是憔悴不堪等待了我一整天的父亲和母亲。
照例喊一声:“爹爹,姆妈,我回来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去,躺下来,望着天花板,等着黎明的再来,清晨六时,墓园开了,又可以往荷西奔去。
父母亲马上跟进了卧室,母亲总是捧着一碗汤,察言观色,又近乎哀求地轻声说:“喝一口也好,也不勉强你不再去坟地,只求你喝一口,这么多天来什么也不吃怎么撑得住。”
也不是想顶撞母亲,可是我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摇摇头不肯再看父母一眼,将自己侧埋在枕头里不动。母亲站了好一会儿,那碗汤又捧了出去。
客厅里,一片死寂,父亲母亲好似也没有在交谈。
不知是荷西葬下去的第几日了,堆着的大批花环已经枯萎了,我跪在地上,用力将花环里缠着的铁丝拉开,一趟又一趟地将拆散的残梗抱到远远的垃圾桶里去丢掉。
花没有了,阳光下露出来的是一片黄黄干干的尘土,在这片刺目的,被我看了一千遍一万遍的土地下,长眠着我生命中**心爱的丈夫。
鲜花又被买了来,放在注满了清水的大花瓶里,那片没有名字的黄土,一样固执地沉默着,微风里,红色的、白色的玫瑰在轻轻地摆动,却总也带不来生命的信息。
那日的正午,我从墓园里下来,停好了车,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发呆。
不时有认识与不认识的路人经过我,停下来,照着岛上古老的习俗,握住我的双手,亲吻我的额头,喃喃地说几句致哀的语言然后低头走开。我只是麻木地在道谢,根本没有在听他们,手里捏了一张已经皱得不成样子的白纸,上面写着一些必须去面对的事情:
要去葬仪社结账,去找法医看解剖结果,去警察局交回荷西的身份证和驾驶执照,去海防司令部填写出事经过,去法院申请死亡证明,去市政府请求墓地式样许可,去社会福利局申报死亡,去打长途电话给马德里总公司要荷西工作合同证明,去打听寄车回大加纳利岛的船期和费用,去做一件又一件刺心而又无奈的琐事。
我默默地盘算着要先开始去做哪一件事,又想起来一些要影印的文件被忘在家里了。
天好似非常的闷热,黑色的丧服更使人汗出如雨,从得知荷西出事时那一刻便升上来的狂渴又一次一次地袭了上来。
这时候,在邮局的门口,我看见了父亲和母亲,那是在荷西葬下去之后*一次在镇上看见他们,好似从来没有将他们带出来一起办过事情。他们就该当是成天在家苦盼我回去的人。
我还是靠在车门边,也没有招呼他们,父亲却很快地指着我,拉着母亲过街了。
那天,母亲穿着一件藏青色的衬衫,一条白色的裙子,父亲穿着他在仓促中赶回这个离岛时*一带来的一套灰色的西装,居然还打了领带。
母亲的手里握着一把黄色的康乃馨。
他们是从镇的那头走路来的,父亲那么不怕热的人都在揩汗。
“你们去哪里?”我淡然地说。
“看荷西。”
“不用了。”我仍然没有什么反应。
“我们要去看荷西。”母亲又说。
“找了好久好久,才在一条小巷子里买到了花,店里的人也不肯收钱,话又讲不通,争了半天,就是不肯收,我们丢下几百块跑出店,也不知够不够。”父亲急急地告诉我这件事,我仍是漠漠然的。
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亲不只是从家里走了长长的路出来,在买花的时候又不知道绕了多少冤枉路,而他们那几日其实也是不眠不食地在受着苦难,那样的年纪,怎么吃得消在烈日下走那么长的路。
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一本书感动到流泪,但这本书中的一些片段,确实让我动容良久。 它们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刻意煽情的场景,而是源自于对生命中那些“失去”和“别离”的深刻体悟。 那些关于友谊的珍视,关于远方的思念,以及面对命运无常时的坦然接受,都处理得极其克制而有力。 它没有给我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成熟、更具有韧性的思考方式: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姿态去拥抱它,去从中汲取养分。 这种复杂的情感层次处理,非常到位,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深谙人性幽微之处的智者。 每次合上书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夹杂着淡淡的忧伤,那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情感释放,让人在平静中感到力量的重新聚集。 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度过人生中许多不同的阶段,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被归类为“散文”的作品抱有一丝忐忑,总担心会过于晦涩或矫揉造作。 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 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像是糅合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日记体的坦诚直率。 读起来有一种很自然的流动性,仿佛是作者在午夜梦回时随手写下的心绪,未经雕琢,却字字珠玑。 这种返璞归真的叙事方式,使得那些遥远的故事和经历,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比如她对异国风情的描摹,绝非旅游指南式的罗列,而是融入了深沉的文化理解和个人体验,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香料味,感受到烈日下皮肤被灼烧的触感。 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能够让读者在享受优美文字的同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代入感,这种体验是其他许多作品难以比拟的。
评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像是被某种温柔的力量洗涤过一般,变得异常澄澈。 那些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宏大壮阔的自然景观,还是微小到尘埃般的情感细节,都被作者捕捉得精准而富有诗意。 我尤其欣赏作者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从不刻意渲染情绪,但那些平实的记录,却能轻而易举地击中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比如描述那些萍水相逢的人们,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人忍不住去思考,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究竟与多少人擦肩而过,又错过了多少本该驻足的风景? 这种对“存在”的深刻叩问,贯穿始终,让人在掩卷沉思时,会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少一些功利,多一份真诚与好奇。 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你需要慰藉或启发时,随时可以再次翻开,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感受”生活,而不是仅仅“度过”生活。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习惯于对周围的一切保持一种麻木的习惯性反应。 但读完这些篇章,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那些细微的、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纹理,街角卖花人专注的眼神,甚至是偶遇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 作者通过她那些不平凡的经历,将这些“瞬间”提炼成永恒的片段。 这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敬畏和敏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我发现自己开始放慢脚步,愿意去倾听那些平时被我忽略的背景音,去观察那些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细节。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重新点燃生命热情的“使用说明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复古的米黄色调,配上一些手绘风格的插图,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沉静而又充满故事感的氛围里。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捧着它坐在阳台上,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那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去探索作者笔下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和细腻入微的情感波动。 光是闻着新书特有的油墨香,就觉得这是一次值得期待的阅读旅程。 整体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 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字体排版,疏密得当,不会让人长时间阅读后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随便翻开一页,里面的文字就像是带着温度的呢喃,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轻声细语地讲述着那些生命中不期而遇的美好与遗憾。 这样的用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礼物,让人倍感珍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