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精)+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册

东晋门阀政治(精)+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晋
  • 门阀政治
  • 政治史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政治文明
  • 历史
  • 学术
  • 研究
  • 波峰与波谷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编码:22791965134
出版时间:2012-05-01

具体描述

东晋门阀政治(精)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9787301204351
  • 作者:田余庆
  • 页数:348
  • 出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装:精装
  • 开本:16开
  • 版次:5
  • 印次:1
  • 字数:260






  •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 ?《东晋门阀政治(精)》由田余庆所著,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本书系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是中国中古史研究的传世杰作。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推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对唐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 ?释“王与马共天下”/1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1
    二 司马越与王衍/6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16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26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37
    一 小 引/37
    二 郗鉴的密谋/40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40
    (二)流民与流民帅/43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49
    三 郗鉴与王导/52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52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59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62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70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70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74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78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84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88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92
    五 余论/96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100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100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107
    三 庾、王江州之争/112
    四 襄阳的经略/123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132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132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132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133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139
    (四)旁证/142
    (五)小 结/145
    二 桓彝事迹杂考/147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147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149
    (三)桓彝族单势孤/152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155
    (五)小 结/157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159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169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176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189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189
    二 北府兵/202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208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219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228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244
    一 小 引/244
    二 “齄王”世家/245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251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259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260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26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265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267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270
    五 小结/272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278
    一 晋末的北府兵/278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287
    三 道术与政治/293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300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307
    后 论/315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315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320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324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331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333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338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343
    改版题记/347
  • ?释“王与马共天下”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① 《南史》卷二一史臣论曰:“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 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琅邪王氏诸兄弟与晋琅邪王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密切关系。王导以他所居司马睿左右的关键地位,艰苦经营,始奠定东晋皇业和琅邪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王与马的结合, 开启了东晋百年门阀政治的格局。
    东晋初年诸帝,待王导以殊礼,不敢以臣僚视之。《世说新语·宠礼》: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 ‘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①元帝对王导,素以“仲父”相尊。成帝给王导手诏,用“惶恐言”、“顿首”、“敬白”;中书作诏则用“敬问”。成帝幸王导宅,拜导妻;王导元正上殿,帝为之兴②。
    “王与马共天下”,这并不是时人夸张之词,而是一种确有实际内容的政治局面。《晋书》卷六《元帝纪》,永昌元年(322 年)王敦兵入石头, 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同书卷九八《王敦传》记元帝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元帝此时不敢以君臣名分责王敦,只得委曲求全,企图维持与王氏的共安。他请求王敦不要擅行废立之事,不要破坏“共天下”的局面。如果王敦执意独吞天下,破坏共安, 元帝无以自持,就只有避住琅邪国邪这一条路可走。
    徵之历史,“共天下”之语,古已有之,并不始于两晋之际的王与马。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不韦为子楚谋秦王之位,子楚感激,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子楚允诺吕不韦共有秦国,这就是后来子楚得立为庄襄王,并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的缘由。《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五年刘邦击楚,诸侯约而不至。
    张良曰:“楚兵且破,〔韩〕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卷一《高祖纪》记此事,“共分天下”即作“共天下”,师古注曰:“共有天下之地,割而分之。”这就是刘邦发使割陈以东傅海之地与韩信,割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与彭越的缘由。
    由于时代的推移变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况,西汉以后已经不存在了。“王与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关系,而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① 《通鉴》太兴三年(320 年)录“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谓其时“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云云,得实。“王与马共天下”局面的形成,王敦所起的实际作用不比王导小。本文从中枢政局着眼,只论王导。
    ①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略同,“元帝正会”作“帝登尊号”,无“中宗引之弥苦”句。
    ② 分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卷三九荀奕、卷七八孔坦等传,卷一二《天文志》以及《太平御览》 卷三九五引《晋中兴书》。参看《十七史商榷》卷四八《敬司徒王导下》条。

********************************************************************************************************************************************************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9787301281482
  • 作者:编者:阎步克
  • 页数:213
  • 出版日期:2017-04-01
  • 印刷日期:2017-04-01
  • 包装:平装
  • 开本:32开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数:160

  • 阎步克编著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本书原作为《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之一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好评,被视为关于中国古代政治进程的**参考书。
  • ?阎步克编著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 政治文明第2版)》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 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 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 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 “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 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 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 “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 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 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 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 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
  • ?第二版前言
    序言
    一 官僚帝国体制的观察视角
    二 波峰与波谷
    三 常态、变态与回归
    **章 从王国到帝国
    一 从王国到帝国
    二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三 皇帝——官僚统治阶级
    第二章 官僚行政体制的完善
    一 决策权力与执政资格
    二 行政组织的进化
    三 军政与边防
    第三章 文法与文书
    一 刀笔吏治天下
    二 律令秩序
    三 “以文书御天下”
    第四章 爵禄与吏禄
    一 “庶人之有爵禄”
    二 禄秩的渊源和性格
    三 从禄秩到官品
    第五章 儒?法与儒?吏
    一 从法术、道术到儒术
    二 “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第六章 官吏的选任
    一 吏道与功能
    二 任子与内侍
    三 察举与四科
    四 阳嘉新制和以文取人
    第七章 官僚阶级的士族化
    一 乡里与豪右
    二 官场与官族
    三 东汉的士林
    四 学门与士族
    第八章 动荡时代的皇权与门阀
    一 黯淡失色的皇权
    二 东晋门阎政治
    三 南朝:“主威独运”及其限度
    第九章 士族特权及其政治理念
    一 门阀的选官特权与品位特权
    二 官僚政治的扭曲变态
    三 玄学清谈的政治理念
    第十章 集权官僚政治的维系和进展
    一 空话不空:官僚政治话语
    二 冰层下的潜流:官制和法制的进化
    三 选官中央化和考试制度的进展
    第十一章 胡汉杂糅与胡化汉化
    一 胡汉杂糅与胡汉分治
    二 异族皇权?国人武装——军功贵族
    三 胡化、汉化的摇摆波动
    第十二章 从北朝到隋唐:帝国复兴与历史出口
    一 青出于蓝:官僚行政的全面复兴
    二 等级安排与身份管理的进化
    三 北朝政治文化风尚:重军功、重吏治、重法制
    四 北朝:走出低谷的历史出口


《东晋门阀政治(精)+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册》图书简介 卷一:东晋门阀政治(精) 本书深入剖析了东晋时期独特的政治生态——门阀政治。作者以严谨的史料梳理和精辟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时代图景。 一、 门阀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首先追溯了门阀制度的形成根源。从汉末魏晋的社会动荡,士族阶层逐渐崛起,利用其家族声望、政治联系和经济实力,在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力之间寻租。从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到其在国家政治决策中的实际影响力,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门阀视为一种僵化的制度,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门阀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与挑战皇权。 二、 门阀士族与皇权的关系 本书着重探讨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东晋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强大的家族来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然而,这也意味着皇权常常受到门阀的制约,甚至被架空。作者通过大量史实,分析了皇权如何巧妙地利用门阀之间的矛盾来巩固自身,又如何在门阀的强大压力下妥协甚至退让。例如,东晋的许多皇帝,其权力基础都与某个或某几个强大的门阀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支持,也是束缚。书中也探讨了部分皇帝试图打破门阀垄断,恢复皇权权威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成败得失。 三、 门阀政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门阀政治对东晋王朝的兴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强大的门阀为东晋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侵扰的情况下,门阀士族成为了南渡政权的重要支撑。他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和号召力,维持了南方的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经济和文化。另一方面,门阀之间的内斗和权力争夺,也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阻碍了有效的改革和进步。本书详细分析了门阀政治如何影响东晋的对外战争、经济政策、人才选拔等方面,揭示了其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 四、 典型门阀的分析 本书选取了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门阀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家族的族源、经济基础、政治活动、人物辈出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门阀士族的运作模式及其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具体表现。作者不仅关注这些家族的辉煌时刻,也对其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力图展现门阀政治的完整画卷。 五、 结论与反思 最后,本书在对东晋门阀政治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作者认为,门阀政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为后世的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认识到权力结构、利益集团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 卷二: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其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期——从秦朝的统一到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本书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深入考察,呈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经历的“波峰”与“波谷”,以及其在此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与深刻转型。 一、 政治文明的宏伟“波峰”:秦汉帝国 本书首先描绘了秦汉时期政治文明的第一个辉煌“波峰”。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基础,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家思想的运用,都为后世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作者详细分析了秦朝短暂而又深刻的制度创新,以及其为何最终走向灭亡。 紧接着,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政治文明。本书深入探讨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对中国政治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儒家思想如何逐渐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意识形态。作者还详细阐述了汉朝的官僚制度、法律体系、察举制等,展现了其高度发达的政治运作能力。然而,汉朝的“波峰”并非一成不变,本书也客观地分析了汉朝中后期出现的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专权等问题,预示着下一个“波谷”的到来。 二、 政治文明的剧烈“波谷”: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转型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全书篇幅最长的部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波谷”时期。作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衰落与混乱,而是中国政治文明在经历剧烈动荡后的深刻转型。 分裂与统一的反复: 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东晋十六国的长期分裂,本书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国家政权的剧烈变动。作者深入分析了导致分裂的原因,如门阀政治的兴起、地方势力的壮大、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同时,也探讨了各政权之间的军事斗争、政治博弈以及统一的努力。 政治制度的革新与演变: 在分裂的背景下,各个政权都在进行着政治制度的探索与创新。本书详细分析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对士族门阀的依赖和对人才选拔的影响。东晋的门阀政治,以及其对皇权制约的特点,也被细致地解读。北朝政权在吸取汉族先进政治经验的同时,也保留和发展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思想文化的多元与碰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极其活跃的时期。本书不仅探讨了玄学,这种对生命、存在、自由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它对士人心态的影响。还深入分析了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政治观念、社会伦理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冲击。儒家思想虽然不再是唯一的正统,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并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激化,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格局。 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与大融合: 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互动空前频繁。本书客观地呈现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现实。作者分析了民族政策的演变,从冲突到融合,再到新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深刻历史进程,为后世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迁: 伴随着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动,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士族门阀的兴衰,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以及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都在本书中有细致的描绘。作者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如占田制、荫户制等,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阶层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政治文明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认为,每一次“波峰”的辉煌都孕育着下一轮“波谷”的危机,而每一次“波谷”的动荡与探索,又为孕育下一个“波峰”积累了能量和经验。秦汉的统一与繁荣,为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奠定了基础;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思想激荡、民族融合,又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铺平了道路。这种起伏跌宕,是中国政治文明不断发展、自我革新、走向成熟的独特规律。 四、 结论与启示 《波峰与波谷》一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秦汉魏晋南北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揭示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作者提醒我们,理解历史,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而应深入挖掘制度、思想、文化、民族等多种因素的互动,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本书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创造力,以及借鉴历史经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波峰与波谷》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漫长而动荡的时期。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描绘那个时代政治文明的演进轨迹,以及其间的周期性起伏。这种“波峰与波谷”的理论框架,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反复和跌宕。书中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制度创新与传统维持、社会稳定与动荡不安之间的张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在处理秦汉的帝国奠基、魏晋的士族崛起以及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这些关键节点时,作者的分析都相当到位。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的“辉煌”都可能孕育着下一代的“危机”,而每一次的“危机”也可能为新的“辉煌”埋下伏笔。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理论的高度和视野的广度,能够帮助读者跳出具体事件的细节,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对于那些希望建立起更系统、更深刻的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框架。

评分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大格局”。作者并非仅仅关注某个朝代的兴衰,而是将秦汉到南北朝这几百年视为一个整体,从中提炼出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权力真空”与“力量填补”的分析,这让我理解了为何在王朝更替和政治动荡时期,总会有新的政治力量崛起,并试图填补权力空白。书中对制度变迁的梳理也相当清晰,从秦的郡县制到汉的察举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南北朝的复杂局面,作者都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明演进框架下进行解读。这本书的理论性比较强,但语言并不晦涩,读起来也颇有启发性。它帮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对于想要跳出具体史实,去探索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

读《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如何崛起、如何主导政治格局,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剖析得入木三分。书中的史料运用十分扎实,对各种史书记载的辨析也颇具功力,让人不得不信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士族内部权力斗争的描写,那些围绕着权力、地位、家族荣誉的明争暗斗,读起来比小说还要精彩。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并非只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士族阶层的意志和博弈,同样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士族子弟在家族祠堂里商议对策,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在风雅集会上抒发情怀。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历史普及读物难以给予的。这本书也让我对“门阀”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阶层,更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一种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的制度性存在。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东晋历史,特别是其政治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那个看似繁华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的政治生态。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政治史充满兴趣,尤其是像秦汉、魏晋南北朝这样充满变革和转型的时期。《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门阀政治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士族在国家认同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看到,政治制度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社会力量的深刻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史料的辨析能力,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争议之处,作者能够引经据典,给出自己的判断,既有说服力又发人深省。阅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史学大家对话,在智慧的启迪下,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特别是士族政治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两本书一起读,简直是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给彻底“啃”透了。读《东晋门阀政治》,我仿佛置身于东晋士族的权力游戏现场,感受着他们家族荣耀的维系,权谋的较量,以及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沉浮。书中对士族联姻、门客制度、清谈风气等细节的描绘,都非常有画面感,让我能真切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而《波峰与波谷》则像是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风云变幻。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让我能够理解为何会出现那样的历史转折,为何政治文明会有起伏。这两本书的互文性非常强,当我在读《东晋门阀政治》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波峰与波谷》中关于政治文明周期性变化的理论联系起来。《波峰与波谷》中的“谷”期,恰恰是东晋门阀政治大放异彩的时期,而《东晋门阀政治》则详细解释了在这个“谷”期,具体是如何运作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充实,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