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

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协工作
  • 理论创新
  • 微观研究
  • 政治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协商民主
  • 制度建设
  • 政策研究
  • 学术著作
  • 社会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4390
商品编码:2289790172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
作者:范笑天
定价:60.0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13914390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全书以“从严用权”到在“共享”中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开篇,对人民政协工作相关理论和政协发挥统战职能等前沿问题做了探索和性研究,提出的提高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政协进一步发挥统战职能必须直面的问题,通过统一界别标准、拓展界别活动范围、提升政协的包容性、适当调整界别结构等优化政协组织结构等建议,都有难能可贵和可圈可点之处。

  目录
篇 不忘合作初心
不忘初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 002
严以用权应以强化性意识培养为  // 009
G20 中国方案的意义  // 017
政商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清”  // 019
政商关系的特殊性  // 020
政商关系中“亲”与企业家本身的努力  // 021
政商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清”  // 023
从里约残奥看中国体育精神教育  // 028
文化自信当有切实载体 — 以《中国民歌大会》为例  // 032
民主监督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 036
一、民主监督的成败维系于机制  // 037
二、确立完善灵活开放的民主监督机制  // 039
CONTENTS
三、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 044
中国应该是永恒的示范  // 048
第二篇 协商议政
全面理解“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  // 054
一、政协委员是荣誉还是责任  // 054
二、当前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
问题  // 056
三、政协委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 060
四、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要点  // 063
政协组织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理论研究  // 067
一、政协组织体现一致性和多样性  // 067
二、政协发挥统战职能应该切中几个方面  // 072
政协协商年度计划意义的理论研究  // 076
一、政协协商活动必须有严谨的计划可依  // 076
二、政协协商计划形成本身就必须协商  // 080
三、政协协商计划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化保障  // 082
四、政协协商计划的落实要有评估  // 085
政协协商与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的理论研究  // 089
一、政协协商与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之目标认同  // 089
二、政协协商与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之思想一致  // 094
三、政协协商与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之步调整齐  // 097
四、政协协商与委、政府工作有效衔接之机制融合  // 100
政协与政协商理论研究  // 103
一、政协与政协商理论研究必须反映社会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 103
二、政协与政协商理论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 105
三、政协与政协商理论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  // 108
四、推进政协与政协商理论研究必须实现创新与突破  // 112
政协工作为什么要重视网络议政  // 117
一、网络议政概念  // 117
二、政协网络议政的复杂作用及原因  // 120
三、政协如何应对网络议政新动向  // 123
当代中国政协商之理论意义  // 127
一、中国是政协商的核心  // 128
二、核心的优势资源不断扩展的重要方式  // 129
三、社会政治动员的阶段  // 130
四、制度化协商有利于避免、缓冲各人群利益的冲突。  // 131
五、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内核  // 131
六、促进协商各方政本身的民主化制度建设  // 132
政协商与统一战线理论研究  // 134
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协商与政协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 139
一、人民政协组织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作用的历史评价与现
实评价  // 139
二、问题的症结:原有的政治制度设计中政协的作用没有
实现  // 142
三、优化政协制度、改进政协工作机制的要点  // 148
探索人民政协组织结构优化的可行之道  // 155
一、政协组织结构必须与功能履行相结合  // 156
二、政协界别构成及其演变  // 159
三、政协界别结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 162
政治协商活动制度化设计的理论研究  // 166
一、政治协商活动制度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必




《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这一书名的简单解读,而是深入探究政协工作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由此催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全书以系统性、前瞻性、操作性为核心,力图勾勒出新时代政协工作的宏大图景,并将其置于更为精细化的“微观”视角下进行审视与剖析。 第一部分:新时代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与逻辑起点 本部分旨在阐释为何新时代对政协工作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首先,我们会回顾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阶层的新陈代谢、利益格局的多元分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宏观变化直接影响着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和功能,要求政协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呼唤。 其次,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论断、新要求。这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以及对协商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等重大理论的深化。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其理论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最新思想成果展开。 再者,我们还会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政治发展和协商民主提出的新课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出发点。 最后,本部分还将对以往政协工作理论研究的成就与局限进行梳理,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亟待突破的理论盲点,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第二部分: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的核心议题与前沿探索 在明确了时代背景和逻辑起点后,本书将聚焦于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的核心议题,并对一些前沿探索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协商民主的内涵与价值再认识: 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新审视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其作为一种重要决策机制的优越性。 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创新: 深入研究网络协商、跨区域协商、公众参与协商等新型协商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有效性和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 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过程民主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协商民主的理念与方法推广到基层社会治理,以及如何更加注重协商过程的民主性、平等性和参与性。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定位与功能重塑: “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桥梁”的内涵深化: 结合实践,对政协作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阵地”,作为团结和凝聚力量的“重要平台”,以及作为党同各界人士联系的“重要桥梁”的时代内涵进行精细化解读,提出新的功能定位和工作要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论转化: 深入研究如何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在理论层面转化为更具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确保政协工作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探讨人民政协如何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汇聚民智、凝聚共识、化解矛盾、促进改革等方面。 三、委员履职能力与主体性研究: 委员履职的时代要求与能力建设: 分析新时代对政协委员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参政议政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并探讨如何构建系统化的委员培训和能力提升机制。 委员主体性与责任担当: 深入研究如何激发委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鼓励委员在履职过程中敢于发声、善于建言,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委员履职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探讨建立科学、公正的委员履职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委员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人民政协的团结统一作用创新: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内涵与人民政协的聚合功能: 深入分析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内涵不断拓展,人民政协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跨界、跨层、跨区域的团结与合作: 探讨如何通过政协平台,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社会力量的沟通与合作,打破隔阂,形成合力。 以协商促进共识,以共识凝聚力量: 深入研究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协商,增进各方理解,化解分歧,最大限度地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五、政协民主监督的创新与实践: 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与边界: 重新梳理和界定政协民主监督的性质、特点和边界,明确其与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群众监督等的关系。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 探讨如何抓住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民主监督。 监督成果的转化与反馈机制: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成果转化和反馈机制,确保政协的监督意见能够得到重视和落实,真正发挥监督的实效。 第三部分: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路径与方法论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探讨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路径与方法论,力求为实际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研究: 构建“研究型”政协: 倡导将理论研究融入政协工作的全过程,鼓励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建立健全研究机制: 探讨如何建立常态化的理论研究机制,包括课题 Geng 选、专家咨询、成果转化等,确保理论研究能够紧贴实践需求。 二、以创新为驱动的制度设计: 改革政协组织制度: 探讨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政协的组织形式、运作方式、议事规则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政协组织的活力和效能。 完善履职制度: 创新委员履职制度,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履职形式,鼓励委员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渠道履行职责。 健全工作制度: 针对政协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精细、高效的工作制度,提升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三、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政协建设: 大数据与政协工作: 探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社会民意、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等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协建言献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信息化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政协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政协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拓展政协工作的覆盖面。 网络议政与远程协商: 深入研究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型工作模式,克服时空限制,扩大参与范围,提升协商的便捷性。 四、以协同为关键的联动机制: 政协与党委、政府的协同: 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协与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协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吸纳和落实。 政协与各界人士的协同: 强调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要积极与社会各界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协商和合作,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省市县三级政协的协同: 探讨如何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协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协作,形成上下联动、互促共赢的良好格局。 第五部分:政协工作理论创新中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政协工作理论创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思想观念的束缚: 传统思维定势、保守观念可能对理论创新构成阻碍。 实践经验的局限: 现有实践经验的不足,可能导致理论创新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 人才队伍的建设: 缺乏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人才,是理论创新的瓶颈。 成果转化的瓶颈: 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二、未来展望: 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未来的理论创新将更加强调政协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协同联动。 更加突出人民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协商民主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 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在借鉴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经验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魅力。 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推动政协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更加独特的作用。 本书旨在为从事政协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政协委员、理论研究工作者以及关心中国政治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新时代政协工作理论创新及其发展方向的平台。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精细审视,我们期盼能够激发更多关于政协工作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的思考与探索,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公共管理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寻找能够解释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现象的理论框架。在阅读《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之前,我对“协商”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或者局限于某些具体的实践场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以极其深邃的理论功底,对“协商”进行了高度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处理,将其上升到了理解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的新高度。书中对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述,并不是简单地谈论技术或效率,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历史根源。尤其在关于“社会资本与治理绩效”的分析中,作者提出的模型和解释力,让我看到了理解基层治理瓶颈的新视角。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社会资本视为一种资源,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社会网络和信任机制之中进行考察。阅读的后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政协工作”,而是触及了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去理解那些“看得见”的制度安排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社会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在概念丛林中的漫步。我原本以为会是关于具体的政治协商案例分析,或者某种“政协工作方法论”的罗列。然而,它所呈现的是一系列关于“权力”、“合法性”、“社会资本”等核心政治概念的再审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如同抽丝剥茧般细致,将一个看似熟悉的词语,挖掘出其多重含义和演变轨迹;有时又如同宏大的史诗叙事,将分散的概念串联成一张描绘社会运行逻辑的宏伟图景。在探讨“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这一主题时,作者并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窠臼,而是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与融合的可能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高效”但缺乏群众基础的决策,以及那些看似“民主”却效率低下的过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公共信任的培育”时,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到宏观的制度设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并非一本需要快速阅读的书,而更适合反复品味,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挑战了我既有的思维定式,迫使我以一种更加精微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复杂的政治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政协工作”字样,但读起来更像是一次跨学科的探索。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会议流程、提案撰写的实操指南,但它显然不是。相反,作者仿佛是一位带着显微镜的哲学家,在审视着“协商”这个概念本身。书中对“民主”的定义进行了深刻的解构,不再局限于西方的多党竞争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挖掘了中国特有的、强调共识和协调的民主实践的理论基础。读到关于“民意汇聚”的那一部分时,我被作者的洞察力深深折服。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民意看作是简单的加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被社会各方力量塑造和影响的过程。他对“政治参与”的讨论也极具启发性,不回避其复杂性和潜在的矛盾,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群体参与的动机、方式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整本书的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尤其在关于“社会协同”的章节,作者提出的模型和分析框架,让我对如何理解和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并非一本易读的书,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但一旦沉浸其中,你会发现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中国政治运作方式的全新窗口。

评分

我是一位对基层治理和社区发展颇感兴趣的读者,抱着学习如何提升居民参与度的目的翻开了这本《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不得不说,书名确实有误导性,它提供的并非直接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更偏向于对“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境下”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作者在论述“社会共识的构建”时,并没有提供现成的“锦囊妙计”,而是带领读者回溯了历史,从不同文化和哲学流派中寻找构建共识的逻辑源泉。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常常追求的“高效决策”是否在无形中牺牲了“广泛认同”。书中对“协商民主”的定义和解读,与我以往接触到的狭隘理解截然不同。作者强调了在实践中,协商的过程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提升参与者的政治素养,促进个体对集体利益的理解。我在阅读“利益协调机制”这一章时,尤其感到耳目一新。作者没有将利益视为一成不变的固定块,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社会互动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引导和化解潜在的利益冲突,最终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和谐。尽管书中的案例分析并不算密集,但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为之思考良久。

评分

说实话,当初被书名吸引,以为能读到不少关于如何写好政协提案,如何组织好政协会议的“干货”。然而,这本《微观:2:政协工作理论创新研究》给我的惊喜,或者说,是意料之外的“挑战”。它并没有提供一套现成的操作手册,而是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思想世界。书中对“公共理性”的探讨,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平时所追求的“民意”是否真的代表了公共理性的最高形态,还是说,公共理性需要一个更加复杂和动态的构建过程。作者在分析“制度的生命力”时,也没有止步于制度的形式,而是深入探究了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深层动因,包括文化认同、利益驱动和社会期望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动员与参与的边界”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鼓吹参与,而是理性地分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员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以及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尺度。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微创手术”,它精细地切开了我固有的认知,暴露了其中一些可能被忽视的角落,然后,又用严谨的逻辑为我一一缝合,留下的是更加清晰和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