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理论与方法
定价:68.00元
作者:张兵志 等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118085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需求论证是武器装备建设的起点,贯穿于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整个过程。随着武器装备发展由仿制、改造、自主研制逐步转向自主创新,需求论证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很多,但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少。《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理论与方法》是总结作者多年研究成果形成的较系统阐述装备需求论证理论、方法与应用的专著。
目录
章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陆军武器装备
1.1.2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
1.1.3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
1.2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分类
1.2.1 装备发展战略需求论证
1.2.2 装备体制需求论证
1.2.3 装备规划计划需求论证
1.2.4 装备型号需求论证
1.3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特点
1.3.1 前瞻性
1.3.2 层次性
1.3.3 递进性
1.3.4 互动性
1.3.5 系统性
1.3.6 协调性
1.4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应遵循的原则
1.4.1 科学性原则
1.4.2 多方联合原则
1.4.3 反复迭代、逐步逼近原则
1.4.4 全系统全寿命原则
1.4.5 整体效能原则
1.4.6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1.5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依据
1.5.1 军事战略方针
1.5.2 军队建设理论和作战理论
1.5.3 陆军部队建设要求
1.5.4 科学技术发展
1.5.5 经济基础
1.5.6 地缘战略关系
1.6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地位作用
1.6.1 从无到有的孕育作用
1.6.2 从虚到实的谋划作用
1.6.3 由散到聚的综合集成作用
1.6.4 由粗到精的催化作用
1.6.5 从后向前的导向作用
1.7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模式
1.7.1 基本模式
1.7.2 需求工程模式
1.7.3 基于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模式
1.8 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内容
1.8.1 陆军作战概念分析
1.8.2 陆军作战任务需求分析
1.8.3 陆军作战能力需求分析
1.8.4 陆军武器装备体系需求分析
1.8.5 陆军武器装备型号需求分析
1.8.6 需求验证与优化
1.9 我国陆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概况
1.9.1 装备仿制阶段的需求论证
1.9.2 装备改造阶段的需求论证
1.9.3 装备自主研制阶段的需求论证
1.9.4 装备自主创新阶段的需求论证
1.10 美军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经验与启示
1.10.1 先进的需求生成理论
1.10.2 科学的需求生成方法
1.10.3 有效的需求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第2章 武器装备需求映射方法
2.1 基于QFD的映射方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应用示例
2.2 基于GQFD的映射方法
2.2.1 理论基础
2.2.2 基本思路
2.2.3 基本步骤
2.2.4 与基于QFD的映射方法的比较
2.2.5 应用示例
参考文献
第3章 武器装备需求评估方法
第4章 使命任务分析方法
第5章 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方法
第6章 作战能力需求差距及其解决途径分析方法
第7章 武器装备能力需求分析方法
第8章 基于ABM的需求分析方法
第9章 基于作战功能模块设计的武器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方法
0章 基于AD/QFD/TRIZ/FA的武器装备型号需求分析方法
1章 武器装备需求论证支撑平台构建与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郭齐胜,男,1962年8月生,湖北浠水人,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层次培养对象。1983年、1987年和199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3年~1991年在甘肃工业大学任教。1995年到装甲兵工程学院任教。被评为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青年、国家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军教师、首届全军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首届总装备部人才奖。立三等功和获军队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各1次。
主持和参加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EI检索20篇,ISTP收录3篇,国际会议论文13篇。已培养研究生16人。目前指导研究生24人,其中博士生13人。
现任军队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计算机仿真》编委等10多种职务。张兵志,1956年生,河北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为总装备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担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作为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发明5项。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授予全国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文摘
序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装备需求论证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强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关于装备采购和研发的讨论,但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支撑。这本书则不同,它将需求论证的整个过程分解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并且对每个子系统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释和方法指导。从宏观的战略目标分析,到中观的作战概念推演,再到微观的装备性能指标设定,每一步都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论证质量评估”的部分,这部分内容非常有价值,它揭示了如何客观地评价一项装备需求论证是否充分、是否科学,避免了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的干扰。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和对科学方法的严谨追求,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可以指导实践的工具书。它让我想到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出和论证装备需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要”的层面,而是要上升到“必须”和“可行”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在分析我军现行装备体系与未来作战需求的衔接问题上,所提出的那些极具前瞻性的观点。我一直觉得,装备的更新换代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深层次的是需要与不断演变的战场形态、作战理念以及潜在对手的动向进行深度耦合。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高科技装备,而是着重探讨了“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论证”这些装备的合理性。书中对需求论证的流程、关键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这触及到了装备发展核心矛盾的实质。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装备的出现究竟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未来战争场景,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的最先进。这种宏观视角,对于理解我军装备发展的战略方向至关重要。当然,作为一本理论性很强的著作,某些章节在细节的阐述上可能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精力去消化,但总体而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军装备建设的角度,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前瞻性”和“适应性”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觉得,军事装备的发展,如果仅仅是追赶潮流,那往往会陷入被动。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预判未来的战争形态,并提前进行布局。书中对未来战场环境变化的分析,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对装备性能提出的新要求,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分析了技术的进步,更是从作战需求的角度,对技术的应用方向进行了指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技术成熟度与风险评估”时所持的审慎态度,这表明了论证过程中对现实约束的充分考量,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构想。它让我明白,需求论证不仅仅是“想要什么”,更是“能得到什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以及“何时需要”的综合考量。这种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对于任何希望推动装备发展进步的组织和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装备需求与战略需求之间关系时,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我过去总觉得,装备发展似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清晰地阐释了,装备需求论证必须建立在国家战略目标和作战任务需求之上,而不能脱离这个大框架。书中对于如何将宏观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装备性能指标,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装备是否能够有效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非对称优势构建”和“技术代差形成”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装备发展在战略博弈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物质载体,更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志的重要手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需求论证的本质,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最优地选择和发展那些最能服务于国家长远利益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评分我是一名对军事装备发展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充满了好奇。虽然我不是军方人士,但书中探讨的很多核心理念,比如“需求变化与应对”、“技术瓶颈突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其实在很多领域都有共通之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虽然书中并未直接详细展开某一场具体的战役或者某一种装备的研发历程,但通过对需求论证理论在历史进程中的体现的间接描述,我能感受到这种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一件成功的武器装备,绝非凭空出现,而是无数次需求分析、方案比选、技术攻关和论证评审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将装备发展背后那复杂而严谨的决策过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得以窥见“冰山之下”的巨大努力。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某些装备能够经久不衰,而另一些则昙花一现,这背后一定有其深层的理论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