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从“新课标同步”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似乎更侧重于“同步”的表层,即收录了课本可能涉及的成语,但对于如何“同步”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这本书的贡献似乎有限。新课标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语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这本书在培养“审美鉴赏”方面做得相对薄弱。它的语言风格整体偏向于现代白话文的直译,很少能让人感受到古汉语那种特有的韵律美和凝练美。当我们阅读这些成语故事时,我们也应该接触到古文的魅力,即便是改编,也应保留一定的文言色彩,让孩子领略到语言形式美。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信息传递工具,而不是一个文学熏陶的载体。它教会了孩子“是什么”,但没有充分展示“有多美”。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无障碍阅读”设计,我有些保留意见。我的理解是,无障碍阅读应该意味着排版清晰、字体适中、结构逻辑清晰流畅,让阅读过程本身不成为障碍。这本书的内页设计确实是彩色的,看起来比较活泼,但纸张的质感偏薄,在光线较强的地方阅读时,偶尔会出现轻微的透印现象,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干扰。更重要的是,故事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平滑的过渡,读完一个故事,下一页可能立刻就是另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成语,缺乏一种主题上的串联感,读起来像是一盘散落的珍珠,虽然个个晶莹,却没能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我认为,好的阅读体验,是需要视觉设计、排版布局和内容组织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把文字放大或者用鲜艳的颜色填充。
评分我尝试着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的释义部分,坦白地说,很多成语的“准确释义”做得有些过于直白和刻板了。虽然它力求做到准确无误,但对于现代读者,尤其是还在建立语感的中小学生来说,仅仅给出一个书面化的定义是不够的。成语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蕴含的引申义和使用场景的微妙变化。举个例子,“精卫填海”这个故事,书里只解释了“坚持不懈”的积极含义,但对于“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在精神内核上的细微区别,或者在不同语境下使用时所强调的重点,这本书并没有深入探讨。感觉就像是提供了一把精美的钥匙,却没有告诉我们这把钥匙到底能打开哪几扇不同质感的门。如果能加入一些现代生活中的类比,或者给出一些对比性的例句,让读者体会到这个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张力,阅读体验会提升一个档次。现在的版本,更像是工具书的辅助材料,而非独立的阅读享受。
评分我花了些时间对比了它与市面上其他几本同类书籍的“精彩点评”部分。坦白说,这部分的文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到有些平庸了。这些点评似乎只是对故事内容的简单总结或道德说教,缺乏真正有深度的文化解读或者历史背景的挖掘。例如,在讲述一些涉及古代官场斗争或历史典故的成语时,如果能稍微点明一下当时的政治气候,或者那位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那这个点评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现在的点评,常常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正直。”这样的总结虽然没错,但对于一个已经能读懂故事的孩子来说,这个点评提供的新信息量几乎为零。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历史和哲学的“钩子”,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分这本《中华成语故事 国学传世经典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我本来是想给孩子买来做课外拓展阅读的,毕竟成语是中华文化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拿到手之后,感觉它在内容深度上似乎有点意犹未尽。首先,从选材上看,它收录的成语故事确实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这一点无可厚非,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敲门砖。然而,很多故事的叙述方式过于平铺直叙,缺乏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读起来像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罗列,而不是鲜活的历史片段。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完故事的梗概就直接跳到释义了,中间少了一些对于南郭先生心理活动的刻画,或者对于乐器合奏场面的生动描绘,这就让孩子很难真正体会到那种“滥竽充数”的尴尬与荒谬感。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讲述,能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语境和人物性格。希望未来能有更注重文学性和画面感的版本出现,让国学经典真正活起来。
评分孩子还小,正适合这个年纪导读
评分备货,以后用到
评分让宝宝从小接触中华传统,很好。
评分给儿子买的
评分给宝宝买的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纸好差
评分让宝宝从小接触中华传统,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