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词典精选了1700多对精辟而实用的反义成语,释义简明准确,引例古今兼收,具有较大的文学欣赏性,特别适合广大学生和对*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人使用。 任幼强 编著 任幼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从事编辑工作,曾担任《世界博览》杂志主编,编审。著有《常用字词辨误》一书;合著《实用汉语词通》、《常用反义词典》、《当代实用新词汇》等。从一个日常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带来的“思维激活”效果。学习反义词,本质上就是在训练大脑进行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从而更清晰地界定概念的边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来完成这项训练。我发现,当我在思考如何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描述当前情况时,这本书提供的“反面选项”往往能帮助我更快地锁定“正面选项”的确切含义。例如,在形容一个人“胸有成竹”时,书中提供的反义词(如果存在的话,或者引申出的对立概念)立刻将“胸有成竹”中“运筹帷幄、胜券在握”的积极成分凸显出来。这种通过“否定之否定”来确立“肯定”的认知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的掌控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高效的、结构化的语言分析工具,使学习过程从单纯的记忆转化为了深刻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纸张,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而且印刷的清晰度和墨色的饱和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使是最小的字体也锐利分明,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每一组反义词条的排布都遵循着一种清晰的逻辑,不仅有醒目的标题,还有恰到好处的留白,使得整个页面既信息量充沛,又不会显得拥挤杂乱。尤其是那些例句的引用,字体特意缩小并用括号括起来,既保证了主词条的突出性,又不影响对语境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完全体现了编纂者对阅读者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本身的愉悦。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可以比拟的,它在物理层面上就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体例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打破了我对传统“反义词典”的刻板印象。通常这类书籍的结构是较为僵硬和线性的,读者只能按照字母顺序或者笔画顺序去查找,阅读体验相对被动。然而,这部词典似乎鼓励读者进行一种“漫游式”的探索。我发现自己经常是盯着一个词条看,然后被旁边的相关提示或者引申义所吸引,进而跳转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关的条目中,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将好几个知识点串联了起来。这种非线性的知识构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汉语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仿佛在告诉我,语言的学习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相互映照。特别是它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文化色彩或历史典故的成语,在提供反义概念的同时,还简略地提及了其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处理,让原本枯燥的字词学习瞬间变得生动立体起来,非常适合那些渴望全面理解中国文化的学习者。
评分我尝试着去用这本书来梳理一些平日里感到模糊的成语概念,结果发现它在“辨析”上的功夫下得极深。很多我们日常中容易混淆的、看似意思相近的成语,在这本书里被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并辅以细致入微的解释。例如,关于“水滴石穿”和“滴水穿石”这两个表达,很多词典只是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同义词或指出细微的语序差异,但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侧重点上的微妙变化,一个强调“坚持不懈的毅力”,另一个则更侧重于“时间累积的效力”。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远超出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高级的汉语语感培养手册。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对立面,而是构建了一个“反义网络”,让你在理解一个成语的同时,必然会牵扯出它在语义光谱上相对立的另一端,这种结构性的学习方法极大地加深了我的记忆和理解。这种深入骨髓的辨证思维,对我日后写作和口头表达中如何精确拿捏词义的选择,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开阔的思路,绝对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意思对举的简单参考资料。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令人赞叹的专业性。许多我原本以为已经退出日常使用的生僻反义成语组合,竟然也被悉心地收入其中,而且注释得非常到位。这表明编纂团队必然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版本比对工作,绝非仅依赖于现有的电子数据库进行机械抓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被“求全”的心理所困扰,而是非常精心地筛选了那些具有真正“反义”效力的词组。有些成语虽然在字面上对立,但在实际语境中却难以形成明确的对仗关系,这类词组在书中往往被谨慎地略过或者特别注明,这种“有所不为”的态度,恰恰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它保证了词典内容的有效性和高密度,每一页信息都是经过提纯和净化的,这对于追求效率和质量的读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研究中国古代修辞手法的专业参考书,而非面向普通学生的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