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脉学 | 作者:杨杰 编 | 定价:68 |
ISBN:9787530466698 |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重量:540g | 字数:430000 | 装帧:396页 |
内容简介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主要是对中医脉诊理论研究的总结,从脉诊理论研究源流入手,对脉学相关术语进行探讨研究,系统整理脉名的含义与演变,包括非典型脉和典型脉。并对脉名的构成原理、方式、规律等,系统地归纳总结。从脉理分类法、脉名统类法、特征提取法、特征要素法等角度对脉的分类法进行研究整理。并对脉的程度进行分级法研究,提出对脉的理解方法,介绍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规范常见脉象要素。
《中医脉学:历代医籍脉诊理论研究集成》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集、整理与中医脉诊相关的各类古今文献资料及相关参考书。运用文献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逻辑学方法等,系统开展中医脉诊理论研究;提出中医“脉”的内涵及外延;以四属性、十二要素规范常见脉象;同时提出以“复杂性科学”的观点进行认识脉、分析脉的方法,为中医脉诊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杨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诊法与证候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诊法与证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重点开展脉诊与舌诊研究。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医诊法项目等多项科技课题。
杨博士坚持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理论指导临床,临证注重疗效,在多年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一种恒动整体观、双向判别、三因特色、四条途径”的中医诊法理论框架,构建“形→神→运气”的中医诊疗模式,诠释现代语言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诊断、治疗与养生模式。
目录
第一章 脉诊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与“脉”相关的几个术语
二、脉名的发展演变历程
三、脉名的构成
(一)脉名的结构
(二)脉名用词的方式
四、兼脉名称的构成
(一)兼脉名称内部构成优化的规律
(二)兼脉名称构成的方式
(三)兼脉名称的称谓形式
五、脉名的归纳
(一)脉的分类法
(二)脉的分级法
六、脉名研究的意义
(一)理解“脉”的方法
(二)规范“脉”的思路
(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 脉学内涵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脉的内涵
(一)脉的本质
(二)脉的功用
二、脉特征共性的探讨
(一)脉形属性各要素的层级变化
(二)脉法各要素层级变化的八纲辨证病机
(三)脉的属性层级特征与八纲关系的概要
第三章 脉象名称的研究
一、平脉
二、非典型脉
三、正式命名脉
第四章 古籍中的常用脉
一、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沉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三、迟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四、数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五、虚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六、实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七、滑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八、涩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九、紧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弦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一、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二、细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三、芤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四、促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五、结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六、代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十七、长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八、短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十九、洪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微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一、濡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二、弱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二十四、牢脉
(一)脉象特征
(二)脉形变化的影响机制
(三)主病
(四)兼脉
(五)分部
第五章 脉诊研究中的复杂性科学
一、脉诊内涵的复杂性
二、脉诊研究中复杂性科学的方法
三、脉动信息关键技术
在线试读
长脉脉体通长的特点得到众医家的认同,甚至在许多典籍中没有对长脉的脉形进行描述,如《难经正义》直接指明长脉脉形为“长,不短也”。各种典籍对长脉的描述方式有多种,《济世全生指迷方》比喻其为“如操带物之长”,《察病指南》《脉诀乳海》《脉诀》比喻其为“三关如持竿状”,《脉说》比喻其为“指下如持竿之状”,《诊家正眼》《顾松园医镜》比喻其为“如循长竿”,《古今医统大全》比喻其为“如弦之直”等。《诊家正眼》《诊宗三昧》《顾松园医镜》《医学实在易》《医学摘粹》《诊脉三十二辨》等用“指下迢迢”来形容长脉脉形。《诊家正眼》《顾松园医镜》认为长脉“首尾俱端,直上直下”。“长竿末梢”也常常用来形容弦脉,为春季平脉,不可过于拘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长脉“出入三关”,《察病指南》《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外科精义》《诊家枢要》《脉语》《古今医鉴》《医学心悟》《疡医大全》《罗氏会约医镜》《医门补要》、《脉说》《脉诀乳海》《诊脉三十二辨》等,认为“过于本位”或“出于本位”,《重订太素脉秘诀》认为长脉“过于本位”且“顺流而长”,《医学入门》认为“长脉过指出位外”,《医经小学》认为长脉“通三部”,《普济方》认为长脉“出于三关”,《古今医统大全》认为长脉“长为修长,如弦之直,越于本位,两头出指”,《濒湖脉学》认为长脉“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医学见能》认为“长脉过于三指”,《四海同春》认为长脉“长出于常脉之两头”,《医碥》认为长脉“溢出三指之外”。
长脉一般超过本位,但超过本位过长“上溢鱼际,下通尺泽”的脉形亦不常见,《医学实在易》《脉理求真》认为长脉“上鱼入尺,上鱼际,下尺泽”,应该是受到《难经》中“覆溢脉”的影响,“上鱼、入尺”不应该是长脉的必备特征。
长脉只是表示脉长的变化,不兼有其他特征要素。但也有医家认为长脉兼有其他特征。①脉宽:《外科精义》曰:“长脉之诊,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古今医鉴》曰:“长脉按之则洪大而长,出于本位曰长”,《疡医大全》曰:“长脉之诊,按之得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均认为长脉除了脉长的特点,还兼有洪大的特征。②流利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长者,往来流利,出入三关”,《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曰:“长者,往来流利,出于本位”,《医经小学》曰:“长脉流利通三部”,《普济方》曰:“长者,往来流利,出于三关”,均认为长脉有“往来流利”的特征。《重订太素脉秘诀》中的“过于本位,顺流而长”,“顺流”也有流利之意。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